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翻译策略和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882.00 KB
- 文档页数:56
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一、本文概述《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英汉语篇结构、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英汉语篇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篇章组织、信息排布、逻辑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汉语篇的本质特征,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章将首先概述英汉语篇对比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以期为英汉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英汉语篇的基本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篇构建上也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还深深植根于两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中。
英语语篇通常呈现出一种直线型思维模式,即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逐步深入,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思维模式在英语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文体中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往往重视逻辑性和形式化,通过丰富的连词和语法结构来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整个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相比之下,汉语语篇则更多地采用螺旋型思维模式。
在汉语表达中,作者往往先从外围入手,通过描绘背景、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渐引出主题。
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文学作品、日常会话中尤为常见。
同时,汉语语篇更注重意合性,即通过语境和语义的关联来实现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而非依赖明显的连词或语法结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
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性和客观性,注重分析和推理,因此英语语篇也呈现出一种客观、直接的风格。
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综合和感悟,因此汉语语篇更倾向于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了解英汉语篇的这些基本特征差异,对于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在语篇构建上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语义、风格和文化内涵上的对等。
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汉译英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语篇衔接是汉译英翻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熟练运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达到翻译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研究。
第一步:了解英汉语篇衔接手段英汉语篇衔接手段指的是在语篇中为了使文章内部各部分内容更加连贯,通过表达方式和语言手段进行衔接的方法。
比如,在英语文章中,通常使用词汇的重复、代词、连接词等手段来实现衔接。
第二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在中国汉语中,比较常见的语篇衔接手段有把握句、指代、补充、归纳、转折、递进等。
而在英语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包括代词、连接词、转折词、副词等。
第三步:对比研究汉译英翻译的策略对比中国汉语和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我们发现,虽然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但衔接手段的作用和实现方法却是相似的。
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原文的衔接手段,尽可能保持原文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第四步:注意汉译英翻译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汉译英翻译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顺易懂:翻译的语言应该通顺易懂,便于英语读者理解。
2. 所述即所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不要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解释。
3. 注重语法:汉译英翻译要注重语法准确,尤其是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参考原文词汇:在翻译时,可以参考原文的词汇,但不要照搬照抄,应该考虑到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汉译英翻译策略。
通过对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交流中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并且通过掌握汉译英翻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提升翻译质量,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谚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谚语在口头传播和书面表达中分布得很广,因此它们在传播民族文化,影响审美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谚语起源于古代,中西方文化交往和传播进程中,有许多英汉谚语被翻译出来,它们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变化上有许多不同,这种变化在探究文化差异,分析译文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英汉谚语的差异很大。
首先,英汉谚语的词汇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中的词汇有较多的专业性,而汉语中的词汇口语化,较多的是拟声词汇,有助于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其次,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英文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表达的是一个人不闲着就不会有麻烦,而汉语中的“滚石不生苔”则表达的是一个人长期漂泊就不会有成就。
另外,英汉谚语在语气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Waste not,want not.”表达了“节约绝不会贫穷”,而汉语中“节约用度家可致富”则表现出更强烈的劝诫意味。
此外,英汉谚语在语句长短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英文中“Don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而汉语中“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由于谚语较短,在英汉翻译时,译文往往不能完全表达英文的表达意思,因此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信息的完整性。
其次,以下是汉英谚语翻译的几种策略:首先,直译是最常用的一种策略,即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使译文尽可能接近原文,更容易理解。
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可直译成“患难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其次,意译是另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即以译者的理解为主,灵活运用词汇,翻译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可以灵活意译为“太熟悉会导致轻蔑”。
翻译教学中英汉对比的应用摘要:一、引言二、中英词汇表达差异1.词汇空缺现象2.词汇内涵差异3.词汇表达方式不同三、句法结构差异1.句子结构差异2.语序差异3.被动语态使用差异四、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习语和文化特定词汇2.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3.文化适应与翻译策略五、翻译技巧与策略1.直译与意译2.归化与异化3.增译与删译六、实例分析1.文学翻译实例2.商务翻译实例3.影视翻译实例七、结论正文:一、引言翻译教学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中英双语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翻译教学中,中英汉对比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质量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文化等方面分析中英翻译中的差异,并探讨相应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二、中英词汇表达差异1.词汇空缺现象: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表达上存在许多差异,部分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词汇,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例如,汉语中的“关系”一词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需要通过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2.词汇内涵差异:中英词汇在内涵上也有很大差别。
如“狗”在汉语中常含有贬义,而在英语中则无明显感情色彩。
因此,在翻译时需根据语境进行调整。
3.词汇表达方式不同: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如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用法较为灵活,而英语则有较为严格的词类划分。
在翻译时,应注意词类的转换和调整。
三、句法结构差异1.句子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有很大差异。
汉语句子以主谓宾为基本结构,而英语则以主语、谓语、宾语为基本结构。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2.语序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有所不同。
汉语中词序较为固定,而英语中词序较为灵活。
在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词序以保证译文的通顺。
3.被动语态使用差异:汉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少,而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为频繁。
在翻译时,应根据英语的被动语态特点,适时将汉语句子改为被动语态。
四、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习语和文化特定词汇:中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习语和文化特定词汇,这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论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交流的扩大,英语笔译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化角度探讨英汉语言差异对英语笔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语音差异英汉语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英语笔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例如,“r”音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当汉语口音较重的译者翻译英语时,容易将“r”音省略或发错。
此外,英语中的元音多而且变化多端,而汉语只有五个元音,且不具备元音变化的复杂性,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根据语言差异进行音译或意译。
翻译策略:1.注意区分英汉语音差异,保证语音表达准确。
2.根据语言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音译或意译。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存在很大的不同,译者需要根据句子结构、语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翻译。
英语语法灵活多变,汉语语法较为固定,表达方式单一。
因此,有些英语句子在汉语中翻译时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以使其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
1.注意区分英汉语法差异,掌握英语和汉语的语言风格和语法特点。
2.根据语言差异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和语言转换。
三、词汇差异英汉语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词汇量的差异,英语单词极其丰富且具有多义性,而汉语单词种类相对较少;二是词汇使用的差异,英语具有更为广泛的使用场合和搭配方式,而汉语则有着更为严格的表达方式。
1.了解英汉语言的词汇差异并保证准确理解文章意思。
2.在翻译中根据上下文和文章意图找到与之相应的翻译词。
四、文化差异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习惯用语、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
由于英语是国际性语言,因此它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英语笔译时,译者需要了解英语使用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避免在翻译中产生不同的文化水平和表达方式。
1.了解英语使用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避免产生文化误解。
2.在翻译中选择与文化背景和语境相符的表达方式。
总之,作为翻译者,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以便在英语笔译中找到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英汉成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摘要: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成语方面的巨大差异成为英汉互译的障碍。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成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找出适当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水平。
关键词:英语成语,汉语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Translation StrategiesAbstrac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du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which turn to be the obstacles of translation. Since the long history of two languages, a large number of idioms are created. These enjoyment are immersed in simple and vi vid languages which are implicit, humorous, serious and elegant.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Key words: English Idiom, Chinese Idiom,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Strategy语言与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成语与文化更是息息相关。
英汉介词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摘要:介词在语法里是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字缀。
英汉这两种语言都有介词这一词类,亦称前置词,都属于虚词,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之前,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或;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词语之间在时间、方式、条件、对象等方面的诸多关系。
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表示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或者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介词从特性到用法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这些相似和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挖掘隐藏在句子表面后的深刻的语言哲学规律,也能为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践中汉英翻译问题打开思路。
关键词:介词用法对比差异翻译一、引言介词的数量并不多,但其用法十分灵活,与其他词的搭配能力极强,表达内容也极其广泛,在句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很活泼的词类。
通过研究英汉介词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挖掘隐藏在句子表面后的深刻的语言哲学规律,能为我们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践中汉英翻译问题打开思路。
二、英汉介词语法功能比较英汉介词是虚词,一般都不重读,在句子中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和后面的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句子成分。
但是,英语介词短语在句中所作的成分与汉语介词短语有所不同。
汉语介词短语主要作状语,有的可以做补语,还有的在介词短语后面可作定语,如:①他在图书馆借书。
(作状语,表空间)②她从早上一直工作到晚上。
(作状语,表时间)③我们的干部要对人民负责。
(作状语,表对象)④我们的工作方法是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问题。
(作状语,表方式方法)⑤全国人民的生活比过去更好了。
(作状语,表比较)⑥他作了一个关于科学家彭加木的报告。
(作定语)1.与汉语相同的是英语的介词短语也可作状语、定语和补足语:①albert has so much work to do that he’s staying late at the office.艾伯特工作很多,现在还在办公室加班。
(作地点状语)②his heart danced crazily for a moment,then became normal again.他的心剧烈地跳了一会,然后又恢复正常了。
英汉语言句法差异对比及翻译策略探析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特别的策略。
以下是对英汉语言句法差异的对比及翻译策略的探讨。
一、主谓宾结构
主谓宾结构是英语中最基本的句子类型,而在汉语中通常采用主谓宾补结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将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转化为主谓宾补结构,或者采用其他合适的句法结构来传达同样的信息。
二、被动语态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在汉语中则很少使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语态,或者采用其他合适的句法结构来传达同样的信息。
三、分词结构
在英语中,分词结构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等意义,但在汉语中则需要采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来传达同样的意思。
因此在翻译过程
中,译者需要将英语中的分词结构转化为汉语中合适的句法结构。
四、倒装结构
在英语中,倒装结构可以用来表示强调、疑问等意义,但在汉语中则需要采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来传达同样的意思。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将英语中的倒装结构转化为汉语中合适的句法结构。
总体来说,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差异较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来传达同样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都非常重要,因此译者需要对两种语言的语法和句法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掌握。
一、英、汉主语的类型英语里通常所说的主语是指语法主语,是句子中与谓语相对存在的成分,它在句子中一般位于主要动词之前,要求谓语动词与之保持一致关系,并需要谓语动词有所陈述,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用来说明谓语所陈述的是“谁”或“什么”。
从语法意义上讲,英语的主语不可或缺,且只能由名词、名词短语或主格代词担当,其它词类做主语必须转化成名词性质的短语,如不定式、动名词形式;从语义上讲,主语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潘文国在《汉英语对比纲要》中把英语的主语分为四种,即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形式主语、主题主语。
汉语的主语是位于一个句子的前半部的陈述对象,往往由名词、数量词或代词充当,也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充当。
此外,空间方位词和时间名词也可以充当主语。
从语法意义上讲,主语和谓语之间不存在一致关系,主语在一定的语境里可以省略;从语义上讲, “主语可以是施事、受事、工具、与事、结果、描述对象、判断对象、评议对象等”。
因此,汉语至少有10 种主语。
即(1)施事主语( “警察抓住了三个小偷”) , (2) 受事主语( “三个小偷都抓住了”) , (3)零位主语( “下雨了”、“刮风了”) , (4)主题主语( “老虎是一种动物”) , (5)时间主语( “昨晚抓住了三个小偷”) , (6)地点主语( “公共汽车上抓住了三个小偷”) , (7)工具主语(一把菜刀闹革命) , (8)方式主语( “这么快就盖好了一座房子”) , (9)存现主语( “处处有热心人”) , (10)关系主语( “这件事请保密”)二、英、汉主语的差异比较(一)主语显著与话题显著赵元任、李纳和汤生认为,英语是主语显著性的语言,汉语是话题显著性的语言。
要弄清楚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别,首先必须明白主语和话题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英语是偏重形合的语言,句子以主谓结构为纲,前后勾连,节外生枝,叠床架屋,句子复杂而不流散。
在这种句子结构中,主语不可或缺,主语对全句具有“全面密切的关系”,且要求谓语在人称和数上与之保持一致关系。
汉英翻译三步走引导语:下面店铺就为大家带来汉英翻译三步走,至于是哪三步呢,赶快看看以下文章吧。
、一、翻译中的一个悖论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哪一个更难?大多数人会答曰:汉英翻译更难。
显然,这看起来是一种合理的问问题的方法,其实并非如此。
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没有哪一个更难和不难的问题,只是因人而异,视个人的英语水平和翻译水平而定。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会有一种明显的“汉英翻译比英汉翻译更难”的感觉呢?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翻译的过程。
其实,无论是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就翻译的过程而言,只有两个:一是对原文的理解,二是用译文来表达。
弄明白理解和表达这两个过程,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一种“汉英翻译更难”的论调了。
首先,有必要考查一下英汉翻译的过程。
如果做英汉翻译的话,我们第一步需要理解英语,然后再把理解到的英语表达成为汉语就可以了。
因为英语毕竟是我们的外语,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我们不懂英语是正常的。
所以,无论英译汉这个过程汇总,英语有多难或者有多简单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查阅英语词典得出比较正确的译文。
然后,换过来,汉译英则不一样了。
那些认为汉译英更难的人就认为,明明我们认识汉语,却不能用地道的英语来翻译,所以,汉译英很难做。
但是,如果我们这样来想,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我们连第一步(理解英语)可能都无法完成;而汉译英的话,好歹我们能完成翻译的第一步(理解汉语原文)。
没有人能否认我们中国人,看不懂汉语吧?既然如此,我们就能够克服那种长期以后认为“汉英翻译更难”的心理障碍了。
那么如何比较有效的完成汉英翻译呢?根据长期以来积累从事翻译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来着手:二、汉英翻译三步策略之一:定主语1.翻译的单位在翻译中,最小的翻译单位是什么?是篇章吗?是段落吗?是句子吗?是单词吗?甚至是音节吗?这是一个翻译理论家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
现在大多数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家都趋向于以篇章或者是整个问题为基本的翻译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