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应用(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65 KB
- 文档页数:2
基于网络环境的CA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引言目前许多CAD软件厂商都注重于完善面向专业领域的具体设计的功能.以机械CAD软件为例,AutoCAD,Pro/E等注重于相应的二维、三维的设计,有些还集成了CAE、CAM等,但是对于网络协同的支持方面还比较薄弱.本文介绍的网络CAD系统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分布协同的工作方式使产品设计合理有序,设计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保证CAD产品的低成本和短周期。
1 系统的构成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模式).将各个用户的CAD部件设计以CAD文件(后缀为dwg)的形式传输到网络平台上,在网络平台上将各个CAD文件组合到一起,然后把组合后的CAD文件传输给各个用户,从而实现CAD设计的整体共享.图1为系统设计示意图。
2 数据传输部分的实现在网络平台与用户机上都建立起两种程序,即服务器程序和客户机程序.在CAD文件的传输过程中,利用W indows Sockets实现了文件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无差错快速传输,使用了MFC的CSocket类来实现两台机器之间的文件传输过程。
2.1 服务器程序的实现过程图2是服务器程序的示意图。
1)创建套接字.首先调用CSocket的构造函数来创建一个CSocket的对象;其次调用Create()函数来创建底层套接字.Create函数的调用方法如下:BOOL C reate(U INT nSocketPort=0,int nSocket Type=SOCK_STREAM,long lEvent=FD_READ|FD_WR ITE|FD_OOB|FD_ACCEPT|FD_CONNECT|FD_CLOSE,LPCTSTR lp szSocketAddress=NULL);2)套接字的监听与连接.对于服务器应用程序,为了能够获得客户机的请求,必须创建一个专门的服务器套接字来监听是否有连接请求.在创建了套接字对象后,可以调用listen()成员函数来监听是否有连接请求。
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中海康城小学李淑君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依照教学所需,为提高教学效率,有效促进学生的进展,我利用网络资源及网络技术,开发设计了以下几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
一、开发网络环境下作品收集展现平台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是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为及时收集学生的作品,同时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我设计制作了如此一个平台,以网页的形式,让学生在网站上自主上传作品,上传成功后,在网页上就能够扫瞄作品。
如下图所示:老师还能够选择优秀的作品,设置为举荐作品,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在上传作品的过程事实上还让学生同时学会网络知识,如:第一要学会如何在网站上注册,学会如何上传作品等网络知识。
由此可见,开发了如此的网站平台后,在使用过程中,实际也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开发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反思记录表我们在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常都会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但由于时刻的限制,往往只是让一两个学生口头表达一下就终止了,不能关注了解到所有学生的情形。
为此,我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了一个能让学生录入自己的反思,再以网页的形式并进行及时的反馈,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快速的扫瞄到所有的反思记录。
如下图所示:三、开发网络环境下的作品评判软件对学生有效的评判,能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判是专门重要的一节个环节。
为达到评判主体多元化的目的,我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设计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评判体系。
依照不同的评判标准,学生进行自我评判,生生互评,老师评判,家长参与评判作品,所有的评判同样也能通过网页扫瞄的方式及时反馈给老师。
这种互动的评判,充分地发挥了不同的人在评判中和积极作用,加强了生生,师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以、明白得与合作,从而更有效地对学生的进展给予鼓舞和导向。
如下图所示:四、开发网络环境下的打字测试练习软件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中,打字技能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学生觉得打字是专门枯燥无味的;对老师执教也是一个难点,因为专门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测试学生的打字成绩时,也专门难及时进行反馈。
网络规划与设计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企业的日常运营,还是个人的娱乐休闲,都离不开稳定、高效的网络支持。
而要构建一个满足需求、性能优越的网络,网络规划与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
网络规划与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涵盖了从需求分析到网络实施和维护的整个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在建设网络之前,对各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和规划,以确保最终建成的网络能够满足用户的期望和要求。
首先,需求分析是网络规划与设计的第一步。
这就像是盖房子之前要明确房子的用途和居住人数一样。
在网络环境中,我们需要了解用户的数量、业务类型、应用需求、流量模型等信息。
比如,一个小型办公室可能只需要满足几个人同时进行文件共享和网页浏览的需求;而一个大型企业可能需要支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涉及到视频会议、数据中心、远程办公等复杂的应用场景。
此外,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和扩展,预留一定的余量,以避免在不久的将来因为业务增长而导致网络性能不足。
在明确了需求之后,接下来就是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网络拓扑结构就像是网络的“骨架”,它决定了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
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等。
星型结构易于管理和维护,但中心节点的故障可能会影响整个网络;总线型结构成本较低,但扩展性和可靠性较差;环型结构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一旦某个节点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个环路瘫痪。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根据需求和成本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拓扑结构。
例如,对于一个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金融机构,可能会选择网状型拓扑结构,以确保任何一条链路的故障都不会导致网络中断;而对于一个成本敏感的小型企业,星型结构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网络设备的选型也是网络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等。
在选型时,需要考虑设备的性能、功能、可靠性、兼容性和价格等因素。
例如,路由器的处理能力和转发速度要能够满足网络的流量需求;交换机要有足够的端口数量和带宽;防火墙要能够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服务器的配置要能够支持各种应用服务的运行。
宿舍网络工程方案设计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宿舍网络作为学生的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上网方式,还为学校管理提供了信息化的手段。
因此,设计一套高效、稳定的宿舍网络,对于提升学生生活质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完善的宿舍网络工程方案,以满足学生日常上网、学习、娱乐等需求,为学校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网络管理系统。
二、需求分析1. 用户需求:学生在宿舍内需要能够畅通无阻地上网,进行学习、社交、娱乐等活动。
2. 设备需求:宿舍内需要设备连接无线网络,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同时还需要有线网络接口供一些需要更稳定网络的设备连接,如电脑、电视等。
3. 管理需求:学校需要对宿舍网络进行管理,包括网络流量控制、用户行为管理等。
4. 安全需求:保障宿舍网络的安全性,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5. 稳定性需求:宿舍网络要求稳定性高,保证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并进行正常的网络活动。
三、网络架构设计根据需求分析,我们设计一个基于有线和无线混合网络的宿舍网络系统,以满足用户对网络的需求。
1. 网络设计方案网络结构分为宿舍内部网络和宿舍外部网络。
宿舍内部网络:采用以楼层为单元的拓扑结构,每层设一个核心交换机,通过光纤互联接入宿舍外部网络。
在每个宿舍楼层内,设置多个无线AP和有线接入点,以覆盖每间宿舍,满足用户设备接入需求。
宿舍外部网络:学校整体网络作为宿舍网络的上联网络,管理整栋宿舍楼的核心交换机与学校主干网络相连,提供宽带接入。
同时,外部网络需要提供认证服务器、路由器等设备,实现宿舍网络与学校网络的连接。
此外,外部网络还需要设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以保障宿舍网络的安全。
2. 设备选型核心交换机:选用千兆级别、高性能可管理交换机,以满足宿舍楼层内的设备连接需求。
无线AP:选择支持802.11ac标准的双频双通道AP,提供稳定的无线网络覆盖,支持多用户接入。
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网络应用程序。
网络应用程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软件,包括网页、社交媒体、在线商店、在线游戏等。
这些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实现需要结合多种技术,如前端技术、后端技术、数据库技术、安全技术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些技术在网络应用程序中的运用。
一、前端技术前端技术是指用户在访问网站时所看到的内容。
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前端技术:HTML和CSS。
HTML是用来描述网页内容的语言。
它包含了网页中所有的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内容。
HTML可以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标记来呈现内容,这些标记可以让浏览器识别内容的结构和类型。
例如,可以用<h1>标记来表示标题,用<p>标记表示段落。
通过不同的标记,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操作网页内容。
CSS是用来描述网页样式和布局的语言。
它可以控制网页中各个元素的字体、颜色、大小、位置、间距等属性。
CSS可以使网页变得更加美观和易于阅读。
例如,可以通过设置背景颜色和边框来增加某个元素的可视性。
CSS还可以通过媒体查询来针对不同的设备和屏幕分辨率进行布局调整,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二、后端技术后端技术是指在服务器上运行的程序。
主要包括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等。
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后端技术:PHP和Node.js。
PHP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服务器端编程语言。
PHP可以让开发者构建动态网站,处理用户输入,生成动态内容等等。
它可以连接到各种数据库,如MySQL、MSSQL、Oracle等。
PHP还可以轻松处理文件上传、文件压缩、文件下载等操作。
PHP非常适合为简单网站编写脚本,不需要特别高的技能,适合新手使用。
Node.js是使用JavaScript构建的一种后端技术。
它在Web开发中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可以在服务端和客户端同时使用相同的编程语言。
Node.js能够在高并发环境下轻松处理请求,也可以轻松处理非阻塞I/O操作。
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应用(一)
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
多年来,我国企业电算化应用一直停留在“事后结算”的低水平,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各个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结构不合理:初级人员过剩,中高级人才短缺。
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形势,财政部提出了电算化中级人才培训目标。
它的定位不同于从事应用的初级人员,而是能够从事电算化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维护工作的,集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规划管理知识于一身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国内流行的会计电算化网络版软件,如用友UFERP、金蝶K/3ERP等,几乎无一例外地开发、运行于WindowsNT4.0Server中文版(以下简称Win-NU)平台上C/S模式的网络环境中。
因此,作为企业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管理员,应具有一定的跨专业的知识水平、规划设计能力和实践经验。
具体来说,必须掌握下列两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计算机网络规划与管理。
包括网络基础知识、WinNT高级管理技术、网络调试与数据维护技术等等。
●会计电算化系统规划与管理。
包括电算化系统的二次开发知识和高级管理技术。
在以往的初级培训中,只要具备单机操作的实验环境就几乎可以完成操作员应掌握的所有教学功能。
操作员可以不必理会自己是在单机上还是在网络环境中,只要在程序组或桌面上启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客户端软件,就能够进行所有日常的工作。
但是,中级培训所需实验环境的设计难度远大于初级培训。
主要表现在中级培训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冲突:
1、培训规模与域控制器数量之间
在通常规模的培训过程中,由于域控制器(即网络服务器)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实验的可操作性极差,学员因无法亲身体会管理员的工作经历而只会“纸上谈兵”。
而在中级培训的有关服务器管理和控制的实验内容所占比重和操作难度又极高,不是用空洞的理论知识能够弥补或替代得了的。
即使在单个域环境中增加服务器数量,也不可能让所有学员模拟域控制器的管理和控制功能。
2、教学内容与总课时数之间
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培训,企图在规定课时内保证“既要使讲授内容的深度和覆盖面适当,又要让学员的实践操作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原始的黑板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型系统的教学要求。
3、可操作性与可重复性之间
假设已经具备了让所有学员进行实践操作的网络环境,但是经过每个培训班学员进行的安装、设置、更改、删除,甚至是分区、格式化等实践操作之后,系统将会面目全非。
如果没有特殊的手段,很难恢复到初始设置的环境并重复进行教学活动。
很显然,在单域模式的网络环境无法满足高效、可重复操作的教学与实验要求。
因此,要想达到中级培训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有关网络实验室的概念和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设计出“利用Windows2000Server中文版域树模式,实现了在多个域中可并行模拟多企业电算化网络功能,并具备智能化恢复能力的、高效直观的ERP教学与实验环境”的思路。
二、多域模式教学实验网络的设计思路从事WinNT网络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一方面,一个完整的域模式环境至少包含主域控制器(PDC)、备份域控制器(BDC)和用户工作站各一台。
而且限定任何一个域中有且只有一个PDC。
但是实验网络要求同时模拟PDC.BDC和用户工作站的所有功能。
另一方面,用户应分为内置的Administrator、Guest (‘-S’组成员)以及由系统管理员创建的一般用户三种。
其中,Guest和一般用户只能从工作站登录到所在域中,不能通过域控制器完成系统各项管理、维护、数据备份等操作,只有系统管理员才具有以上所有或部分权力。
这些规则似乎成为建立实验网络环境的障碍。
幸运的是,WinNT提供了在同一个网络上建立多个域的机制。
而且通过域之间的信任关系,可以实现跨越域的范围进行网络管理的功能。
不仅如此,WinNT支持的多主分区上多重引导功能,使得它能够很好地与Windows98中文版(以下简称Win98)或Windows2000Server 中文版(以下简称Win2000)等系统并存于一台计算机中。
另外,Win2000的“域树”和“活动目录”管理机制,为用户实现大型或超大型网络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将实验环境应具备的各项功能目标分开设计了。
1、建立多个域并存的环境
将实验网络的学员计算机规划为若干个实验单元——域,每个域是由PDC、BDC和用户工作站组成的计算机最小集合。
在规划域的时候,应区分PDC和BDC的WinNT安装选项,并向作为用户工作站的计算机上安装Win98。
2、设计多重引导功能
作为教学实验环境,设计时除了具备中级培训的多域模式实验功能以外,还应当具备高效的教学功能。
所以,将部分学员计算机硬盘规划为两个主分区,并可以设计成在两个主分区分别启动WinNT和Win98的多重引导模式。
结合“多个域并存”的目标,每个域中作为PDC和BDC的计算机应具备多重引导功能。
3、利用域树实现多域的管理
在本系统中,我们利用Win2000提供的管理域的新模式——“域树”和“活动目录”,来达到简化管理的目的。
同时,它也可以充当Win2000的教学和实验平台。
为此,在网络实验环境中将一台高档PC机设计成Win2000和WinNT的多重引导平台。
4、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功能
事实说明,一个完整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为了满足本教学环境的实时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等众多需求,同时也考虑到实验室的总体成本,可以采用软件版多媒体教学系统作为辅助教学系统。
5、初始环境的智能恢复能力
要解决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既要满足每个学员实验过程的系统化和完整程度,同时又要维持硬盘上系统的初始状态以便保证每一期教学的正常进行。
多年的教学系统设计经验告诉我们,设计一套硬盘智能还原系统是最为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