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格式:doc
- 大小:80.55 KB
- 文档页数:2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堂练习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A.采取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B.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采取明哲保身的外交方针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2.“如果不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立场,就会成为卫星国,仰帝国主义的鼻息,就会成为从属国家。
因此,在坚持独立自主上不能放松。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同步练习____年 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__知识要点:一、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外交政策。
二、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①建国第一年,就同_______等_____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_______年,中国同________谈判西藏问题时,__________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③_______年,第一届亚非会议在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举行(又叫_________会议)。
中国代表团团长__________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___________会议。
(P79“自由阅读卡”)当堂检测题:1.新中国建立以后,所奉行的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的方针2.对新中国态度明显不同的是( )A. 苏联、美国B. 苏联、越南C. 苏联、英国D. 英国、美国3.建国第一年,同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 17个B. 25个C. 30个D. 36个4.周恩来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 “求同存异”D.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5.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B. 日内瓦会议上C. 周恩来总理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D. 万隆会议上6.周恩来曾经有这样一段讲话:“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这段讲话是发表在( )A. 1955年万隆会议上B. 1972年中美会谈中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D. 1972年中日会谈中7.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规定了在发生与第三国冲突时互助的义务。
在理论上,条约规定中国有义务在全球范围内驰援苏联;而实际上,也意味着如果中国周边地区的潜在危机加剧,中国将得到苏联的安全保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保障了中苏双方的国家安全 B.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2.我国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1954 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三国总理共同倡导了()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和平统一八项主张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求同存异”方针3. 周恩来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一天好起来。
……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最早提出这一原则的双边谈判是()A.中缅 B.中日 C.中美 D.中印4. 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与会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D.“求同存异”的方针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立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下列属于其内容的是()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6. 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其含义是()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中国坚决不干涉美国、苏联的内政C.中国、美国与苏联应该和平共处 D.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7.中国在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上做出的主要贡献是()A.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导了会议进程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C.独家提出“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成为亚非国家关系准则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会议顺利进行8.60多年前的亚非会议,中国、亚洲、非洲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目标:1、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美苏对华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3、对比新中国和旧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
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真正站了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的原因。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熟读课文中的图例,联想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利用图画和插图掌握历史知识。
1、背景:(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_____ 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2)建国后,新中国展开积极地外交活动,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____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__________,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2、提出: _ __年,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_____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判,___ 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项原则。
4、意义:万隆会议的召开:1、时间:_______年2、地点:在____________的__ ___。
3、人物:众多_____________首脑;(中国代表团团长________。
)4、会议的性质: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内容: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请回答:
(l)这个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是怎样提出的?
(2)这一原则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1)五星红旗在哪座建筑物前飘扬?
(2)这种情景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请简述其经过。
(3)列举出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参考答案
一、(1)为了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这两国总理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
(2)后来,这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1)在联合国大厦门前。
(2)从1971年开始。
由于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决议。
(3)1972年,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同年,日本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阅读、自学、知识概括和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精神、表达能力;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出示材料:一幅反映旧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的画面。
西方列强趾高气昂,清朝官员俯首称臣。
图片展示了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样的?(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出示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本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引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呢?其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又取了哪些外交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明确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4、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出示图片(开国大典),设问: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键词:独立、自主、和平)2、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形象彻底转变,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全新形象面对世界。
3、然而当我们环顾世界,准备大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面临的外交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峻。
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教学目标基础知识:①了解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以及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②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主要活动。
基本技能:①识图解图,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能灵活运用知识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对比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②善于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积极解决问题;③学以致用,编写、表演历史小短剧。
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课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提出问题尽量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出发,导入新课。
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以学生合作闯关的形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在每一关的问题设置上力求科学,想办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另外,为增加学生学习内驱力,可以将学生分配成若干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并设置组与组竞赛环节。
最后,通过编写历史小短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原”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确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②周恩来堪称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教学依据依据“初中历史主体性教育教学”原则,力求做到两点:其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出并解决问题;其二,以激活学生思维为目的,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①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重点、难点的突破:“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外交活动都是以它为前提展开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鲜明强烈的两张图片给学生视觉和感受上的强烈冲击,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分析得出结论:要想在国际上赢得尊重,首先要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苏联B.缅甸C.朝鲜D.印度
2.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
A.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一项原则的提出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联合国代表大会D.不结盟会议4.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各国间的矛盾、分歧提出的方针是()
A.互不干涉B.平等互利C.求同存异D.互相尊重
5.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A.对外开放政策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下列属于其内容的是()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⑤⑥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于解决()
A.国际组织之间的问题B.民族之间的问题
C.党与党之间的问题D.国与国之间的问题
8.国际舆论曾评价:“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会议成功不了”,“亚非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
你认为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中国()
A.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制定“另起炉灶”的方针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9.下列国家中,没有参加1955年万隆会议的是()
A.印度尼西亚B.印度C.中国D.英国
二、非选择题
10.请列举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
(至少列举三项)
11.阅读下列材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关于国与国关系的一贯主张和我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列入我国历史发表的许多文件中。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译本》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
(3)这对国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印度总理尼赫鲁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演说。
”缅甸总理吴努说:“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人的一个很好的答复。
”埃及总理纳赛尔说:“他是想答复我们昨天听说的关于他的问题,我喜欢他的演讲。
”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说:“这是和平的演说。
”菲律宾外交部长罗慕洛说:“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族精神。
”
——《亚非会议日记》
请回答:(1)这些人是在评价谁的演说?该演说是在何时何会议上发表的?
(2)这个演说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3)人们把这次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为什么?
答案
1.A 2.A 3.B 4.C 5.B 6.C 7.D 8.D 9.D
10.(1)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4)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11.(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周恩来。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是,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3)逐渐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12.(1)周恩来。
1955年。
在万隆会议上。
(2)“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万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