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预习案】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
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划分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和。
有的区域界线明确,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
2.特性:⑴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⑵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特性不同。
⑶性。
区域的划分目的和尺度不同,必然出现不同等级的区域,同等级的区域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等级越高,差异性越强,反之,等级越低,共性越强。
一个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⑷性。
任何区域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三.区域的开发方式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原因: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困难;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2)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原因:a船的广泛使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湖稠密使交通变得方便;b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土壤的开垦不再困难;c北方人口的南迁使人口增多,为水稻的精耕细作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3)工商业社会: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原因:a人均耕地面积,耕地破碎,粮食商品率;b“粮仓”地位让位于平原;c棉花生产不如和平原。
【探究案】考点一:区域的特点区域是空间单位,差异性是永恒的,一致性是相对的,有的区域界线明确,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
1.(2012·启东高二检测)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们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2)与图示区域C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①行政区②政治文化区③热量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⑥D.③④⑤考点二:区域比较区域比较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导学案一、导(2分钟)1、提问上节重难点知识2、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2.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
3.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思(10分钟)(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1)具有一定的,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
(3)区域具有。
(4)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条件,并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因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位置纬度30°N附近43°N~48°N海陆位置我国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地处我国地区的中部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行为要求:起立、聚首、主持、成员依次发言,小结,笔不离手。
讨论要求:组长主持,每人都讲,及时记录总结,综合题按要点总结关键词及疑点,小组成员互相监督。
激情要求:以为小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荣,以“全都会”为荣(全,即每个人、每个题)。
下面为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对比分析两图,探究以下问题。
长江三角洲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松嫩平原气温和降水分布图1.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的高低,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又有何差异?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农业生产差异的突出表现有哪些?究其原因是什么?四、展(10分钟)基础知识填空题随机抽人,口头展示;合作探究小组代表根据问题展示会点、疑点,其他小组质疑、挑战、补充;动作迅速,激情展示五、评(5分钟)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六、检(5分钟)当堂背诵、检验。
模块整体感悟模块知识梳理在《地理必修1》《地理必修2》中同学们主要学习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有关规律、原理和理论,对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
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理论指导于实践,所学的原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空间地域,因而地理学习也最终将落实在区域之中。
《地理必修3》则侧重于区域地理的研究,是一个将地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地理必修3》的内容共有5章10节,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本着由自然到经济、由区域内到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
教材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5章,每章又下设2节,选取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的选择立足于世界范围,并没有局限于国内。
本模块的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学法点拨1.树立区域的空间概念,落实区域环境的特点从学科分类看,本模块属于区域地理学范畴,在整个《地理必修3》的学习过程中,“区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对区域地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区域概念。
《地理必修3》不再是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再现和描述,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探究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轮廓。
区域是一个弹性的概念,大小不一,大到国家、大洲,小到我们所在的社区、村庄。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由于所占据的位置不同,地理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导学案全册精品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高考预测本节知识多属载体式知识,高考卷中难以独立成题,区域考查多以某一要素为主。
重点放在学习区域的方法上和3S技术的应用方面。
二、自学自练(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界线。
有的区域界线明确,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
2(特性: ?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 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特性不同。
? 层次性。
区域的划分目的和尺度不同,必然出现不同等级的区域,同等级的区域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等级越高,差异性越强,反之,等级越低,共性越强。
一个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 可变性。
任何区域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地理环境异同比较(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北纬 30? 附近,我国东部沿北纬 43? , 48? ,我国东北地理位置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地区的中部不的入海口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气候条件点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季节短,生长季节短水稻土,以水田为主,黑土,以旱地为主,集中成土地条件较分散,人均耕地少片,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贫乏较丰富(丰富的石油资源)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地形),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气候)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农区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春小麦、玉米、大豆业域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经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济工业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发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成为重化工业基地展基地交通便利,对内对外联系方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商商业贸易便,商业贸易发达业贸易落后(三)(区域的开发方式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原因: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主预习】【学习目标】1、解区域的概念和含义,举例说出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结合图文材料,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填空】1、区域概念: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自学测评】1、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课堂探究】探究一:区域的概念和特点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
1、甘肃省降水的分布规律有什么特点?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甘肃省内分为几个干湿区?2、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干湿区的边界是明确的,还是过渡的?3、从干湿区的划分,归纳区域的内涵和特征。
【目标练习】读“我国某省区干湿状况图”及其表格中的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该省区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显示的降水关系,判断A 、B 、C 三处的天然植被应依次为___ 、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__ ,这种分布体现了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 _。
1•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制作:高二地理教研组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2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 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前提问1•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属于那种自然带。
2. 举例说明我国的南北差异。
新课学习I 自主学习(预习案)1.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 ______________ 单位,它是人们在 ______________ 的基础上 按一定的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2.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________________、形状和 ____________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女口 _______________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 性质,如 _____________ 。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区域既是上一级 _____________ 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4.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区域差异:学习目标我的疑问1 •举例说明区域的特征1 •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 _______________ 附近。
地处我国东部的中部。
松嫩平原大致位于_________________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2)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
松嫩平原属于__________气候。
(3 )土地条件:长江三角洲耕地以 ____________ 为主,土壤类型是______________松嫩平原更低以__________ 为主,土壤类型是_____________ 。
地理必修3人教新课标第1章第2节同步导学案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姓名: 班级: 评价 【学习目的】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知识结构】【预习案】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是指、、 和应用 的 总称。
2、类型: 、 、 。
3、应用:(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 、 、 国土资源管理、 等(2)大众化应用: 、 、 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 1.概念:是人们在 (如飞机、高空气球)或 (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 ,对地表物体进行 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 : 3.遥感技术的工作原理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 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工作原理主要环节,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是什么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信息 信息【案例分析】图1.5 1.6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4.遥感的特点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
如课本P6传统工作方法与遥感比较。
②范围,速度、投入受地面条件限制④动态监测:图1.5 与图1.6比较5.应用:资源调查、、等领域思考: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以及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读图1.9,思考:(1)怎样利用GPS为汽车导航?(2)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知识拓展】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 的 ,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GIS”。
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 、 、 和 。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班级:姓名:座位号:【巩固训练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读“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农业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3.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说明了()①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②污染物质具有残留性③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④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协作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4.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有()①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②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③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公平④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2012年3月31日20:30~21:30,“地球一小时”再次来临。
“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①公平性原则②共同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④循环性原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学习重点】1.了解区域概念和特征2.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影响3.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影响预习案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特征: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区域的、。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全套第一单元:人口与城市研究目标:- 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掌握人口迁移和城市规模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研究内容:1.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人口的概念和构成- 城市的概念和特征2. 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3. 城市规模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城市规模的概念和分类- 城市规模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4.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城市人口过多导致的问题- 城市化可能面临的挑战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第一章,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2. 完成练题,巩固对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3. 分析本地区的城市规模发展情况,撰写一份报告并进行展示。
4. 小组讨论城市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做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二单元: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研究目标:- 了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研究内容:1. 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3.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第二章,了解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完成练题,巩固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解。
3. 调查本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展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导学案的样例,具体内容根据教材和教师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学探究】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编号:02 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一、概论[导读]阅读课本P6第一、二、三段内容,探究完成: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和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编号5 编写人:高二备课组审批人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学会比较两个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学会比较一个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三种地理信息技术各自的应用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学习重点:1.两个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的比较
2.一个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比较
▲知识梳理:一、区域
1、区域概念:区域是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
划分出来的。
2、区域特征:(1)区域有一定的,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
(3)区域既是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合作探究:区域差异包括哪些方面?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地势,土质,使困难;
(2)分布较广, 成为人们交通的阻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1)面积少,破碎,使粮食商品率;
(2)“粮仓”地位让位于和;
(3)棉花生产比不上和。
四、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和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
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2、应用:广泛应用于,在及国土资源管理和国土开发规划等多个领域有重要作用。
五、遥感(简称)
1. 概念;
2. 关键装置: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感技术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
统
专业图件传统数字
遥感功能接受物体和
环境的电磁
波辐射
4.遥感的优越性:可以从入手,从而有重点的去进行。
六、全球定位系统(简称)
1.概念:利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系统,被称为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
——;用户设备部分——。
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2.应用:(1)为各类用户提供
(2)在区域地理研究中意义重大
七、地理信息系统(简称):
1.概念:专门处理。
它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
和表达。
2.应用:凡是用到或需要处理的地理空间数据领域,都可以借助它。
3.“3S”的关系(1)这三者的关系既又。
(2)遥感主要用于
(3)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
(4)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合作探究:
1.有人说:“遥感是人视力范围的延伸”你怎么看?
2.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课堂反馈
1.下列区域中,区域特点的描述最具体、最详细的是()
A.东部沿海经济带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长江沿岸经济地带
D.镇江新区
2.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
B.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区,且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但是两地的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活动也明显不同。
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海陆位置
B.地形
C.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D.纬度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主要农作物组合,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水稻、桑蚕、棉花;松嫩平原——玉米、春小麦、亚麻
B.长江三角洲——水稻、油菜;松嫩平原——玉米、冬小麦、大豆
C.长江三角洲——小麦、花生;松嫩平原——玉米、花生
D.长江三角洲——小麦、甘蔗;松嫩平原——玉米、甜菜
5.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 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6.为了规划鸟类自然保护区,在获取了不同鸟类的觅食半径等资料后,准确划定保护区范围
可以采用的效率最高的技术手段是()
A. GIS B. GPS C. RS D.手工绘制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风云”系列卫星是我国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的监测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风云二号”04星是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上空。
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静止轨道卫星气象卫星,可24小时对我国进行观测,静止气象卫星作为对地球大气进行遥感观测的重要工具,对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该卫星的遥感测试与航空遥感相比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缺点?
(2) 请你例举出该气象卫星在环境或灾害方面能发挥哪些监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