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丘陵区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一体化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6
一年两熟区小麦+谷子节水栽培技术在我省低平原一年两熟区,小麦的主要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
近年来这一种植模式的效益越来越低,在当前地下水压采的大环境下,小麦的种植面积会有所减小,但小麦作为北方人们主粮的习惯仍会长时间存在,因此探索以小麦为前茬的高效栽培模式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省冬小麦成熟期多在6月上中旬,此时正是夏谷的最佳播种期,更重要的是谷子耐旱,除播前需要浇一水造墒外,通常整个生育期依靠夏季降水即可。
比玉米至少节省一次灌水,而且谷子的市场价格为玉米的2~3倍。
近年来谷子已发展为简化、高效的机械生产模式。
实践表明,以亩产谷子300公斤计,按目前市场价格折算,“小麦+谷子”种植模式较“小麦+玉米”或一年一熟棉花种植模式,每亩多收入300~500元。
一、前茬小麦节水栽培技术1.提高整地质量,科学施肥造墒。
地块旋耕前要将前茬作物的秸秆粉碎两遍,茎段长3~5厘米,分散均匀,施入底肥。
采取稳氮、增磷、补钾、配微的施肥策略。
一般亩施碳铵40~50公斤、过磷酸钙75~100公斤、硫酸钾5~10公斤、硫酸锌1~2公斤,或磷酸二铵25公斤、尿素10~20公斤、氯化钾5~10公斤、硫酸锌1~2公斤作底肥。
秸秆还田地块底肥中要保证一定量的速效氮肥。
充足底墒是实现节水高产和保证春季生长稳健的关键措施。
一般不建议抢墒播种,因为抢墒播种出苗后,若冬前降雨较少,不得已还要浇过冬水,会导致土壤板结,龟裂,蒸发快,越冬死苗多。
因此凡播前没有50毫米以上有效降雨的,应浇足底墒水,亩浇水量达50立方米。
播期偏晚的更要保证播种质量,先浇底墒水,再整地播种,避免浇过冬水。
2.适期晚播、播量配合,确保播种质量。
适期晚播可减少水分蒸发损失,除了给夏茬作物谷子留出充分的成熟时间外,还利于冬前生长稳健,安全越冬,有利于小麦节水技术的运筹。
适播期内还要有适宜播量,10月5~10日播种,一般亩播量在12.5公斤左右,10~15日播种亩播量15公斤左右。
一年两熟玉米栽培技术一年两熟玉米栽培技术是在同一年内进行两轮玉米种植,以增加玉米产量。
以下是一年两熟玉米栽培技术的步骤:1. 地块选择: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壤作为种植地块。
确保土壤肥沃度高,含有适量的有机质和养分。
2. 前期准备: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整理和翻耕,确保土壤松散,便于玉米根系生长。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适量施加有机肥和化肥,保证养分供应。
3. 第一轮种植:一般在春天进行第一轮种植。
选择早熟的玉米品种,适合春季气候条件。
按照玉米的生长周期和气温条件,合理选择播种时间。
遵循适宜密植原则,保证玉米植株之间的距离。
4. 生长管理: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定期浇水,并避免水分过量或过少。
杂草防控,定期除草,保持玉米生长环境的整洁。
及时施粮食类农药,防治玉米病虫害。
5. 第二轮种植:在第一轮玉米收获后,立即准备种植第二轮玉米。
选择适合夏季气候条件的品种,如晚熟或者耐热品种。
根据第一轮玉米收获的时间,合理确定第二轮种植的时间。
6. 第二轮生长管理:与第一轮种植的生长管理相似,保持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注意防治病虫害。
7. 收获: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掌握玉米成熟期并定期观测玉米籽粒的硬度和湿度。
确保玉米成熟后及时收获,避免过度成熟导致玉米品质下降。
注意事项:- 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施用农药和肥料,避免过度施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问题。
- 注意定期检查土壤和植株健康状况,以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病虫害的扩散。
- 合理安排种植时间,根据气候条件、玉米品种和成熟期,确定适宜的播种和收获时间,确保玉米充分生长和成熟。
- 根据当地的农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面积和收获量,确保经济效益。
小麦玉米两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解析作者:包国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28期包国娟我国作为粮食产出大国,欲解析小麦和玉米两熟高产综合配套技术,首先要了解小麦玉米种植的分布,然后将一地或者多地以一年为单位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统计,经过合理培育,来对比不同种类不同技术不同种植方式等措施来集成整合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配套技术。
一、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地区与种类1、小麦的种类与分布据国家统计分析:小麦历年种植面积占全国耕种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27%,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其中冬小麦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的84%-90%,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主要省份有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等省。
其中河南、山东种植面积最大。
春小麦播种面积约为16%,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主产省有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省。
我国栽培的小麦绝大部分是冬小麦,它与水稻、玉米、甘薯、棉花、等秋季作物配合,可以调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量。
2、玉米的种类与分布可分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3个品种;其中,早熟品种春播80-100天,夏播70-85天可成熟;中熟品种春播100-120天,夏播85-95天可成熟;晚熟品种春播120-150天,夏播96天以上可成熟;我国玉米主产区在东北地区,播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是吉林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其中,吉林省是我国玉米的第一大玉米主产省,占全国总产量的14%,其次是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均占全国总产量的10%;我国还将玉米分为六个种植区:即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二、整合统计拟定小麦玉米配套技术我国地理经纬跨度和气候差异较大,不同气候所对应的种植情况收获各有不同,如果择一地而定全国小麦玉米种植的配套技术是难以得效的,所以以各个气候多地同时来种植,通过针对当地的各方面条件测量来制定相对的种植技术从而来得出结论。
专利名称:一亩一年两季秋、玉米、小麦双丰收的种植技术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冯庆方
申请号:CN201110043249.7
申请日:20110223
公开号:CN102138421A
公开日:
2011080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寒地区、丘陵地带、“一亩一年两季秋、玉米、小麦双丰收的种植的高产技术”。
它是玉术采用地膜覆盖种植。
小麦利用玉米和玉米间隔的通风空间进行播种小麦。
春天,长的小麦播种玉米。
秋天长的玉米播种小麦。
玉米实现浅种,小麦实行深种,适时追肥。
合理间距种植,种子选用优质新品种,可以实现玉米和小麦双丰收。
申请人:冯庆方
地址:047300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东井山岭乡塔店村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小麦和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技术探究
戴艳丽
【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
【年(卷),期】2016(000)023
【摘要】耕地是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是生产粮食的根基.较少的土地资源、较多的人口压力,给农业粮食生产供给带来一定的困难.提升一年两熟种植技术,对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详细探讨河北区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技术要点,期望为其他人提供一些有效性帮助.
【总页数】1页(P59)
【作者】戴艳丽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农业畜牧水产局,河北遵化06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44.3
【相关文献】
1.青贮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技术(上) [J], 翟桂玉
2.青贮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技术(下) [J], 翟桂玉
3.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技术 [J], 宫金艳
4.水果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技术 [J], 张妍;邓红云;宋玉明;李迎刚
5.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小麦种植技术探究 [J], 曹海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宋希云简介个人简介:宋希云,男,1961年12月出生,农学博士,**大学校长,教授。
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产业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硕)、生物与医药(专硕)学习工作经历:1993.9—1996.7 **大学研究生博士农学专业1990.9—1993.7 **大学研究生硕士农学专业1980.9—1984.7 **大学本科学士农学专业1984.7--1992.7 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助教1992.7--1995.10 莱阳农学院农学系讲师1995.10--1996.11 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1996.11--1997.11 莱阳农学院农学系低职高聘教授1997.11--至今莱阳农学院农学系教授2007.07--至今 **大学农学院教授科学研究:长期从事农作物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发改委基地建设、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多项科研项目。
在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技术及抗逆蛋白质组学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收集、创新了大量玉米特异种质资源,选育了一批玉米自交系,主持选育了玉米杂交种莱农糯6号、莱农糯10号、莱农糯7823、莱农糯38号、金王紫糯1号、金王花糯2号、青农8号、青农201、青农206、青农11和青农12等,参与了鲁玉16、莱农14、LN3、LS201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与推广。
先后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4项;公开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10余篇,参编著作4部;获作物新品种专利8项。
主持课题:1. 鲁东丘陵区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抗旱减灾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金,2018-2020(主持)2. 优质青贮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2017-2020(主持)3.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6-2020(主持)4. 利用连锁-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挖掘玉米抗粗缩病优异等位基因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7(主持)5.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3-2015(主持)6. 适用机械化收获玉米的种质资源创新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创新利用研究课题,2013-2015(主持)7. 山东省中低产田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课题,2013-2015(主持)品种及品种权:1.品种:青农12,鲁审玉******** ,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8年2.品种:青农11,鲁农审********号,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5年3.品种:青农206,鲁农审********号,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15年4.新品种权:莱农糯6号,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CNA********.6,2015.15.新品种权:莱农糯38,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CNA********.6,2015.16.新品种权:莱农糯7823,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CNA********.9,2015.17.新品种权:莱农糯10号,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办公室,CNA********.5,2015.5主持课题及科研成果情况教学授课情况:曾教授研究生《高级植物育种》和本科生《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获奖及社会兼职等情况: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
山东省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高产可持续性探析韩伟;赵长星【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1(27)3【摘要】山东省耕作制度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为主,这种耕作制度在山东省粮食生产中起重要作用。
此文主要运用实地试验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影响小麦—玉米两熟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结果发现,在小麦玉米两熟生产中存在良种良法不配套、播种质量差,施肥不合理、病害严重等诸多限制因素。
因此,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两熟制生产科技含量,充分挖掘全年粮食增产潜力,可以实现小麦-玉米两熟持续高产。
这将对于提高山东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5页(P195-199)【关键词】山东省;粮食生产;一年两熟;可持续性;生产潜力【作者】韩伟;赵长星【作者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青岛农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相关文献】1.轻度盐渍化地区小麦夏玉米两熟制高产农田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J], 林忠辉2.小麦、玉米两熟区小麦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及其农田分布特征 [J], 赵绪生;齐永志;甄文超3.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碳足迹分析 [J], 李春喜;骆婷婷;闫广轩;许双;宗洁静;邵云4.河北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浅埋滴灌技术示范推广 [J], 张泽伟;张忠义;韩鹏;康振宇;郭明霞5.麦玉两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合理调控──以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系统为例 [J], 张新明;吴文良;李季;赵桂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 技 推 广2021年第10期新农民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栽培技术分析陆 艳(蒙城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安徽 蒙城 233500)摘要: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种植人员的收益,应合理的使用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
本文就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究,详细地分析冬小麦和玉米的栽培模式和具体的种植方式,旨在提高作物的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冬小麦;玉米;一年两熟0 引言我国农业部门正大力推广冬小麦—玉米种植模式,在一年两熟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同时还能够合理的利用土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相关的技术研发部门应加强对冬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不断的推广种植手段,不仅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1 种植模式在施行冬小麦—玉米种植模式时,为保证小麦和玉米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收成,应对玉米和冬小麦的收获期和种植期进行合理的调整[1]。
一般玉米的种植时间在六月中旬,收获期在十月初,在收获后应立即进行冬小麦的播种,最好在十月中旬前完成播种,冬小麦应在玉米的种植前收获,避免影响玉米的种植。
选择合适的种子,根据当地的环境进行选择,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因素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冬小麦和玉米的长势更加优良。
2 冬小麦的高产种植技术2.1 种子的选择和处理为保证冬小麦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应选择能够在冬季种植区域环境中生长的种子进行播种。
一般选择具有抗寒抗旱抗逆的种子,同时,植株产量较高,使冬小麦的经济效益较强。
以淮北地区为例,小麦品种一般可以选择皖麦19(半冬)、豫麦18(春性)等。
种子选择完毕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进行种植。
将种子进行摊晒,晒种3d左右,在晒种期间应进行适时翻摊,均匀晾晒,不仅能够提高种子发芽率,同时能够将种子中的病菌杀灭,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
在种植前需要使用药剂拌种,制作种子包衣,提高种植的发芽率的同时,能够避免被侵害,影响整体的长势。
鲁东丘陵区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一体化耕作技术体系研究作者:丁晓义姜鸿明董超李林志陈永娜严美玲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11期摘要:本研究将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作为一个整体,采用免耕、深松、翻耕3种耕作措施,结合秸秆100%粉碎还田和秸杆不还田2种覆盖水平,设计了10套耕作技术体系,探讨了周期内不同的耕作技术体系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地温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鲁东丘陵区玉米小麦一年两熟的耕作技术体系,并对全程免耕这一新型耕作技术在鲁东丘陵区的适宜性进行了鉴定。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深松100%还田耕作技术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适宜在鲁东丘陵区推广应用;因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质含量较低,全程免耕对土壤容重及地温影响不利,最终影响产量,暂不适宜在鲁东丘陵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技术体系中图分类号:S344.13(2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0)11—0019—05夏玉米一冬小麦一年两熟制是华北地区典型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以翻耕为主的传统耕作方式存在着“高耗、污染、资源浪费、成本高”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免耕或少耕技术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体系创新的主要内容。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采用少耕或免耕方法,结合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在不翻耕土壤的条件下进行播种的技术,与传统的翻耕技术相比具有培肥地力、蓄水保墒、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
美国、加拿大等国保护性耕作发展水平较高,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本解决了一年一熟制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
在鲁东丘陵区开展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一体化耕作技术研究,是将夏玉米、冬小麦两季作物的耕作技术作为整体,通过实施翻耕、深松、免耕等耕作技术,测定周期内土壤含水量、容重、地温及籽粒产量等重要参数,分析研究不同耕作组合处理的节水保水效果、对土壤容重影响程度、土壤温度变化和增产增收效果,探讨在该地区实行全程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并筛选适宜的耕作技术体系。
这也是“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子课题“鲁东丘陵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重要内容。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与试验设计地点设在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农场。
土壤类型为轻壤,有机质含量为0.96%(鲁东丘陵区约为0.8%—1.0%),全氮0.09%,碱解氮89.0mg/kg,速效磷75.5mg/kg,速效钾80.0mg/kg。
年降雨量600—900mm,集中在7、8月份。
光热资源充足,年积温5000℃左右,为夏玉米—冬小麦一年两熟典型种植区。
试验设两个因素:耕作方式和秸秆处理。
耕作方式设免耕、深松、翻耕3个水平,秸秆处理设秸秆100%粉碎还田和秸杆不还田2个水平。
耕作方式组合上,由于胶东地区降雨集中在夏季,同时该时期轮作间隔短,夏播玉米翻耕意义不大,在生产中农民不能接受,所以夏播玉米采用免耕及深松两种方式;秋播小麦采用免耕、深松、翻耕3种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胶东半岛的生产实际情况,组配了玉米(前茬小麦夏播玉米,下同)免耕100%还田+小麦(前茬玉米秋播小麦,下同)深松100%还田等10套耕作技术体系进行试验(见表1),以目前鲁东丘陵区生产上普遍采用的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翻耕不还田为第一对照;以全程翻耕不还田为第二对照。
每套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5.6m×100m。
时间为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两个周期。
1.2作物农艺管理玉米:小麦收获后于6月中旬平播玉米,品种为郑单958,播种量为37.5 kg/hm3。
小麦:玉米收获后于10月上旬平播小麦,品种为烟农24,播种量为150kg/hm2。
田间管理与当地的生产实际相一致。
1.3测试内容在小麦苗期、返青期、灌浆期、收获后和玉米的苗期、灌浆期、收获后测定土壤含水量、容重、地温等重要参数及籽粒产量。
2结果与分析2.1籽粒产量对玉米、小麦产量总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处理4: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深松100%还田技术体系产量最高,平均单产17.57t/hm2,较CK2增产22.42%,较CK1增产11.13%,居参试体系首位;处理2: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翻耕100%还田,平均产量为16.64t/hm2,较CK2增产16.33%,较CK1增产5.60%,为第二位;处理6:玉米深松100%还田+小麦深松100%还田,平均产量为16.39t/hm2,较CK2增产14.86%,较CK1增产4.26%,为第三位;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技术体系即CK1产量为第4位;全程翻耕技术即CK1产量表现最差。
由此可见,技术体系中的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深松100%还田、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翻耕100%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对土壤的水、肥、气、热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有效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籽粒产量,适宜在鲁东丘陵区示范推广。
将前茬作物相同的耕作技术措施归为一类,深入研究单项耕作技术措施对产量影响的差异。
就小麦而言,将前茬玉米相同的耕作技术归为一类,由小麦的产量差异分析不同耕作技术的差异。
如处理1、2、3、4、9,前茬玉米均为免耕100%还田,2006—2007周期小麦产量分别为5.52、6.72、6.08、6.84、6.53t/hm2,可以得出,秸秆100%还田>秸秆不还田,深松>翻耕>免耕。
将处理1与处理5、处理2与处理8、处理3与处理7分别归为一类,分析玉米免耕与深松的差异,结果表明,免耕>深松。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作物适宜的耕作措施是不同的,玉米以免耕为宜,小麦以深松为宜。
2.2土壤水分在鲁东丘陵区,水分是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
不同的耕作技术体系能否有效地蓄积土壤水分,降低水分蒸发,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也是该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是在小麦、玉米生育的关键时期进行的。
表3是不同耕作体系两周期内0—20cm耕作层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其中,处理1:玉米—小麦全程免耕100%还田含水量最高,分别比CK1、CK2多蓄水2.58、4.25mm;其次为处理4: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深松100%还田,分别比CK1、cK2多蓄水1.69、3.36mm;全程翻耕不还田(CK2)含水量最低,蓄水保水能力差。
由此可见,全程翻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产量水平也最低。
全程免耕100%还田含水量最高,这说明全程免耕100%还田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了蓄水能力,但产量并不是最高。
这是由于全程免耕技术使土体结构恶化,加大了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温度,进而影响了作物的农艺性状,最终影响了作物产量。
全程免耕技术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如缺苗断垄现象严重,播种较浅冻害重等。
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深松100%还田技术体系具有较强的蓄水保墒能力(仅次于全程免耕覆盖),同时又很好地协调了土壤的水、气、热等因素,使作物生长有较好的土壤环境,这与高产量是一致的。
在前茬耕作技术相同的条件下,深入研究单项技术措施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前茬玉米均为免耕100%还田,处理1、2、3、4、9小麦生育期间0—20cm土层含水量分别为17.15、15.70、14.85、16.58、14.47mm。
可以得出,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即秆秸覆盖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的含水量;免耕>深松>翻耕。
将处理1与处理5、处理3与处理7分别归为一类,研究玉米生育期间土壤含水量,总体也呈现出免耕>深松的趋势。
在蓄水能力方面,无论小麦、玉米,总体均表现为免耕>深松>翻耕,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
2.3土壤容重当季作物收获后,每处理随机取5点测0—20cm土壤容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全程免耕100%还田容重最大,分别比CK1、CK2高0.14、0.21g/cm3。
其次为玉米深松100%还田+小麦免耕100%还田,分别比CK1CK2高0.07、0.14G/cm3。
将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进行年度间比较。
结果表明,小麦一玉米全程免耕100%还田耕作技术体系年度间对土壤容重的影响较明显:2006—2007年容重为1.49g/cm3,2007—2008年容重为1.53g/cm3,呈逐年加重趋势。
其余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年度间差异不明显。
在前茬耕作技术相同的条件下,深入研究单项耕作技术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均表现为免耕>深松>翻耕。
保护性耕作土壤容重显著高于传统耕作,这是保护性耕作制约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2.4地温于小麦、玉米的苗期、灌浆期、收获期测定0—10cm处地温。
11—12月份、6—7月份气温明显变化时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地温的影响显著。
11—12月份正值冬小麦苗期,小麦玉米全程免耕100%、玉米免耕100%还田+小麦深松100%还田、玉米深松100%还田+小麦免耕100%还田三套技术体系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因而地温降低缓慢,0—10cm平均地温分别比CK2高1.62、1.56、1.43℃,分别比CK1高1.01、0.96、0.55℃。
苗期地温高,可弥补因玉米晚收小麦晚种而造成的冬前生长量不足,有利于安全越冬。
6—7月份正值玉米拔节一吐丝期,是周年地温最高阶段,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同样原因,上述三套体系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因而地温提升缓慢,0—10cm平均地温分别比CK2低2.40、2.18、1.97℃,分别比CK1低1.52、1.41、1.07℃。
地温相对低易缓解根的老化,保持根的生理功能,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
3结论3.1在鲁东丘陵区实施全程免耕技术,可显著增加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周期内较全程翻耕多蓄水但全程免耕技术因农事操作、耕层沉实等作用,使土壤容重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并呈逐年加重态势。
3.2在鲁东丘陵区实施全程免耕技术,土壤结构恶化严重,已影响到播种质量。
由于鲁东丘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土壤容重相对较高,耕层结构差,加之农机收获与播种作业,实施全程免耕后使得耕层状况更加恶化,最终导致麦苗播种浅、出苗率低、冻害重,产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