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导学案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67.00 KB
- 文档页数: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海燕》。
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作用: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它被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是本单元意蕴最丰富、音韵最铿锵、写法最典范的一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朗读能力、写作技巧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文特点,我把本文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能力目标: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培养朗读及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分析海燕的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文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典型的写作技巧。
2、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学情分析在经过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学习和训练后,学生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习时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多思,重视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多运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内涵。
二、说教法因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具体方法如下:导入课文——情景法初步感知——诵读法分析形象,品析语言——点拨法把握主题,学习写法——讨论法知识迁移——练习法三、说学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
《海燕》【学习目标】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1.象征手法的理解。
2.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的典型性。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2.背景介绍《海燕》写于1901年。
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
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
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
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
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
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出来。
《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新课导入】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惧怕会躲藏,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
2.《海燕》导学案【目标引领】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知识链接】1、郑振铎(duó):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要著作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有《郑振铎文集》《猫》。
2、写作背景: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作者被迫远走欧洲,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相思,写成这篇文章。
【自学探究】一、查找本文有关文学常识,写下来:二、朗读课文、知识连接(自主学习,我能行!)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轻飔()隽妙()隽逸()粼粼()憩息()蹇劣()忧戚()融融泄泄()穀纹()2.下面注音有误的是 ( )A.匾额(biǎn) 鸟巢(cháo) 奔驰(chí) B.疾雨(jí) 飞窜(cuàn) 双翼(yì)C.轻颸\\\(shī) 隽妙(juàn) 粼粼(lín) D.隽逸(yì) 憩息(qì) 嫩蓝(nân) 3.作者通过对春、春、春、春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4.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条万柳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2)见了他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3)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5.用伶俐、匾额、皎洁、融融泄泄写一段话。
9.《海燕》教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解题<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
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
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
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ao4) 呻吟(yin2) 翡翠(fei3)掠起(1ue4) 困乏(fa2) 蜿蜒(wan1 yan2)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
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
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海燕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1、积累词语,了解高尔基及本文背景,学习象征、比喻、反复、拟人、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2、有感情诵读,能在教师引导下赏析课文,领会作者情感,仿写精彩语句。
3、学习海燕笑对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海燕》一文的作者是______国文学家_______创作的散文诗,节选自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全文高度赞扬了海燕的战斗精神。
2.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并依据拼音写出汉字。
飞窜()胆怯()掠起()号叫()蜿蜒()一晃()翡()翠飞沫()呻吟()苍茫()chǔn_ 笨飞cuàn__ 火yàn__ 蜿yán_ 寂mò__ zhèn__ 怒3、找出下列各题的正确选项。
①.文中把海燕比喻为“黑色的闪电”,意在突出海燕的()。
A.勇敢、高傲B.热情、乐观C.敏感、聪慧D.敏捷、矫健②.海燕“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中的“高傲”的同义词是()。
A.自豪B.骄傲C.傲慢D.傲然③.“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这句话说明海燕所象征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具有()。
A.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B.乐观的态度和战斗的激情。
C.夺取胜利的百倍信心。
D.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④.下列选项中不是本诗所象征的主题意义的一项是()。
A.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B.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C.显示出在大风大浪的斗争激流中要勇敢、顽强、坚定、敢于冲破一切障碍。
D.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4、《海燕》用了象征手法,分别指出下列形象(或情景)各象征什么。
(1)海燕——(2)海鸥、海鸭、企鹅——(3)乌云、雷鸣、闪电——(4)大海、波浪——(5)暴风雨——5、品味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1)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9 《海燕》导学案班级:_________使用人:____________使用时间: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2、在阅读中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3、认识文中描写的海燕、海鸥、企鹅、暴风雨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4、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感受作品浓烈的革命激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你预习好了吗?1、我会读!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好方法,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是值得反复咀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熟读成诵,你能做到吗?2、我会写!苍.茫()飞沫.()胆怯.()困乏.()翡.()翠呻吟.()掠.起()飞cuàn()火yàn()蜿yán()寂mò() chǔn()笨3、我会讲!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4、我会找!自读课文,至少在文中做5处批注,从文中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文中描写的海燕有什么样的表现?(2)文中描写的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表现?(3)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一句话是什么?二、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是一只____________的海燕。
并根据自己对海燕精神的概括,在课文的标题下添加一个副标题,如:海燕——冲破乌云的利剑你可以做的更好:海燕——海燕——2、这篇文章以暴风雨逐渐逼近为线索。
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请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梳理课文的思路。
思考后把你梳理的文章思路写在下面。
3、通读全文,画出并赏析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
(可从修辞、关键词、句式、手法等角度评析)4、结合作品的几个场景,分别朗读;特别研读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表现的语句。
把相关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如何理解课文塑造这一意象群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关于象征: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海燕》课后作业1.给加点的字注音。
胆怯.()蠢.笨()飞窜.()翡.翠()2.根据拼音写汉字。
呻yín()蜿yán()cāng茫()火yàn()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席卷、卷集)着乌云。
(2)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窜动、飞窜、飞翔),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3(4)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冲向、穿过、越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4.品味以下句子,说说它们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地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5.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试说说“海燕”、“暴风雨”和“大海”,还有“乌云、狂风、雷电”及“海鸥、海鸭、企鹅”四类事物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6.《海燕》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在当今时代下,“海燕”又是否有其新的时代价值与象征意义呢?请你联系身边的人或事,为“海燕”赋予新时期下新的意义。
答案:1.怯:qiè;蠢:chǔn;窜:cuàn;翡:fěi。
2.吟;蜒;苍;焰。
3.卷集;飞窜;压;穿过。
4.(1)这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生动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并且给海燕活动的背景增添一点亮光,使人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和希望,“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
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这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抱”“甩”“摔”几个动词连用,以及“恶狠狠”的神态刻画,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把巨浪比作“大块的翡翠”,突出海浪中蕴蓄的力量,也烘托出风的猖狂和凶狠。
振新国际学校初中部八年级下册语文学科7+3高效课堂导学案 1 第 9 课 《海燕》导学案提纲 班级: 主备: 预计使用日期:2015/03/ 使用者:
课型: 新授课 共 2 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学习重点】 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导 学 过 程 【课前预习】 走进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创作背景: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有投稿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确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4《海燕》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1.象征手法的理解。
2.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的典型性。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2.背景介绍《海燕》写于1901年。
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
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
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
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
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
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出来。
《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新课导入】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会惧怕会躲藏,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 导学案设计人: 陈红松 审核人: 日期:
课题 《海燕》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学习目标
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1.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学习难点 2.理解象征手法、对比烘托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环节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一、独学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苍.( )茫 胆怯.( ) 翡翠..( ) 蜿.( )蜒 深渊.( ) 号.( )叫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苍茫: 呻吟: 胆怯: 号叫: 蜿蜒: 卷集: 翡翠:
(2).作者简介(见练习册) (3).背景链接(见练习册)
二、对学、群学
(一)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用“这是一只……的海燕”说话。
(可以用原文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
2.朗读课文。
本文以大海为背景,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请注意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景象的变化,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个画面?在不同画面中海燕表现是否相同?
(二)深层探究 1.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通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2)思考: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如何呢?作者在歌颂海燕的同时为什么要写它们呢?
象征手法: 指借助某一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2.文中多次描写乌云、雷声、狂风有什么用意?
3.课文中关于大海景象变化的描写与俄国革命形势之间有什么相似点?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4.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大海、乌云、闪电、狂风分别象征了什么?
(三)主旨探究
本文塑造海燕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展示
1、对学、群学内容
2、逐组展示
四、整理导学案
五、达标测评
完成练习册第40面二、语言积累和三、问题思考。
象征手法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