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振的工作原理设计word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9
晶振的工作原理
晶振(Oscillator)是一种用来生成稳定的时钟信号的电子元件。
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谐振现象。
晶振通常由晶体和驱动电路组成。
晶体是晶振的核心部件,一般使用石英晶体。
晶振驱动电路提供激励信号,激励晶体产生振荡。
该电路一般由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放大电路、反馈电路和调谐电路。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 激励信号:由驱动电路通过提供适当的激励信号来引发晶体振荡。
这个激励信号可以是电压脉冲、电流脉冲或连续信号,其频率通常在晶体的共振频率附近。
2. 晶体共振:晶体共振是指在特定频率下,晶体的振荡达到最大幅度的状态。
晶体的共振频率是由晶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例如晶体的尺寸、形状和材料等。
晶振的频率通常设计为晶体的共振频率。
3. 反馈电路:晶体振荡产生的信号经过放大电路被反馈到晶体上,使晶体持续振荡。
放大电路可以将晶体输出的微弱信号放大到足够的幅度,以供后续电路使用。
4. 调谐电路:调谐电路用来微调晶振的频率,以使其与所需的时钟频率完全匹配。
调谐电路通常由电容和电感等元件组成,通过改变这些元件的数值,可以微调晶振的频率。
通过以上过程,晶振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精确的时钟信号,用于驱动各种电子设备的工作。
这些设备需要准确的时钟信号来同步各个部件的操作。
石英晶体谐振器From:欧阳联铂石英晶体振荡器是高精度和高稳定度的振荡器,被广泛应用于彩电、计算机、遥控器等各类振荡电路中,以及通信系统中用于频率发生器、为数据处理设备产生时钟信号和为特定系统提供基准信号。
一、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基本原理1、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结构石英晶体振荡器是利用石英晶体(二氧化硅的结晶体)的压电效应制成的一种谐振器件,它的基本构成大致是:从一块石英晶体上按一定方位角切下薄片(简称为晶片,它可以是正方形、矩形或圆形等),在它的两个对应面上涂敷银层作为电极,在每个电极上各焊一根引线接到管脚上,再加上封装外壳就构成了石英晶体谐振器,简称为石英晶体或晶体、晶振。
其产品一般用金属外壳封装,也有用玻璃壳、陶瓷或塑料封装的.为了防止Ag电极被氧化,一般在封装时充入N2。
下图是一种金属外壳封装的石英晶体结构示意图。
图12、压电效应若在石英晶体的两个电极上加一电场,晶片就会产生机械变形。
反之,若在晶片的两侧施加机械压力,则在晶片相应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场,这种物理现象称为压电效应,如图2所示。
如果在晶片的两极上加交变电压,晶片就会产生机械振动,同时晶片的机械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
在一般情况下,晶片机械振动的振幅和交变电场的振幅非常微小,但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为某一特定值时,振幅明显加大,比其他频率下的振幅大得多,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它与LC回路的谐振现象十分相似。
它的谐振频率与晶片的切割方式、几何形状、尺寸等有关。
图23、符号和等效电路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符号和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
当晶体不振动时,可把它看成一个平板电容器称为静电电容C,它的大小与晶片的几何尺寸、电极面积有关,一般约几个PF到几十PF。
当晶体振荡时,机械振动的惯性可用电感L来等效。
一般L的值为几十mH 到几百mH。
晶片的弹性可用电容C来等效,C的值很小,一般只有0.0002~0.1pF。
晶片振动时因摩擦而造成的损耗用R来等效(与晶片表面光滑度成反比,粗糙平整度影响R值,它决定了晶振80%的品质),它的数值约为100Ω。
晶振的工作原理晶振(Crystal Oscillator)是一种电子元件,用于产生稳定的高频振荡信号。
它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无线电设备等。
晶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压电效应和谐振原理。
晶振通常由晶体谐振器和振荡电路组成。
晶体谐振器是晶振的核心部件,它由一个压电晶体片和两个金属电极组成。
压电晶体片通常采用石英晶体,因为石英具有稳定性好、温度特性好等优点。
金属电极则用于提供电场,使晶体产生压电效应。
晶振的工作原理如下:1. 振荡电路提供反馈:晶振的振荡电路包含一个放大器和一个反馈网络。
放大器将晶体谐振器输出的信号放大,然后将放大后的信号送回晶体谐振器,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
2. 压电效应产生振荡:当电场施加到晶体上时,晶体味发生压电效应,即晶体味产生机械变形。
这种机械变形会导致晶体的厚度发生弱小的变化,从而改变晶体的谐振频率。
3. 谐振频率确定:晶体的谐振频率由晶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决定。
通过精确控制晶体的尺寸和材料,可以实现特定的谐振频率。
常见的谐振频率有4MHz、8MHz、16MHz等。
4. 反馈调整振荡频率:当振荡频率偏离谐振频率时,反馈网络会调整放大器的增益,使振荡频率逐渐接近谐振频率。
最终,振荡频率稳定在谐振频率附近。
晶振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总结:1. 振荡电路提供反馈。
2. 压电效应产生振荡。
3. 谐振频率由晶体的尺寸和材料决定。
4. 反馈调整振荡频率,使其稳定在谐振频率附近。
晶振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提供了稳定的时钟信号,用于同步各个电路的工作。
例如,在计算机中,晶振用于控制CPU的时钟频率,确保计算机的稳定运行。
在通信设备中,晶振用于产生精确的调制信号,实现高质量的通信。
在无线电设备中,晶振用于产生精确的射频信号,实现无线通信。
总之,晶振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压电效应和谐振原理,通过振荡电路提供反馈,产生稳定的高频振荡信号。
它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和高质量的信号传输。
晶振的工作原理晶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
它主要用于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为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精确的时间基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晶振的工作原理。
一、晶振的结构晶振由晶体谐振器和驱动电路组成。
晶体谐振器是晶振的核心部件,其主要由晶体片、电极和封装壳体组成。
晶体片通常由石英晶体材料制成,具有高稳定性和精确的谐振频率。
二、晶振的工作原理晶振的工作原理基于晶体的压电效应。
当外加电场作用于晶体时,晶体会发生形变,产生机械振动。
而当晶体处于谐振频率附近时,机械振动会引起晶体内部电荷的积累和释放,从而产生电压信号。
晶振的驱动电路通过提供适当的电压和电流,使晶体谐振器处于谐振频率附近,从而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驱动电路通常由晶振振荡器、放大器和反馈电路组成。
晶振振荡器提供适当的激励信号,放大器放大振荡信号,反馈电路将一部分输出信号送回晶振振荡器,以维持振荡的稳定性。
三、晶振的特性1. 频率稳定性:晶振具有高度稳定的频率特性,通常在几个PPM(百万分之几)的范围内。
这使得晶振成为电子设备中精确计时的理想选择。
2. 温度特性:晶振的频率受温度影响较大。
在温度变化时,晶体的谐振频率会发生变化,因此晶振通常需要通过温度补偿电路来提高稳定性。
3. 启动时间:晶振的启动时间通常较短,只需几毫秒即可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
4. 功耗:晶振的功耗通常较低,这使得它适用于电池供电的设备。
四、应用领域晶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消费电子产品等。
它在这些设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设备提供准确的时钟信号,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计算机领域,晶振被用于处理器、主板、内存等部件,确保它们以准确的速度进行工作。
在通信领域,晶振用于手机、无线路由器等设备,提供精确的时钟信号,保证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消费电子产品中,晶振被广泛应用于电视、音响、摄像机等设备,提供准确的时钟信号,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实现。
总结:晶振是电子设备中常见的元件,通过晶体的压电效应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晶振的工作原理晶振(Crystal Oscillator)是一种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用于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晶体的压电效应和谐振现象。
1. 晶体的压电效应:晶振中使用的晶体通常是石英晶体。
石英晶体具有压电效应,即在施加压力或变形时会产生电荷。
这种压电效应是晶振工作的基础。
2. 谐振现象:晶振中的石英晶体是一个谐振器件,它具有特定的谐振频率。
当施加电压或电场时,晶体会以谐振频率振动。
这种谐振现象使得晶振能够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3. 晶振的电路结构:晶振通常由晶体振荡器(Crystal Oscillator)和放大器构成。
晶体振荡器负责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而放大器则将振荡信号放大到适当的电平。
晶振的输出信号可以直接用于驱动其他电子设备。
4. 晶振的工作频率:晶振的工作频率由晶体的物理特性决定,通常在几千赫兹(kHz)到几十兆赫兹(MHz)之间。
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不同的工作频率的晶振。
5. 晶振的稳定性:晶振的稳定性是指其输出频率的精确度和长期稳定性。
晶振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变化、供电电压变化等。
为了提高晶振的稳定性,通常会采用温度补偿技术和电压调节技术。
6. 晶振的应用:晶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电子钟表、汽车电子等。
它提供了稳定的时钟信号,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总结:晶振是一种基于晶体的压电效应和谐振现象工作的电子元件,用于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它由晶体振荡器和放大器构成,工作频率通常在几千赫兹到几十兆赫兹之间。
晶振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稳定性,常采用温度补偿和电压调节技术。
晶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晶振的工作原理引言概述:晶振是电子设备中常见的一种元件,它在电子设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晶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晶振的工作原理。
一、晶振的基本结构1.1 晶振由晶体谐振器和振荡电路组成,晶体谐振器是晶振的核心部件。
1.2 晶体谐振器是由晶体片、电极和封装壳体组成的。
1.3 振荡电路由晶振管脚、电容器和电阻器等元件组成。
二、晶振的工作原理2.1 当晶振通电后,晶体片受到电场的作用会发生压电效应,产生机械振动。
2.2 晶体片振动时,会产生声波,声波通过振荡电路反馈到晶体片上,形成正反馈。
2.3 正反馈作用下,晶体片会以共振频率振动,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三、晶振的频率稳定性3.1 晶振的频率稳定性取决于晶体片的质量和振荡电路的稳定性。
3.2 晶振的频率受温度、电压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
3.3 晶振的频率稳定性对于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四、晶振的应用领域4.1 晶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电子产品等领域。
4.2 晶振在时钟信号、同步信号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4.3 晶振的稳定性和精度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五、晶振的发展趋势5.1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晶振的频率稳定性和精度会不断提高。
5.2 晶振将会更加小型化、高集成化,以适应电子产品的发展需求。
5.3 晶振的应用范围将会继续扩大,成为电子设备中不可或者缺的重要元件。
总结: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了晶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频率稳定性、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
晶振作为电子设备中的重要元件,其稳定性和精度对设备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晶振将会更加小型化、高集成化,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晶振的工作原理晶振(Crystal Oscillator)是一种基于晶体的电子元件,常用于电子设备中的时钟电路和频率稳定器。
晶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晶体的压电效应和谐振效应来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1. 晶体的压电效应晶体具有压电效应,即在晶体的两个相对平行的表面上施加压力时,会在晶体内部产生电荷分布的不均匀,从而产生电势差。
这种压电效应是由于晶体的晶格结构对压力的敏感性导致的。
2. 晶体的谐振效应晶体具有谐振效应,即当外加电场频率等于晶体的固有频率时,晶体会发生共振现象,产生较大的振荡幅度。
这是因为晶体的晶格结构对外加电场的频率具有选择性响应。
基于以上两个原理,晶振的工作可以描述如下:1. 晶振电路的组成晶振电路主要由晶体、电容和放大器组成。
晶体作为振荡元件,电容用于调节振荡频率,放大器用于放大振荡信号。
2. 晶振的工作过程首先,电源提供直流电压给晶振电路。
晶振电路中的放大器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信号,并输入到晶体上。
晶体受到电场的作用,根据压电效应产生电势差,并通过电容调节后反馈给放大器。
当输入信号的频率等于晶体的固有频率时,晶体发生谐振现象,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这个振荡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后,输出到外部电路中。
3. 晶振的稳定性晶振具有较高的频率稳定性,这是由于晶体的固有频率非常稳定。
晶体的固有频率主要取决于晶体的物理结构和材料特性,而这些因素在制造过程中可以严格控制,从而保证了晶振的频率稳定性。
4. 晶振的应用晶振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计算机、手机、通信设备等。
它们在时钟电路中用于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使设备能够按照预定的频率和时间进行工作。
此外,晶振还可以用作频率稳定器,用于调整和控制电子设备中的频率。
总结:晶振是一种基于晶体的电子元件,利用晶体的压电效应和谐振效应来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晶振电路由晶体、电容和放大器组成,工作过程中,晶体受到电场的作用产生电势差,并通过电容反馈给放大器,当输入信号的频率等于晶体的固有频率时,晶体发生谐振现象,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单片机系统中的晶振工作原理晶振(Crystal Oscillator)是单片机系统中常用的时钟源,用于为系统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晶体谐振的原理。
晶体是一种具有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的谐振器件。
它由许多原子或离子组成,具有固定的结晶结构。
在晶体中存在着一个弹性场,当电场或压力施加到晶体上时,晶体结构会发生微小的形变。
这种形变导致了电荷的位移,进而形成了电场的位移,形成反馈电压,使蜂鸣器谐振发声。
在晶振电路中,使用一块晶体作为谐振元件。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施加激励信号:晶振电路中有两个引脚,分别为输出引脚和输入引脚。
在输入引脚处施加一个输入信号,这个信号可以是一个脉冲或连续的交流信号。
2.晶体振荡:输入的信号会被晶体吸收,并通过晶体的震荡效应来产生谐振。
当输入信号的频率等于晶体的谐振频率时,晶体会开始振荡。
这是因为,晶体具有共振频率,只有当输入信号的频率与共振频率相等时,晶体才能自持振荡。
3.信号放大:晶振电路通常由放大器组成,其作用是放大晶体产生的振荡信号。
放大器起到信号整形和放大的作用,使得晶振电路输出的振荡信号能够稳定地驱动其他电路。
4.输出信号:经过放大的振荡信号会被输出引脚输出,用于驱动单片机及其他系统内部的电路。
输出信号的频率由晶体的谐振频率决定,这个频率也是单片机系统的时钟频率。
晶振的频率稳定性和准确性与晶体的质量有关。
晶体的制造工艺和精度会直接影响晶片的频率稳定性。
例如,晶体厚度的控制、表面处理和质量的一致性等因素都会对晶体的频率稳定性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晶振是通过施加一个激励信号来使晶体进行振荡,产生稳定的高频信号。
晶振作为单片机系统中的时钟源,为系统提供准确的时钟信号,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
晶振电路是一种用于产生高精确度时钟信号的电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它由晶体谐振器和相关的放大电路组成。
晶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晶体谐振器:晶振电路的核心是晶体谐振器。
晶体谐振器通常由晶体片和电极组成,晶体片是一种具有特定晶格结构的压电材料,可以通过外加电场而振动。
当施加一个特定频率的电场时,晶体片就会开始振动,并且产生稳定的机械共振。
因此,晶体谐振器能够产生非常稳定的振荡信号。
2. 反馈放大电路:晶振电路将晶体谐振器产生的振荡信号反馈给放大电路,以增加信号的幅度。
放大电路通常使用放大器和反馈网络组成,其中放大器用于放大输入信号,而反馈网络则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
通过适当的放大倍数和反馈网络的设计,可以使晶振电路的输出信号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幅度。
3. 输出信号:通过经过放大的晶体谐振器信号,晶振电路可以产生一个高精确度的时钟信号作为输出。
该信号的频率由晶体谐振器的特性决定,而其稳定性和准确性则取决于晶体谐振器的品质和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
总体而言,晶振电路通过晶体谐振器的机械共振和反馈放大电路的协同作用,能够产生一个高精确度和稳定性的时钟信号。
这使得晶振电路成为各种电子设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计算机、通信设备、消费电子产品等。
晶振的工作原理设计一、什么是晶振?晶振是石英振荡器的简称,英文名为Crystal,它是时钟电路中最重要的部件,它的主要作用是向显卡、网卡、主板等配件的各部分提供基准频率,它就像个标尺,工作频率不稳定会造成相关设备工作频率不稳定,自然容易出现问题。
晶振还有个作用是在电路产生震荡电流,发出时钟信号.晶振是晶体振荡器的简称。
它用一种能把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晶体在共振的状态下工作,以提供稳定,精确的单频振荡。
在通常工作条件下,普通的晶振频率绝对精度可达百万分之五十。
高级的精度更高。
有些晶振还可以由外加电压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频率,称为压控振荡器(VCO)。
晶振在数字电路的基本作用是提供一个时序控制的标准时刻。
数字电路的工作是根据电路设计,在某个时刻专门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时序控制的标准时刻,整个数字电路就会成为“聋子”,不知道什么时刻该做什么事情了。
晶振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
通常一个系统共用一个晶振,便于各部分保持同步。
有些通讯系统的基频和射频使用不同的晶振,而通过电子调整频率的方法保持同步。
晶振通常与锁相环电路配合使用,以提供系统所需的时钟频率。
如果不同子系统需要不同频率的时钟信号,可以用与同一个晶振相连的不同锁相环来提供。
电路中,为了得到交流信号,可以用RC、LC谐振电路取得,但这些电路的振荡频率并不稳定。
在要求得到高稳定频率的电路中,必须使用石英晶体振荡电路。
石英晶体具有高品质因数,振荡电路采用了恒温、稳压等方式以后,振荡频率稳定度可以达到10^(-9)至10^(-11)。
广泛应用在通讯、时钟、手表、计算机……需要高稳定信号的场合。
石英晶振不分正负极, 外壳是地线,其两条不分正负二、晶振的使用晶振,在电气上它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并联再串联一个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的频率是串联谐振,较高的频率是并联谐振。
由于晶体自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当的接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范围内,晶振等效为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晶振的两端并联上合适的电容它就会组成并联谐振电路。
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个负反馈电路中就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范围很窄,所以即使其他元件的参数变化很大,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
一般的晶振振荡电路都是在一个反相放大器(注意是放大器不是反相器)的两端接入晶振,再有两个电容分别接到晶振的两端,每个电容的另一端再接到地,这两个电容串联的容量值就应该等于负载电容,请注意一般IC的引脚都有等效输入电容,这个不能忽略。
一般的晶振的负载电容为15p或12.5p ,如果再考虑元件引脚的等效输入电容,则两个22p的电容构成晶振的振荡电路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晶振是为电路提供频率基准的元器件,通常分成有源晶振和无源晶振两个大类,无源晶振需要芯片内部有振荡器,并且晶振的信号电压根据起振电路而定,允许不同的电压,但无源晶振通常信号质量和精度较差,需要精确匹配外围电路(电感、电容、电阻等),如需更换晶振时要同时更换外围的电路。
有源晶振不需要芯片的内部振荡器,可以提供高精度的频率基准,信号质量也较无源晶振要好。
每种芯片的手册上都会提供外部晶振输入的标准电路,会表明芯片的最高可使用频率等参数,在设计电路时要掌握。
与计算机用CPU不同,单片机现在所能接收的晶振频率相对较低,但对于一般控制电路来说足够了。
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
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谐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 (振荡器)。
无源晶振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源晶振是一个完整的谐振振荡器。
谐振振荡器包括石英(或其晶体材料)晶体谐振器,陶瓷谐振器,LC谐振器等。
晶振与谐振振荡器有其共同的交集有源晶体谐振振荡器。
石英晶片所以能做振荡电路(谐振)是基于它的压电效应,从物理学中知道,若在晶片的两个极板间加一电场,会使晶体产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极板间施加机械力,又会在相应的方向上产生电场,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如在极板间所加的是交变电压,就会产生机械变形振动,同时机械变形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
一般来说,这种机械振动的振幅是比较小的,其振动频率则是很稳定的。
但当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与晶片的固有频率(决定于晶片的尺寸)相等时,机械振动的幅度将急剧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因此石英晶体又称为石英晶体谐振器。
其特点是频率稳定度很高。
石英晶体振荡器与石英晶体谐振器都是提供稳定电路频率的一种电子器件。
石英晶体振荡器是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来起振,而石英晶体谐振器是利用石英晶体和内置IC来共同作用来工作的。
振荡器直接应用于电路中,谐振器工作时一般需要提供3.3V电压来维持工作。
振荡器比谐振器多了一个重要技术参数为:谐振电阻(RR),谐振器没有电阻要求。
RR的大小直接影响电路的性能,也是各商家竞争的一个重要参数。
三、概述微控制器的时钟源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机械谐振器件的时钟源,如晶振、陶瓷谐振槽路;基于相移电路的时钟源,如:RC (电阻、电容)振荡器。
硅振荡器通常是完全集成的RC振荡器,为了提高稳定性,包含有时钟源、匹配电阻和电容、温度补偿等。
机械式谐振器与RC振荡器的主要区别基于晶振与陶瓷谐振槽路(机械式)的振荡器通常能提供非常高的初始精度和较低的温度系数。
相对而言,RC振荡器能够快速启动,成本也比较低,但通常在整个温度和工作电源电压范围内精度较差,会在标称输出频率的5%至50%范围内变化。
图1所示的电路能产生可靠的时钟信号,但其性能受环境条件和电路元件选择以及振荡器电路布局的影响。
需认真对待振荡器电路的元件选择和线路板布局。
在使用时,陶瓷谐振槽路和相应的负载电容必须根据特定的逻辑系列进行优化。
具有高Q值的晶振对放大器的选择并不敏感,但在过驱动时很容易产生频率漂移(甚至可能损坏)。
影响振荡器工作的环境因素有:电磁干扰(EMI)、机械震动与冲击、湿度和温度。
这些因素会增大输出频率的变化,增加不稳定性,并且在有些情况下,还会造成振荡器停振。
振荡器模块上述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使用振荡器模块避免。
这些模块自带振荡器、提供低阻方波输出,并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保证运行。
最常用的两种类型是晶振模块和集成硅振荡器。
晶振模块提供与分立晶振相同的精度。
硅振荡器的精度要比分立RC振荡器高,多数情况下能够提供与陶瓷谐振槽路相当的精度。
功耗选择振荡器时还需要考虑功耗。
分立振荡器的功耗主要由反馈放大器的电源电流以及电路内部的电容值所决定。
CMOS放大器功耗与工作频率成正比,可以表示为功率耗散电容值。
比如,HC04反相器门电路的功率耗散电容值是90pF。
在4MHz、5V电源下工作时,相当于1.8mA的电源电流。
再加上20pF的晶振负载电容,整个电源电流为2.2mA。
陶瓷谐振槽路一般具有较大的负载电容,相应地也需要更多的电流。
相比之下,晶振模块一般需要电源电流为10mA至60mA。
硅振荡器的电源电流取决于其类型与功能,范围可以从低频(固定)器件的几个微安到可编程器件的几个毫安。
一种低功率的硅振荡器,如MAX7375,工作在4MHz时只需不到2mA的电流。
时钟电路晶振与时钟IC芯片主板时钟芯片电路提供给CPU,主板芯片组和各级总线(CPU总线,AGP总线,PCI总线,PCIE总线等)和主板各个接口部分基本工作频率,有了它,计算机才能在CPU控制下,按步就班,协调地完成各项功能工作:1.晶振的工作原理:主板时钟芯片即分频器的原始工作振荡频率,由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的谐振频率来产生,晶振其实是一个频率产生器,他主要把传进去的电压转化为频率信号。
提供给分频率一个基准的14.318MHZ的振荡频率,它是一个多谐振荡器的正回馈环电路,也就是说它把输入作为输出,把输出作为输入的回馈频率,象这样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自激过程。
⒉在主板上常见的时钟晶振:有14.318M(主时钟)与32.768HZ(南桥旁边的时钟)⒊时钟IC芯片简介:他主要起着放大频率和缩小频率的作用,他和晶振组合后才能在主板上起作用。
我们把他称做为时钟发生器(晶振+时钟IC芯片)⒋时钟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时钟我们可以把他定义为各个部件的总线频率速度,他起着分配给各个部件的频率使他们能够正常工作。
当晶振通电后发出的频率送入时钟IC芯片,它的各脚会传出相对应的频率通个时钟IC芯片旁边的电阻(时钟IC芯片旁边左右两边一排的小电阻基本为220=22欧,330=33欧).而内存,与AGP这些高速的时钟是由北桥内部提供给它的,(注有些主板AGP时钟不是由北桥提供的)将频率信号分配到主板各个部件,如(PCI 33M,CPU100M133M200M I/O 48M和14M,南桥33M &14M北桥100M7&133M&200M时钟IC芯片上面讲到了时钟的产生,那他是如何工作的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时钟IC芯片.时钟IC芯片的工作条件:①.供电→他的供电基本上都经过个子较大的贴片电感进入时钟IC芯片(贴片电感时钟IC芯片附近就可以找到因为他比其它帖片要胖一点)。
时钟IC芯片早期的供电有2组到3组:2组供电为2.5V与3.3V 3组供电为2.5V与2.8V 时钟IC芯片后期的供电有1组到2组:1组为+3.3V 2组为3.3V与2.5V②PG信号是在启动时输出电压都稳定后再给电脑一个启动信号,让电脑正式启动,而在意外断电时也能及时地送出关机信号让电脑马上停止工作,对电脑的稳定和外设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
PG信号基本是通过时钟IC芯片旁边的阻值较大的电阻(10K、4.7K电阻)进入时钟IC芯片内部的(PG要高于1.5V)当供电与PG都正常后时钟IC芯片内部才能正常工作,和晶体一起产生振荡,在晶体的两脚均可以看到波形。
晶体的两脚之间的阻值在450---700欧之间。
在它的两脚各有1V左右的电压,由分频器提供。
他才能把14.318晶振送来的时钟频率放大或缩小后输给主板的各个部件.时钟电路构架上面大家知道了它的各个主成部分后,再来看看它的整个构架图PLL是Phase-Locked Loop的缩写,中文含意为锁相环。
PLL基本上是一个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它可以使PLL的输出可以与一个参考信号保持固定的相位关系。
PLL一般由鉴相器、电荷放大器(Charge Pump)、低通滤波器、压控振荡器、以及某种形式的输出转换器组成。
为了使得PLL的输出频率是参考时钟的倍数关系,在PLL的反馈路径或(和)参考信号路径上还可以放置分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