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策略透视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7
从“土豪”翻译透视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汉语新词的英译摘要:当代,中国大量汉语新词随着科技、网络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而产生并快速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汉语新词是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土豪”新词的翻译引发了人们对于此类词语的热烈探讨。
本文将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指导,结合汉语新词的不同类别,尝试探讨汉语新词的英译策略。
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旨在为汉语新词英译探索一条更合适的道路,借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繁荣。
关键词:“土豪”翻译汉语新词文化翻译翻译策略一、“土豪”翻译自2013年9月微博上发起“与土豪做朋友”和“为土豪写诗”活动后,“土豪”一词开始在网络上大行其道。
之后在苹果发布香槟金色iphone5s之后,“土豪”一词再度火爆。
那么正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版总编的发问一样,“土豪”这个网络汉语新词,到底该如何翻译呢?众所周知,当前人们所说的“土豪”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土豪”是有所区别的。
那时的“土豪”在毛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频繁出现,其英译为“local tyrants”,并已经被许多权威词典正式收录。
那么作为新词的“土豪”,翻译起来就必须考虑到词语的来源、背景以及文化内涵。
通过分析网上比较流行的几组翻译,我们来探讨翻译新词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土豪:网络用语。
指网络上无脑消费的人,也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网络游戏、电子设备、动漫ACG等)。
后在网络游戏中引申为无脑消费的人民币玩家,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自己有钱的人。
有些人把比自己肯花钱的人都称之为“土豪”。
在公众的观念中土豪一般指一些有钱、爱炫富却没有文化品位的人。
因此,对于土豪的几种翻译,我们应该结合新词的文化内涵来予以比较。
newly rich:新富;暴发户。
属于中性的翻译,其中的文化内涵会根据目的语读者对译语不同的观念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对西进运动之后的美国人来说,新富往往指一些勤劳、聪明、积极努力的人,甚至带有褒义色彩。
归化异化视角下沈从文《边城》日译研究—以小岛久代译本为例摘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不同的翻译策略往往会对译本的可读性及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产生重要影响。
论文选取沈从文《边城》的小岛久代日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人名、地名、方言、文化负载词等多方面出发,简要分析归化异化策略在该译本中的体现运用,从而透视该翻译策略在沈从文作品翻译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边城》;小岛久代;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八骏图》等。
其笔下描写的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生动形象地赞扬了人性之美,作品在国内外皆有重大影响。
小岛久代,1961年毕业于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界熟知的知名学者。
2013年小岛久代翻译的《边城》定名《辺境の町》由勉诚出版社出版问世,引起了巨大反响,颇受日本读者欢迎。
本文拟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出发,从人名、方言、文化负载词三个方面对译者小岛久代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从而为探寻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在沈从文作品翻译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探究1995年,美国知名的翻译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与异化”这一翻译理论的专业术语。
归化的意思是对外语作品进行本土化的处理,对外语作品进行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翻译,从而使读者获得类似于原作的阅读体验。
归化翻译的优点在于促进读者剖析作品,加强了译文的鉴赏意义及阅读性。
异化翻译则与归化的“ 向读者阅读习惯靠拢”相反,而是让“读者向作者的语言表达,思考感想靠拢”。
优点在于尊重了多国之间民族文化的差异,保留了源于此国家的民族特色以及此国家语言文字的格调。
虽说异化与归化是迥乎不同的翻译方式。
但两者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随着时代与场合的变化,可以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遵循读者的阅读习惯这一原则。
(一)人名对于《边城》中出现的人名和称谓,译者小岛久代多采用异化的策略进行翻译,但中国名字在字面意思之外往往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蕴藏其中,例如追求吉利,或者寄予期望。
论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四字成语的翻译策略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四字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语言现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语义内涵。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生动地传达四字成语的含义,使其既保持原文的韵味,又能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首先将对四字成语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概述,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四字成语翻译的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释义等,并分析这些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文章还将关注四字成语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语义的失真、文化的误解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通过对四字成语翻译策略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本文也希望为从事文学翻译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四字成语翻译策略概述四字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形式,其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由于四字成语结构紧凑、含义深远,其翻译往往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兼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常见的四字成语翻译策略主要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和创译。
直译是在保留四字成语原有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寻找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
这种策略能够较好地保留成语的文化特色,但也可能因为语言差异而导致理解困难。
意译则更注重成语内涵的传达,通过解释或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
音译则是将成语中的汉字按照其发音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字母,常用于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含义、难以直译的成语。
创译则是在没有合适对应表达的情况下,根据成语的含义和语境,创造性地构造出新的表达。
在文学翻译中,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成语的特点、上下文语境以及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灵活选择和使用这些策略。
翻译四字成语时,还应注重保持原文的韵味和风格,使翻译作品既能够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又能够符合目标语言的审美要求。
2004年5月M ay.2004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T ianjin F oreign S tudies University第11卷第3期V ol.11N o.3收稿日期:2004-01-04作者简介:张美芳(1953-),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翻译策略二分法透视张美芳(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翻译策略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们探讨翻译策略通常会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并往往有不少人把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
对直译Π意译、语义翻译Π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Π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Abstrac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an indispensable content in translator training.Whenever discuss trans 2lation strategies ,many people w ould mention the dichotomy betwee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But very often these concepts are mixed together and cause con fusions.This article attem pts to analys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se three pairs of strategies and summar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K ey w ords :literal Πfree translation ;semantic Π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ng Π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04)03-0001-061 引言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
翻译策略透视摘要:翻译策略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们探讨翻译策略,通常会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并有不少人往往把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
本文将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Abstrac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an indispensable content in translator training. Whenever discus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any people would mention the dichotomy betwee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But very often these concepts are mixed together and cause confusion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se three pairs of strategies and summar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Key words: Literal/free translation, semantic/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domesticating/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引言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也有学者(参见刘宓庆1993:196-234)把分切、转换、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肯定与否定、阐释或注释、引伸、替代、拆离、增补、省略与重复、重构、移植等等方法称这―手段‖。
以上所引是不同学者所用的不同术语,用以描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
究竟哪些属方法、哪些属技巧、哪些属手段,恐怕是很难讲得清楚的。
我们在这里把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以上所述的方法、技巧、手段)都类归为翻译―方法‖;而把那些能够包含多种方法的术语,如直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见下图)、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等,类归为翻译―策略‖。
本章讨论的就是这样的翻译策略。
翻译二分法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罗新璋,1984:4)。
―此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
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
……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Newmark 1988b:45)。
直译、意译在传统译论里讨论得最多。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又出现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达(Nida 1964)提出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在本质上和意译与直译是一致的。
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House 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格特(Gutt 1991)的―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与―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图瑞(Toury1980,1995)的―适当性‖(adequacy) 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纽马克(Newmark 1981/1988)提出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以及温努提(V enuti 1995) 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与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以上所述的翻译方法二分法,既有共通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本章将对人们常引用及争论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等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直译与意译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
其实,英文literal translation 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也包括逐句译(Sentence-for-sentence)。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 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Shuttleworth & Cowie 1997:96)。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Nida 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
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
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1964:156)。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张培基等1980:13)。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1994:90)。
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见Shuttleworth & Cowie 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
直译、意译是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1980:14-15)。
在原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的表达方式时,直译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例如:(1) He ran his administration as a one-man show, and loved to exercise authority … Arthur Krock reported that he was ―the boss, the dynamo, the works‖.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2)(译文)他在政府里惯唱独脚戏,喜欢发号施令。
……阿瑟·克罗报道说,罗斯福―是老板,是发电机,是钟表的发条。
‖(王宗炎1983:9)当原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直译又无法把原意传递出来时,意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例如:(2) If Main Street didn‘t understand this, Wall Street did.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5)(译文)这一点,一般人不理解,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
(王宗炎1983:10)如直译为,―如果主街不理解,华尔街是理解的。
‖,读者就会不知所云。
王先生把Main Street 意译为―一般人‖,把Wall Street意译为―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把原意清楚地表达了出来,使译文简短明白。
(3) Bette Davies, Spencer Tracy and Frank Capra were Oscars. … Alfred Hitchcock was making a lady vanish.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197)(译文)电影演员贝蒂·黛维丝、斯本塞·屈莱塞、弗兰克·卡普拉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导演了《名媛失踪》。
(注:影片原名是the Lady V anishes.)(见王宗炎1983:11)原文玩了个文字游戏,很风趣,凡是了解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曾导演the Lady V anishes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大概都会忍俊不禁。
但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却造成翻译上的极大困难,如直译成―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使一位淑女失踪‖,其意思就会与原文相悖。
王先生采用意译的方法,表达了原文的一层意义,说明了一个事实,可惜其双头语的形式消失了,原文的风趣味道也完全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