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储量计算.ppt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6
第八章矿产储量计算第一节储量计算概述一、储量及储量计算的意义矿产储量简称储量,一般指矿产在地下的埋藏数量。
计算矿产在地下埋藏数量的工作称为矿产储量计算或储量计算。
地质矿产调查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查明矿产储量。
在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据对矿床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加工技术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工作的原始资料进行储量计算。
它是某一阶段地质成果的总结。
因此它既反映矿产的埋藏量,又反映对矿产分布情况的了解程度。
地质矿产调查各阶段乃至矿床开采过程中,都要进行储量计算,但由于各阶段的任务不同,取得的资料精度不同,储量计算的具体要求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为满足国土资源调查工作的需要,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工业指标,据测定的可靠数据,结合所查明的矿床地质特点合理圈定矿体边界,按不同地段、不同储量级别、不同矿石自然类型、不同工业品级以及不同储量类别(表内、表外)分别计算储量。
二、储量计算的一般过程在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通过对矿体的揭露和控制,取得了大量储量计算有关的参数(如厚度、品位、体重)资料,在此基础上再按矿体、分级别、类型计算储量。
计算储量的步骤如下:(一)计算矿体(块段)体积1 •利用矿体(块段)的面积乘上平均厚度得到矿体体积,即:V=S x M (8 —1)式中V——矿体的体积;S ――矿体的面积;M ――矿体的平均厚度。
2 •利用立体几何中各种体积公式计算体积。
(二)计算矿石重量Q=V x D式中Q 矿石重量;D ――平均体重。
(三)计算有用组分储量(金属量)P=Q x C式中P ----- 有用组分的储量(金属量);C――有用组分的平均品位。
三、各种矿产储量种类及计算单位对于不同的矿种来说,由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不同,因而计算储量的种类也不相同,矿产储量的种类分体积储量、矿石储量和金属(或有用组分)储量三类。
矿产储量的单位,因矿产不同分为重量和体积单位。
多数矿产以重量计算,通常单位为千克(kg),如黑色金属(铁、锰、铬)、一般非金属(磷灰石、钾盐、石棉等)、稀有分散元素(铌、钽、锗等)、一般有色金属(铜、铅、锌等)、稀少的贵金属(金、银等);一般建筑材料、石英砂等非金属矿通常只计算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