国学经典导论2章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50
国学经典导论国学经典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经典著作,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各个方面的经典文献。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以国学经典导论为题,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周朝前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以质朴、深情的方式表达了古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风貌,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传身教。
《论语》中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强调了人伦、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3.《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强调了“中庸之道”,即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事物,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
5.《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典籍,是一部象征性的经典著作。
《周易》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组合和解释,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左传》: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左传》以其详实的史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7.《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记载了周朝和西周早期的历史事件、国家政策和礼制等内容。
《尚书》的文风庄重、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9.《论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辩论杂著,收录了魏晋时期的众多文人学者的辩论观点和议论文章。
《论衡》以其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多元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经典十三讲全文第二章感悟与收获第二章:先秦文化思想的积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导读】在中华经典十三讲全文的第二章中,我们将探索先秦文化思想的积淀,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本章将重点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代表人物,探讨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1. 仁: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的内涵包括见贤思齐、笃行仁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相亲、朋友相信等方面,是一种以爱和关怀他人为出发点的道德观念。
2. 礼:以礼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观儒家思想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进行言行,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和礼仪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3. 孝: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认为孝顺长辈是道德和责任的体现。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正教子弟,是孝道的要义。
4. 名教与天命观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名分和社会地位,主张不同人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儒家还有一种宿命观,认为人的生死吉凶、得失荣辱由天命决定,人应该顺应天命,不违逆命运。
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被尊奉为“圣人”。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原则,注重教育和家庭伦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他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出了“性善论”和“道德治国论”,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荀子(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5年)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他主张人的本性不善,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国学经典论语第二集一、孔子谈做人孔子说过,做人要有“仁爱”,这两个字简单,但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
很多人以为,仁爱就是随便给别人一个微笑,或者偶尔帮帮忙,其实不然。
仁爱,是一种大气的包容,是一种在你心里想着别人、做事考虑他人的态度。
你有没有想过,今天早上你在路上碰到那个快走的老爷爷,你有没有停下来帮他拦个车?你有没有想过,饭店里你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却嘴上说着“随便”,但心里觉得有点嫉妒?这就是仁的体现,体现出来的不是嘴巴上说说,而是你愿意为了别人好,做出一些牺牲。
孔子教我们,人要有大爱,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不值,但实际上,越是给别人,心里越是能得到满足,反而自己会活得更轻松。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那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话可真不假,真心帮助别人,自己也能从中收获到一种愉悦感。
你说是不是?二、君子与小人孔子还经常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大家听到“君子”这个词,可能就觉得那是个特别高大上的人,满身的气质,像是从古代走出来的那种智者。
其实啊,君子并不是做作出来的,而是从自己内心去修养的。
什么叫修养?就是懂得宽容,不斤斤计较,做事有原则,言行一致。
说话不随便,做事不马虎。
你看,孔子说过“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不把责任推给别人。
而那些小人,什么事都想着推给别人,总觉得自己没错,永远是别人害了自己。
说到这里,真是每次听到这种话,就能想起那些工作中总是找借口、推卸责任的同事,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孔子早就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对自己有要求,不可以随便应付。
如果一个人总是问别人“你怎么做的”,却从不问问自己“我做得对不对”,那只能是个“小人”了。
要是自己都不愿意努力,怎么能指望别人帮你呢?孔子告诉我们,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不丢人。
反而这样的君子,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明亮,不是吗?三、学习与思考孔子一生都在强调“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导读第一部分国学的内涵第二部分国学经典介绍第三部分怎样读国学经典第二部分国学典籍介绍一、国学典籍的选择1、选择的范围:广义上说,凡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国学的内容。
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天文、历法、农耕、畜牧、饮食、医疗、卫生、军事、管理、琴、棋、书、画、曲、艺,等等。
因此,经典很多。
2、选择的标准以人为本★二、五类重要经典(一)养生文化经典(二)卫生文化经典(三)管理文化经典(四)哲学文化经典(五)宗教文化经典(一)养生文化经典1、农耕类经典2、畜牧类经典3、古代科技类经典1、农耕类经典(1)西汉《汜胜之书》;(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3)宋代农桑类:宋初陈旉《农书》、吴攒《种艺必用》、秦观《蚕书》;陶谷《苑茗录》;蔡襄《茶录》、僧赞宁《笋谱》、陈仁生《菌谱》、吴辅《竹谱》、陈翥《桐谱》。
花果类: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王观《扬州芍药谱》、张武仲《芍药谱》、刘蒙《菊谱》、范成大《范村梅谱》、王贵学《兰谱》、蔡襄《荔枝谱》、韩彦直《桔录》。
(4)元代王祯《农书》(22卷);元代司农司编纂:《农桑辑要》(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5)(淸)沈公练(著),仲昂庭(辑补):《广蚕桑说辑补二卷》。
2、畜牧类文化经典1、《伯乐相马经》2、《齐侯大夫甯戚相牛经》3、古代科技类经典1、北宋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2、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3、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二)卫生文化经典1、医学类2、丹学类3、武术类4、兵学类1、医学类(1)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匱要略》、《温病条辨》。
(2)成方药典:孙思邈《千金方》、李时珍《本草纲目》。
2、丹学类1、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2、钟离权著,吕岩传:《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3、北宋张伯端《悟真篇》4、张三丰《无根树》3、武术类(1)拳法类〖1〗达摩《易筋经》〖2〗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鹗撰《拳经》〖3〗张三丰《太极拳经》又名《太极拳谱》〖4〗清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5〗清王南溪注解《内功四经》〖6〗清黄百家著《内家拳法》(2)兵器类〖1〗明代俞大猷《剑经》〖2〗杨家六合八母枪法〖3〗明代程宗猷著《耕余剩技》〖4〗《阴符枪谱》〖5〗清仁和王丹麓著《兵仗记》4、兵学类之一(1)武经七书(宋定名):《孙子》(孙武著)、《吴子》(吴起著)、《六韬》(吕望:文武龙虎豹犬六韬)、《三略》(张良师傅黄石公著:上中下三略)、《司马法》(司马穰苴著)、《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
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E.尽信书不如无书三、默写(名句填充):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国学经典导读翻译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不停的自我奋发图强。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天地尊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译:天尊而高,地卑而低,乾坤的位臵就确定了。
卑低、尊高一经陈列,事物的显贵和微贱就各居其位了。
天的动和地的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阴柔的性质就判然分明。
天下各种意识观念以门类相聚合,各种动植物以群体相区分,吉和凶就,在同与异的矛盾中,产生。
4.八卦陈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译:八卦创成而分列其位,万物的具象就在其中了,根据八卦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相互推移,变化的道理就在其中了,在卦爻下撰系文辞而告明吉凶,事实变动的规律就都在其中了。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译:君子,吃东西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理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截止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8.绝圣弃智,民利百姓,撅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君王若能绝圣弃智而清静无为,就会使人民得到百倍的利益,若能绝仁弃义而无欲无私,就会使人民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