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缺血(血管再生)推广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264.22 KB
- 文档页数:4
评估下肢缺血程度及保肢率的分型一、概述下肢缺血是指下肢组织由于血液供给不足而发生缺血状态,其病因复杂,可能涉及大、小血管病变、炎症和血液高粘滞性等多种因素。
严重的下肢缺血会导致组织坏死、溃疡和甚至截肢,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评估下肢缺血的程度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下肢缺血的分型下肢缺血的分型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意义重大,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预测治疗效果。
目前常用的下肢缺血分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Rutherford分型Rutherford分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下肢缺血分型之一,它主要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和症状特点将下肢缺血分为6个级别,分别是0级、1级、2级、3级、4级和5级。
其中0级表示无症状,1级代表只有轻度症状,如跛行或间歇性跛行,而5级则表示组织坏死、溃疡或坏疽。
Rutherford分型简单易懂,便于临床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
2. Font本人ne分型Font本人ne分型是另一种常用的下肢缺血分型系统,它将下肢缺血分为4个级别,分别是I期、II期、III期和IV期。
其中I期和II期主要是指下肢间歇性跛行,III期和IV期则是指组织缺血坏死和溃疡。
Font本人ne分型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广泛,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
3. TASC分型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是由欧美专家共同制定的下肢动脉疾病分类系统,它主要根据下肢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和长度将下肢动脉疾病分为A、B、C、D四类。
TASC分型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治疗策略和术式选择,对于具体的介入手术和血管外科手术起到了指导作用。
4. CLI分型CLI(Critical Limb Ischemia)分型是专门针对下肢严重缺血症状的一种分型系统。
它根据下肢缺血症状的程度将CLI分为Rutherford 4级和5级,旨在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下肢缺血后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邓显何延政施森周翔宇【关键词】糖尿病 ;侧支血管 ;血管新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独立于其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外引起心脏病及周围动脉疾病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
糖尿病不仅使大血管病变而致严重缺血性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侧支血管形成能力严重受损。
一般来说,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其侧支形成足以代偿经阻塞动脉丧失的血流,但在糖尿病患者,因其侧支血管新生能力受损而使心肌、肢端、视网膜等严重缺血。
因而,罹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糖尿病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截肢率的五倍之多[1]。
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新生血管形成缺陷的原因尚无定论。
肢体缺血后,低氧和炎症是引起血管新生的主要刺激剂。
血管新生又分为血管形成、血管生成、动脉形成。
卵黄囊部位有一小群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发育形成最原始的血管结构,这一过程称为血管形成。
在血管床的基础上,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出芽方式形成新生毛细血管网,此为血管生成[2]。
缺血组织周围的微小血管在缺血组织的刺激和细因子的作用下,形成有足够管腔直径的血管,这个过程称为动脉形成。
血管新生的主要过程为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连接溶解,内皮细胞的迁移、黏附和再连接,最后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管腔。
糖尿病则可能对血管新生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导致侧支血管的建立不足。
本文将结合对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 内皮功能紊乱2型糖尿病的基本代谢特征是高糖血症、胰岛素抵抗(Ir)、脂质代谢紊乱。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而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种能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也存在于成年机体的外周血和骨髓,在出生后的血管发育中起重要作用[3]。
DM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降低,内皮细胞 NOS活性下降,NO合成减少,NO活性下降,NO可以介导VEGF的血管生成作用。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中推广的关键事宜技术方案国家百万减残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减少新发残疾人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在实施这一工程的过程中,推广一些关键的技术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被推广的关键技术方案:
1. 缺血预适应技术:这是一种通过短暂的身体缺血刺激来提高身体对后续更长时间缺血耐受性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在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时,减少神经组织的损伤,从而降低残疾风险。
2. 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技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的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治疗可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减轻脑组织损伤,降低致残率。
3. 功能康复训练技术:针对已经发生残疾的患者,通过专业的功能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恢复或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4. 早期干预和综合康复方案:对于脑卒中或其他残疾患者,早期干预和综合康复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残疾程度,提高康复效果。
5. 中医药技术:在百万减残工程中,也会推广一些中医药技术,如针灸、推拿等,这些技术对于康复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6.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残疾的发生。
以上技术方案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专业人员组织实施。
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百万减残工程的目标。
1。
下肢血管堵塞最佳治疗方法下肢血管堵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疼痛、无力甚至溃疡等症状。
针对下肢血管堵塞,患者应及时寻求治疗,以减轻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下肢血管堵塞的最佳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下肢血管堵塞的重要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动,减轻下肢疼痛和痉挛的症状。
此外,脂质调节药物和抗凝药物也能够帮助患者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降低血液的凝结能力,从而减轻血管堵塞的程度。
其次,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下肢血管堵塞的方法。
通过血管内介入手术,可以清除血管内的血栓和脂质斑块,扩张血管,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介入治疗通常包括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下肢的血液供应。
另外,运动疗法也是治疗下肢血管堵塞的重要手段。
适度的运动能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患者的症状。
常见的运动包括散步、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能够有效改善下肢的供血情况,减轻症状,预防疾病的进展。
最后,手术治疗是治疗下肢血管堵塞的最后手段。
对于一些严重的下肢血管堵塞病例,如血管狭窄严重或者血管完全闭塞,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或者血管搭桥手术。
这些手术能够有效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下肢血管堵塞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运动疗法和手术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药物治疗: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剂、扩张血管药物等,来改善血液流动性,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脂水平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2.介入手术治疗:通过经皮血管介入技术,在病变部位内放置支架、球囊、导管等器械,扩张血管,恢复血液流通,是治疗动脉闭塞的主要方法之一。
包括经皮股动脉介入术、经皮足背动脉介入术等。
3.手术治疗:对于无法通过介入手术治疗的病患,或者介入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开放手术治疗,如血管重建术、旁路手术等。
4.综合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变程度、症状表现等因素,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手术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需要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等,以帮助预防病情复发。
运动训练对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升,运动训练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许多有关人体健康的研究中,运动训练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而在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研究中,运动训练也被证明能够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缺血是指血液对某个区域的流动不足或完全中断,而下肢缺血则是指下肢血液流动受到阻碍,导致下肢组织损伤、坏死等症状。
缺血性疾病如血管狭窄、血栓等是造成下肢缺血的原因之一。
而缺血后的下肢血管新生则是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因为新生的血管能让血液重新供应到缺血区域,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达到恢复下肢功能的目的。
事实上,从运动训练对下肢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研究来看,运动训练能够提高下肢局部血流动力学条件,使生长因子和化学因子适度激活,将有助于下肢缺血区新生血管的形成。
具体来说,运动训练对下肢缺血大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运动训练提高氧气的输送。
缺血后,局部氧气不足会影响新生血管的形成,而正常的氧气供应能够刺激新生血管的结构形成。
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下肢肌肉耗氧量,加快代谢产物的清除,促进氧气的输送和利用,增加下肢血管新生的机会。
二、运动训练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和释放的生长因子。
运动训练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生长因子,其中PDGF和VEGF在血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促进新生血管的增生和分化,加速血管管壁的形成。
三、运动训练增加骨髓中成体干细胞的周转和造血。
运动可以提高骨髓中成体干细胞的周转和造血,增加下肢缺血区成体干细胞的数量,从而促进下肢血管新生。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对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除了运动训练外,血管生成素和炎症反应也可以影响到下肢血管新生,且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因此,对于下肢缺血的患者来说,适量的运动训练对于促进下肢血管新生、缓解缺血症状、预防血栓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下肢缺血(血管再生)实验方案
下肢缺血试验应用
血管新生是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血流阻塞后改善血流灌注的重要机制。然而,
目前临床上尚缺乏一种简单、无创和特异的直接评价血管新生的方法。下肢缺血
试验是进行血管新生评价的重要试验。方法是使用大鼠或小鼠予结扎一侧下肢股
动脉制备下肢缺血模型,另一侧下肢作为对照组。术后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
仪对双后肢进行扫描成像,分析后肢血流量。然后每周对双后肢进行扫描成像,
分析后肢血流恢复状况。
下肢缺血试验是进行缺血性心血管病与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的重要方法,可
以将促血管新生因子注入体内,促进缺血局部血管新生与侧支循环,改善组织的
血液供应与功能,进而评价促血管新生因子的作用。促血管新生因子可以是促血
管新生药物、蛋白、基因和干细胞治疗。
除心脏血管疾病研究外,还可使用下肢缺血试验评价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
伤口愈合等方面的血管新生研究。
所需设备
MoorLDI2-HIR点扫描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Gene&I,北京) AMG
小动物麻醉机(Gene&I,北京)
剃毛刀和脱毛膏
试验过程
将大鼠或小鼠使用麻醉机进行麻醉。
将后肢使用脱毛膏进行脱毛处理。
剪开其中一侧后肢皮肤,分离肌肉分离出股动脉。
使用缝合线在紧贴腹股沟处对股动脉进行结扎。
缝合伤口,使用激光多普勒扫描仪对双下肢进行血流扫描成像。
分析缺血侧下肢与正常侧血流灌注量对比。
试验结果
手术后当天,缺血侧肢体相对于正常侧缺血率可达80-90%。
在使用促血管新生因子后,可观察到缺血侧肢体血流恢复过程。
Reference
Aicher A., Heeschen C., Sasaki K., Urbich C., Zeiher A. M., Dimmeler S. 2006
Low-energy shock wave for enhancing recruitment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 new modality to
increase efficacy of cell therapy in chronic hind limb ischemia.
Circulation, 114 (25), pp 2823-30
Chalothorn D, Zhang H, Clayton J. A, Thomas S. A, Faber J. E, 2005.
Catecholamines augment collateral vessel growth and angiogenesis in hindlimb ischemi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 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Published 1 August 2005 Vol.
289 no. 2, H947-H959.
Crawford R. S., Albadawi H., Atkins M. D., Jones J. E., Yoo H. J., Conrad M. F., Austen Jr W. G.,
Watkins M. T. 2010
Postischemic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 inhibition reduces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n
a hind-limb ischemia model.
Surgery, 148 (1), pp 110 - 118
Tritsaris K., Myren M., Ditlev S. B., Hübschmann M. V., van der Blom I., Hansen A. J., Olsen U. B.,
Cao R. , Zhang J., Jia T., Wahlberg E., Dissing S., Cao Y. 2007
L-20 is an arteriogenic cytokine that remodels collateral networks and improves functions of
ischemic hind limbs.
Proc Natl AcadSci U S A.104 (39), pp 15364-9
Turgeon J., Dussault S., Haddad P., Groleau J., Ménard C, Michaud S. E., Maingrette F., Rivard A.
2010
Probucol and antioxidant vitamins rescue ischemia-induced neovascularization ………. exposed to
cigarette smoke: Potential role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therosclerosis 208, spp 342–349
吉安得尔下肢缺血国内合作单位
军事医学科学院6所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四川大学华西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四川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