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1)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33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1.1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1.1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1)1.1 边界层理论存在的问题 (2)1.2边界层理论的发展 (2)2边界层理论的引入 (3)3边界层基础理论 (4)3.1边界层理论的概念 (4)3.2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6)3.3边界层分离 (7)3.4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 (9)3.5边界层厚度 (10)3.5.1排挤厚度 (11)3.5.2动量损失厚度 (11)3.5.2能量损失厚度 (12)4边界层理论的应用 (14)4.1边界层理论在低比转速离心泵叶片设计中的应用 (14)4.2边界层理论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工程算法中的应用 (14)4.3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轮的仿真 (15)参考文献 (17)1.边界层理论概述1.1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1.1边界层理论的提出经典的流体力学是在水利建设、造船、外弹道等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
虽然很早人们就知道,当粘性小的流体(像水、空气等)在运动,特别是速度较高时,粘性直接对阻力的贡献是不大的。
但是,以无粘性假设为基础的经典流体力学,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却得出了与事实不符的“ D'Alembert之谜”。
在19世纪末叶,从不连续的运动出发,Kirchhoff ,Helmholtz,Rayleigh等人的尝试也都失败了。
经典流体力学在阻力问题上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流体的粘性这一重要因素。
诚然,在速度较高、粘性小的情况下,对一般物体来说,粘性阻力仅占一小部分;然而阻力存在的根源却是粘性。
一般,根据来源的不同,阻力可分为两类:粘性阻力和压差阻力。
粘性阻力是由于作用在表面切向的应力而形成的,它的大小取决于粘性系数和表面积;压差阻力是由于物体前后的压差而引起的,它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的截面积和压力的损耗。
当理想流体流过物体时,它能沿物体表面滑过(物体是平滑的);这样,压力从前缘驻点的极大值,沿物体表面连续变化,到了尾部驻点便又恢复到原来的数值。
第四章 边界层理论问题的提出:以管内流动为例:流体流经管道时,所产生的阻力来源于二个方面-即主体阻力及边界层阻力,对于边界层内,由于流速小,故惯性力(Re 数)小,而边界层外(主体中)则流速大,惯性力(Re 数)亦大,那么能否认为此时流动阻力主要来源于主体或反之?根据牛顿粘性定律可知:阻力大小仅取决于流体本身粘度大小,还与流动空间的速度梯度有关。
狭义牛顿粘性定律为 dydu μτ-=广义牛顿粘性定律为 ()dydu H εμτ+-=§1 边界层概念1.边界层概念普兰德Prandtl 1904年提出:实际流体流经物体表面时,必然会在紧靠壁面处,形成一层极薄的流体膜附着于其上,且在壁面上其流速为零处于静止,且在其上方与流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存在很大的速度梯度,此即为边界层,其厚度取决于Re 数。
2.边界层的形成 形成原因:粘度形成过程:如图所示。
随着自由流向前流动,速度受影响的区域逐渐增大。
平板前端受影响较小时的一段区域称层流边界层。
平板尾部受影响较大的一段区域称为湍流边界层。
处于二者之 间为过渡层。
应当注意的是: ① 即使在湍流边界层内,靠近壁面的位置仍有层流内层存在;在层流内层稍上方,有过渡缓冲区;中心 部分为湍流主体。
② 当边界层的厚度不再随自由流流过的距离(平板或管道长度)而变化时,称为充分发展的(层流或湍流)流动。
③ 层流边界层与湍流边界层的分界位置(长度或距离)c x 与壁面形状、粗糙度、流体性质及其流速有关。
即 ()c c f x Re = μρ0Reu x c x c=图 29图 30自由流对于光滑平板 cx Re在2×105~3×106之间。
3.边界层的厚度严格地说,在流动空间中,对于实际流体没有所谓的“不受影响”的“自由流”即“主体”存在。
故边界层为无限厚,但为了讨论问题方便,常将流速小于或等于99%自由流(主体)流速所对应的流体层厚度(与流速相垂直方向的离开壁面的距离)称为边界层厚度。
第三章:流体流动1.边界层理论:(1)普兰德边界层理论要点:①当实际流体沿壁面流动时,紧贴壁面处存在一层非常薄的区域,在此区域内流体的流速很小,但速度分量沿壁面法向的变化非常迅速,即速度梯度很大,依牛顿粘性定律可知,在Re较大的情况下即使对于黏性很小的流体,其黏性力依然可以达到很高的数值,因此它所起的作用与惯性力同等重要。
这一区域称为边界层或流动边界层,也称为速度边界层。
在边界层内不能全部忽略黏性力。
②边界层外的整个流动区域称为外部流动区域。
在该区域内,法向速度梯度很小,因此黏性力很小,在大Re情况下,黏性力比惯性力小得多,因此可将黏性力全部忽略,近似看作理想流体流动。
(2)形成原因(绕平板流动的边界层):流体沿x轴方向以均匀来留速率u0向平板流动,当其到达平壁前缘时,紧靠避免的流体因黏性作用而停留在壁面上,速率为零。
这一层流体通过“内摩擦”作用,是相邻流体层受阻而减速,该层流体进而影响相邻流体层,使之减速。
随着流体的向前流动,在垂直于避免地发现方向上,流体逐层受到影响而相继减速,流速由壁面处的零而逐层变化,最终达到来留速率u0,。
这样在固体平板上方流动流体分成两个区域,壁面附近速度变化较大的区域即边界层,流动阻力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
通常将流体速率达到来流速率99%时的流体层定义为边界层。
2.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1)阻力损失产生的原因:阻力损失起因于黏性流体的内摩擦造成的摩擦阻力和物体前后压强差引起的形体阻力(2)影响因素:流体流动阻力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物性、流动状态和流体流道的几何尺寸与形状等。
A、雷诺数大小:湍流下摩擦阻力较层流大,层流下摩擦阻力虽小但形体阻力较大。
B、物体的形状:非良绕体形体阻力是主要的,良性绕体摩擦阻力是主要的。
C、物体表面粗糙度:越粗糙摩擦阻力越大。
第四章:热量传递1.导热:导热是指依靠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而产生热量传递的方式。
(1)气体:气体分子做不规则热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