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必修三 第一章 复习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705.61 KB
- 文档页数:9
教学设计章节 必修三第一章复习课 授课人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3.结合实例,理解“3S ”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复习目标展示】 【导入】(形成本章复习的总体思路)以江西省春夏连旱引起的鄱阳湖水面面积变化的新闻事件导入。
(通过这则新闻事件和学生的回答,串联出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知识框架并板书,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复习思路形成初步印象)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展示重点内容。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维构建----长江三角洲](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给学生提供不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节重点内容是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提供知识框架时就只出示前半部分,即“自然特征”,后半部分“区域发展”让学生自行补充。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作答的小组根据回答情况进行加分量化,并对学生的展示情况做引导和小结,最后展示出较规范和全面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思维框架。
[思维构建----松嫩平原](分----以松嫩平原为例)在以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分析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另外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即松嫩平学生阅读这则新闻,提取新闻中的地理环境要素,得出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后回答以上问题。
(体现在学案上就是“本章体系自主完善”部分,如下图,学生课下自主完成)一、1.长江三角洲学生根据提示,自主补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知识框架(课下完成)。
课上小组内展开讨论,以某位同学的知识框架为模板进行充实完善,小组派代表展示并由其他小组补充。
本环节体现在学案上如下图所示。
2.松嫩平原原。
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的各种形式供学生参考。
[方法总结](总)有了以上具体案例后跟学生一起进行方法总结,达到思维构建的目的。
必修3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学案1.11、区域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域空间结构1、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空间分布形式:农业________交通运输线路___________城市和工业_________城市群和工业群__________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传统的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_________比重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_________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________________比重较大1.2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3、工业化的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 1 -1.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预习案【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 )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 )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学习目标】举例说明3S 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区分3S 技术,培养精确、严谨的科学态度。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必修三1.2,进行知识梳理,勾划重点,体系构建。
重点掌握: 3S 技术的应用。
2.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
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带有“★”的拓展内容。
构建梳理 自我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灾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感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是如何工作的?(温馨提示:阅读课本P6-7,可从遥感的概念、组成环节、作用、应用领域分析)2.气象专家在预测未来几天天气情况时需要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 )来跟踪云团等的运行路线,你知道全球定位系统是什么吗?它包括哪些部分?又有什么样的特点?3.独立市场分析师是借助什么样的地理信息技术认为阿根廷2015/16年度的小麦产量料下滑10%至1050万吨”?它的工作程序是怎样的?4.“3S ”的关系【体系构建】【我的疑问】1.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案【学习目标】通过探究身边“3S ”技术应用(如汽车导航、110接警出警),学会3S 技术的区分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法指导】1素养解读2观察注意3资料4基本原理问题探究:身边的“3S ”技术应用1.现在,在很多汽车中装有GPS 导航,你能描述在GPS 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吗?2.城市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出事地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预习案】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
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划分出来的。
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和。
有的区域界线明确,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
2.特性:⑴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⑵性。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但不同区域间存在的特性不同。
⑶性。
区域的划分目的和尺度不同,必然出现不同等级的区域,同等级的区域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等级越高,差异性越强,反之,等级越低,共性越强。
一个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
⑷性。
任何区域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三.区域的开发方式1.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原因: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困难;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2)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原因:a船的广泛使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湖稠密使交通变得方便;b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土壤的开垦不再困难;c北方人口的南迁使人口增多,为水稻的精耕细作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3)工商业社会: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原因:a人均耕地面积,耕地破碎,粮食商品率;b“粮仓”地位让位于平原;c棉花生产不如和平原。
【探究案】考点一:区域的特点区域是空间单位,差异性是永恒的,一致性是相对的,有的区域界线明确,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
1.(2012·启东高二检测)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们是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2)与图示区域C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①行政区②政治文化区③热量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和青岛市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⑥D.③④⑤考点二:区域比较区域比较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一、重点和考点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区域概念的内涵(1)区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2)区域是地表的空间单位(3)区域的排他性(4)区域的区位特征2.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
横向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纵向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典题解析例1.区域是()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解析: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在地理差异的基础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因此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
答案:B例2.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A.同属温带地区B.气候的大陆性强C.同属东部季风区D.都是平原地区解析:雨热同期主要是指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这主要得益于季风气候。
来自低纬度海洋的夏季风不仅带来丰沛的水汽,也带来了充足的热量,使松嫩平原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气温最高的地方。
答案:C例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A.雨热同期的气候B.黏重的土壤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D.地势平坦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的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大。
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障碍。
因此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
五、达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B.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C.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D.区域是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2.我国北方有些民居没有后窗,这反映当地()A.雨水多B.风沙大C.冬季寒冷D.光照强3.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A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B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4.我国某城市: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2分钟,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5º10ˊ,则该城市所在区域盛产的农作物是A 水稻B 椰子C 小麦D 甘蔗读下图,回答5—7题。
第一单元学案+练习复习目标能够结合图表、文字等资料进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和比较。
知识梳理典例精析读甲、乙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件是。
(2)a城是历史文化名城。
甲区域铁路的修通,加快了该城业、业的发展,这将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为了保护优美的环境,a城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的、等新能源.(3)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请归纳三点。
(4)甲、乙两区域环境人口容量不同,主要取决于两区域资源的差异。
为了证明两区域耕地、淡水资源存在着差异,你应重点阅读图中哪几个方面的信息?请归纳四点.(5)乙区域北部河流比南部河流的水能丰富,而世界著名的水电站b却建在南部,其原因有哪些?(6)保护乙区域北部的代表性植被,对全球生态环境有何重大意义?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庆市石油产量增长图材料二大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1)从1959年至1967年,大庆石油产量增长,属于区域发展阶段,1967~1976年,石油产量增长,此后,石油产量稳定在万吨,累计27个年头,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
(2)大庆市经济结构中,①为,②为,③为。
(3)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庆市经济结构有哪些突出问题?(4)为解决大庆市产业结构性矛盾,大庆市可能采取了哪些措施?知能检测我国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
读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省际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湖北大于河北②山西大于江西③天津大于重庆④湖南大于海南A。
①② B。
③④C。
①③ D.②④2。
我国沿海地区国有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内陆地区,主要原因是().①劳动者数量较多②市场化程度较高③企业规模较大④经营管理水平较高A.①②B。
③④ C.①④D。
②④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安徽省是我国主要粮食持续输出省份之一,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约9000万亩.近些年,小麦、水稻等粮食总产量也在稳步提升,已由2005年的521亿斤提高到2010年的616亿斤。
高三地理(必修3)全套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 认识区域 第一课时【目标导学】1.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实例、与相似概念的比较等方法分析说明区域的含义和划分。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知识构建】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指 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 划分出来的。
2.特点:区域具有一定的 、 、 、 ,有明确的 ,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可采用 指标,也可采用 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 来划分。
4.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 , 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 的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高原区等。
2.功能区:指那些 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如城市商业区等。
【案例剖析】案例1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甘肃省的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规律是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填代号)。
A. 太阳辐射 B .洋流 C. 地形 D. 海陆位置(2)甘肃省四个干湿区的划分指标是 ;该干湿区的划分是依据 (单一或综合)指标来划分的。
(3)甘肃省湿润区、干旱区的划分就区域类型而言,属于 区;兰州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区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兰州属于 (区域类型)。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甘肃省干湿区划分的指标及区域的类型。
答案: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D ⑵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 综合 ⑶均质区 功能区 案例2 分析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三个地带的GDP 、人均GDP 和人口比重。
(1999年)材料二 三个地带的国内生产总比重变化(%)(1)材料一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 。
(2)材料二中的指标可以反映三个地带 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 。
(3)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东部与中、西部GDP 的人均差异要比总量差异_____(大、小)一些。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必修三地理第四单元区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课标导航】1、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核问题,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3、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重点难点】重点:流域的开发与整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使用说明】本次期末考试的重点是考查必修三,虽然我们已经考过多次必修三的内容,但是,通过这几次的考试,大家对课本内容的掌握还不扎实,所以,复习中不能忽视对课本的掌握,同时,要积极练习,学会解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单元结构层次图:【自主案】(查图、勾画、质疑)【先完成纲要的书写任务,再熟记内容】第一节流域的开发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1.自然环境:①②③2. 自然资源:①(全流域);②(中游);③(上游);④(全流域)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3.城市与人口:4.交通:5.经济发展: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1.上游地区(1)优势:(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
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5)措施:①②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2.中游地区(1)优势:,,开发:建成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生产基地;②,,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
②人为原因:A 。
B. (荆江段和洞庭湖习惯性出题)★(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措施:①②;③④3.下游地区(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 1 -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14 - 章末复习 ....................................................................................................................... - 28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理解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综合思维)2.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力)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资源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4.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人地协调观)一、自然资源概述(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属性: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特别提醒]判定自然资源,要充分把握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和经济属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能量)。
1.分类(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第一章学案+练习复习目标1。
以我国主要区域地理分界线为背景,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运用有关材料,了解“3S"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知识梳理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①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②和边界。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1)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30° 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43° N~48° N,我国东部地区的中部。
(2)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为③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为④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3)土壤条件:长江三角洲以⑤为主,耕地多为水田,比较分散,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多。
(4)矿产资源:长江三角洲贫乏,松嫩平原⑥等矿产资源丰富.3。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差异(1)农业:长江三角洲为⑦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较发达;松嫩平原为⑧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2)其他: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是全国最大的⑨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4。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早期: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下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其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主要的⑩和棉花生产基地。
(3)现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耕地破碎,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粮食商品率低,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
地理信息技术与遥感(1)地理信息技术:是获取、、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解读】1.高考要求:(1)了解区域的含义,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
(2)列表或用文字归纳比较两个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掌握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和主要人文地理要素。
2.热点:(1)结合某区域发展状况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明确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自主学习】1.区域的含义:(1)概念:。
(2)特点:层次性、、差异性。
(3)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长江三角洲:(1)地理位置:附近,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入海口(2)自然条件: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耕地和土壤:以为主,耕地多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矿产资源(3)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类型:;种植制度:一年熟至一年熟;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商业贸易发达。
3.松嫩平原:(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北纬43°~48°(2)自然条件: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_________性稍强耕地和土壤: _________分布广泛,耕地多为_______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水平。
矿产资源:有较丰富的________等矿产资源(3)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成为_____________基地商业贸易:_______4.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技术水平自然条件限制条件。
(2)发展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船的使用使水网成为便于联系的通道(3)发展时期:(4)工商业发展时期:(5)区域发展阶段:阶段、阶段、阶段。
【高考回顾】(2008高考广东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题: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现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基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学探究】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发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三、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编号:02 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一、概论[导读]阅读课本P6第一、二、三段内容,探究完成:1、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和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一.自主学习主要特征:有一定的界线;内部相似性和连续性,之间有差异性;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间相互联系。
区别:范围是乡村大于城镇;生产活动是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
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空间结构组成: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
结构变化:一般情况下,由简单到复杂。
分布形式:农业为面状,交通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为岛状。
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一、二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
二.师生互学活动1:(1)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中期: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晚期:交通网络密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经济的发展。
活动2:(1)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第二产业比重急剧上升,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降幅较大,三次产业比重由高到低排序一直都是二、一、三;城市数量增加;交通线数量增加。
(2)经济的发展。
三.目标自检1~5. CABBD 6~10. ACBDC11.(1)35;45;20;20;50;30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3)该国与中国同属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缅甸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比该国大,属生产力水平低、工业化尚未真正开始的发展中国家。
美国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比该国小,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一.自主学习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占比重大,工业以资源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内部经济差异小,对外开放程度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增长迅速,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移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变大,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增长迅速,经济发展水平高,内部经济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复习学案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标展示】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高考预测】1.以不同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以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着重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知识梳理】复习教材,完成市编一轮复习资料第158—159页上【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
核心考点一区域的内涵和特点1.区域的内涵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1)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
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
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核心考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地理环境差异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思维拓展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参见市编一轮复习资料第160页考点精析)核心考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 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 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和全国棉花生产基地地位下降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思维拓展概念形成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2【典例精析】例1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 、b 、c 、d 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共同的不利之处是___________。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I 、II 、III 全套复习纲要必修1复习提纲第一章 行星地球1、(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河外星系(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 火和 木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 有生物物质纯在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 条件、大小行星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 距离适中, 适中,原始大洋形成,即具备 、 、 等条件。
2、(1)太阳主要成分是____和 ,表面温度为___ _,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其能量以 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 。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 。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和 。
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 和 ,其活动周期为 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 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 、 、 。
(2)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白天走向黑夜叫 。
(3)时间计算:东 西 。
(加减)地方时:因 而不同的时刻。
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 。
600E 为10时,则800E 为 时时区。
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 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 。
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 ,纽约为 。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 偏,北半球 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 如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 。
如黄赤交角为 度。
如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度,如(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 存在,地球的 (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短 夜 南半球昼 夜 夜 南半球昼 夜 出现极昼范围不填(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 和 季节变化,气候划分: 月为春季、 月为夏季、 月为秋季、 月为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