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看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摘要] 文化负载词是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因而文化负载词的的适当处理是文学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探讨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最终使译文读者跨越文化的障碍,达到文化上功能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

序言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翻译的语言学方法在翻译研究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列费维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鲜明地提出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对等就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文学作品中蕴藏着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如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委婉语等。文化负载词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结晶,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核心价值所在。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适当处理对于传播和树立国家形象极其关键。本文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指导,举例探讨对文学作品翻译中在处理文化信息时所采用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

一、苏珊·巴斯奈特以其文化翻译观

1. 苏珊·巴斯奈特

苏珊·巴斯奈特是一位活跃在当今英国甚至整个世界翻译界的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西方翻译研究向文化转向的坚定倡导者。她的著作主要有《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与列弗维尔合编)、《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Constructing Cultur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等。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深远。

2.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这一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主要内容表现在: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传统的词、句子、段落或是语篇上;第二,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译码——重组过程,而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应走出语义等值的局限,实现文化上的功能对等,翻译的等值是多层面的。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翻译的原则和规范是不断变化的。翻译的目的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根据巴斯奈特阐述的文化翻译观,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交流,因而文化是第一位的,信息是第二位的。就具体翻译而论,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保留文化的

差异性;译文读者要能够适应文化的差别,通过译文了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

二、文化负载词及其分类

1.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众说纷纭,它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文化词汇、文化内涵词、文化空缺词、词汇空缺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等词。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产生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词汇。这类词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国家名族的文化生活,传递着一个民族特殊的文化信息。文化负载词并不单指词汇,也包括短语,往往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能表达特定的意思。

2.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文学作品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几乎无处不在,包括成语、谚语、俗语、问候语、称谓语、歇后语、政治词汇等等。一般而言,词汇包括两层意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概念意义是从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里抽象出来的意义,包括该词所有相关的语义特征;联想意义是指词语运用到语篇中所产生的意义。根据这两个方面的意义,英汉文化负载词的关系归纳为四类:

词汇偶合:词汇意义和联想意义完全相同。如:汉语中有“海枯石烂”、“隔墙有耳”等成语,英语中有“sea going dry and rocks melting”、“walls have ears”等。

词汇并行:字面意思不同,但具有相同的深层含义。换句话说,不同民族对同一内涵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酒肉朋友”和“fair-weather friends”;“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和“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等。

词汇空缺: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在一种语言内丰富在另一种语言中空缺。这类词出现在特定的文化中,由于生活经历、习俗、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如汉语中有四君子(梅、兰、竹、菊)、“秀才班子”等等,同样英语中有“revival meeting”(一种感情极为激发的福音会)、“bingo game”(西方为了尽快认识来参加聚会的人们而设计的一种相互认识的配对游戏)等。

词汇冲突: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部分相同。如“狗”这个意象在英美文化和汉语文化中联想意义是相反的,英语中有“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汉语中有“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

三、从“文化翻译观”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文学作品翻译时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和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归化和异化。巴斯奈特认为,如果文化存在共性,就可以直接将原语文化意象传译到译语中去;如果文化的个性存在冲突,则应从译语对象的接受效果出发,将原语文化的功能传译到译语文化中去,达到功能等效的目的。下面笔者将结合文化翻译观举例分析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策略。

1.归化法

世界各国不同民族在表达习惯、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上都有很大大相似之处,即文化共核。翻译文学作品时,英汉中词汇偶合和词汇并行关系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通常采取归化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给他钱是多此一举,因为他已经很富有了。

译文:To offer him money is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he is very wealthy.

例2:不尝黄连苦,哪知蜜糖甜。不要总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译文: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ws not what is sweet. But don’t always be thinking “in every country dogs bite”.

例3:他没料到半路上会杀出一个程咬金来。

译文:Little did he expect that half way another man should appear and dry to poke his nose into the matter.

巴斯奈特认为,文化共核的存在,原语和译语在用词,线性搭配,修辞手段,借用形象的文化心理习惯等方面都较一致,因而译者在处理这类文化负载词时,就能够信手拈来,获得“文化对等”的效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归化翻译恰到好处,她使读者领域到不同文化之间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之妙,使得译文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表达习惯。

2.异化法

尽管文化之间存在共核,但是汉语和英语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这两种语言存在很大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纵然是翻译的一大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文化是不可译的。在处理英汉语中词汇空缺、词汇冲突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通常采用异化手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译文: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例2: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译文:The way we poor folks try to emancipate ourselves, is just like the way the Eight Fairies(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