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7
名词解释: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
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读者反应论reader's response/responses of receptors
奈达早期的重要论点之一,在其《翻译科学初探》(1964)中提出。
他说: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翻译必须以接受者为服务中心,要根据不同接受者的要求而对译文作相应调整。
奈达既是翻译理论家,也是翻译《圣经》的专家。
他认为《圣经》传达上帝的旨意,其语言对古代读者和听众来说是浅显易懂的,今天没有任何理由为追求语言的精美而阻碍平民直接聆听上帝的教诲。
他强调指出,任何信息如果起不到交际即思想交流的作用,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要判断某个译作是否译得正确,也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
”也就是说,要判断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作的反应加以比较,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我国译界,是有争议的。
2019年4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2期Apr.2019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6 NO.2doi : 10.3696/j.issn.1672⁃0598.2019.02.017∗[收稿日期]2018⁃05⁃25[作者简介]陈丕(1972—),男,江西宜春人;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翻译学研究。
西方翻译理论史之文化视角透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思想述评∗陈 丕(陆军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重庆400038)摘 要:作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一直很重视翻译史的研究,其独特的描述性眼光和文化研究视野,使翻译史研究摆脱了机械教条式的分期研究模式,把研究者的目光从翻译过程本身投射到与翻译有关的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和领域上来。
文章从翻译史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巴斯奈特翻译史观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的文化视角及启示意义。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文化翻译观;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19)02⁃0116⁃06 1990年,由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弗威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出版,他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翻译研究取得了又一次突破性发展,并最终形成了西方翻译理论领域的文化学派。
2002年推出的《翻译研究》第三版修订版更是成为研究“文化学派”的必读之作。
她不仅界定了翻译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研究范畴,而且提出了翻译文化学派的基本理念。
在当时整个翻译研究基本还局限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中的学术语境下,巴斯奈特倡导用描述性的眼光看待翻译史和历史中的翻译现象,开创性地提出将翻译史研究、翻译与译入语文化、翻译与诗学研究纳入翻译研究的基本范畴,倡导对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关注,力图理解操纵文本的复杂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标准决定了译者采用的策略,文本可能以怎样的方式为目的语系统接受。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摘要:文化负载词由于包含特定的文化信息,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使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探讨了汉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诠释了文化翻译观在当今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翻译原则翻译活动十分复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等都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中,文化差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在近二十年来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翻译虽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语言反映着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而在语言使用中,词汇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
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的单位,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翻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才能把这些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恰当地传递出来,一直是翻译中的难题。
本文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角度谈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
1.巴斯奈特德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理论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学范式阶段、语言学范式阶段和文化范式阶段。
语文学范式阶段强调译者的天资禀赋,重视译者的技巧和经验。
语言学范式阶段强调翻译文本,注重对文本本身词句的研究。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才逐步被纳入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真正的翻译应该是基于语言转换的跨文化交流。
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巴斯奈特提出的理论宗旨为: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割裂孤立,而应相辅相成,在文化平等原则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共享。
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源语文本对源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
中西翻译理论的对比分析---奈达的“动态对等”与严复的“信、达、雅”摘要:中西方翻译界所遵循的翻译理论不尽相同。
中国译界一直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为翻译的准绳,而西方翻译界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要算“对等原则”,其中又以奈达的“动态对等”为代表。
关键词:严复;奈达;翻译理论;对等;信达雅引言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中西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翻译理论家在研究翻译时莫不论及翻译标准,但由于各自的传统不同,流派纷繁,侧重各异。
我国的突出代表包括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西方的突出代表有18世纪英国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20世纪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美国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中西翻译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严复与奈达的简介(一)严复简介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启蒙家、翻译家、教育家、诗人和政论家,其译著和著述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颇为重要的一个任务。
毛泽东把严复称为“19世纪末‘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中一个代表性的重要人物”。
除了在思想上的贡献,严复还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是我国第一个倡导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向中国系统地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翻译大家。
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信、达、雅”学说,并把这三字学说作为翻译的原则。
严复的三字理论“信、达、雅”对中国译论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奈达简介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
他是现代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被称作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尤其巨大的影响。
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动态对等”是奈达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是奈达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从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看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随着文化交流和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剧被引进中国。
相对于配音版本,更多的中国观众喜欢保持原声的字幕版本。
因此,美剧字幕的翻译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每部电视剧都会反映出其国家和民族文化,文化负载词不可避免的出现在字幕中。
由于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了美剧字幕翻译中的难点。
因此,美剧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汉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摩登家庭》是一部表现美国家庭生活的情景喜剧。
它反映了美国文化的许多方面。
本文以《摩登家庭》第六季字幕为例,按照纽马克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方法,对这一季中的文化负载词分成了五类:(1)生态;(2)物质;(3)社会;(4)组织机构,风俗,活动,程序,思想观念;(5)姿势和习惯。
基于以上分类,本文研究了各类文化负载词主要翻译方法的选用情况,并结合字幕的特点,从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其翻译进行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第三类涉及工作和娱乐的社会类文化负载词以及第二类人们吃穿住行的物质类文化负载词出现较多,而最后一类有关姿势和习惯的文化负载词最少。
对于主要翻译方法的选用情况,各类文化负载词也有所不同。
涉及到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完全保留,加注,释意,泛化,细化,官方名称,替换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具体翻译方法的选用还受其在文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语境的影响。
从读者反应论比较赏析《吴宓先生》三译本刘可景(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界影响颇深,他所提出的读者反应论在中国也引起了不小轰动。
《吴宓先生》是温源宁先生的英文名作,语言幽默、调侃意味十足。
笔者选取江枫,黄世坦和林语堂三位大师的译文,从读者反应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角度赏析《吴宓先生》三译本外貌描写部分的翻译,提出译者翻译时必须心中有读者,同时注意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与风格,力求使译文读者能与原文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感受,体会到原文的神韵。
关键词:读者反应论;译本;对比赏析;外貌描写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7)04-0125-02在国际交流中,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架起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界影响颇深,他所提出的读者反应论在中国也引起了不小轰动。
根据奈达的观点,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和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比较,看两者反应是否基本一致[1]。
因此奈达关注的主要是以读者为中心,重视读者,同时强调原文信息及风格的准确传达。
本文首先对奈达的读者反应论进行综述,然后结合《吴宓先生》一文中的外貌描写部分进行译本分析,尝试说明读者反应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1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建树颇丰,尤其是他的“读者反应论”意义尤为特殊,其一经提出,即在翻译界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读者反应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译者首先必须是读者。
作为读者的译者无论是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还是对源文本的阐释都同其他读者并无二致。
第二,译文是译者通过对字、词、句等有意识的选择、运用,使原文本显现的必然性产物[2]。
但是译者与读者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永远处于动态的循环之中,因此其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也必然是动态变化的。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英国外语学家约翰·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视为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翻译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基于语言、社会、文化等跨学科的思想,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和文体特征,注重原文的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批判性地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以及新的翻译方法,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奈达翻译理论反对将翻译视为一种“文本对照”的传统观念,而是倡导从文化角度出发,将翻译视为一种把原语文化转换为目标语文化的活动。
奈达宣称“翻译不是一种文字狗,而是一种文字艺术”,把翻译看作对原文的创造性重组,而非对原文的单一重复。
他认为,翻译的任务是补充原文,使原文的思想成分通过一种新的形式达到一种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效果。
因此,奈达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意群”概念,将翻译视为一种综合考虑宏观素材、原文文体特征、译文读者要求等多种因素以实现关联翻译的过程。
奈达翻译理论把翻译从盲目的文本对照解放出来,从文化角度出发,强调原文内容、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需要。
奈达认为,翻译必须重新创造原文的意义,把原文的思想成分传达给目标语文化的读者,而不是仅仅复制原文的形式。
所以,翻译时需要考虑原文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文化习俗、思维习惯、概念表达等。
在翻译中,应该考量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以达到符合目标语文化特点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总之,奈达翻译理论以多学科的视角,强调翻译的表达功能,提出以实现汉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是对传统的文本对照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读者反应论”之于译者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融合”一词成为当今的主旋律。
任何国家,任何文化都不能脱离大背景而独自存活。
“文学”亦当如此。
对于人类而言,文化,文学是无国界的。
在这样融合浪潮的驱使下,文化的传媒者,翻译工作人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作为文化传媒的重要媒介,译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对翻译工作又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当代文坛上新兴之作又对译者有怎样的要求。
成为了文学界以及翻译界近年来不断升温的话题。
关键词:奈达;读者反应论;译者主体性;译者一、分析两首古诗译文的特点以及关于“读者反应论”的问卷调查1.古诗中英文欣赏并分析其翻译特点乌夜啼李煜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译文:crying in the midnightyu lispring’s rosy color fades from forest flowers.too soon, too soon.how can they bear cold morning showers and winds at noon? your rouged tears like crimson rainintoxicate my heartwhen shall we meet again?as water eastward flows,so shall we part.赠卫八处士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状能几时,须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十觞亦不醉,感君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译文:meeting with an old friend.fu duin life,friends seldom are brought near. like tears,each one shines in its sphere. to night, oh! what a happy night!we sit beneath the same lamplight.our youth and strength last but a day. you and i,oh!our hairs are gray.friends! half are in a better land.with tears we grasp each other’s hand. twenty more years, short, after alli once again ascend your hall.when we met, you had a wife.now you have children——such is life. beaming, they greet their father’s chum. they ask me from where i have come. before our say, we each have said.the table is already laid.fresh salads from near garden,rice mixed with millet --frugal cheer.when shall we meet? it’s hard to know.and so let the wine freely flow.this wine, i know, will do no harm.my old friend’s welcome is so warm.tomorrow i go,to be whirled.again into the wild,wide word.以上两首古诗的中译英,使我们清楚的看到,译者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才能完成翻译工作。
苏姗·巴斯奈特的文化等值翻译中等值概念的分层理解作者:马铭浩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6期摘要:苏姗·巴斯奈特倡导在基本的语言传递过程中重视文化的等值传递,通过理解与把握源语中的文化现象及其功能,从而达到在译语文化中的等值对换。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等值的程度无疑会因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差异程度、译者对源语和译语文化的把握程度的差异和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程度的差异等等因素而产生分层。
换而言之,苏姗·巴斯奈特的文化等值翻译理论中的等值概念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等值。
关键词:苏姗·巴斯奈特;文化等值;等值的分层理解;音形关系一、引言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共性是文化等值翻译可行的事实依据,而其中的个性正是文化等值翻译存在的必要。
事实上,世界各名族在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习惯和表达技巧都有极高的相似度。
奈达(Nida)更是认为世界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达90%之多,不同之处仅为10%。
这是文化等值翻译的存在与认知基础。
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是支持这一翻译理念的众多学者中最杰出的一位。
她是英国沃瑞克大學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的教授,著书有《翻译研究》(TranslationStudies,1980)、《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Literature:ACriticalIntroduction,1993)、《建构文化》(ConstructingCultures,1997)等等,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等值翻译理念的传播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间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交流、交融和共生,这必然会对翻译的文化准确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语言文字为重心的、以语言传递为目的的传统翻译理念(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显然在墨守语法和字句结构上的等值中剥削了部分文化等值的可能性,使之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这也为文化等值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与机遇。
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的对比研究摘要: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本文试从两者的相似之处入手,对比研究苏珊.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和尤金·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旨在说明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更符合翻译标准,更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潮流,因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奈达读者反应论源语译语一、引言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 ida)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20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即“读者反应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确立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人们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把它看作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
苏珊·巴斯奈特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廖七一,2001:186-7),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
二、两者的翻译思想概述1.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巴斯奈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
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文化翻译观,在翻译界引起强烈反响,使翻译研究柳暗花明,前景豁然开朗。
他们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操控。
巴斯奈特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她的“文化翻译观”主要内容包括: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曾文雄,2006:21)。
2.奈达的“读者反应论”。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者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
奈达强调译文读者作出的反应须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译者就应该对译文的种种表达方式进行修改,务必达到两种反应基本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
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
”,除非生产厂家要的就是这种反应(谭载喜,2000:141)。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读者反应论”存在的合理性。
三、两者的相似性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指导思想大相径庭,但也不乏相似之处。
毋庸质疑,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分别在其相应时期的翻译活动中显示出进步性。
无论是“文化翻译观”还是“读者反应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不同语言间的顺利交流,减少信息交换中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两者都遵循“忠实”的原则,认为任何对异文化的曲解都是违背原意的。
“文化翻译观”和“读者反应论”不同程度地奉行“功能对等”: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以“功能对等”为前提(80 年代中期,奈达以“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主张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功能等值。
最后,无论是以语言学为导向的“读者反应论”,还是以文学为导向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而言,都是对同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语言学方法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翻译,而文学方法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马会娟, 2003: 71)。
四、两者的差异1.对读者的期待。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读者对文化差别要努力适应、理解和吸收,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语言和文化特点以丰富本国语言和文化;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则努力迎合读者的要求,适应读者的接受程度,它不指望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而倾向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
2.翻译目的。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意在文化交流,文化第一位,信息第二位;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旨在跨文化交际,信息第一位,文化第二位。
“文化翻译观”要求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移植文化,尽量保留差异;“读者反应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倾向于消除文化差异。
例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句,根据“读者反应论”,倘若译入语国家的夏天并不柔和可爱,夏天就不应译出。
3.翻译策略。
根据文化翻译观,文化因子不可翻译,只能移植或传递,这就要求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
一些具有极强民族性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这时就应采取异化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翻译汉语小说时没有必要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通通都改成现代西方人的行为模式,把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全改成西方人的认知,因为上帝与如来佛还是不一样的(金惠康, 2002: 309)。
中国译界大师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就采用了异化的原则,他们的译本可以让外国读者领略更多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
“读者反应论”在翻译技巧上侧重归化。
归化强调译文的“地道”,尽量使用译文读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入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
奈达主张译文的行文应该很自然,读者无须原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这就要求在翻译中尽量少地搬用生硬的外来语,而尽可能多地使用译文语言的表达法。
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归化策略,他的文本让读者感到故事好像是发生在英语国家一样。
霍克斯将《红楼梦》译成the dream of gold en days,这样一来,对汉语中红色的文化含义也只好按西方文化对颜色的认知来重新定位。
霍克斯的译文大大削减甚至改变了译文中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
4.内容与形式的侧重。
“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交流为中心,倾向保留源语的原汁原味,因而对内容和形式同样看重。
巴斯奈特认为文学翻译失去了形式也就失去了精髓。
诗的翻译,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是种子移植;没有诗的形式的保留,功能对等根本无法实现(bassnett & lefevere, 2001: 4)。
“读者反应论”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倾向信息交流,因而更强调文本的内容,原文中的诸多形式因素,如语言表达方式及某些行为模式等都被转换成了译文读者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的诸形式。
奈达认为,为了保留内容在何种程度上对源语进行形式上的调整取决于源语和译语间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大小。
五、总结奈达“读者反应论”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有其科学性和进步性,因为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或测验读者的反应,译文就不可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它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一方面,以“读者反应”来判断译文成功与否,对两千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意译之争,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但这种理论的种种缺陷使其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翻译等值理论,反而使人们对翻译等值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另一方面,正如韦努蒂提出,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其文化霸权主义倾向(马会娟, 2003: 67)。
奈达是在其从事《圣经》翻译的实践中提出“读者反应论”的,他的“读者”是英语国家的读者,他的译文要以这些读者看懂为前提,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地位不可动摇。
这种翻译理论使西方文化过度影响东方文化,从而出现了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之分。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它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将世界连成一体,现代人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心理。
文化翻译作为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张以“异化”策略为主的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继承了奈达“读者反应论”的合理部分,摒弃了不合理部分,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展现了无穷魅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提高文化信息的信息度,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它反对殖民主义的翻译观和英美民族中心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发展。
综上所述,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比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更符合翻译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因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1]bassnett, susan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2]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3]金堤.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5]马会娟.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6]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7]曾文雄. “文化转向”核心问题与出路. 外语学刊. 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