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第二章储集层及盖层之二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82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第一节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其孔隙渗透性的好坏、分布规律是控制地下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产量的主要因素。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是衡量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
Pt=V p/V t*100%按岩石孔隙大小,有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三类。
1.超毛细管孔隙:直径>0.5mm,相应裂缝宽度>0.25mm,液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2.毛细管孔隙:直径0.5~0.0002mm,裂缝宽度0.25~0.0001mm,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液体不能自由流动。
3. 微毛细管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液体在非常高的剩余流体压力梯度下流动。
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Pe=V e/V t*100%二、渗透性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对于储集层而言,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的流动能力。
其大小遵循达西定律。
K即为岩石的渗透率,国际单位为μm2,常用单位为达西(D)。
国际单位:μ=1Pa.s △P=1Pa F=1m2 L=1m Q=1cm3/s则:K=1μm2常用单位:μ=1厘泊△P=1大气压 F=1cm2 L=1cm Q=1cm3/s则:K=1D=1000md1D=0.987μm21D=987*10-6μm2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Ko、Kg、Kw表示。
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表示为Ko/K、Kg/K、Kw/K。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2.0储集层和盖层我们时常从书本里或新闻节目中了解到,油田开采过程中发生井喷、喷出黑色的油柱或长舌状的火焰(人工点燃气体后),我们还知道,我国大庆油田自1959年被发现(松基3井)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累计采油近20亿吨,而大庆油田仍通过磕头机源源不断地采出石油,保持较高产量的连续多年稳产,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地下真有“油湖”或“油河”?人类历经两千多年来对油气的利用和探索,特别是经过近代1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始终没有发现地下的“油湖”或“油河”的存在,却证实地下的石油、天然气都是储存在岩石的空隙中。
我们把凡是具有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
并非所有的储集层中都储存了油气,如果储集层中储存了油气,就称为含油气层,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称为产油气层。
储集层是油气聚集成藏的基本要素,其物理性质及其分布、发育特征直接影响甚至控制着地下油气分布状况、储量和产能。
§2.1.1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含油气层还包括其含油气饱和度等。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储集层的孔隙性是指空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
岩石中的空隙按其形状可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
孔隙是三维发育的,裂缝主要是二维延展的。
较大的孔隙则笼统地称为孔洞或洞穴,“孔”与“洞”没有严格界限,一般界限为1-4mm。
按照孔隙大小可分为三种类型: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表2-1)。
表2-1 孔隙/裂缝大小分类表(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裂缝宽度大于0.25mm者。
在超毛细管孔中液体能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
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胶结疏松砂岩的孔隙大多属于此类;(2)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0002mm-0.5mm之间、缝宽介于0.0001mm-0.25mm之间者。
在毛细管孔中,由于液体质点之间及液体与孔隙壁之间均处于分子引力的作用下,故其中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不能自由流动。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石油地质学复习整理》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就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与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①油气成因问题②油气成藏问题③油气分布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问题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与性质一、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掩饰空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广义: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与油田与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就是烃类气体。
3.油田水广义: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与非油层水。
狭义: 就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4.δ13C1碳的一种稳定同位素,δ13C值有助于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
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离为哪几种族组分?可分为饱与烃、芳香烃、非烃与沥青质四种族分2.石油中包含哪几种主要元素与次要元素?主要元素:碳与氢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类烃类化合物与非烃化合物?烃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与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为主,重烃为次,重烃以乙烷与丙烷最为常见非烃气体:N2,CO2,H2S,H2,CO,SO2,与汞蒸气等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
地层水划分为:NaHCO3型、Na2SO4型、MgCl2型、CaCl2型;油田水主要为CaCl2型NaHCO3型与Na2SO4型形成于大陆环境、Mg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海洋环境、CaCl2型存在或形成与深成环境;地层封闭性:CaCl2>NaHCO3>MgCl2>Na2SO4第二章储集层与盖层一、名词解释1,储集层:凡就是具有一定的连通空隙,能使流体储集,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都称为储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