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65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由于以往认识的片面与浅薄,加上地域、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些文化遗产几近湮没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甚至遭到鄙视与遗忘,如属于巫祀文化的梅山巫傩手诀就面临这样的状况。
“梅山”是一个地名,据《宋史》的记载,一般指的是今天湖南湘、资、沅水中段的雪峰山山区。
而这一地域所孕育的文化—梅山文化,作为中国南方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祖源文化,与楚文化紧密关联。
尤其是深藏在梅山腹地、承载着湖湘文化印记的梅山巫傩手诀,更与古代楚巫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本文将对梅山巫傩手诀的功能特征及其与楚巫舞的关系进行探析。
一、 梅山巫傩手诀是梅山信仰与民俗文化特征的体现梅山蛮,“旧不与中国通”[1],曾是被称作过“莫徭”的瑶人的居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原文化与长江中下游文化不断南下,特别是在宋代之后,江苏、安徽等省区的移民开始向湖南迁徙,在这种迁入与迁出的运动中,世代居住在梅山区域的瑶人逐渐离开了梅山。
纵然今天的梅山已经没有旧时瑶人的身影,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他们的梅山信仰及民俗文化特征在今天的遗存。
今天,梅山猎人的狩猎巫术名称还常常用到“梅山”二字,他们的信仰俗称“梅山教”。
“梅山教”是一种“多神信仰”,以师公的信仰为主体,师公是“梅山教”的主要代表门派。
“梅山教”是一种附加有浓厚巫术色彩的传统艺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
“而其附加的巫术行为,在具体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的随意性、非规范性,正是‘梅山教’不是‘宗教’而是民俗行为的特征与区分依据之一。
”[2]20梅山巫傩手诀正是梅山信仰与民俗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 梅山巫傩手诀的功能特征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说:“符号是一个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3]7。
符号是人与世界相联结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
梅山巫傩师公们通过运用十指的分合交握形成各种手部“语汇”来与神灵进行沟通。
一方面,师公们在实施手诀的过程中对复杂多变的手势赋予隐喻与象征的功能,希望这些手部语言能产生“神力魔法”;另一方面,就手诀的外观形态而言,巫傩师公们同时赋予它们独特的审美价值。
翻天五郎与梅山文化王永胜——“梨园赏桂剧,瑶乡红灌阳”梅山文化梅山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狭义的梅山指湖南新化、冷水江、安化、益阳一带,广义上的大梅山延自湘西。
梅山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涉及水师、巫傩、山歌、风土民情、美食、远古历史等,但梅师传统水师的民间道法文化,是梅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例如翻坛咒:奉请翻坛张五郎,祖本二师降坛场。
要知翻坛身出处,从头一二说言章。
丙子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
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程。
在峨眉山上歇一夜,望见眉山大天光。
峨眉山上黄樟树,冬月热来夏月凉。
五郎牛角吹一声,吹得樟树叶翻黄,一翻翻来天也动,二翻地来百草黄,三翻南岳金城庙,四翻邪鬼走忙忙,五翻高山作平地,六翻平地起仓皇,七翻冲头是冲尾,八翻冲尾是冲头,九翻邪师无出路,十翻邪精化成汤,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顶柱香。
左手拿起飞毛剑,右手雄鸡祭五猖,若有邪师来斗法,菜篮担水洒法场。
处处坛前有名氏,处处殿前有旗扬。
梅山张五郎在湖南湘中、湘西和湖北、江西、四川等地被供奉为猎神,在湘中新化等地,被视为?“五方五路猖兵猖将”的首领。
《邵阳市志·人物志》记载:“张虎,南宋邵州人,自幼好武,疾恶如仇,南宋景炎二年元月起兵宝庆抗元……”。
新化,在宋代属邵州,出生于杨源村虎岩院子(原属新化县现属冷水江市)的黑虎公张虎,是宋末元初时虎岩寨寨主,也是当时杨源张氏法坛的主持者。
公元1277年,也就是南宋景炎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兵南侵,湖南沦陷,以武功名传梅山又兼修道法的张虎,利用虎岩寨寨主与法坛主持的双重身份,假托梅山教主张五郎送梦之说,创建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梅山黑虎教,并以此联络梅山民众,招览信徒,同时,又在原梅山蛮王苏氏的后人处借得一支骑兵,正式起兵抗元,并一举收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等县。
在南宋灭亡后,张虎仍率众坚持战斗,直到公元1281年,也就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张虎战败身死,幸存的徒众散入民间,仍以黑虎教的名义继续抗元,并尊张虎为梅山创派祖师,尊称为“黑虎公”。
古朴神秘的梅山文化古代文化1020 1650曾几何时,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梅山文化的热潮。
梅山文化出自何时,来自何方,它的本源在哪里?带着疑惑,笔者走近了梅山。
在走访中,笔者了解到,梅山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一座山,而是泛指湘中一带山区。
至于梅山的得名,一种说法是荆楚一带山上多杏梅,这块地方故称为梅山。
还有一说是越王勾践的后代梅(姓名系逃亡后所改)因秦、楚入侵,国亡后逃出,顺长江而上。
到了今江西一带,梅投奔了同是越人的鄱阳令吴芮,后被吴芮封为大将,参加亡秦的战争,屡立战功。
战后,梅率家族来到安化、新化一带,繁衍生息。
梅筑寨而居的这一带便称之为“梅山”。
由此可见,无论以哪种说法,梅山文化应该就是指安化、新化这一带山区流传的文化。
蚩尤文化梅山是蚩尤文化的发祥地,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中国远古确实有黄帝、炎帝、蚩尤其人,他们活动于距今5600年前。
蚩尤早期活动于安化、新化一带,后来在庐山脚下发掘五金并炼制兵器,成为了中国的“兵器之祖”。
蚩尤的势力日渐强大后,与黄帝逐鹿中原,两军于梅山对垒,历经大小七十一战。
开始,黄帝败多胜少,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战斗,黄帝被梅山重重烟雾所困,不辨方向。
到夜晚,黄帝看到天上北斗星斗柄转而斗头不动,触发灵感,遂造出“指南车”,车上木人不管怎样转动,手指始终指向南方。
依靠“指南车”,黄帝最终突围逃走。
不过,“指南车”技术后来失传,直到“司南”发明,“指南针”才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回到中原后,黄帝联合炎帝及其他部落,勤练士兵。
此时,蚩尤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黄河南北大部分地区。
黄帝集结所有部队,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与蚩尤在河北涿鹿进行最后的决战,蚩尤战败被擒,斩首后尸首分两处埋葬。
据传,蚩尤所戴的木枷抛掷荒山,化为枫林,枫叶之所以那样红,乃蚩尤的鲜血染成。
蚩尤死后,其部属一部分留在山西,一部分发配到新化、安化一带为奴,称为“黎民”,也就是最下层的人民群众。
这些黎民百姓深深怀恋蚩尤,希望能得到他的护佑,又不敢明目张胆地供奉蚩尤神像,就造了一个张五郎神像供奉在神龛下。
1988年5月,在“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被正式确认。
之后短短十几年间,梅山文化的研究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范围,这为梅山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同时也为与梅山文化有关的县市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资源及相关的旅游资源。
在梅山本土,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做出了积极回应:邵阳市的新邵、隆回和益阳市的安化县举办了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冷水江市专门组建了“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有40多名志愿者展开抢救性的田野调查;新化县则由县政协牵头扩充了原“梅山文化研究会”机构,举全县之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其实,梅山文化覆盖的地区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且相对于湘东、湘南、湘西、湘北已有的旅游品牌、文化品牌而言,湘中地区还是一块急待开发旅游品牌的土地,而梅山文化的研究和开发被寄望能够改变这一现状,并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今,梅山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为当地小说创作、戏剧创作持续不断地提供了源泉;众多的歌谣丰富了音乐艺术;花瑶服饰绣绘、滩头年画等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布袋戏”、“傩戏”则为戏剧脚本、综合表演提供艺术营养。
不仅如此,“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文化区多为奇山、异洞、古木、怪石以及原始古朴的自然村落,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而原始风貌极浓的民俗风情又为这些旅游资源赋予了神奇瑰丽的人文背景。
两者结合,极富旅游价值。
2005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已对其中的“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确认为“自然与文化遗产”并命名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若进一步加以适当开发,如修建“梅山文化民俗村”、梅山蚩尤文化园,将奇特的民俗风情合理取舍,浓缩其中,将对游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梅山文化中的民间中草药单方,亟待医药界进行研究,为现代医学发展服务;简捷而古朴的民间武术,古老而简朴的民间冶铸、制陶、织染术等民间工艺,也都具有不小的开发空间。
“梅山”在哪里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而不是某一座山峰的名字。
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高科技背景下梅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陆端新(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摘要: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少数弱势文化濒临消亡,保护、传承、传播传统文化已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潮流。
因此,研究高科技背景下梅山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策略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科技;传承;发展;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作为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是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态,是湘中地区新化县和安化县人民经过世世代代创造、流传和延续和发展,并保存较为完整且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梅山文化深深地扎根于长江流域文明的发展流变之中,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孕育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传递十分快速便捷。
这使得作为传统文化的梅山文化,如何创新性地与当下的“互联网+”相融合,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发展,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已成为当下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梅山文化概述(一)梅山文化的历史发展梅山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是历代梅山人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形成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宋代之前,梅山地区政治上不归中原王朝管辖,经济上不与内地交通,文化上不与汉人交流,是一个化外之地,故“不与中国通”。
生活在湘中地区的梅山山民一直以渔猎为生,始终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出现了一种似巫似道的文化遗存,是典型的伏羲神糯炎帝文明文化。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蔡煜、章惇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后来的历朝历代帝王将相都往这里移民,梅山地区一步一步地成为了汉、苗、瑶、土家等多个民族大杂居之地。
这样,梅山山民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面,并且各个民族和部落之间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几千年来,这种渔猎农耕巫傩文化在深厚长江流域文明的滋润下,形成了原始神秘、广阔多变、开放包容的梅山文化。
解说梅山文化:“张五”与“端午”的语言学解析及其所隐含的原始数理文化内涵2010-11-03 09:57:30| 分类:梅山文化|举报|字号订阅文章来源:中广网作者:佚名2009-2-11 8:41:07张五郎是大家所公认的梅山神,要完全弄清楚梅山文化,必须对张五郎这一神像所包含的原生文化内涵作更深入的剖析。
然而,宋开梅山后,随着中原正统儒家文化及道教、佛教文化的大量侵入,原初的梅山文化有了很大的改变,梅山神张五郎也被融入了太多的儒、道文化内容,以至我们今天对他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表层而很难达其内里。
关于“张五郎”这个神祗的诞生,民间主要有四种传说:1、“从端午节种的南瓜(或东瓜)中诞生说”;2、“盘古——黄斑犬说”;3、“太上老君女婿说”;4、“青州知府张世魁说”。
这四种传说明显地有一个从原始文化到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时间流变过程。
后两种传说虽然流传面更广、影响更大,而且直接承传在今天的梅山巫歌中,但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这是张五郎之所以为神的本来面目。
前两种传说主要分布在今梅山腹地新化、新邵、冷水江一带和与今绥宁“梅口”(“梅山入口”)毗邻的城步县一带,具有鲜明的远古“葫芦神话”和“创世神话”色彩,比较符合张五郎作为原始狩猎神的时代特征和梅山文化作为原始渔猎文化的文化属性,我认为它们应是关于张五郎的最早传说;第三种传说隐约保留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的某些原始文化因子,更多的是反映了宋开梅山后所融入的道教文化内容,标示着道教文化对梅山文化的改造与融合;第四种传说仅保留了张五郎的狩猎神原型,体现了儒家“官本位”文化对梅山文化的强势扭曲和彻底变形——由此产生了一种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文化特征:民间所信仰的关于张五郎的巫术内容是原始时代的,而张五郎却成了具有“儒官”身份的猎户。
这种不伦不类、自相矛盾的说法后来成为张五郎传说的主流,经过若干代的口碑相传,以至我们今天的梅山巫术承传者们(包括不少梅山文化研究者)都认为真的是这么回事了。
梅山傩舞的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浅析作者:刘声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12期摘 ; 要:傩是一个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的庞大而又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同时也是多云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及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我国已经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不仅对当地有着较深的影响,这种文化形式还吸收、接纳并与自己文化相融合形成自成一体的文化,世代相沿。
文章则以梅山傩舞的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并探讨其历史渊源,以达到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梅山傩舞;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中图分类号:J722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5-0167-01梅山文化在楚巫文化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傩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方兴未艾,科研成果大为可观,具体来说“傩文化”及相关的“傩礼”的研究相对领先,“傩舞”的研究相对落后,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有着重要的发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梅山傩舞的文化背景人类在面对严酷的现实社会和大自然会制造出来鬼神或装扮成鬼疫更凶厉的战将配合善神,手持兵器且手舞足蹈地向鬼疫宣战,巫师会奔波于神与人之间,但要具备娴熟的歌舞才能娱神,从而产生了傩舞。
傩舞实际上分化了早期傩仪中的动作,又在其中加入了传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神话或其他娱乐动作,不断丰富、扩充,修饰了原本较为单调的动作,可以说傩仪的动作会转化为傩舞的重要因素和舞蹈、民间故事及众多技艺性表演息息相关。
若从“傩”的风俗传承演变分析,远古的原始巫教,殷商的傩祭,战国的歌舞,唐代的舞戏,清代的戏舞都能体现出现宗教艺术性。
虽然早期的傩舞以宗教为主,但依然可以折射出质朴的审美气息。
傩舞是傩礼中参与人数最多的舞蹈形式,参加者表演的是一种巫舞,手持牛尾等法具,头戴面具来模拟驱赶鬼疫的简单舞蹈。
傩的表演动作较为简单,未形成完整的程式化动作,除了原有的模拟动作外,还有步伐自由而少规整的类似拳术和戏曲动作的舞姿,常有的有“平步”、“丁字步”、“大小八字步”、“半蹲”等。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形态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的起源与特点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起源于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梅山县的民间传统傩戏文化。
傩戏是一种祭祀活动,傩面具是傩戏表演的必备道具之一,用来扮演神明、鬼怪等角色。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以及精湛的工艺技术,闻名于世。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的特点包括形态多变、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寓意深刻。
傩面具的形态多样,可以是动物形象、神明形象、鬼怪形象等,每个造型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体现了民间艺人对于文化传承和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
傩面具的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既迎合了祭祀活动的庄重神秘氛围,又符合了舞台表演的艺术需求,使得表演更加生动。
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也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这种传统艺术形态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为现代家居产品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元素。
通过研究和运用梅山民间傩面具艺术形态,可以为家居产品设计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1.2 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重要性现代家居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家居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不再局限于功能性和实用性,更加注重审美和个性化。
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还要能够反映时代潮流和文化价值观。
家居产品设计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个精心设计的家居产品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实用功能,还能够营造愉悦的居住氛围,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家居产品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快乐,提升其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设计师们通过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结合当代艺术和科技的成果,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趋势的家居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向往。
梅⼭⽂化是什么样的⽂化?梅⼭⽂化是什么样的⽂化?湖南中部,是⼀⽚亟待开发的⼟地,⼭⽔隽永,民风淳朴。
从远古时候开始,这⾥便孕育了⼀种神秘古朴的巫⽂化。
在这种古朴巫⽂化的影响下,这⾥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极富学术价值和可利⽤价值。
这种独特的巫⽂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化。
⽂化起源梅⼭⽂化,是湘中地区⾃远古到今⼀直保存较为完备的⼀种⽂化形态,是梅⼭地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种具有鲜明特⾊的地域性民族⽂化。
它属于中国⽂化两⼤主流之⼀的荆楚⽂化中的⼀个重要⽀流,与其他区域的⽂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化。
要了解梅⼭⽂化,⾸先要知道什么是“梅⼭”?所谓“梅⼭”,是⼀个历史的地域名称。
据《宋史·梅⼭蛮传》记载:“上下梅⼭峒蛮,其地千⾥,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州,今湖南常德)。
”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脉以北、湘、沅⼆⽔之间成西南—东北⾛向的资⽔流域—雪峰⼭区。
⼟地⾯积近5万平⽅公⾥。
那么,这⽚地区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梅⼭”呢?⽬前,为⼤多数⼈肯定的⼀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Mi)姓,楚⼈居住地为芈⼭。
⽽到秦汉时,梅因助汉⾼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地(今新化、安化⼀带)。
⼈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这⼜恰好与当地Mi之⾳吻合。
之后,积习成俗,这⽚⼟地就被称为梅⼭。
宋代之前,梅⼭地区因⼭⾼林密,民风强悍,“语⾔侏离”,交通不便以及当时的统治阶级实⾏封锁政策,故“不与中国通”。
这⾥的⼈民过着原始农耕、渔猎⽣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化⾊彩的原始、封闭的⼟著⽂化。
当时这⾥的居民以瑶族⼈和其他⼟著居民为主。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敦开梅⼭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这⾥移民,梅⼭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
由于⽣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900多年来,深厚悠远的⼟著⽂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化不断整和、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的梅⼭⽂化。
梅山傩戏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罗霞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5期摘 ;要:梅山傩戏,是湖南省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为梅山文化的组成部分,2011 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显示,傩文化体系中,梅山傩戏是唯一一个以蚩尤为傩祖、在湖南中部延续上千年的地方原始剧种,也是国家重点保护(扩展)的项目。
但是当今梅山傩戏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笔者结合前人的建议和实践,就梅山傩戏文创产品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梅山文化;傩戏;文创产品;非遗一、梅山傩戏概况梅山文化最早是通过傩祭方式以达到通神的目的。
梅山傩戏是古梅山峒区域的古老地方戏,这种古老的民间戏剧艺术结合了梅山傩祭与戏剧扮演,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老艺人的渐渐离去等种种原因,梅山傩戏呈现出传承断代的尴尬局面,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地理环境“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
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元人脱脱主修的《宋史·梅山蛮传》中如是记载。
梅山地区覆盖范围是以古安化、新化两县为核心,包括今天的益阳、长沙、娄底、邵阳、湘潭、常德、怀化等部分市县的地域,大致五万多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古梅山最早与中原文明隔离,文化环境处于一个比较闭塞的场域,经过了历史的发展与各民族文明的融合,便演变成了汉代的武陵蛮、长沙蛮,隋唐之莫徭,五代宋初的梅山蛮。
(二)梅山傩戏的历史渊源古梅山的傩戏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流行。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而作《九歌》之曲”。
“沅、湘之间”即为古梅山地域,综上推断,梅山傩的产生可以上朔到战国以远的年代。
梅山傩的本性为巫傩。
周代,梅山傩戏被称为楚地“蛮夷”“乡人傩”;汉代以后被排除在官定祀典之外,称作“淫祀”;北宋中期,梅山归化,古梅山傩戏得以正名,从此由梅山巫觋家族以口传心授方式秘密传承;明中叶,长江下游移民将各自的文化风俗与梅山传统文化交流融汇后,使得梅山傩戏以家传和师传两系在本土和移民中交流传承。
㊀傩戏专题收稿日期:2018-04-21作者简介:李新吾ꎬ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ꎬ研究方向:民俗学ꎮ李志勇ꎬ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ꎬ研究方向:民俗学ꎮ李新民ꎬ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委员ꎬ研究方向:民俗学ꎮ梅山傩祖蚩尤汉化始于张虎抗元说李新吾ꎬ李志勇ꎬ李新民(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ꎬ湖南冷水江㊀417500)摘㊀要:蚩尤是上古九黎之君㊁三苗之祖ꎬ今中国西南五大苗区族人共尊的先祖之一ꎮ但在今湖南中部古梅山地域的汉族民俗中ꎬ遗存有很多蚩尤崇拜事相ꎮ文章通过对诸多事相的分类清理ꎬ发现其传承主干为民间巫傩坛班ꎬ蚩尤的汉化 傩祖 形象ꎬ承载有苗人的 祖灵 与汉人的 兵主 双重神格ꎮ再通过史志资料印证ꎬ提出 蚩尤 傩祖 双重神格的融合ꎬ应起始于宋末梅山张虎抗元 的推论ꎮ关键词:傩祖蚩尤ꎻ双重神格ꎻ张虎抗元中图分类号:J82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1-444X(2019)02-0072-12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9.02.012㊀㊀梅山是今湘中雪峰山区的唐宋旧称ꎬ蚩尤是当时被称之为 梅山峒蛮 的先民族群世代崇敬的先祖ꎬ今湘中大熊山麓的一条山沟里ꎬ人们还发现有镌刻着 蚩尤屋场 地名的石碑ꎮ2000年起ꎬ笔者曾与北京师范大学陈子艾教授联手ꎬ围绕着石碑发现地的周边县市做了三年田野调查ꎬ得出了两条 原则性结论 :一是古梅山峒区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ꎻ二是古 梅山峒蛮 是蚩尤部族的嫡裔ꎮ[1]这两条结论的依据ꎬ来源于当地民俗ꎬ主要是民间信仰习俗中虽已汉化㊁但仍可辨认的大量蚩尤祖灵形象元素遗存ꎮ之后ꎬ笔者团队在扩展学科㊁扩大调查范围的基础上ꎬ于2012年以«梅山蚩尤:南楚根脉ꎬ湖湘精魂»专著ꎬ对上述材料的来龙去脉做了详尽描述ꎬ基本认定蚩尤主要是梅山 巫傩之祖 ꎬ但仍未明确清理出ꎬ或者不如说是回避了梅山傩祖蚩尤形象之所以汉化的史实因缘和具体路径ꎮ这样做的原因确有诸多ꎬ但主要的ꎬ应该是虽然一直在跟踪ꎬ但搜索范围仍欠深广ꎬ掌握的史料仍欠齐全ꎬ仍未能发现直接的证据ꎮ为寻求方家指教ꎬ现只能再将后续所得的阶段性成果归集简述ꎬ以期规避盲人瞎马之误ꎮ㊀㊀一㊁梅山民俗中蚩尤形象符号化的证据链梅山民俗中与蚩尤有直接关系的事相ꎬ大致可分组成如下四类:(一)碑文㊁族谱与传说1.碑文ꎮ镌刻有 蚩尤屋场 地名的石碑ꎬ为新化县大熊山林场小学教师陈光华(男ꎬ1953-ꎬ汉族)之五代祖陈显聪的墓前功德碑ꎮ碑的石材为当地产豆青色石灰岩ꎬ长方形ꎬ四边平直ꎬ右下角有缺损ꎬ通高1.2米ꎬ宽0.7米ꎬ厚0.06米ꎮ碑文为 清优附生ꎬ姻世晚胡鹏拜撰并书 ꎬ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冬月谷旦 立ꎬ全文400余字ꎬ有关 蚩尤屋场 ꎬ有如下记㊀傩戏专题述(图1):图1㊀石碑局部公讳显聪ꎬ礼照其字也ꎮ以清同治丁卯没ꎬ葬蚩尤屋场之蝻蛇Ѳ 公葬地其自择也ꎮ后堪舆家过之ꎬ指为蝻蛇现ꎬ系吉穴2.族谱ꎮ安化县南金镇楠竹园村民陈代早(男ꎬ1969-ꎬ汉族)家藏㊁刊修于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的«陈氏源公九修族谱»ꎬ其卷二第77页的 廷旨公房奉达公宗支惟题时证公派三十九世显聪 条目ꎬ能与碑文相互印证ꎮ其全文为:显聪ꎬ行二ꎬ字礼照ꎮ清嘉庆六年辛酉十一月十七辰时生ꎬ同治六年丁卯正月二十一日辰时殁ꎬ葬春熙坳蚩尤屋场后乾山巽兼戌辰ꎮ此山自咸丰三年契为私地ꎮ比安化陈代早所藏族谱稍晚的ꎬ有新化大熊山林场退休职工李武汉家藏1999年刊的«长远李氏族谱»ꎬ其卷首 迁新始祖吉祚 条目记述: 公字文开ꎬ乾隆癸未年(1763年)夫妇携三子来新化大熊山南麓锡溪村落担安家ꎬ同年十二月三十日辰时不幸辞世ꎬ葬春姬坳蚩尤屋场之上麓ꎮ3.传说ꎮ大熊山周边ꎬ有关蚩尤的民间传说相当多ꎮ比较之下ꎬ以山南隔资江相望的新化县金凤乡阳雀村巫傩艺师戴康哉(男ꎬ1912-2002ꎬ汉族)老人的讲述最为经典ꎮ此说采访于老人辞世前1个月ꎬ按当时老人的方言原文记录ꎬ其中太生僻的字词ꎬ整理时下加小横线ꎬ后用括号注明读音或相应的普通话词组:恩伲(你们)管(讲)的傩面具ꎬ我伲喊脸子ꎬ其实都是蚩尤太(大)王和几(他)手下将军兵马的像ꎮ蚩尤太王是我伲南方最早的王帝ꎬ又是最太的法师ꎬ天生一个牛脑壳ꎬ还与众不同的生了三扎(只)角ꎬ长相蛮吓人ꎮ几住在中峒梅山ꎮ就是如今的锡(方音xia)溪㊁苏溪㊁白(方音pe)溪一带ꎻ几手下有五路兵马ꎬ势力蛮大ꎮ几扎(驻扎)兵马的地方ꎬ有派(一片)好大的枫树林子围起ꎬ枫树山后头有个桃源仙洞ꎬ仙洞里住倒(着)几伲(他们)师父和几三个妹妹ꎬ云霄㊁碧霄㊁洞霄ꎬ三霄三洞娘娘ꎬ都是蛮有法力的ꎮ有一年ꎬ为的争地盘ꎬ北方的王帝打到了南方ꎬ几点起梅山院内5路神兵ꎬ把几伲赶(方音gai)得鸡飞鹅走ꎬ一路顺风赶到了河北ꎮ在个叫涿鹿的地方ꎬ打了一架太恶(很大)的ꎮ只可惜呢.南方人尚水ꎬ北方人尚火ꎬ离根的水奈不何北方本地的火ꎬ干(渴)得个该死ꎬ蚩尤就打输了ꎬ还逗倒(被)把个脑壳都剁嘎(砍掉)了ꎮ几是个练太法的人ꎬ虎死不倒威ꎬ剁嘎个脑壳也不服气ꎬ脑壳上眼珠溜圆ꎬ还有蛮大的杀气ꎬ还压得煞倒ꎮ手下的残兵败将就把几个脑壳捧倒(抱着)回来ꎬ哪个屋场不安静ꎬ有邪精作怪ꎬ就捧到哪个屋场去压煞ꎬ十分灵验ꎮ后来几一个脑壳搞不赢ꎬ恩也要我也要ꎬ几的徒子发孙就想了个办法ꎬ劈了些枫树板板ꎬ雕起几个像ꎬ临时请(方音qiang)起一下几(他)ꎬ也一样灵验ꎮ咯(这)样就开始雕几的像了ꎮ雕来戴到脸上的ꎬ就喊脸子ꎻ挂到门高闹(上面)的ꎬ就喊吞口ꎮ近(去)年我伲戴卿石到天门(与金凤毗邻的乡)ꎬ看到乡政府旁边有扎(栋)老屋的门高闹ꎬ还挂了一个ꎬ恩伲要去寻ꎬ应该还寻得到ꎮ这段讲述ꎬ信息含量非常丰富ꎬ其中与大熊山传说共同之处有四处:(1)蚩尤是大熊山区(戴康哉所述中峒梅山的锡溪ꎬ苏溪ꎬ白溪ꎬ都是大熊山区的小地名)的最早开拓者ꎻ(2)蚩尤是个法力很高的巫师ꎻ(3)蚩尤是个部落头领㊁军事领袖ꎻ(4)民间常见的木雕傩戏面具和大门上悬挂的吞口ꎬ都源自蚩尤的形象ꎮ(二)吞口㊁傩狮与巫傩头匝1.吞口ꎮ吞口指梅山峒区居民为化解邪煞安放在大门上方的木雕饕餮纹图像ꎬ与中原地区的 泰山石敢当 的功能相当ꎮ安放木雕饕餮纹之俗ꎬ在当代梅山ꎬ已基本消失ꎮ戴康哉老人提到的新化天门乡民居曾有ꎬ但我们赶去时已不见了ꎮ对它的认知ꎬ新化㊀傩戏专题县水车镇老庄村泥瓦匠邹富山(男ꎬ1949-ꎬ汉族)师传㊁1981年的手抄本«杂录集萃»有记述ꎮ这是一本民间工匠使用的各种巫术秘诀的实用科书ꎬ其中第36页至37页的«还千刀愿法事口诀变念»条目记述为(标点为笔者所加):吞口郎是个蚩尤大将㊁起朝法事奏牒㊁回来天门上㊁变立阔口大师㊁吞鬼大师ꎬ专吞五瘟㊁百鬼㊁五等邪师ꎮ安放木雕饕餮纹之俗消失ꎬ并不等于挂吞口之俗消失ꎮ在古梅山的新化㊁冷水江㊁涟源㊁新邵㊁隆回等县市及周边地区ꎬ甚至远到湘西㊁张家界等地ꎬ人们常用一个由龙凤组成的福字图案ꎬ以浮雕㊁透雕或堆塑等方式造型ꎬ安置在大门的吞口位置上ꎬ名之为 福字吞口 (图2)ꎮ现居冷水江市金竹山乡当正村的锡矿山矿务局退休工人刘泽笙(男ꎬ1945-ꎬ汉族)家藏㊁于1980年手抄的«歌郎根据总簿 福字吞口根因»记述了它的来因ꎮ歌郎是梅山民间专唱挽歌(又称丧歌㊁夜歌㊁指路歌)歌手的专用名称ꎬ根据总簿即其歌词抄本ꎮ«福字吞口根因»为吟唱大门上悬挂的吞口来历的歌词ꎬ全文共96句ꎬ详细说明了ꎬ吞口就是涿鹿大战中蚩尤被黄帝杀后砍下来挂在午门上示众的脑袋ꎬ这里摘录10句:图2㊀龙凤福纹吞口轩辕皇帝传天下ꎬ百姓安康享太平 前有蚩尤来做乱ꎬ兴兵扰乱在边庭 即将蚩尤来斩了ꎬ号令斩首挂午门 将头挂在午门外ꎬ邪魔鬼怪不敢侵 此乃吞口根因事ꎬ内中有错恕愚人 ꎮ相同材料我们在新化县上梅镇职业纸马先生兼歌郎袁长生(男ꎬ1913-?ꎬ汉族)处也有发现ꎬ说明其并非孤立现象ꎮ2.傩狮ꎮ傩狮俗称 傩头狮子 ꎮ所谓 傩头 ꎬ新化县水车镇巫傩艺师邹升云(男ꎬ1970-ꎬ汉族)说就是放大的吞口ꎮ当地在春节期间ꎬ有舞 傩头狮子 之俗ꎮ傩狮的造型ꎬ就是一个巨大的饕餮纹吞口加一床 狮被 连接而成ꎮ其演出ꎬ必须履行两道程序ꎬ即起首的祭傩发猖和结尾的收猖ꎮ村人热衷舞傩头狮子的目的ꎬ一是驱邪ꎬ二是求子(图3)ꎮ其表演也分为两个层次:在一般人家ꎬ只表演开头和结尾等3㊁5段10来个回合ꎻ进到新建居舍或有新婚夫妇的人家ꎬ则需表演全部16段36合ꎮ所谓段ꎬ是指一个情节ꎬ合ꎬ则是指一个具体细节ꎮ各段㊁合内容如下:图3㊀笔者手持的傩狮头(1)朝天三柱香ꎮ即拜见家主ꎬ共3合ꎻ(2)钻被ꎮ即互从对方身下钻过ꎬ共2合ꎻ(3)舔毛ꎮ即自行梳理ꎬ共2合ꎻ(4)比翅ꎮ即互比高低ꎬ确认对方性别ꎬ共2合ꎻ(5)捉生(方言ꎬ音先xianꎬ阴平)ꎮ即发情ꎬ共2合ꎻ(6)洗脸ꎮ即自行梳理ꎬ共2合ꎻ(7)翻被ꎮ即自舔生殖器ꎬ共2合ꎻ(8)打滚ꎮ即互相显示自己性别ꎬ共2合ꎻ(9)配种ꎮ即交配ꎬ共2合ꎻ(10)撒娇ꎮ即互相舔舐嬉闹ꎬ共2合ꎻ(11)怀孕ꎮ共3合ꎻ(12)滚球ꎮ即争夺红绣球以添喜庆气氛ꎬ共3合ꎻ(13)扫屋舍ꎮ即奋威驱邪ꎬ共2合ꎻ(14)产子ꎮ生下一头小狮子ꎬ共3合ꎻ(15)叼钱ꎮ即由雌狮将一叠点燃的纸钱叼往门外酬谢猖兵ꎬ共2合ꎻ(16)辞祖ꎮ即结束ꎬ辞别家主ꎬ共2合ꎮ上述16段节目中ꎬ首尾叩祖辞祖共2段ꎬ化钱谢猖1段ꎬ奋威镇邪也仅1段ꎬ从发情到交配产子却达12段ꎬ可见其主要目的是求子ꎮ叩祖辞祖占了2段共5合ꎬ说明此舞创作之初ꎬ作者就认为自己与傩狮是同祖共宗的ꎮ编创并表演傩狮的发情㊁交配和产子的情节ꎬ本意应是想通过模仿祖先的造人动作ꎬ来求得祖神保佑ꎬ获得其神力ꎬ增强其后代的生殖能力ꎮ与㊀傩戏专题此相应的ꎬ是本地巫傩艺师公 抛牌过度 和娘娘 傩事中表演的«搬开山»傩戏节目里ꎬ也保存了 开山小鬼 用一个灌水的猪尿泡从胯下向围观妇女模拟射精以祈福的细节ꎮ这些傩艺表演ꎬ今天仍能见到ꎮ3 巫傩头匝ꎮ舞傩狮的起首祭傩和结尾收猖ꎬ都是由邹升云主持操作的ꎮ操作这两道仪程ꎬ邹升云需穿戴全套巫傩艺师行头ꎬ即头载鱼服巾ꎬ上系头匝ꎬ身穿大红袍服ꎬ肩扛兵牌ꎬ手持师刀与师棍ꎬ脚登草鞋ꎮ其独特之处ꎬ是头匝的纹饰图案:成扇面形展开的5幅图像ꎬ中间3幅为教主㊁座主和法主㊁统称为 三元法主 神像ꎬ两边即第一幅和第五幅ꎬ却是各半边饕餮纹吞口ꎬ合起来能拼成一幅完整的饕餮纹吞口图像(图4)ꎮ图4㊀头匝关于头匝上的饕餮纹吞口图像ꎬ古梅山峒区各巫傩坛班有较为一致的说法ꎬ即 是蚩尤的法像 ꎮ新化县洋溪镇的广阐宫老坛ꎬ第四代掌坛师秦国荣(男ꎬ1928-ꎬ汉族ꎬ县道教协会顾问)珍藏有一件手抄本«混祖源流»ꎮ其中 头扎根因 条目ꎬ专门讲述了头匝的来历ꎬ其原文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当初张赵二郎拜法之时ꎬ从泰寒迳(经)过ꎬ撞着一个太王ꎬ将他引入硐中ꎬ难以脱身ꎮ后来圣主三娘寻夫不见ꎬ寻至此山ꎬ见一妖怪ꎬ赶入硐中ꎬ大战几阵ꎬ战妖不胜ꎮ三娘出硐作法ꎬ安定九宫八卦ꎬ披发仗剑ꎬ走入硐内ꎬ将妖引出硐来ꎬ走进阵内ꎮ此妖昏迷不出ꎮ拿将孽畜ꎬ同夫带回ꎮ老君封他为蚩尤大将ꎬ可安头扎上ꎬ十方门下ꎬ治病驱邪ꎬ遍游天下ꎬ自古流派到如今ꎮ(三) 地主 相衣㊁太公雕像与 蚩 字肚腹1. 地主 相衣ꎮ 地主 是很受梅山各地居民尊敬的一个神职ꎬ一般与 证盟 相对ꎬ书写于家居神龛中心 天地国亲师位 的左右两边 盙 簋 两个代表祭器的古字上方ꎻ有些家庭还有延请专职处师雕刻的木雕神像ꎬ则供奉于神龛上ꎬ与观音大士㊁赵公财神并列享受香火ꎮ 地主 的基本含义ꎬ是 一个地方的主宰 ꎻ在梅山各地ꎬ指 本地最早的拓荒者㊁法力最大的法师 ꎬ即当地师公的 发派祖师ꎮ图5㊀地主相衣相衣ꎬ有大㊁中㊁小3种ꎬ是由专业的纸马先生制作㊁民间举行宗教法事时使用的纸质神像ꎮ大㊁中两种为雕版印制加粘贴的彩色神像ꎬ大号的高可120公分ꎬ中号的一般高60公分ꎬ做法事时悬挂于法坛四周ꎬ事毕即卸下焚化ꎮ小号的是纯雕版印制的头像ꎬ法事结束送诸神归位化纸钱时ꎬ把它分别放在装纸钱的封包或竹丝方箱里ꎬ便于诸神辨认并领受自己名下的钱财ꎮ2002年1月初ꎬ我们在新化县白溪镇一位名叫胡法定(男ꎬ1938-ꎬ汉族)的祖传纸马先生家ꎬ发现了他用雕版印制的一幅 地主 相衣ꎮ当时他正在为相衣写名字ꎬ我们看到他在三张同样的相衣上ꎬ依次写了 地主 证盟 元皇 三个名号ꎬ就问他 怎么是三个菩萨共用一个相衣? 他解释说: 咯(这)不是三个菩萨共用一个相衣ꎬ而是三个菩萨本来就是同一个菩萨 ꎬ 我们祖传下来就是这样讲的ꎮ这个三位一体的 地主 相衣ꎬ造型非常独特:其主图案是一个宽90毫米ꎬ高45毫米的双线边三拱顶扇形框ꎬ框外左右各有一高25毫米ꎬ宽15毫米的双线边长方小框ꎬ框中有 日㊁月 二字ꎬ扇形框正中为顶天接地的半人半兽头ꎬ其造型特征为圆鼓眼㊁大狮鼻㊁阔口中外露两个朝下的獠牙ꎬ头上部两侧有似角的两耳ꎮ实际上ꎬ这头像ꎬ就是和上述头匝两边神像一样的饕餮纹吞口造型(图5)ꎮ2.太公雕像ꎮ在古梅山峒区ꎬ 太公 是个统称ꎬ但也是个专称ꎬ专指上述的地主以及各姓氏的家主㊁各巫傩坛班的前人师祖的木雕神像ꎮ这种神像ꎬ因为祭祀时必需由师公抱在怀里跳舞ꎬ所以通高一般不超过45公分ꎮ其造型ꎬ通常有骑马与坐姿两种ꎬ师公装扮ꎮ凡是坐姿的ꎬ其右腿多为外撇ꎬ脚尖翘起ꎻ一般是㊀傩戏专题左手掐诀或端水碗于胸前ꎬ右手持令牌举过耳际ꎬ也有双手掐诀平置于身躯两侧或膝头的ꎮ基本相同的ꎬ是其头饰ꎮ头饰的独特ꎬ在于其帽盔的造型ꎬ都是三拱顶扇面形ꎬ两边的拱顶略小ꎬ中间拱顶即主体帽筒ꎻ其正面ꎬ则是以浅浮雕或漆画的形式ꎬ两边为日月的图像㊁文字或符讳ꎬ中间则是饕餮纹吞口造型ꎮ从正面平视ꎬ即为地主相衣的立面造型ꎮ图6是冷水江市金竹山镇杨源张坛的家主张君德寿的太公雕像ꎬ可见此类神像之一斑ꎮ图6㊀张君德寿的太公雕像3. 蚩 字肚腹ꎮ肚腹指太公雕像后背收贮其身份资料的密封空间ꎬ也称为腹脏ꎮ2002年9月ꎬ我们在娄底市娄星区(此地民国时期隶属湘乡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余收藏爱好者家里ꎬ采集到了两尊头戴饕餮纹帽盔的太公木雕像ꎮ其中一尊品相较好的雕像ꎬ后背开有8ˑ4ˑ4厘米的长方形肚腹ꎬ内封少许大米㊁药材及符书6纸ꎬ最里面的第6层纸已糟朽成末ꎬ第5层纸也已难辨认ꎬ上面4层纸则尚为完整ꎮ第1层纸为长25厘米㊁宽18厘米宣纸墨写的意旨ꎬ第2层纸ꎬ为28ˑ22厘米黄裱纸ꎬ朱砂书写洒鸡血的白㊁青㊁黄㊁黑㊁赤五色五猖符ꎮ第3层纸ꎬ为同样版幅的天㊁地㊁年㊁月㊁日㊁时6猖图像ꎮ第4层ꎬ纸状均同2㊁3层纸ꎬ却是8道平时很少见的符讳ꎮ经请新化金凤乡戴康哉的儿子戴卿石辨认ꎬ其中后面6道ꎬ都是道教符讳ꎬ前面2道ꎬ则是师道共用的总符讳ꎬ即梅山法主张五郎的 祖师符 和 发兵符 ꎮ他对这一 祖师符 的组合符号及其含义ꎬ自上而下依次作了如下解读: ☉ 为太极圈ꎬ圈中一点为太阳高照ꎬ其下是收神煞的布袋讳ꎬ布袋讳之下为 敕令 的合体字讳和雨㊁日㊁亘三字合体的 太阳讳 ꎬ ʂ 是天㊁地㊁水 三官敕 ꎬ曲线为唐㊁葛㊁周三元将军的缚鬼索ꎮ正中间的 三清讳 符号下面ꎬ则赫然是一个蚩尤的 蚩 字的古体字讳!(图7)图7㊀腹内祖师符(四)师公㊁踩九州祭仪与代际传承1.师公ꎮ师公即巫傩艺师的俗称ꎬ也称为老师ꎬ口语中常被称为师公子ꎬ其自称则为 元皇弟郎 ꎬ是梅山蚩尤形象符号的主要载体ꎬ也是蚩尤 兵主 ①神格的世俗化身ꎮ在古梅山峒区社会ꎬ这是一个数量颇为庞大的特殊群体ꎮ据笔者对梅山核心区的新化县㊁冷水江市40余个乡镇的调查ꎬ目前在世总量仍应不少于1200人ꎬ占总人口比例应在1/2000ꎮ其传承方式有家传和师传两类ꎬ一般以坛班的形式生存于乡间ꎮ据不完全统计ꎬ这样的坛班ꎬ两县市总共还有400余个ꎮ通常情况下ꎬ一个坛班为3至5人ꎬ最大的㊁历史最为悠久而传承谱系也最为清楚的ꎬ是冷水江市金竹山镇杨源村的杨源张坛ꎮ这是一个典型的家传老坛ꎬ现有师公60余人ꎮ其开坛始祖即图6的张君德寿(1294-1329)ꎬ开坛已达700年ꎬ传承已达24代ꎬ服务范围涵盖冷水江㊁涟源㊁新邵3市县8个乡镇ꎮ该坛师公承载的蚩尤形象符号ꎬ是历代在世者都佩戴饕餮纹头匝ꎻ历代 前人 雕像ꎬ也无一例外地装饰饕餮①司马迁«史记 封禅书»: 其三曰兵主ꎬ祠蚩尤 ꎮ纹头盔ꎮ其演绎的蚩尤 兵主 神格ꎬ则在身份㊁道具和仪式名称与内容中随处可见ꎮ[2]师公的身份ꎬ即其自称的 郎 ꎬ在梅山古俗中ꎬ其义即 兵 ①ꎮ他所举行的祭祀仪式ꎬ不论是 唱太公 还是 庆娘娘 ꎬ都叫 行兵演武 ꎬ他自己ꎬ则是行兵演武的总指挥ꎮ作为总指挥ꎬ他自己在出师典礼即抛牌过度时ꎬ其传度师已根据其生年所属地支ꎬ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猖兵ꎬ作为他随身的 亲兵 ꎻ同时ꎬ还在其家龛下坛装置了一个 兵马坛 ꎬ供养 五路猖兵 ꎮ需要时ꎬ他即可通过 五猖之主 ㊁梅山祖师翻坛倒峒张五郎ꎬ调动阵营庞大的 东方九夷兵㊁南方八蛮兵㊁西方六戎兵㊁北方五狄兵㊁中央三秦兵ꎬ天子乱蛇兵㊁黄斑饿虎兵㊁麒麟狮象兵㊁十万天仙兵㊁十万地仙兵㊁十万阴仙兵㊁十万阳仙兵㊁十万雄兵㊁百万猛将㊁千千兵马㊁万万兵将 ꎮ他所使用的道具ꎬ上文报告邹升云祭傩发猖时已略有述及ꎬ其中ꎬ师刀是自佩防身的ꎬ牌带即身凭与兵符ꎬ令牌为印信ꎬ师棍为符节ꎬ牛角为呼兵信号ꎬ大鼓为进军信号ꎬ铜锣为收兵信号ꎬ等等ꎬ可说无一不是行军用途ꎮ当然ꎬ最典型的ꎬ还是其 行兵 仪式中的 踩九州 ꎮ2.踩九州ꎮ踩九州又叫 踏九州 或 踩九州八卦 ꎬ是师公各种祭祀仪式中都必行的一道核心仪程ꎮ其作法ꎬ根据不同规模ꎬ有三种形式ꎮ其基本形式是在地上铺一张竹编凉席ꎬ再在凉席上按八个方位ꎬ各摆设一叠纸钱ꎬ形成一个八卦阵ꎬ然后一边唱歌一边依次去践踏ꎮ如果时间和场地都允许ꎬ则纯用纸钱ꎬ在地面按方位铺设卦象ꎬ拼成一个直径可达两米左右的圆形八卦阵ꎮ这是较直观的一种形式ꎮ第三种形式ꎬ是在举行三天以上的大型仪式时ꎬ则需在户外空坪地面ꎬ用360根竹枝ꎬ扎制成一个直径12米到15米㊁由3个同心圆②构成的九宫八卦阵ꎬ供师公组成团队在里面击鼓鸣角呼号穿行ꎮ八卦方位加上中宫ꎬ是为九宫ꎬ就代表天下九州ꎮ踩九州 是一场由师公指挥的㊁名符其实的战役行动ꎮ作为这次战役的总指挥ꎬ师公此行的目标㊁理由㊁战法ꎬ在唱词里都表述得非常明确ꎮ这里选取冷水江市铎山镇的 梅山傩戏 国家级传承人苏立文(男ꎬ1941-ꎬ汉族)的手抄唱本«唱太公科»中的四段唱词ꎬ以见一斑:九州 的具体名称和位置是:赵国冀州山西省ꎬ湖广楚国荆州城ꎮ青州齐国山东道ꎬ徐州越国座南京ꎮ河南豫州为宋国ꎬ雍州齐国陕西城ꎬ梁州福建分周地ꎬ山东鲁国兖州城ꎬ江西吴国扬州界ꎬ九州分野合天心ꎮ师公要举兵踩 九州 的理由是:左山震宫兵马发ꎬ坎宫兵马乱纷纷ꎬ南离火焰冲天起ꎬ梁州兵马出金城ꎮ止有豫州多鬼路ꎬ统兵收捉不留停ꎮ收伏九州为祸鬼ꎬ五湖四海得安宁ꎮ发兵前的战役准备也有部署:领兵先参三母殿ꎬ二进扬州见老君ꎮ三参三元并法主ꎬ梅山殿里领雄兵ꎮ祖师助吾千兵将ꎬ踏开五鬼布祸神ꎮ具体的进兵步骤是:一步山西冀州地ꎬ二步湖广在荆州ꎻ三步青州山东道ꎬ四步徐州在南京ꎻ五步豫州河南地ꎬ六步雍州陕西城ꎻ七步梁州四川界ꎬ八步兖州在山东ꎻ九步扬州江西土ꎬ九州八卦镇乾坤ꎮ[3]3.代际传承ꎮ梅山巫傩坛班的代际传承ꎬ不论是家传还是师传ꎬ在形式上ꎬ都以 解卦 ③为标志ꎮ而这个解卦仪式ꎬ又必是先穿坛踩九州㊁再爬刀梯ꎬ然后才就在九州大坛旁边进行ꎮ这种精密编排的仪程ꎬ彰显的ꎬ是其亘古不移的 傩神㊁祖先和艺师三位一体 模式ꎮ这种模式ꎬ其构架的具体关系ꎬ即傩神就是祖先ꎬ也即过世的艺师ꎬ傩仪的享祭主体ꎬ傩戏的首席观众ꎻ在世的艺师ꎬ则是傩仪的操作者ꎬ傩戏的首席演员ꎬ过世时举行了相应仪式后ꎬ即为傩神ꎮ本文指认的 师公是梅山蚩尤形象符号的主要载体 ꎬ主要依据就是其家龛上世代供奉有这样的傩神ꎮ而这种傩神在民俗中的具体形象ꎬ即供奉于家居神龛上㊁头饰蚩尤饕餮纹的木雕太公神像ꎮ一般情况下ꎬ太公神像①②③乾隆二十八年刊«宝庆府志»卷二十八«风俗 苗俗»条: 官府曰老皇帝ꎬ兵曰郎 ꎮ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湖南地方志少数民族史料»ꎬ岳麓书社ꎬ1992年ꎬ第352页ꎮ涟源市东部的桥头镇乡间ꎬ现有一种扎制成四方九宫格的作法ꎬ承载的就是纯 九州 之义了ꎮ解卦: 解 ꎬ方言读音 盖gai ꎬ第四声ꎬ动词ꎬ解送ꎮ㊀傩戏专题㊀傩戏专题多是在艺师过世后ꎬ请专业处师为之塑像㊁开光ꎬ然后供养如仪ꎮ也有的ꎬ是在艺师过世前ꎬ先请处师根据其真容成像ꎬ待其过世后再开光供奉ꎮ2016年5月ꎬ我们在新化县田坪镇麻水塘村阳全宝(男ꎬ1971-ꎬ汉族)坛班ꎬ采访到了后一种ꎬ而且是我们目前唯一目击到的活态个案ꎮ图8㊀阳全宝和阳吉雷图9㊀牛皮头匝阳全宝坛班的起源原属师传ꎬ转为家传到阳全宝ꎬ已有7代ꎮ其第六代掌坛师ꎬ是其父阳吉雷ꎬ出生于1943年ꎬ到今年74岁ꎮ老人于1989年为小儿子全宝举行抛牌过度仪式ꎬ1990年即将掌坛师职位正式传授给全宝ꎬ自己则专职行医ꎮ2006年ꎬ老人年满63岁之后ꎬ阳全宝延请涟源市伏口镇漆树村家传处士彭际雄来家ꎬ为父师塑像ꎮ塑像完成后ꎬ阳吉雷老人亲手用红布ꎬ将自己的木质塑像层层包裹好ꎬ供奉到家龛上ꎬ成为了家传傩戏的首席观众ꎮ图8是本文成稿时笔者为两代掌坛师拍的合影ꎬ图中第六代掌坛师阳吉雷已是一身便装的乡村老中医ꎬ第七代掌坛师阳全宝则全副艺装ꎬ手托其父师的披红木雕像ꎮ因包裹不易ꎬ拍照时没有拆开雕像上的红布ꎬ但仍可依稀看到雕像的头饰图案为代表先祖蚩尤的饕餮纹ꎮ而阳全宝所佩戴的牛皮头匝ꎬ名为 三清匝 ꎬ由7片镂空图案组成ꎮ其左边第一片和右边第一片组合起来ꎬ也是一个清晰的饕餮纹ꎮ(图9)这对父子加上雕像ꎬ就是个 傩祖蚩尤-傩神父师-艺人全宝 的经典活态传承模型ꎮ㊀㊀二、闭合证据链必须面对的三个人文生态环节㊀㊀前述4组12项民俗事相ꎬ基本构成了傩祖蚩尤在古梅山峒区遗存的记忆性证据链ꎮ这条证据链的组成符号ꎬ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ꎬ即构成蚩尤形象的各种元素符号ꎬ不论是语音符号ꎬ还是图像符号ꎬ均来源于汉文化体系ꎬ说直白点ꎬ就是已经全被妖魔化ꎮ但蚩尤形象在民俗㊁特别是在傩俗事相中的地位ꎬ却又确是崇高而神圣的祖灵(因没有具体造像ꎬ存在的只是一个怪诞的造型承载的概念ꎬ故暂名之)ꎮ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 世界上没有哪个族群会指认自己的祖先是个 妖怪 的ꎮ要厘清这个悖论ꎬ必须弄清其所处的人文生态环境ꎮ而认识其人文生态环境ꎬ首先得面对其存现的原生地域㊁原住的族群ꎬ及其载体巫傩坛班的文化属性ꎮ(一)原生地域: 梅山峒蛮 及其田产的实际分布区域梅山峒蛮 及其田产的分布区域ꎬ实际上也即其归化前控制区域的四至之处ꎬ至今仍未得到学界的公认ꎬ原因是«宋史»上记述的其四至之处的小地名与今地名的对应不清晰ꎮ按«宋史»的原文:熙宁五年ꎬ乃诏知潭州潘夙㊁湖南转运副使蔡烨㊁判官乔执中同经制章惇招纳之 于是遂檄谕开梅山ꎬ蛮猺争辟道路以待ꎮ得其地ꎬ东起宁乡司徒岭ꎬ西抵邵阳白沙砦ꎬ北界益阳四里河ꎬ南止湘乡佛子岭ꎮ籍其民ꎬ得主㊁客万四千八百九户ꎬ万九千八十九丁ꎬ田二十六万四百三十六亩ꎬ均定其税ꎬ使岁一输ꎮ乃筑武阳㊁关硖二城ꎮ诏以山地置新化县ꎬ并二城隶邵州ꎮ自是ꎬ鼎㊁澧可以南至邵(«宋史 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第二百五十三西南溪峒诸蛮下 梅山峒»)ꎮ这其中ꎬ 东起 北界 两处的小地名今天仍在使用ꎬ没有争议ꎮ 南止 的 佛子岭 与 西抵 的 白沙砦 两处ꎬ据笔者考证ꎬ 佛子岭 在今湖南株洲市所辖的醴陵市东郊ꎬ现为 佛子岭风景区 ꎻ 白沙砦 在今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北部ꎬ明代建县时属 上七都 ꎬ今为威溪乡白沙村ꎮ[4]。
巫教——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山文化源于九百多年前的土著部落“梅山洞蛮”,是在特殊环境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古代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湖湘文化又与我国的其他地域文化一道,构筑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
梅山文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隆回、武冈、洞口、溆浦、新邵及涟源、冷水江、安化、新化等县市的部分地区。
梅山文化主要包含这些地域内的民间宗教、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等。
其中的民间宗教——巫教,在这一地区的广大民众之中根深蒂固,凝聚着梅山民众顽强的生命力,深受乡民喜欢,一直久盛未衰。
巫教的源流巫教的祖师尊崇太上李老君、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其弟子亦称巫师、师公,老师傅亦叫大巫师、法主等。
梅山区域内的巫教有近千年的历史,以古老奇特的民俗风情为基础,又受道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深受乡民欢迎。
乡民中崇拜神鬼、崇拜先祖、供奉自己的地主公公等信仰现象普通存在。
拥有众多信仰者的巫教,关于其源流的书面材料甚少。
据隆回的师祖们口传,隆回巫教最初是由武冈啟教公公边法样、边氏法仙朱法虎、谭法来、谭法开、黄法林等立坛传入的,后来各姓又陆续有出去拜法的法师,主要拜法地点为江西龙虎山和福建福州沉毛江。
传说去这些地方拜法的有陈法盟、邹法灵、王法富、魏法清、廖法全、赵法寿、刘法全、阳法清、庞法奇、邓法虎等,这些巫教先祖大法师们都被他们的后人供奉为家祖公,亦称阴司公公、地主法官。
梅山区域内的巫教大致分为二支:一支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白石江的闾山九郎为法主;另一支以江西龙虎山的毛山八郎为法主。
这两个支派虽传自不同地区,但经过历史变迁,现已大同小异。
就隆回而言,崇拜闾山九郎为法主的居多,比较有名的法坛有鸟树下印上的富公教、司门前的永兴坛、田心老君殿的全公教、六都寨的扶教堂等。
这些地域的巫师们以隆回、新化为界,做中小型法事大同小异,做大型法事时,区别要大一些。
毛山八郎一宗的法坛,做还庆贺愿大法事时,是不做扬子桥这一段法事的,但在做两天两晚的法事时也要造桥,桥用一根长凳代替,摆在右边。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阅读天地0622 1335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
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
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
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
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
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
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
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
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
梅山接受朝廷“经制”建新化、安化两县以后,他交出了政治、军事两重身份,但大巫师即精神领袖的身份交不了也不必要交出去,梅山傩这种以巫觋为主要承载体的原始文化,便由他及以他的苏氏为主的梅山23姓1万4千多户土著居民传承了下来。
其间虽然因为与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相抵触,从宋徽宗政和七年开始就屡遭禁毁,其搬演仪程和表现形式不得不套用官方倡导的儒、释、道三教的一些元素以遮人眼目,并因族群、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变化,但其主要内容和形式,则在以土主山为中心的主要土著聚居区、即今冷水江市的岩口、铎山、金竹山等9个乡镇,一直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
二、梅山傩事种类梅山傩的秉性为巫傩,其功能主要是驱邪祈福、祭祖亲宗,其主要载体梅山巫师(俗称师公)在清晚期已经职业化,也就是说已具有商业化的性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一些自称“正一道”、实际上是脱胎于巫师的民间火居道士为抢生意而兼行巫傩事,使傩事的搬演应用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异化现象。
冷水江现存巫傩事相,主要有傩面、傩仪、傩祭、傩歌、傩舞、傩技、傩戏等项。
傩面俗称“脸子”,也有人叫“土地壳”或“判官壳”,主要为木雕,也有竹雕或纸绘,近年新化县洋溪一带出現了乙烯製品,少量流入了冷水江。
常见的有开山小鬼、修路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等等,大部分是整张面像,少量的主要是郎君、判官和土地等3种傩面只有面部的上半截,缺下巴。
这主要是出于轻便并方便说话的考虑。
与此相關的有傩神头像和面像,头像如傩公(即东山圣公,闻一多先生认为即伏羲)、傩母(即南山小妹,闻一多先生认为即女娲)、韩信(由“兵主”蚩尤演化而来)等,面像有吞口和由吞口衍变的“福”字纹门饰。
这些面具、头像,一般的都是由民间处师或师公自己雕刻,经处师或师公开光后交付使用。
上世纪80年代贵州曾生产了一批工艺品傩面,造型多为厉鬼形象,与梅山傩面中的“把界大王”相近,梅山师公便也偶尔拿来当“把界大王”用,但不常见。
从广义上说,所有的傩事活动都可以称作傩仪。
狭义的傩仪,我们通常指《周礼》所记述的“索疫驱邪”仪式。
这种古老的傩仪主要保存在大型梅山巫事《还行傩大愿》(俗称“还都猖愿”)和《还座傩大愿》(俗称“还皇王愿”)仪式中,少见独立的存现形式及搬演活动。
搬演方式为由2名师公带8个青年共10人扮演“十大都猖”,常见的是用戏剧油彩画成五花脸、穿祁剧或京剧的武生服饰、手执花棍入室索疫驱邪,民间称之为“走(方音读狡jiao,第三声)猖”。
傩祭通常保存在大型巫事《还行傩大愿》、《还座傩大愿》和《冲傩》等法事仪式中,也少见獨立存现形式。
搬演方式为师公祭祀以后,依次抱着傩公傩母及韩信的头像跳舞,然后安裝在用竹片扎成、外罩反毛大衣的躯干上,再行祭祀,民间称之为“上纂”。
傩歌则贯穿所有巫傩法事和傩戏节目的始终,歌词主要为交代来历、职能和表述乡人的诉求;句式以七言叙事为主,间或有三言、四言、九言或十一言以上的多字句,有独唱、对唱和领唱等多种形式。
节拍以二拍和四拍为主,乐句多为四小节,音域为两个八度。
所有科仪本经都只记歌词,唱腔曲谱全靠师徒口传心授。
乐器用大鼓、大锣和牛角,锣、鼓在句与句或段落之间演奏,牛角则只在每个单元的开头和结尾吹奏。
傩舞通常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法事仪式和《扎六娘》、《祭都头》、《和梅山》等傩戏中,也少见独立存现形式。
表演方式为男师公穿女装衣裙、怀抱娘娘牌位、手持师刀、牛角或兵牌,一边唱祷词一边以女性身姿跳舞,民间俗称为“跄娘娘”。
此外,做《跄太公》和《还愿》、《冲傩》等法事中也都有傩舞片段。
傩技俗指巫傩艺员的“念、唱、打、做”4项基本功,内行人则称为“阳教”、“阴教”两套功夫。
大致说来,所谓“阳教”,概指肉眼能看得见的各项技能,“阴教”相对就指肉眼看不见的内功,俗称“法力”,说白了就是技巧。
综合体现两套功夫高下的项目,就是“上刀山”和“踩犁头火”。
这两个项目只在傩艺演员举行“抛牌过度”即出师大典等重大仪式时才搬演,平时是不轻易出手的。
但在古梅山峒区民间,另有一类不行香火的巫傩艺员,其公开身份为“水师”,即“练梅山法水的人”,实际上应称为习练“黑巫术”者,为了显示其法力,往往会表演一些带魔术或杂技性质的傩技,如“起尸”、“赶桌子”、“斗凳”等,比上刀山、踩犁头火等节目更具神秘性和观赏性。
梅山傩戏则是集梅山傩文化艺术大成的综合表现载体。
它是梅山历代先民以原始族群的生存物资资料生产和人口自身的生产为两大传统母题,以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价值核心,以尊祖亲族睦邻为价值取向,以娱神并自娱为宗旨,以协调人、神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以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项劳动过程为主要题材,以巫傩师和观众共同当演员,由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基本概念为故事框架敷演而成的、与山外族群迥然不同的10余个庄谐相济、妙趣横生的传统保留剧目。
它们主要保存在《抛牌过度》、《大宫和会》、《跄梅山》等大型巫事活动当中,但也能以剧目形式独立存现。
其表演(俗称“搬”)时间为秋冬两季夜晚,动了春雷之后一般不搬演;表演地点为民居天井或堂屋。
表演时主要演员必戴傩面。
三、梅山傩戏主要剧目(一)《搬锯匠》《搬锯匠》为大型巫事《大宫和会》(俗称“接娘娘”)中的傩戏《搬架桥》中的一个片断。
《搬架桥》主要情节为:巫事主家需架一座杨祖桥以便迎接各路神圣、祖师和猖兵,特请张良、鲁班来主持其事。
张、鲁二人来到主家,接受任务,爬上五方高山去寻访上好木材,最后在主家后花园寻到一株沉香木,请各路坛神帮助砍伐下来,锯成木料,架成阴阳二座杨祖桥。
节目时间一般为2小时,其间主要是临场拉观众参与发挥剧情。
《搬锯匠》为其中访木、伐木、锯板3段压缩而成,原版表演需要40到50分钟,2007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选调代表国家出席“2007北京中日文化交流会开幕式”演出时压缩成10分钟。
脚色共7人:座坛师、司锣、主东、张良、鲁班和两个由观众充当的“木马”。
(二)《扎六娘》《扎六娘》又称《搬扫路娘子》,也是《大宫和会》中的傩戏。
主要情节为:巫事主家请桃源峒六娘来扫出一条大路以迎接各路神圣祖师猖兵,风流六娘沿途招蜂惹蝶,路逢读书相公、歪嘴和尚、渡船老翁纠缠,好不容易才来到主家,又被主家纠缠,最后在纠缠不清中扫开了大路。
其间也多为临场拉观众参与发挥剧情,鼓励观众对六娘动手动脚。
节目时间也是2小时左右。
2007年5月的“中国•冷水江首届梅山傩文化艺术节”上,全市16支傩艺队有一半演出了这个剧目,其中出现了3个代表性的版本:同兴俩塘胡氏坛的以情景表演为主,金竹山杨源张坛的以歌舞为主,三尖南阳魏氏坛的则介于二者之间。
脚色6到8人:座坛师、司锣、主家、六娘、相公、兄弟、歪嘴和尚和渡船老翁(人手不够时由3至5 反串)。
(三)《搬开山》《搬开山》是巫师传度法事《抛牌过度》大典中的傩戏,“开山”意指“开山祖师”,主要情节为传度师以傩戏的形式代表开山祖师向新坛弟子自述来历,讲述生活的艰难和持家的基本要求,传授衣钵法器,其间多插科打诨,百般刁难,临场中拉男女“脚马”参与戏谑,节目时间一般也要2小时。
演出时冷水江有2个版本:杨源张坛的就在地面表演,三尖、同兴、中连的一般在场地中架一张方桌,方桌上再倒扣一张火架桌,“开山”需倒立翻上去,在4个桌子脚上表演各种倒立动作,之后才下到桌子中间表演,内容为开荒种地、拉屎撒尿、洗脸洗澡、纺纱制鞋等情节。
此外,新化西部的演法则又介于上述二者之间:是用两张方桌平行搭成一个平台,“开山”即站在平台上表演。
脚色4人:座坛师、司锣、开山、弟子。
(四)《搬五台山》《搬五台山》是“传度”“和会”等巫事均需搬演的显武傩戏,“五台”意为“五张台子(冷水江方言中方桌的称谓)”,并非实指山西五台山。
节目主旨为“开辟五方”,再现开山祖师披荆斩棘开天辟地的神武与艰辛。
主要情节为:开山祖师拳打五方,倒立翻上三桌迭成的高山,在山上开荒种地、拉屎撒尿、洗脸洗澡、纺纱制鞋,最后将鞋子传授新人去再辟新的五方。
其间以即兴问答形式拉观众参与,节目时间也达2小时,脚色4到10人:座坛师、司锣、开山(表演时“开山”可以是几个,另需助手4人扶桌以籍安全)。
(五)《搬土地》《搬土地》节目有《天光土地》和《兴隆土地》两个亚目,都是“和会”巫事中需演的傩戏。
《天光土地》剧情简单:土地老子上主家来为之收煞、祈福、纳财,自称“扒灰老子”,与座坛师问答讲述与儿媳“扒灰”故事,时间一般1小时左右,脚色5人:座坛师、司锣、土地爷、招财、进宝。
《兴隆土地》主要情节为:土地公婆为夫妻生活不和谐而吵架,受托为主家祈福时还纠缠不清,招财、进宝两个儿子又不听话;通过一番打闹,最终为主家招了财进了宝。
其间也是拉观众参与插科打诨,节目时间2小时左右,脚色7人:座坛师、司锣、主家、土地公、婆、招财、进宝。
此外,民间偶尔还有《祭都头》、《搬笑和尚》、《和梅山》、《唱土地》、《踩蜡花》、《舞春牛》等保留傩戏特征但已经或多或少地仪式化或民俗化的剧目;市北部、东部个别乡镇还保留有一种在布帷内演出的手持木偶戏,俗称“观音戏”,保留有《海游传》、《定军山》等20余个明清以来的地方传统舞台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