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艺术---萨瓦里的翻译观
- 格式:ppt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31
西方翻译理论经典一、英国部分:1.乔治·坎贝尔(George Campbell, 1719-1796 ),《四福音的翻译与评注》(A Translation of the Four Gospels with Notes, 1789)简介:坎贝尔的《四福音的翻译与评注》是西方最早的翻译专论之一,其理论意义体现在:第一,该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西方宗教翻译研究的重大转折。
坎贝尔认为,《圣经》翻译“应为文学和宗教两种不同的目的服务”,这就弥合了哲罗姆提出的“宗教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严格区分,因而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第二,该论著是最早论及“对等翻译”的翻译理论专著之一。
坎贝尔在该论著中提出了从词汇、语法和风格方面取得对等的观点,成为20世纪“对等”理论的先导。
第三,该论著的问世,意味着翻译理论的探究突破了前人圄于具体文本的界限,标志着系统性、原则性和抽象性的理论研究视角的出现。
第四,该论著的问世,标志着认知视角的革命性嬗变。
宗教翻译“三原则”的出现,意味着坎贝尔背离了斐洛、奥古斯丁等人所信守的“上帝感召”的无端依从,完全从理性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宗教翻译“三原则”。
因此,在相同的人文主义文化背景下,其“三原则”的具体内容同泰特勒的“三原则”有着惊人的雷同,实不足为怪。
总之,坎贝尔的“三原则”同泰特勒的“三原则”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而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2.亚历山大·弗雷瑟·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0)简介:泰特勒的《论翻译的原则》一书是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其理论意义表现在:第一,泰特勒首次以概念的形式规定了“优秀翻译”的内涵。
优秀翻译定义出现,标志着泰特勒的译学主体视角具备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征。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
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 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因而明显地带有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
(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
现代西欧和美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派:(1)布拉格派;(2)伦敦派;(3)美国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
1.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46)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c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1896--1982)。
后来,布拉格派成为一个含义广泛的名称,统指所有赞同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观点的语言学者,其中包括法国、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雅可布逊和后来的列维、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等人都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是:(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逊。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他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写过大量有关语言学的论文和论著。
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
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该文自1959年以来一直为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作品之一。
雅可布逊对翻译理论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五点1.1 翻译分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2009年2月第6卷第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09Vol.6No.2一、西方的翻译传统西方对翻译的探究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中,西方世界的很多大师都曾对“该怎样翻译,怎样的翻译才是优秀的”这个翻译的基本问题作出过精辟的论述。
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笔者在此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加以讨论,如泰特勒(A.F.Tytler )、萨瓦里(T.H.Savory )和奈达(Eugene A Nida )等人。
(一)苏格兰学者:泰特勒(A.F.Tytler 1747-1814)早在18世纪末,针对怎样翻译,泰特勒在其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就提出了颇具影响的“翻译三原则”,即:“(1)译作应该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1]由此可以看出,泰特勒的着眼点主要是译文对原文的思想、风格笔调和流畅度的忠实上,即怎样在这几方面对原文保持忠实。
(二)英国语言学家:萨瓦里(T.H.Savory 1896-?)萨瓦里在其于1957年出版的《翻译艺术》一书中,则在谈怎样翻译之前先把翻译分成了四类:1.完美翻译:“指广告等纯粹传递信息的翻译”,由于其“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传递信息,所以译成译文语言时可达到完美的地步”。
2.充分翻译:“指不拘形式、只管内容的翻译”,“只要译文在内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文字上有无出入却无关紧要”。
3.综合翻译:“指的是从散文体到散文体,从诗体到诗体的文学翻译,主要包括古典作品的高质量的翻译”,“这类翻译的难度最大,形式同内容一样重要,甚至比内容更重要,因此往往采用逐词对译”。
4.科技翻译:类似于充分翻译,“内容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语言表达形式的重要性”。
新时期的翻译理论—新时期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论的影响,因而明显地带有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对照。
(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
现代西欧和美国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派:(1)布拉格派;(2)伦敦派;(3)美国结构派;(4)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46)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c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1896--1982)。
后来,布拉格派成为一个含义广泛的名称,统指所有赞同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观点的语言学者,其中包括法国、德国及其他西方国家。
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雅可布逊和后来的列维、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等人都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是:(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逊。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斯洛伐克,二次大战期间移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他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写过大量有关语言学的论文和论著。
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一文中。
该文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及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该文自1959年以来一直为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作品之一。
雅可布逊对翻译理论问题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五点•1.1 翻译分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5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52010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可视为译学最具成就的时期。
二战以前,翻译研究的许多成果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萨瓦里、卡特福德、斯坦纳、纽马克、巴斯奈特等一大批享誉世界译坛的英国翻译理论家崭露头角创造了条件。
纵观战后的英国译论,最大的变化在于“范式的变迁”(paradigm shift),在于人们对翻译本身的认识的变化。
战后英国翻译学界出现了文艺学翻译论、语言学翻译论、文化翻译论和语料库翻译研究。
一、文艺学的翻译论文学作品的文艺性是译者关心的焦点,主要的翻译类型是经典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重视意义和作家作品特殊风格的再现。
正如庞德所说,译作既要在意义上、风格上忠实于原作,还必须在氛围上忠实于原作。
文艺学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和乔治·斯坦讷(George Steiner)。
(一)萨瓦里:翻译艺术论萨瓦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的一位重要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
他的《翻译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n)被誉为“英语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萨瓦里的翻译理论主要集中于该书中。
萨瓦里用大量的实例论述了翻译的性质、原则和方法,内容涉及古典作品、诗歌、圣经、科学技术和教育。
萨瓦里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必须协调尽可能贴近原文与尽可能使译文符合译语习惯的矛盾。
他提出了著名的十二条翻译原则,后来被许多翻译理论家反复引用,成为阐述翻译对立统一原则的经典论述。
此外,萨瓦里将翻译分为完美翻译、等值翻译、综合翻译和科技翻译,并根据读者对原文语言的熟悉程度和阅读目的将翻译分为四类,主张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类型、读者的类型恰当地选择翻译方法。
俄苏文艺翻译思想与“文化转向”作者:靳芳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5期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广受国内学人推崇。
该研究路径跳脱语言层面的对应关系,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建构,其外部化理路极大地拓展了当代翻译研究的内容和视野。
与之相比,俄苏文艺翻译的社会功能性研究和历史语境化研究更早显露出外部化倾向,另一方面,其亦从民族间文化交流视角切入翻译质性研究。
然而,国内对俄苏文艺翻译思想当代价值的关注寥寥。
本文旨在探讨俄苏文艺翻译思想与“文化转向”这一当代翻译研究路径的内在联系及其前瞻性意义。
关键词:俄苏文艺翻译;文化转向;外部化研究;跨学科中图分类号:I512.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5-0081-05一、何谓“文艺翻译”“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перевод”是俄苏译界的特殊用语,中国翻译界将其译为“文艺翻译”。
这个用语含有一种特殊意味:文艺翻译属于文学创作,属于艺术,這也是俄苏译界接受该用法的主要原因。
关于“文艺(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两字的释义需要单独探讨,本文暂不赘述。
从现代意义上讲,文艺翻译就是文学翻译的同义词。
[1]前言3当代俄罗斯译界已出现与“文学翻译”相对应的术语——“литературный перевод”①。
本文借用“文艺翻译”旨在强调其内在统一性及其对于俄国翻译思想的标志性。
自俄国翻译活动之始,文学翻译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俄国文学自身的壮大,文学翻译也越来越受重视。
以19世纪为例,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及别林斯基等作家都论述过文学翻译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技巧。
此后,文学翻译问题一直广受俄国文艺界关注。
俄苏文艺翻译思想的要点有: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形式之一,它要再现原作内容与形式统一体中所反映的艺术真实,属于美学范畴;文学翻译寻求艺术上的对应,语言上的对应必须服从于艺术上的对应;翻译绝不是再现原文的各个结构要素,而是再现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第一章什么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即对文学作品的翻译。
“文学”一词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
狭义的文学作品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文学性较强的杂文、传记、儿童文学等翻译。
文学的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是它与非文学的显著区别。
从内容上讲。
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从语言特征上讲,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和抒情性。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活动是全部翻译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非文学翻译——包括科技著作的翻译、人文学术著作的翻译、新闻通讯的翻译等——的信息基本属于知识性、逻辑性信息,其特点是它具有精确性和确定性。
而文学翻译除了知识性信息以外,更重要的还有形象信息及审美消息,其特点是情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非文学翻译把知识性信息忠实地传达出来,就基本完成了使命;而文学翻译只传达知识性信息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传达文学形象和审美信息。
非文学翻译重在对原文知识信息的准确无误的传达,错译和不准确翻译,是科技和人文科学著作、政治和时事文献等翻译的大忌。
历史上曾有因为翻译出了差错,导致国际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的事例。
1889年,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签订了一个乌查里条约,这个条约的第17条有这样一句话:“埃塞俄比亚万王之王陛下在其他列强或政府所发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的政府。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明确的,当埃塞俄比亚一旦与外国发生纠纷,他们可以请意大利帮忙,自然也可以不请。
这个决定权在埃塞俄比亚国王的那里。
但是这个条文的意大利文中,意大利有意把17条中的“可以”改为“必须”,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时,埃塞俄比亚忽略了两个文中的一词之差,只是在条约签字生效以后,意大利便得意洋洋地宣布埃塞俄比亚为它的保护国。
后来意大利的阴谋被揭穿了,埃塞俄比亚断然宣布废除乌查里条约,于是两国发生了战争。
最后在埃塞俄比亚人民的迎头痛击下,迫使意大利于1896年重新签订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