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言语疾病学科
- 格式:docx
- 大小:19.74 KB
- 文档页数:4
言语听觉康复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言语和听觉功能障碍的学科领域。
它涉及了言语和听觉障碍的预防、评估、诊断和治疗,旨在帮助个体恢复或提高其言语和听觉能力,以提高其与他人的交流和参与能力。
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言语障碍研究:研究言语障碍的成因、发展过程、分类和治疗方法。
涉及语音障碍、语言障碍、咀嚼和吞咽障碍等方面的研究。
听觉障碍研究:研究听觉障碍的原因、类型和影响,以及听力评估和康复的方法。
包括感音性听觉损失、传导性听觉损失、中枢性听觉损失等方面的研究。
语言康复:提供针对语言障碍的康复方案,包括语音治疗、语言训练、语言发展促进等。
旨在帮助个体改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提高交流能力。
听觉康复:提供针对听觉障碍的康复方案,包括听力评估、助听器适配、听觉训练等。
旨在帮助个体提高听觉感知和听力能力,提高听力参与度。
康复技术和辅助工具:研究和开发辅助康复技术和工具,如助听器、语音识别软件、言语治疗应用等,以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手段和支持。
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在医学、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言语听觉障碍的个体提供综合性的评估和康复服务,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让交流回归自然一、引子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一个关注人类健康与交流的领域——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在这个充满科技与人文关怀的领域,无数人找到了解决沟通障碍的方法,让交流变得更加自然与顺畅。
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神秘而又实用的领域。
二、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概述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涵盖了耳鼻喉科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和工程学等多个学科。
它致力于研究和治疗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人们恢复或提高听力、语言和沟通能力。
三、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的发展历程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听力损失是自然现象,无法治疗。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治疗中心开始关注听力与言语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先进听力技术的开发,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四、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的核心理论1.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混合性听力损失。
这些不同类型的听力损失各有其产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传导性听力损失通常由于外耳、中耳或咽鼓管的病变导致,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则与耳蜗和听觉神经的病变有关。
混合性听力损失则同时存在这两种类型的病变。
2.言语障碍:言语障碍主要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
失语症是指由于大脑损伤导致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受损,而构音障碍则表现为发音不准确、语速慢或口吃等问题。
这些障碍的产生原因各不相同,需要针对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3.康复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康复策略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辅助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等。
其中,康复训练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听力康复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以及构音训练等。
五、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是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
内容学什么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知识和能力,能在听力与言语康复学领域中从事听觉康复治疗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能在各级医疗单位、康复机构、特殊教育机构从事听力障碍、言语障碍、语言障碍以及嗓音问题人群的诊断、治疗、康复训练、教育及研究工作的专业工作者。
主干课程
系统解剖学、听觉生理学、康复医学概论、临床康复学、人体发育学、语言学导论、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统计、运动学、康复评定学、基础听力学(含应用声学)、诊断听力学、康复听力学理论与实践、言语病理学、言语障碍评估与矫治、言语障碍评估与矫治实践、嗓音障碍的测量与矫治、嗓音障碍的测量与矫治实践、口部运动治疗学、临床语音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研究方法等。
听力学与听觉病生理
听力学是研究人类听觉机能、听力感受和听觉思维过程的学科。
听力学包括了解解剖和生理学,声学和信号特性和听觉神经的基础知识。
听力学还探讨了听力评估、听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听力学和言语语言治疗的关系。
听觉病生理是研究听力障碍的成因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听觉病生理包括了解合成和分析听觉信号的神经机制,以及听觉损伤对听觉神经系统的影响。
听觉病生理还研究了音频的频率、响度和声相等的感知及其在听觉神经系统中的处理。
听力学与听觉病生理两个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听力学的角度来看,了解听觉疾病的发生和影响的机制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听力损失和其他听觉障碍。
另一方面,从听觉病生理的角度来看,创造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听力辅助设备来帮助那些听力受损的人也可以促进听力学的发展。
言语听觉失认症名词解释
言语听觉失认症(Auditory verbal agnosi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心理学疾病,也被称为言语听觉失认或听觉言语失认。
它是一种特殊的失认症,指的是患者不能理解语言和声音的能力受损,尽管他们的听力和语言能力本身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损伤。
言语听觉失认症通常是由脑部损伤引起的,如脑卒中、颅脑外伤、脑肿瘤等。
这些损伤主要影响了大脑的听觉处理区域,导致患者无法将听到的语言或声音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
虽然患者的听觉通路仍然正常,但他们无法理解听到的语言、识别声音或分辨语调。
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对语言的失去理解能力。
他们可能听到一串词语或句子,但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
他们可能无法分辨不同的语言音调,也无法分辨不同的说话者或音乐乐器。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出现阅读障碍和写作障碍,因为他们无法将所见的文字与听到的语言相联系。
言语听觉失认症的治疗方法目前仍在研究中,因为它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临床上的案例相对较少。
然而,语言矫正和听觉训练可能有助于患者恢复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
辅助通讯工具,如图片和手势,也可以帮助患者与他人进行交流。
总之,言语听觉失认症是一种影响语言理解能力的神经心理学疾病,患者尽管听力和语言能力本身没有受损,却无法理解听到的语言和声音。
这种疾病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疗方法的发展,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交流能力。
我国听力学专业发展听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年轻学科,内涵非常广泛,是一门非常有特点的交叉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听力损伤的预防、听觉障碍评估、听力残疾康复以及听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等。
我国的听力学教育起源于十多年前。
1994年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培养了5期199名全国各地的聋儿康复骨干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1996年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与澳大利亚国家听力学中心和Macquarie大学共同创办中澳听力学培训中心,开始了我国正规听力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师资培养项目以及后续的听力学学位教育体系建立。
一、听力学教育必要性:听力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社会活动,因此“人人享有健康听力”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
而小样本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听力障碍人群约为1.5亿,居各类残疾之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从2004年起在江苏、吉林、四川、贵州4地进行的听力障碍及耳疾流行病学调查。
江苏省内耳疾病包括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病率为22%,调查人群中6.9%需要验配助听器。
吉林省调查结果为13. 1%有听力减退,4. 5% 有听力残疾。
四川省听力减退的患病率为15.7%,听力残疾率为7.5%。
贵州省0到14岁儿童听力减退的患病率为3.48%, 听力残疾的患病率为1.84%。
根据国家统计局报道,2009年出生率为12.13,全年出生人口1615万人, 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率为1~3,据此推算, 每年约1.6~4.8万新生儿可能有听力问题。
根据吉林省的听力残疾率,我国现有听障患者约为5850万。
目前,发达国家的听力学人员配备标准为每3000名听障患者需要一名听力学专业人士。
按此推算,我国约需要19500名听力学专业人士。
2007年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2007~2015年)中报道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
我国也面临人口老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报道, 2009 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6714万人,占总人口的12.5%。
《言语治疗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言语治疗学英文名称:Speech Therapy Science课程编号:F077122331学分:2总学时/课内实践学时:32/16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开课单位:医学院康复临床教研室适应对象:康复治疗专业(四年制本科)一、课程简介言语治疗学是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各种言语障碍与交往障碍进行评定、治疗和研究的一门学科。
人一旦丧失听觉和语言,难以感受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失去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这些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言语治疗学主要教学目的是阐明言语治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常见的言语障碍的评定、康复治疗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言语障碍特点,熟悉言语障碍基本评定方法和治疗原则、治疗技术。
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表达思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
二、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对言语康复理论和治疗技术较全面理解,力争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熟悉各种操作手法和技术,并能将各项技术灵活运用到临床中去。
1. 思政目标:言语表达正确,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知识目标:了解言语治疗基本概念,熟悉言语障碍治疗技术,掌握各类型言语障碍特点。
3.能力目标:熟悉言语障碍评定方法和康复治疗技术。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对康复治疗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如表1所示:表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四、课程教学安排课程共有3项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表2:课程教学安排表教学安排1.言语治疗学概论教学要求: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与区别、言语治疗发展简史;掌握言语的产生与感知;熟悉正常汉语语音的声学特性。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言语治疗的发展史第二节基本概念一、言语与语言二、听力与听觉(2学时) 第三节言语的产生与感知一、言语学水平二、生理学水平三、声学水平(实验2学时) 第四节正常汉语语音的声学特性一、汉语语音的性质二、普通话的语音声学特性(理论2学时,实验2学时)重点难点:重点:言语障碍类型及特点。
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简介
一、概述
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简介: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该专业的修业年限是四年。
面向康复技师、听力师、助听器验配师等职业,言语康复治疗、听力康复治疗等技术领域。
二、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语音学基础、听力学基础、儿童语言发展、临床疾病概要、言语听觉康复导论、言语科学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嗓音障碍康复治疗、构音音韵障碍康复治疗、听功能检测评估、听觉障碍康复治疗、运动性言语障碍康复治疗、儿童语言障碍康复治疗、失语症康复治疗、吞咽障碍康复治疗、语畅障碍康复治疗。
三、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言语听觉康复理论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言语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听力障碍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等能力,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言语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听功能康复治疗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四、言语听觉治疗技术专业发展前景:
面向康复技师、听力师、助听器验配师等职业,言语康复治疗、听力康复治疗等技术领域。
听觉言语疾病学科
曾咏梅
副主任医师
新疆石河子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28年,对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疑难疾病有独特的治疗。
其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攻读研究生并考取博士学位,在工作及研究生学习期间除完成大量的临床工作及手术外,还完成了有关听力学方面的课题及论文,并获得国际医坛名医金奖。
先后参加国际会议六次,参加全国论文研讨会二十余次,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论著三篇,获国际优秀论文金奖两篇、国内优秀论文奖两篇。
获市科技成果奖五项。
参与国产人工耳蜗及人工耳蜗植入后言语康复课题研究,并拟写相关论文七篇。
长期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治耳鼻喉科多种疾病有专长。
擅长耳聋、耳科疾病、小儿耳聋的诊治,在言语康复、听功能检测技术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二上午星期三上午星期四上午
孙红
副主任医师
女,1984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同年8月进入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长期从事耳鼻喉科临床工作至今。
对于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能因人而异,给病人以较为恰当的治疗。
1996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修学习,获得聋儿康复及耳蜗植入结业证书。
能结合听力学诊断,可以按照病情给病人选择较为适宜的治疗方案,尤擅主治耳聋、耳鸣、眩晕等耳科疾病。
对于耳鼻喉科的疑难杂症有较为丰富的诊疗经验。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二上午星期五上午星期五下午
陈兵
教授,主任医师
师从我国著名的耳显微和颅底外科专家王正敏院士,1997年获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听觉言语疾病科副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临床中心临床部副主任。
社会兼职:上海市职业病诊断鉴定专家,全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从事耳鼻咽喉科临床二十余年,安全完成耳显微外科手术2000余例。
熟练掌握多种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治,致力于耳聋、周围性面瘫、颅底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主要临床特长为耳显微外科和耳神经颅底外科。
擅长慢性化
脓性中耳炎、耳硬化、先天性听骨链畸形的听力重建,重度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分泌性中耳炎、周围性面瘫、听神经瘤、颈静脉球体瘤、岩尖胆脂瘤及其他侧颅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同时从事其他耳鼻喉科相关疾病的治疗。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译文二十余篇。
参加编写《耳科学》(第二版)、《耳鼻喉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现代耳鼻咽喉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操作技术规范》等专著。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项、“211”工程子项目等。
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
有关中耳炎疫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按期完成并结题,目前承担在研项目为,有关人工耳蜗研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基金项目等,并与美国南加州大学HOUSE EAR INSTITUTE进行科研合作。
获得四项科技成果奖:2003年“耳显微外科及其相关基础研究”(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第四完成人)、2003年“耳显微外科及相关技术和基础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第四完成人)、2004年“耳显微外科及其相关基础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完成人)、2005年“耳外科神经功能的保护和重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作为耳显微外科医生组组长之一,每年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耳显微和颅底外科学习班的授课。
专家门诊时间:
特需门诊时间: 星期三上午星期五上午星期五下午
李华伟
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上海市浦江学者计划获得者。
200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听觉医学及听觉重建,2004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眼耳医院聘为研究员(PrincipalInvestigator)。
现为《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华儿科杂志》编委及《中华耳鼻喉科-头颈外科杂志》通讯编委,美国耳鼻喉研究学会会员。
具有丰富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临床诊疗经验,尤其在耳科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主要的临床特长:耳显微外科和耳聋、眩晕的防治,在急、慢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中耳畸形和耳硬化症的听力重建手术,重度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的显微外科治疗及耳部肿瘤的外科治疗等耳科疾病的治疗有特长。
长期从事听觉医学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在听觉损伤和修复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课题负责人先后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科委科研基金、卫生部重点课题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美国科学院学报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分子医学进展(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等国际
著名期刊发表了听觉修复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6篇论文获得封面照片和重点介绍的第一导读)。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获国际发明专利一项。
专家门诊时间:
特需门诊时间: 星期一下午星期二上午星期四上午
迟放鲁
教授,主任医师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耳神经颅底外科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临床中心副主任。
迟教授是耳显微外科和耳神经颅底外科领域的知名中青年专家。
他是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医学学科带头人百人计划成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委员兼学术秘书;卫生部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专家;任瑞士ORL杂志(SCI)国际编委、Hearing International学会国际会员,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国际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他致力于耳聋、面瘫、眩晕的规范化治疗,擅长中耳手术、面神经手术、人工耳蜗治疗耳聋、听力重建、眩晕治疗和侧颅底肿瘤手术。
在国内率先开展上半规管裂手术治疗。
曾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成果11项。
获国家专利4项。
在国际上发表论文5篇。
目前主持国家十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基金1项,上海市医学学科带头人百人计划1项。
专家门诊时间:
特需门诊时间: 星期一上午星期二下午
咽喉、小儿耳鼻喉科
张天宇
教授,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助理,咽喉小儿耳鼻喉科学科副主任、学科带头人。
擅长解决各种小儿耳鼻咽喉疑难疾病问题,如儿童中耳炎、睡眠打呼噜、中外耳畸形和外耳道狭窄闭锁,小儿喉气管狭窄和先天性畸形等难治性疾病。
尤其对小儿先天性中耳、外耳畸形,外耳道狭窄闭锁患者的外耳道再造,中耳鼓室成形,听力重建和耳郭再造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中耳炎、面瘫与耳硬化症的显微外科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各类嗓音疾病和呼吸睡眠疾病的诊断和微创治疗有专长。
十余年来协助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现代耳显微外科与现代颅底外科》。
负责并完成了复旦
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耳聋防治与听觉重建》的子项目《虚拟耳显微外科及其相关基础研究》;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上海市科委、浦东新区科技局和上海市卫生局科研课题。
2006年主持的《虚拟耳外科及其相关基础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参与多项科学研究,获得多项卫生部、上海市和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7部。
现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临床与解剖杂志》编委、《CiSE》国际联合编辑。
专家门诊时间:
特需门诊时间: 星期二上午星期二下午星期四上午
倪荣玲
副主任医师
女,1977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从事耳鼻咽喉科专业医疗临床工作已三十年。
长期的临床工作已对耳鼻咽喉科领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长期担任医生组负责人工作。
操作大量的耳鼻喉科各种手术,挽救了许许多多病人的生命。
参与带教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的教学工作。
在传授临床技能的同时,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医技一并授予学生。
经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出色学术氛围的长期熏陶,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手术专长,都取得了较高的造诣。
在大量的临床工作中,成功的病例和满意的疗效是对病人的慰藉,也是对工作成绩的肯定。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一上午星期二上午星期三下午
特需门诊时间:
邵骏
副主任医师
1990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临床医疗专业,同年进入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工作至今,现为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并担任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咽喉组副组长,曾先后两次赴美,到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习嗓音外科及相关专业技术,能熟练诊治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尤其擅长咽喉部疾病诊治,主攻各种嗓音异常相关疾病诊治及基础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二上午星期二下午星期三上午
特需门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