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储集层和盖层
- 格式:ppt
- 大小:37.40 MB
- 文档页数:95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
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
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
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
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就是能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够输入油气的岩层,它具备较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形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
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glycol: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碰到某种遮盖物,并使其无法稳步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涌入出来,这种涌入油气的场所就叫做glycol。
例如岩体、穹隆glycol,或断层与单斜岩层形成的glycol等(图10-2)。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
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以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留存:油气必须留存,必须存有适合的条件。
只有在构造运动不频繁、岩浆活动不频密,变质程度不浅的情况下,才有利于油气的留存。
恰好相反,张性脱落大量发育,风蚀深度小,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就是无法留存的。
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后而形成。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之中,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界面。
石油地质基础
石油地质基础涉及了石油的形成、富集和运移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关于石油地质基础的一些重要信息:
1. 石油的形成: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有机质受到高温和高压作用后形成的。
这些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残骸和植物残体。
2. 石油富集地带:在地壳深处,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被称为石油富集地带。
这些地带通常由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沉积岩层和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的岩石层组成。
3. 储层与盖层:石油富集地带中的储集石油的层位被称为储层。
储层通常由多种类型的岩石组成,包括砂岩、碳酸盐岩和页岩等。
而覆盖储层的岩石层被称为盖层,它可以有效地封闭储层中的石油。
4. 地层与油气系统:地层是地球表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地质层序。
石油地质研究常常以地层为基本单位。
油气系统是一个包括源岩、储集岩和运移通道等要素的综合体系,通过源岩中的有机质热解产生石油,然后通过运移通道富集到储集岩中。
5.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石油地质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探测方法。
通过在地表放置震源和地震接收器,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特性来确定地下结构,从而找到潜在的石油储集层。
6. 钻探技术:钻探技术是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
在地表钻探井眼,获取地下岩石样本和地层数据,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石油资源,并评估其潜力和可开发性。
7. 石油地质资源评价:石油地质资源评价是对潜在石油资源进行评估和分级的过程。
通过对地质数据和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石油地质资源的储量、潜力和开发难度等。
以上是关于石油地质基础的一些重要内容,它们对于石油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矿床学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任务是阐述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和分布规律,以及油气勘探方法和程序。
石油(天然气):是地下岩石空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气)态烃为主要化学成分的可燃有机矿产。
物性参数:渗透性,空隙性。
粘滞性:流体受力发生流动时,其内部分子间有一种内摩擦力组织分子间的相对运动。
正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碳原子数的正烷烃的相对含量成一条连续的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有机化合物。
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特性。
旋光性: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片转一个角度,这种特性称为荧光性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石油的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固体沥青、石油固态衍生物:石油在热力和氧化、细菌生物化学作用下发生物理分异、化学分化及变质等次生变化的产物,包括地蜡、地沥青、石沥青等,又叫固体沥青。
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单独天然气聚集,即纯气藏中的气体,基本不与石油伴生。
气顶气: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煤层气:指煤层吸附气或者游离状态的自生自储的天然气,是煤化作用的产物。
主要成分为甲烷,也称为煤层甲烷(煤层瓦斯)。
溶解气:油溶气、水溶气。
固态/天然气水合物:在特定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等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扩大的晶格中,形成似冰状的固态水合物,也叫天然气水合物。
饱和蒸汽压力: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石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油藏饱和压力:在地层条件下,原油中溶解气开始析离出来的压力饱和油藏:若有藏饱和压力与地层压力相等,即油内溶解气刚好饱和,压力稍低,就会有气体析出。
此时的油藏成为饱和油藏。
油田水:广义油田水指油气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一、名词解释1.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或生油气母岩)。
2.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
3.岩性标准层:是指且有岩石特征明显、岩性稳定、厚度大小、分布广泛等区域性对比标志的岩层。
4.沉积旋回:(或称韵律)是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性的岩石有地重复出现。
5、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臧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尝试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上那些曾经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统一沉降区称为沉积盆地。
在沉积盆地中,如果发现了且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这种沉积盆地就可视为含油气盆地。
7、油气藏:在地下岩层的运移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时,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8、异常地层压力:在正常压实条件下,作用于隙流体内的压力即为静水柱的压力。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
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9、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10、断点组合::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断点性质,落差及断层面产状应该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层,其所断开的地质层位应该相同或沿某一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沿走向方向各区段的断距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块内地层的产状变化应有一定的规律;区域大断裂其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11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一各场所。
12、石油:是储存于地下岩石空隙(孔、洞、缝)中的、天然生成的、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13、油气田:指受单一局构造、地层岩性因素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臧、气臧、油气臧的总和。
如果在这个受某一局部或地层性因素控制的范围内只有油臧,称为油田;只有气臧,称为气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
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
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
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均质油藏--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非均质油藏--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西个油藏;多层油藏弹性趋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烃源岩: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或生油岩)。
2. 盖层: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3. 岩性标准层:指油层剖面上岩性稳定.特征明显.厚度不大,分布面积广泛的岩层。
4. 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5. 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升高的系数,称为地温梯度。
6.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
7. 油气藏:在岩石中相对富集、有开采价值的油气。
8. 异常地层压力:是指地层中流体压力超过正常静水注压力,包括异常高压和异常抵押。
9. 岩心收获率:岩心的实际长度与钻井进尺长度的比值。
10. 断点组合: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断点性质,落差及断层面产状应该基本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层,其所断开的地质层位应该相同或沿某一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沿走向方向各区段的断距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
同一断块内地层的产状变化应有一定的规律;区域大断裂其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
11. 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通常由储集层、盖层和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12. 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13. 油气田:是指受同一局部构造面积内控制的油、气藏的总和。
14. 孔隙结构:岩石中孔隙与连通它的吼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孔喉配属关系。
15. 折算压力:就是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和正确判断地下流体的流动方向,把所测得的油层真实压力折算到某一基准面上的压力。
16. 干酪根:是动植物遗骸(通常是藻类或木质植物)在地下深部被细菌分解,除去糖类、脂肪酸及氨基酸后残留下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高分子聚合物。
17. 油气初次运移:即在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向附近的储集层中的运移。
一、名词解释(每题分)、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表示。
、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称排烃。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无论从成分还是相态上都是十分复杂的混合物。
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
天然气:从广义上讲,天然生成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都可称为天然气。
在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中研究更多的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气藏气: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气顶气: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油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水溶气: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气。
固态气体水合物:是在特定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气体可以容纳水分子形成一种具笼形结构、似冰状的水合物。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在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
天然气的比重:指在标准状态(1atm, 20℃)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空气的重量之比。
临界温度:是指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临界压力。
饱和蒸汽压: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热值:单位体积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
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