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造学课设指导书新
- 格式:doc
- 大小:137.08 KB
- 文档页数:13
《织物结构与设计学》课程实践指导书一、目的织物结构与设计学是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工程和家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位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织物的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知识、能分析织物的样品;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原料的选择、纱线的支数、拈度、拈向、组织、花型模纹及布边设计等);了解常见织物和新型织物的使用性能及制造方法;了解样机的使用及小样试织;学会织物组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能拟订织物规格和织物上机等有关内容。
二、任务通过本课程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织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能力;要求学生:1. 掌握织物的组织与结构方面的知识、能分析织物的样品。
2. 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原料的选择、纱线的支数、拈度、拈向、组织、花型模纹及布边设计等)。
3.了解常见织物和新型织物的使用性能及制造方法。
三、实践内容及学时安排实践一:织物分析实验(2学时)。
实践二:透孔组织、蜂巢组织与凸条组织织物的分析(2学时)。
实践三:配色模纹织物、二重组织织物坯布分析(2学时)。
实践四:仿制织物的设计(2学时)。
实践五:创新织物的设计(2学时)。
四、实践方法和重点1、实践方法:根据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学中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利用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实践重点:本课程实践性较强,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工艺设计的能力,掌握织物设计的原则、方法、内容、步骤、能拟定织物组织规格和织物上机的有关项目是重点。
采用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相结合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仿制织物的设计及创新织物的设计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与要求)考核内容:为了仿造、改进或创新设计产品,必须掌握织物组织结构和织物的上机技术条件等资料。
摘要:为了顺利开发一个梭口中引入两根纬纱形成的横条织物 ,对产品的技术规格与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优选原料 ,优化配置织部工艺。
整经工序要合理配置张力盘 ,浆纱工序要轻张力、小伸长、重加压、高增强、匀卷绕 ,织造工序要大张力、早开口、强打纬 ,并加强挡车工和上轴工的培训 ,从而使定长成包率达到 90%。
关键词: 横条织物;剑杆织机;双纬织物;整经;浆纱;织造;整理AbstractTo produce strip fabricwhich two wefts in one shed,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and property speciality of productswere analyzed, raw materialswere optimized, andweavingprocessingwere optimized too. Tension disk should be arranged in warping process reasonably, smaller tension, smaller elongation, heavierweight, higher strength, better winding should be adopted in sizing process. Bigger tension, earlieropening, heavy beating should be adopted in weaving process, with the training of operators, and bales containing constant length can reach 90%.KeyWords Strip Fabric, RapierLoom, DoubleWeft Fabric, Warping, Sizing, Weaving, Finishing目录一.产品风格与规格 (3)1.1纱线规格 (3)1.2成品规格 (3)1.2.1织物组织:如图1 (3)1.2.2成品规格:表1 (4)二.织物规格设计与计算 (4)2.1织物坯布规格计算: (4)2.2织物上机规格计算: (5)2.3织物的幅宽和匹长 (5)2.3.1成品织物匹长设计 (5)2.3.2坯布匹长计算 (5)2.3.3整经匹长计算 (5)2.4织物缩率的设计与计算 (6)2.4.1幅缩率 (6)2.4.2长缩率 (7)2.5布边设计 (7)2.5.1布边的作用于要求 (7)2.5.2布边的经纱选择 (7)2.5.3布边组织 (7)2.5.4织物布边参数设计 (7)2.6穿筘设计 (8)2.6.1筘穿入数 (8)2.6.2筘号 (8)2.6.3穿筘参数设计 (8)2.7总经纱根数计算 (9)2.8织物重量计算 (10)2.8.1成品重量计算 (10)2.8.2坯布重量计算 (10)2.9穿综设计 (11)三.织部工艺 (12)3. 1织部工艺流程 (12)3.2 络筒工序 (12)3. 3整经工序 (12)3. 4浆纱工序 (12)3. 5穿经工序 (13)3. 6织造工序 (13)3. 7整理工序 (14)四.结束语 (14)参考文献横条织物的设计与生产一.产品风格与规格横条织物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新潮织物。
纺织与服装制造作业指导书第1章纺织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3)1.1 纺织原材料的种类及特性 (3)1.1.1 天然纤维 (3)1.1.2 化学纤维 (4)1.2 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与预处理 (4)1.2.1 质量检验 (4)1.2.2 预处理 (4)1.3 纺织原材料的采购与储存 (4)1.3.1 采购 (4)1.3.2 储存 (5)第2章纺纱工艺与技术 (5)2.1 短纤维纺纱 (5)2.1.1 精梳棉纺纱 (5)2.1.2 粗梳棉纺纱 (5)2.1.3 转杯纺纱 (5)2.2 长纤维纺纱 (5)2.2.1 精梳毛纺纱 (5)2.2.2 粗梳毛纺纱 (5)2.2.3 绢纺纱 (6)2.3 新型纺纱技术 (6)2.3.1 立体纺纱 (6)2.3.2 超细纤维纺纱 (6)2.3.3 绿色环保纺纱 (6)第3章织造工艺与设备 (6)3.1 织造工艺概述 (6)3.2 常见织机类型及工作原理 (6)3.3 织造工艺参数设置与优化 (7)第4章针织工艺与设备 (7)4.1 针织工艺概述 (7)4.2 针织机类型及工作原理 (8)4.2.1 圆型针织机 (8)4.2.2 平型针织机 (8)4.2.3 提花针织机 (8)4.3 针织工艺参数设置与调整 (8)4.3.1 纱线张力 (8)4.3.2 针织速度 (8)4.3.3 针织密度 (8)4.3.4 针织针号 (8)4.3.5 针织工艺调整 (9)第5章纺织品后整理工艺 (9)5.1 纺织品后整理概述 (9)5.2.1 热定型 (9)5.2.2 柔软整理 (9)5.2.3 防缩防皱整理 (9)5.2.4 涂层整理 (9)5.2.5 防水防油整理 (9)5.2.6 抗菌整理 (10)5.3 后整理工艺对纺织品功能的影响 (10)5.3.1 舒适性 (10)5.3.2 美观性 (10)5.3.3 耐用性 (10)5.3.4 功能性 (10)5.3.5 环保性 (10)第6章服装设计与制作 (10)6.1 服装设计基本原理 (10)6.1.1 设计理念 (10)6.1.2 设计元素 (10)6.1.3 设计流程 (10)6.2 服装结构设计 (11)6.2.1 结构设计原则 (11)6.2.2 结构设计方法 (11)6.2.3 结构设计细节 (11)6.3 服装工艺制作 (11)6.3.1 工艺流程 (11)6.3.2 工艺要求 (11)6.3.3 工艺技术创新 (11)6.3.4 质量检验 (11)6.3.5 成品包装与储存 (11)第7章服装裁剪与排料 (11)7.1 裁剪工艺概述 (12)7.1.1 裁剪工艺的基本概念 (12)7.1.2 裁剪工艺的分类 (12)7.1.3 裁剪工艺的操作要点 (12)7.2 排料工艺与优化 (12)7.2.1 排料工艺的基本原理 (12)7.2.2 排料工艺的方法 (12)7.2.3 排料工艺的优化策略 (13)7.3 裁剪设备与操作 (13)7.3.1 常用裁剪设备 (13)7.3.2 裁剪设备的操作方法 (13)第8章服装缝制与整烫 (13)8.1 缝制工艺及设备 (13)8.1.1 缝制工艺概述 (13)8.1.2 缝制设备选择与使用 (13)8.2 常见缝制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14)8.2.1 跳线 (14)8.2.2 缝缩 (14)8.2.3 面料损伤 (14)8.2.4 走线不直 (14)8.3 整烫工艺及设备 (14)8.3.1 整烫工艺概述 (14)8.3.2 整烫设备选择与使用 (14)8.3.3 整烫工艺流程 (14)8.3.4 整烫注意事项 (14)第9章服装质量控制与检测 (14)9.1 服装质量标准与要求 (14)9.1.1 质量标准 (14)9.1.2 质量要求 (15)9.2 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15)9.2.1 质量控制方法 (15)9.2.2 质量控制措施 (15)9.3 服装质量检测设备与流程 (15)9.3.1 检测设备 (15)9.3.2 检测流程 (15)第10章现代纺织与服装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6)10.1 纺织智能制造技术 (16)10.2 服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16)10.3 环保可持续发展趋势及绿色制造技术 (16)第1章纺织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1.1 纺织原材料的种类及特性纺织原材料是纺织品生产的基础,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
《织造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对新产品大样的工艺设计和小样试织,进一步掌握棉、毛、丝、麻类织物的风格特征、结构、规格、参数及设计要点;进一步掌握织物上机织造的基本知识,掌握织物大样的工艺设计方法,并具备对织物样品的风格、质量及设计合理性进行评估和质检分析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沿循上学期《纺纱学》课程设计的内容,按工序进行某新产品大样织造工段的工艺设计,并相应做出小样设计,完成小样的上机实践,对下机小样进行适当整理,并对小样做出下机织物的质量分析。
三、设计方法及步骤:⒈产品方案的拟定参照新产品的资料⒉工艺流程的制订参照同类产品的流程制定恰当的本产品的工艺流程。
⒊产品规格计算产品规格是指产品的设计数据及织机的上机参数。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⑴产品名称;⑵原料成分及搭配比例;⑶纱线设计:纱线类别、纱支、捻度和捻向、纱线结构;⑷织物结构设计:织物组织设计、织物经纬密度设计;⑸织机上机规格:上机匹长、筘幅、经纬密度、总经根数、织物纹等;⑹坯布规格:坯布幅宽、经纬密度、平方米重量、每米重量等;⑺成品规格:成品幅宽、经纬密度、平方米重量、每米重量等;⑻缩率:织长缩、织幅缩、染长缩、染幅缩;⑼重耗:染整重耗等。
以上数据和参数是构成织物的基本条件。
⒋织物的技术计算⑴坯呢及成品规格计算:成品匹长、坯呢经密、坯呢纬密、坯呢幅宽、总经根数、坯呢每米经纱重、坯呢每米纬纱重、坯呢每平方米重、坯呢每匹纬纱重、成品每米重、成品每平方米重。
⑵制成率、消耗率的选择在生产过程中,制成率是投入原料所形成的产品部分。
此外,还有一部分原料形成回毛、回丝、落毛、等消耗。
由于消耗的存在,致使后一生产过程的产品总量,总要小于前一生产过程。
为了计算原料与成品的比率,通常以细纱产量为准,推算出各车间的原料用量。
即细纱累计制成量某间累计制成量混用原料量细纱产量混用产量某间产量细纱产量某间产量某间原料投入量==⨯=%100 计算原料投入率时,均设细纱产量为100% 。
织造工艺设计指导书【任务】南通某纺织企业接到某外贸公司一服装面料来样订单,数量为12000米,允许交货偏差±5%,质量标准国标一等品,三联匹,交期为30天。
织物成品规格为57/58〞JC80S×JC80S100×80,后整理采用小整理加工。
【分析】工艺员接到任务后,首先要对客户的样品进行分析,从织物中提炼出经纬纱的原料、规格等技术数据。
查阅资料或根据企业以往生产经验确定相关技术参数,进行初步的工艺设计,并根据分析和工艺设计的结果确定合适的工艺流程,结合企业现有设备进行设备配备,购买纱线,以备用。
进行各道工序的上机工艺设计,并组织生产实施。
记录生产过中对工艺落实情况以及生产情况,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与反馈。
具体任务分解如下:任务1织物分析与总工艺单初步设计一、客户来样分析1、判断织物正反面进行织物分析前,首先要确定织物的正、反面。
织物的正、反面一般是通过观察对比织物外观效应如花纹、色泽和织物质地如经、纬纱原料,经、纬密度,表面平整光洁度,外观疵点等方面的区别来判别的。
常用的判别依据有。
(1)一般织物正面的花纹、色泽均比反面清晰美观;(2)凸条及凹凸织物,正面紧密而细腻,具有条状或图案凸纹。
而反面较粗糙,有较长的浮长线;(3)起毛织物:单面起毛织物,其起毛绒一面为织物正面。
双面起毛绒织物,则以绒毛光洁、整齐的一面为正面;(4)观察织物的布边,一般织物正面的布边光洁、整齐;(5)双层、多层及多重织物,如正、反面配置的经、纬密度或经、纬原料不同时,则一般正面具有较大的密度或正面的原料较佳;(6)纱罗织物:纹路清晰绞经突出的一面为织物正面;(7)毛巾织物:一般以毛圈密度大的一面为正面。
一般的织物其正、反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不少织物的正、反面极为近似,两面均可应用。
因此,对这类织物可不强求区别其正、反面。
2、判断织物经、纬向正确判别织物经、纬向是正确分析织物经、纬密度,经、纬纱线原料组合和织物组织的先决条件。
织造学课程实验指导书(纺织专业实验)第一章准备工程实验第一节络筒张力的测定络筒时,为了使筒子成形良好,并具有一定的卷绕密度,纱线必须具有一定的张力.但此张力要适当,张力过大将使纱线弹性损失,不利于织造;若张力过小,会造成筒子成形不良,卷绕密度较小,容纱量减少。
张力波动会影响织物的外观(布面的平整、布面条影)和后道加工的正常卷绕,因此,对影响络筒张力的主要因素,必须进行研究,测定和分析。
一、实验目的:1、明确络筒时纱线张力的作用;2、了解络筒时纱线张力的变化;3、对影响络筒张力的主要因素有感性认识;二、实验仪器:三罗拉张力仪、转速表、卷尺、钢尺、扳手、螺丝刀、管纱等。
三罗拉单纱张力仪的工作原理是被测的纱线从两个固定的和一个活动的带有滚动轴承的导辊上绕过。
当纱线张力变化时,活动导轮摆动,并通过杠杆力的作用带动刻度表上的指针摆动,表示出相应的张力值,所测得的张力值因纱线本身张力波动大,且有惯性和机械振动的影响,仅能作定性分析之用。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内容:1、测定不同张力垫圈重量(W)时,纱线张力的变化;2、测定不同导纱距离(H)时,纱线张力的变化;3、测定不同纱号(Tex)时,纱线张力的变化;步骤:1、先用转速表测出络筒机的转速(转/分);2、量槽筒的直径和导纱动程、圈数;3、计算络筒速度;4、安放张力仪;张力仪放于张力装置与槽筒导纱点之间,测量时必须将纱线按进程直线放好,(即使纱线自张力装置至槽筒中间沟槽成直线)。
图1 三罗拉式张力仪5、按实验内容中的顺序,当某一条件改变时,各测两个管纱,在离管顶4厘米和管4厘米处作上记号,并记上退绕管顶纱(满纱)与退绕管底纱(小纱)的张力值各两次平均之。
由于络纱时,纱线张力随各项因素变化波动很大,故指针可能摆动不已,读数时刻读其摆动范围(加5克-10克)。
然后平均之。
实验报告一络筒张力的测定一、实验条件;机器型号仪器名称二、实验记录:1、槽筒机的转速转/分。
2、槽筒直径毫米;导纱动程毫米;槽筒沟槽圈数;3、记录纱线的张力值;表一表二表三三、实验作业:1、计算络纱速度。
机织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机织工艺流程,培养学生运用机织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机织物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
•了解机织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经纬纱的制备、织造、整理等环节。
•熟悉机织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机织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能指标。
•能够根据原料、结构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机织工艺。
•能够操作机织设备,完成简单机织物的织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机织技术进步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机织设计和工艺改进方面能够提出创新性建议。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织物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机织物的种类、结构及其性能,阐述机织物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机织工艺流程:讲解机织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经纬纱的制备、织造、整理等环节,以及各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3.机织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介绍机织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如经纬机器、引纬机构、打纬机构等,并阐述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4.机织物设计:讲解机织物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包括结构、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5.机织工艺实验:学生进行机织工艺实验,使学生掌握机织工艺的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机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流程。
2.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机织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机织学的应用领域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机织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机织工艺实验,使学生掌握机织工艺的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织物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织物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织物的基础概念、种类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对织物的欣赏能力和创作技巧。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了解织物的起源、发展以及各种织物的特点和应用。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掌握织物制作的基本技巧,如织造、印染、编织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通过学习织物课程,能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织物的概念、种类、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
首先,介绍织物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了解织物的历史背景。
其次,讲解各种织物的特点和应用,如棉织物、麻织物、丝织物等,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织物的特性。
然后,教授织物制作的基本技巧,如织造、印染、编织等,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织物在现代生活和艺术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运用讲授法,为学生系统地传授织物知识。
其次,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织物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织物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和优势。
最后,利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织物设计与制作》、参考书《织物工艺学》、多媒体资料(包括织物制作的视频教程、图片等)、实验设备(如织机、印染工具等)。
这些教学资源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织物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作业方面,将布置织物设计、制作和实践任务,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工艺水平。
考试则包括书面考试和实操考试,书面考试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实操考试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织造学实验指导书《织造学》实验指导书实验⼀织物设计与试样织造实验⼀、实验的⽬的与要求了解⼩样织机的⼯作原理、机器结构及各主要机件的作⽤。
要求学⽣3~5名为⼀组,在⼩样织机上,相互配合完成穿综、穿筘和织物形成等⼯作,并初步掌握⼩样织机的⼯艺设置程序,基本学会⼩样织机的操作与使⽤⽅法,以使学⽣对织造⼯艺过程建⽴起感性认识,进⼀步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设备、仪器和⽤具织样机有⼿动织样机和计算机控制织样机两类。
⼿动织样机也有多种类型,主要有纯⼿动织样机和部分电动织样机,前者各个运动都需要⼿⼯完成,后者则有部分运动是由电动机传动的,如多臂开⼝运动等。
⼿动织样机因价格低廉,故仍有不少的应⽤,但由于纬密、打纬⼒等不易控制,影响织物的实际效果⽽逐渐被计算机控制织样机所取代。
计算机控制织样机具有全电⼦控制织机各运动的功能,随着国产化程度的提⾼,其应⽤⾯已⽇显⼴泛,并已取得了较好的实际使⽤效果。
本实验设备:半⾃动⼩样织机、纱样三、实验内容1、⼩样织机机构⼩样织机主要由开⼝部分、引纬部分、打纬部分、卷取和送经部分组成。
要求学⽣仔细观察各部分主要机件的形状、结构和作⽤。
2、⼩样织机使⽤画出平纹、斜纹等简单织物的上机图,在织机上进⾏织轴上机。
根据织物上机图进⾏穿综、穿筘⼯作,并提通过调整织机⼯艺参数,织造织物⼩样。
四、实验步骤1、打开总电源。
2、运⾏织样机操作系统软件。
3、进⼊设计系统,输⼊纹板图和选⾊图。
4、经纱上机:织轴、钢筘安装,依照穿综规律进⾏穿综,根据经纱线密度及组织等因素确定钢筘传⼊数并进⾏穿筘,经纱连接。
5、在主界⾯上打开控制系统,在对话框中输⼊设计的纬密值后,按“进⼊控制系统”框或回车键,进⼊织样机的操作界⾯。
6、运⾏空压机,打开织样机上的⽓压开关。
7、调整上机⼯艺参数:包括经纱张⼒的调整、后梁⾼低的调整、中导杆(分绞棒)⾼低和前后位置的调整。
8、在操作界⾯上打开已经设计好的纹板图,按操作⾯板上的启动按钮,再⽤⿏标单击上的“开始运⾏”按钮,启动织样机。
纺织课程设计一指导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纺织品的基本概念、纺织工艺的流程以及各种纺织机械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纺织品的制作和设计,以及熟练操作纺织机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纺织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以及对纺织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纺织品的历史和现状,掌握纺织工艺的基本技能,培养对纺织品的欣赏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以及认识到纺织行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纺织品的基本概念、纺织工艺的流程、纺织机械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以及纺织品的设计和制作技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纺织品的基本概念:介绍纺织品的定义、分类和特性,以及纺织品的历史和现状。
2.纺织工艺的流程:讲解纺织工艺的基本流程,包括纺纱、织造、印染和后整理等环节。
3.纺织机械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介绍各种纺织机械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包括纺纱机、织机、印染机和后整理机等。
4.纺织品的设计和制作技巧:教授纺织品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以及纺织品制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传授纺织品的基本概念、纺织工艺的流程和纺织机械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纺织品的设计和制作技巧,以及纺织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责任。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纺织品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纺织品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4.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纺织机械,让学生掌握纺织品的制作技巧,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用于系统地讲解纺织品的基本概念、纺织工艺的流程和纺织机械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织造学》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对新产品大样的工艺设计和小样试织,进一步掌握棉、毛、丝、麻类织物的风格特征、结构、规格、参数及设计要点;进一步掌握织物上机织造的基本知识,掌握织物大样的工艺设计方法,并具备对织物样品的风格、质量及设计合理性进行评估和质检分析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沿循上学期《纺纱学》课程设计的内容,按工序进行某新产品大样织造工段的工艺设计,并相应做出小样设计,完成小样的上机实践,对下机小样进行适当整理,并对小样做出下机织物的质量分析。
三、设计方法及步骤:⒈产品方案的拟定参照新产品的资料⒉工艺流程的制订参照同类产品的流程制定恰当的本产品的工艺流程。
⒊产品规格计算产品规格是指产品的设计数据及织机的上机参数。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⑴产品名称;⑵原料成分及搭配比例;⑶纱线设计:纱线类别、纱支、捻度和捻向、纱线结构;⑷织物结构设计:织物组织设计、织物经纬密度设计;⑸织机上机规格:上机匹长、筘幅、经纬密度、总经根数、织物纹等;⑹坯布规格:坯布幅宽、经纬密度、平方米重量、每米重量等;⑺成品规格:成品幅宽、经纬密度、平方米重量、每米重量等;⑻缩率:织长缩、织幅缩、染长缩、染幅缩;⑼重耗:染整重耗等。
以上数据和参数是构成织物的基本条件。
⒋织物的技术计算⑴坯呢及成品规格计算:成品匹长、坯呢经密、坯呢纬密、坯呢幅宽、总经根数、坯呢每米经纱重、坯呢每米纬纱重、坯呢每平方米重、坯呢每匹纬纱重、成品每米重、成品每平方米重。
⑵制成率、消耗率的选择在生产过程中,制成率是投入原料所形成的产品部分。
此外,还有一部分原料形成回毛、回丝、落毛、等消耗。
由于消耗的存在,致使后一生产过程的产品总量,总要小于前一生产过程。
为了计算原料与成品的比率,通常以细纱产量为准,推算出各车间的原料用量。
即细纱累计制成量某间累计制成量混用原料量细纱产量混用产量某间产量细纱产量某间产量某间原料投入量==⨯=%100 计算原料投入率时,均设细纱产量为100% 。
所以,细纱以前各工序的原料投入率均大于100%,细纱以后各工序的原料投入率均小于100% 。
这样,当细纱总产量P 为己知时,各有关工序半制品的需要量P xP x =P×K式中:K ——所求工序的原料投入率。
原料投入率可根据有关车间的经验统计资料推算出来。
⑶用纱量计算;⑷用毛量计算;⒌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的选择⑴根据精、粗纺产品工艺流程完成各工序工艺参数的选择;⑵设备参数的选择及设备选型。
四、课程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具体见课程设计说明书编写基本规范)五、课程设计总结(另附)课程设计总是对整个设计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应明确指出本设计内容的创造性结果和理论,自己的体会与收获,本设计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设想。
附件一:织物设计一般计算主要内容包括:织物技术计算与工艺推测:织物技术计算一般是在织物要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的,包括成品规格计算和织物上机计算,内容有:门幅、匹长、经纱根数、筘号和综丝密度等,以及成品织物重量和经纬原料用量计算等。
织物工艺推测包括:推测织造每筘齿穿入数,织物的前处理或后处理工艺路线等。
一、相关织物规格设计及计算⒈织物的幅宽与匹长:常用的幅宽有四种,91cm 、112~114cm 、140~150cm 、280~300cm 。
坯布幅宽(cm )=)染整幅缩率()成品幅宽(%1cm - 钢筘幅宽(cm )=)织造幅缩率()坯布幅宽(%1cm -=()())织造幅缩率()染整幅缩率()成品幅宽(%1%1cm -⨯- =边经筘号边经穿筘总齿数内经筘号内经穿筘总齿数+ 成品织物的匹长根据织物用途、销售地区、织物厚度和织轴卷装容量而定,匹长单位有米和码两种。
坯布匹长(m )=)染整长度缩率()成品匹长(%1m - 整经匹长(m )=)织造长度缩率()坯布匹长(%1m -=()()(%)1(%)1m 织造长缩率染整长缩率)成品匹长(-⨯- ⒉织物缩率:⑴影响织物缩率的因素:①纤维原料:原料杨氏模量小的纱线易弯曲,缩率较大;②经纬纱的线密度:经纬纱密度相同时,粗特纱缩率大,细特纱缩率小。
在同一织物中,经纬纱线密度不同时,细特纱易于弯曲,缩率大;③经纬密度:一般经纬密度相同时,密度大的织物织造缩率大,染整缩率小;经纬密度不同时,密度大的纱线系统屈曲波高,织造缩率大;对于某一织物而言,经纬织造缩率之和接近于一个常数,当经纱缩率增加,则纬纱缩率减小,反之亦然;④织物组织:组织浮长短的织物,纱线交织次数多,织造缩率大,但染整缩率小;⑤织物结构相:高结构相织物,经纱屈曲波高大,经纱织造缩率大;反之,低结构相织物纬纱屈曲波高大,纬纱织造缩率大;第5结构相(零结构相),经纬纱缩率趋于平衡;⑥纱线捻度:当经纬纱捻度相同时,纱线捻度大的织物,纱线易收缩,其缩率大。
当经纬纱捻度不同时,捻度大的纱线刚度大,不易弯曲,缩率小;⑦染整加工:染整加工工序多,织物缩率大;生织物比熟织物缩率大,匹染织物比色织物缩率大;⑧织造工艺参数:经纬纱上机张力,⑵试样中织物缩率的测量计算:①幅缩率幅缩率分为织造幅缩率和染整幅缩率两种织造幅缩率(%)=100⨯-钢筘幅宽坯布幅宽钢筘幅宽 染整幅缩率(%)=100⨯-坯布幅宽成品幅宽坯布幅宽 成品经密(根/cm )=)(成品幅宽经纱根数cm 坯布经密(根/cm )=)(坯布幅宽经纱根数cm =)坯布幅宽()成品幅宽()成品经密(根cm cm /cm ⨯ =))染整幅缩率(()成品经密(根%1/cm -⨯②长度缩率:长度缩率分为织造长度缩率和染整长度缩率,织造长度缩率(%)=100⨯-经纱长度坯布长度经纱长度 染整长度缩率(%)=100⨯-坯布长度成品长度坯布长度 坯布纬密(根/cm )=))染整长度缩率(()成品纬密(根%1/cm -⨯织造纬密(根/cm )=)织造长度缩率()坯布纬密(根(%)1/cm -⨯ =)织造长度缩率()染整长度缩率()成品纬密(根(%)1(%)1/cm -⨯-⨯ ⑶织造缩率及染整缩率参考数据(见附表)⒊总经纱根数计算总经纱根数=内经纱根数+边经纱根数内经纱根数=成品内幅(cm )×成品经密(根/cm )=钢筘内幅(cm )×织造经密(根/cm )=钢筘内幅(cm )×筘号(筘齿数/cm )×筘穿入数(根/筘齿)边经纱根数=每边成品边幅(cm )×成品边纱经密(根/cm )×2=每边筘齿数×边筘穿入数(根/筘齿)×2内经纱根数、边经纱根数应修正为筘穿入数的倍数,并尽可能为组织循环、穿综循环的倍数 ⒋穿筘设计⑴筘穿入数:每筘齿穿入的经纱根数称为筘穿入数,确定筘穿入数的原则是既要保证织造的正常进行,又要考虑对织物外观与质量的影响,一般以少为宜,影响因素主要有:①经纱的线密度:经纱的线密度增大,筘穿入数减小;②经纱密度:经纱密度增大,筘穿入数增加;③组织结构:筘穿入数一般等于织物组织循环经纱数或是其约数(或倍数),如:透孔组织筘穿入数为一束经纱数;重经组织、双层组织、毛巾组织、起绒组织的筘穿入数一般为经纱排列比之和或为其倍数,当经纱排列比之和数值较大时可为其约数;纱罗组织同一绞组中的绞经与地经必须穿在同一筘齿中;对于缎条手帕,在同一筘幅中筘穿入数可以不同,如平纹处采用2穿入,缎纹处采用4穿入;④花式穿筘:利用筘穿入数的变化可设计出别致新颖的条形织物,如在同一筘幅内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筘穿入数,或者空出若干筘齿,使织物经密发生变化,形成新颖的纵条纹织物。
⑵筘号:筘号表示钢筘规格,指1cm (或10cm 、或1吋)内含有多少筘齿。
常用筘号规格为5~44号(齿/cm )。
内经筘号(筘齿/cm )=筘齿)筘穿入数(根)钢筘内幅(内经纱根数/cm ⨯ 边经筘号(筘齿/cm )=筘齿)边筘穿入数(根)钢筘边幅(边经纱根数/cm ⨯ 筘号大,织物表面匀整细腻,筘痕少,但经纱所受的摩擦增大,断头增加,所以在确定筘号时,应综合考虑织物外观要求、组织结构、经纱线密度、经纱密度和织造顺利等因素。
⒌穿综设计:经纱穿综根据织物组织、纱线线密度、经纱密度、织机开口形式等因素来安排,尽可能使起综均匀。
综丝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减少织物疵病,降低经纱断头率,提高穿经、接经效率。
穿综方法有:顺穿法、飞穿法、山形穿法、分区穿法、照图穿法等,穿综时应遵循下列原则:⑴提升次数多的经纱穿在前面的综框,提升次数少的经纱穿在后面综框;⑵穿入经纱多的综框放在前面,穿入经纱少的综框放在后面;⑶原料性能差的经纱穿在前面综框,原料性能好的经纱穿在后面综框;⑷每片综框上的综丝密度不能超过一定的数值,否则会造成开口不清及经纱易断)综框宽度((根)每片综框上的综丝根数)综丝密度(根cm /cm = 每一穿综循环的经纱数片综的经纱数每一穿综循环内穿入该内经纱数每片综框上的综丝根数⨯=综框宽度=钢筘内幅(cm )+1~2(cm )综丝密度与织物组织、经纱原料有关,可见附表⑸穿综方法应考虑能利用综框提升捺出接头绞和穿筘绞,在经纱接头前,由于旧经轴上的经纱已紊乱,必须在了机前重新整理,采用提升综框的方法捺出一上一下的接头绞,便于新老经轴经纱的对接;在穿筘前,也需将经纱按筘齿穿入数提升综框的方法捺出几上几下的穿筘绞,便于穿筘。
⒍梭箱与投纬顺序的安排:对于有梭织机,常用梭箱类型有:1×1、1×2、2×2、1×3、3×3、4×4、8×8等,梭箱数越多,运动就越复杂,应按设计要求合理选用梭箱类型,并从有利于织物外观和减小梭箱动程的角度来设计纬纱的排列顺序。
⒎织物重量与用纱量计算⑴织物成品的重量计算:织物成品重量是下机坯布经过最后一道加工工序后的织物重量。
①全幅每米成品重量(g/m )=每米成品的经纱重量(g )+每米成品的纬纱重量(g ))重量损耗率()经纱长度总缩率(边经根数)经纱长度总缩率(内经根数)每米成品的经纱重量((%)1](%)11000N 1m (%)11000N 1m [m /g tj tj -⨯-⨯⨯⨯+-⨯⨯⨯=)重量损耗率()钢筘幅宽()成品纬密(根)每米成品纬纱重量((%)11001000N cm /cm m /g tw -⨯⨯⨯⨯=②100cm g m /g 2⨯=)成品幅宽()全幅每米成品重量()每平方米成品重量( ③真丝绸成品姆米重量(m/m )=每平方米成品克重 / 4.3056; ④1000m g /kg )匹长()全幅每米成品重量(匹)每匹成品重量(⨯= 上述各式中当纱线的线密度不同时,须逐个分别计算,式中经纱长度(幅宽)总缩率是指经过准备、织造及染整等各工序加工过程后的长度(幅宽)收缩率,可根据同类产品资料加以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