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9.89 KB
- 文档页数:13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汇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他负责,并受它的监督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大代表的权力和义务: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义务: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的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集中制的体现:(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其它机关去贯彻执行。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此内容回答了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课本55页第一段)(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1)、人大代表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法: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3)、人大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具体表现为提案权、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3.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①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查等机关,具体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间接选举)②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有效途径,即基层民主权力制度。
(直接选举)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5.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力: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6.全国人大的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7.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地位: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8.地方各级人代会的性质: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9.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10.人大代表的义务(职责):①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1.人大代表的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12.人民与人大代表关系:①从产生上看: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必须代表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
②从活动上看:在人代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③从结果上看:对违法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1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知识集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我国的现代化
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依法治国的意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7、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一切国家机关要依法行使职权;政府要依法行政;人民有序参与,每个公民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
9、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之一——行使监督权,监督权内容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
控告权、申诉权等。
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包括信访、发电子邮件、打电话、找人大代表反映情况、媒体舆论监督等。
行使监督权注意的事项:(1)行使权利的方式必须要合法、有序的;(2)行使权利时要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理智行事、不可妨碍公务。
10、对比与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基石全国人大:性质职权地位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大人民代表大会性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职权:立法、决定、任免、监督权体系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地位产生职责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因(为什么)组织的活动特点:民主集中制①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②在人大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③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含义表现我国的政党制度关系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党为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地位和优越性(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执政方式指导思想基本内容(特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政党制度邓小平理论:主题内容精髓“在个代表”主题内容本质科学发展观:依据内容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党关系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政协:性质主题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我国的宗教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及三者关系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现实依据+优越性内容:前提、范围、自治机关、自治区、核心如何巩固民族关系内容: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态度:弘扬科学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执政理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含义(是什么)怎样坚持和完善(怎么办)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两个基本政治制度、宗教政策)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选择题】性质: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中央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职权: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
注意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四个“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理解】(1)如果是关系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2)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进行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3)关于“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年度报告或审查则是监督权;(4)审议通过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批准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将要执行)属决定权。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1.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查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包括哪三个?(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A立法权:即指定法律的权力。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B决定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C任免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
D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③地位: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①性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②职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③地位:它们与全国人大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4.人大代表(1)性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方式:由民主选举产生。
①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②县以上的,即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由其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即间接选举产生。
班级姓名第三单元复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14.6.15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人大的性质:二、1、人大的职权2、全国人大的地位(性质)和职权3、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三.人大的构成体系四、人大代表1.法律地位:2.产生方式和任期:3.职责(权利和义务):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即政体)一.、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1、含义:2、表现: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三、.为什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决定因素:(2)地位(意义):(3)优越性:(4)实践证明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中国共产党的基础知识1、党的性质:2、党的宗旨3、党的执政理念:4、党的地位5、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6、党的指导思想(1)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2)精髓:(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7、坚持党的领导的意义8、中国共产党怎样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7)二、我国的政党制度1、是什么2、地位:3.基本内容4.优越性5.特点三、我国的民族问题1.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为什么要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3) 怎样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3.自治机关:4.自治权:5.地位:6-7为什么6.适合我国国情(原因):7.优越性:五、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我国宗教政策的内容2、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总结www.5ykj.com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此内容回答了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课本55页第一段)(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1)、人大代表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法: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3)、人大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具体表现为提案权、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总结www.5ykj.com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此内容回答了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课本55页第一段)(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1)、人大代表的性质和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法: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3)、人大代表的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具体表现为提案权、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
(注意:人大的职权与人大代表的权利不能混淆,不能混用)2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24、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书本59页最后一段)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
②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去直接办,而是由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具体去贯彻执行。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课本61页,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角度)2、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3、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6、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补充说明: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共产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8、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科学执政,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
(4)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0、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A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c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E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的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注意: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职能)人民政协的主题:团结和民主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3)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4)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不是西方宣传的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
3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3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民族平等。
①原因: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②地位: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补充说明)(2)民族团结。
①形成: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②重要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原因: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4)三原则之间的关系:三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3、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珍惜、巩固、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2)作为青年学生,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把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3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它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2)(补充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3)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4)优越性: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5、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我国的宗教政策内容有四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A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