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g12-2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 格式:ppt
- 大小:235.50 KB
- 文档页数:41
执业药师《药物化学》章节考点:水溶性维生素2016年执业药师《药物化学》章节考点: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是能在水中溶解的一组维生素,常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
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子。
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
一、维生素B1化学名:氯化4-甲基-3-[(2-甲基-4-氨基-5- 嘧啶基)甲基]-5-(2-羟基乙基)噻唑鎓盐酸盐①固态稳定,碱性溶液易分解(噻唑环开环)②可氧化生成有荧光的硫色素,无活性③体内转变生成活性的硫胺焦磷酸酯④体内易被硫氨酶破坏失活,开发了丙舒硫胺和呋喃硫胺(开环修饰)⑤治疗神经炎、食欲不振等二、维生素B2化学名:7,8-二甲基-10-(D-核糖型-2,3,4,5-四羟基戊基)异咯嗪,又名核黄素。
①微溶于水②异咯嗪的1位和5位共轭系统,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氧化型和还原型两种形式③以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存在④对光不稳定可分解,酸性、中性为光化色素;碱性为感光黄素⑤治疗口角炎、舌炎等⑥宜饭后用,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三、维生素B6化学名:为5-羟基-6-甲基 -3,4-吡啶二甲醇盐酸盐①包括三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体内可相互转化②对光不稳定,可被氧化变色③中性或碱性溶液中遇光分解,加热发生聚合失活。
④C5酚羟基与三氯化铁作用呈红色,制剂避铁沙芯⑤构效关系:6-甲基、5-羟是活性必需结构治疗恶心、呕吐、神经炎等四、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化学名:L(+)-苏阿糖型-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① 含两个(4、5)手性羰,4个异构体L(+)-抗坏血酸活性最高②水溶液可发生互变异构,主要以烯醇式存在③具连二烯醇结构,具酸性,2位可形成分子内氢键,酸性弱于3位,可在3位成Na盐④强碱条件下内酯水解成酮酸盐,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如茶碱)⑤具连二烯醇结构,具很强的还原性,易被空气氧化,不宜与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配伍(如维生素K)⑥在光、热下内酯可水解并脱羧生成糠醛,可氧化变色( 易变色的原因)多种治疗作用:降低血管通透、增加机体抵抗力、治疗肝损伤、贫血、感冒……等。
药物化学维生素类药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L-(+)-苏糖型-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又名抗坏血酸。
结构特点△ 含六个碳原子的多羟基化合物;△ 两个手性碳,4个光学异构体;△ L-(+)抗坏血酸的活性最高;D-(-)-异抗坏血酸的活性仅为1/20;D-(-)-抗坏血酸和L-(+)-异抗坏血酸几乎无效。
理化性质•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渐变微黄。
•故应避光、密闭保存。
•本品易溶于水,略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或三氯甲烷。
理化性质互变性•在水溶液中可发生互变异构•主要以烯醇式存在•两种酮式异构体中,2-氧代物较3-氧代物稳定,能分离出来,3-氧代物极不稳定,易变成烯醇式结构理化性质酸性•分子中含有连二烯醇结构,呈较强的酸性。
--C-2上的羟基酸性较C-3上的羟基弱,可与C-1的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 --C-3上的羟基可与碳酸氢钠或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C-3烯醇钠盐。
理化性质水解性•本品含有内酯结构•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内酯环被水解,生成酮酸钠盐。
理化性质还原性•由于烯醇结构,Vc 还易释放出H而呈现强还原性,水溶液中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生成去氢抗坏血酸•在氢碘酸、硫化氢等还原剂的作用下,又可逆转为 V C,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二者有同等的生物学活性。
维生素C临床用途•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V C缺乏症:防治牙龈出血、预防感冒、重金属中毒的解毒等;•也用于治疗尿酸化、高铁血红蛋白症和许多其他疾患。
•用作制药和食品工业的抗氧剂和添加剂及化学聚合物促进剂等。
谢谢观看。
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是能在水中溶解的一组维生素,常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
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子。
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
维生素B1就是Funk发现的vitamine。
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又叫核黄素。
核黄素是异咯嗪与核醇的缩合物,是黄素蛋白的辅基。
它有两种活性形式,一种是黄素单核苷酸(FMN),一种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这里把核黄素看作核苷,即把异咯嗪看作碱基,把核醇看作核糖。
主要从食物中摄取,如谷类、黄豆、猪肝、肉、蛋、奶等,也可由肠道细菌合成。
冬季北方缺少阳光,植物合成V-B2也少,常出现口角炎。
缺乏V-B2还可引起口腔溃疡-唇炎、舌炎、贫血等。
核典素是体内许多重要辅酶类的组成成分,这些酶能在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传递氢,它还是蛋白质、糖、脂肪酸代谢和能量利用与组成所必需的物质。
能促进生长发育,保护眼睛、皮肤的健康。
维生素B3又称烟酸,也叫尼克酸,广泛存在,极少缺乏。
由一分子β丙氨酸与一分子羧酸缩合而成可抗应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术后腹胀。
维生素B5又叫泛酸,维生素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3种,可互相转化。
三种都是吡啶衍生物,活性形式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转氨酶、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
磷酸吡哆醛的醛基作为底物氨基酸的结合部位,醛基的邻近羟基和对位氮原子还参与催化部位的构成。
在转氨反应中,磷酸吡哆醛结合氨基酸,释放出相应的α酮酸,转变为磷酸吡哆胺,再结合α酮酸释放氨基酸,又变成磷酸吡哆醛。
缺乏V-B6可引起周边神经病变及高铁红细胞贫血症。
因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都需要V-B6(氨基酸脱羧反应),而血红素前体的合成也需要V-B6。
肉、蛋、蔬菜、谷类中含量较多。
新生婴儿易缺乏。
在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水溶维生素说明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溶性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有机营养素,包括维生素B群和维生素C。
与脂溶性维生素不同,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中,不易储存于体内,因此需要定期摄入。
水溶性维生素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水溶性维生素的功能、来源、摄入量以及可能的不足症状。
一、水溶性维生素的种类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B群和维生素C。
维生素B群是一系列不同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3(烟酸)、维生素B5(泛酸)、维生素B6(吡哆醇)、维生素B7(生物素)、维生素B9(叶酸)和维生素B12(氰胺酸)。
维生素C则是一种抗氧化剂,对于增强免疫系统、促进铁的吸收、帮助伤口愈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水溶性维生素的功能1. 维生素B群:维生素B群在体内参与多种代谢过程,是能量的重要生产者。
维生素B1转化为辅酶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维生素B3能够帮助氧化脂肪酸和蛋白质,维生素B6促进蛋白质的代谢等。
维生素B9在胎儿神经管发育时更是至关重要。
2. 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中和有害氧化自由基,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铁的吸收和转运,帮助合成胶原蛋白,维持血管壁弹性等。
三、水溶性维生素的来源1. 维生素B群:维生素B群主要存在于动植物食物中,如瘦肉、家禽、动物肝脏、鸡蛋、奶制品、豆类、全谷类食物等。
叶酸主要存在于深绿叶菜、肝脏、豆类和全谷类食品中,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
2. 维生素C: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水果(如柑橘类、草莓、木瓜等)和蔬菜(如辣椒、西红柿、菠菜等)中,尤其是在蔬菜生吃状态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
四、水溶性维生素的摄入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水溶性维生素的日推荐摄入量为:1. 维生素B1:成人男性1.4毫克/天,成人女性1.1毫克/天。
2. 维生素B2:成人男性1.5毫克/天,成人女性1.3毫克/天。
水溶性维生素的名词解释
水溶性维生素是营养素的一种,它们能够通过食物摄入体内,其功能是帮助细胞把食物转化成能量,促进新陈代谢,并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水溶性维生素通常指那些容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油的维生素,它们能够被包括植物和动物在内的哺乳动物的肝脏、肠胃所吸收,并能够流出体内,但有些水溶性维生素却不能被丢弃,所以需要从食物中每天补充。
主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包括以下几种:
1.维生素C:这种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它可以加强人体免疫系统,抵抗疾病,促进伤口愈合,还可以合成胶原蛋白,保持皮肤弹性和光泽。
2.维生素B:它是一类水溶性维生素,可以帮助人体转化食物中的糖、脂肪以及蛋白质,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糖尿病。
3.维生素K:该维生素可以促进凝血,同时它也有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它可以增加骨质,防止骨折、挫伤及关节炎等。
4.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这两类维生素可以帮助人体分解蛋白质和脂肪,同时也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促进血液的循环,提升免疫力,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5.叶酸:这种维生素可以防止发生神经管畸形,在孕期能够促进胎儿的骨骼、神经和消化系统的发育,并且非常有助于婴儿的发育。
6.生物素:生物素能够帮助人体分解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它也可
以促进新陈代谢,防止便秘,抑制口腔炎症等。
此外,水溶性维生素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如降低胆固醇,有助于延缓衰老,促进认知能力,改善视力和心脏功能等等。
总之,水溶性维生素是健康营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每天坚持合理摄取水溶性维生素,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让人们拥有长寿的福祉。
水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是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子。
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叶酸、生物素)、维生素C和胆碱。
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谷物类、薯类、肉类、菌类、禽蛋类。
均衡摄入各种食物,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维生素的需要。
简介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别名水乐维它针,欣维。
SOLUVITN是能在水中溶解的一组维生素,常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部分。
为静脉营养必不可少的成份之一。
主要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等。
它是一类能溶于水的有机营养分子。
其中包括在酶的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B族维生素以及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
目前已确定的水溶性维生素共有十种,另有几种没有完全确定,常称为类维生素或假维生素。
特点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水溶性维生素可从食物及饲料的水溶物中提取。
②除含碳、氢、氧元素外,多数都含有氮,有的还含硫或者钴。
③B族维生素主要作为辅酶,催化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的各种反应。
多数情况下,缺乏症无特异性,而且难以与其生化功能直接相联系。
食欲下降和生长受阻是共同的缺乏症状。
④B族维生素多数通过被动的扩散方式吸收,但在饲粮供应不足时,可以主动的方式吸收。
维生素B12的吸收较特殊,需要胃分泌的一种内因子帮助。
⑤除维生素B12外,水溶性维生素几乎不在体内贮存。
⑥主要经尿排出(包括代谢产物)。
供应来源所有水溶性维生素都为代谢所必需。
大多数动物能在体内合成一定数量的维生素C。
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能合成足够动物所需的B族维生素,一般不需饲粮提供,但瘤胃功能不健全的幼年反刍动物除外。
猪肠道微生物也能合成,但难于吸收。
家禽肠道短,微生物合成有限,吸收利用的可能性更小,一般需饲粮供给。
工厂化饲养,食粪机会少,单胃动物对饲粮提供的需要量增加。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基本特征:1、酸性多羟基化合物, 0.5%的维生素C溶液其pH<3。
2、自然界有两种类型,L和D,L型具有活性。
3、结晶维生素C 稳定,但水溶液极易氧化。
4、食物中维生素C 有氧化型和还原型,均有生物活性。
5、血浆维生素C主要以还原型存在,还原型:氧化型=15:1吸收和代谢1、维生素C通过扩散或主动运输由肠道进入血液循环。
2、维生素C以氧化型被吸收,进入机体后被还原,需谷胱甘肽参与。
3、维生素C可在体内有一定量的存储,主要存储在骨骼、脑和肝脏组织。
4、维生素C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其次为汗液和粪便。
生理功能1、抗氧化作用,清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2、作为羟基过程底物和酶的辅助因子;3、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4、促进类固醇代谢;5、参与合成神经递质,促进大脑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
缺乏和过量缺乏:1、牙龈炎2、皮下出血;3、骨质疏松:过量:一次大剂量(2-8克)会出现腹泻、腹胀,患有结石的病人,长期过量摄入会增加尿路结石风险。
机体营养状况评价血液生化指标:1、尿负荷试验2、血浆维生素C含量测定3、白细胞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推荐摄入量: 14岁及以上人群100mg/天;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建议量200mg/天。
需要量增加:高温、寒冷、缺氧的环境、特殊职业人群如接触铅、苯和汞的人群;孕妇乳母等来源新鲜的蔬菜水果:一般叶菜比茎菜多,酸味水果比无酸味水果含量多。
维生素C/(mg/d)人群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建议摄入量P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0岁~—40(AI)——0.5岁~—40(AI)——1岁~3540—4004岁~4050—6007岁~5565—100011岁~7590—140014岁~85100—180018岁~85100200200050岁~85100200200065岁~85100200200080岁~851002002000孕妇(早)+0+02002000孕妇(中)+10+152002000孕妇(晚)+10+152002000乳母+40+502002000维生素补充剂与健康收益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一项全国健康调查显示:1988-1994年:30%的人服用维生素补充剂2003-2006年:39%的人服用维生素补充剂而所有营养剂使用人群从42%上升到了53%。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VitaminB1)、维生素B2(VitaminB2)、维生素B6(VitaminB6)、维生素PP(VitaminPP)、、维生素B12(VitaminB12)、叶酸(FolicAcid)、生物素(Biotin)和泛酸(PantothenicAcid)、维生素C(VitaminC)。
一、维生素B1(VitaminB1)化学名:3-[(4-氨基-2-甲基-5-嘧啶基)甲基]-5-(2-羟乙基)-4-甲基氯化噻唑盐酸盐,又名盐酸硫胺。
性质: 1.维生素B1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干燥的固体性质稳定。
2.维生素B1水溶液随pH值升高稳定性降低,在碱性溶液中迅速被分解,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可被氧化生成具有荧光的硫色素,失去效用。
用途:维生素B1存在于米糠、麦麸、酵母等,现在主要经全合成制备。
维生素B1被肌体吸收后,经代谢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硫胺焦磷酸酯,作为脱羧酶的辅酶参与糖的代谢。
维生素B1缺乏时糖代谢受阻,其症状主要表现在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例如多发性神经炎,心悸,胸闷等。
二、维生素B2(VitaminB2)化学名:7,8-二甲基-10-(D-核糖型-2,3,4,5-四羟基戊基)异咯嗪,又名核黄素。
性质:1.维生素B2为橙黄色结晶性粉末,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氯仿或乙醚。
2.维生素B2结构中为两性化合物(叔胺氮原子显碱性,邻二酰亚氨基上的氢显酸性)。
可溶于酸性或碱性溶液。
3.维生素B2饱和水溶液在透射光下显淡黄绿色,并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加入无机酸或碱荧光即消失。
4.维生素B2对光极不稳定,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分解为光化色素,在碱性溶液中分解为感光黄素。
用途:主要用于维生素B2缺乏引起的口角炎、舌炎、唇炎、阴囊炎等。
三、维生素B6(VitaminB6)化学名:6-甲基-5-羟基-3,4-吡啶二甲醇盐酸盐维生素B6包括吡多醇、吡多醛、吡多胺,三者可相互转化,一般以吡多醇作为维生素B6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