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辩证
- 格式:pdf
- 大小:20.86 KB
- 文档页数:5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一、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它是指在动脉血压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下,持续时间较长或频繁发作的一种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严重的损害。
二、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阳上亢、肝火偏盛等原因所致。
人体的五脏六腑相互联系,肝脏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肝阳上亢意味着肝脏功能失调,肝火偏盛则代表肝火旺盛,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最终引发了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高血压患者,中医师会通过望诊、问诊、和闻诊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因以及身体状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调理情志:在治疗高血压时,中医非常重视调理患者的情志状态。
情志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通过调节情绪,维持身心健康。
中医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以促进血压的稳定。
3.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饮食调理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一环。
高血压患者应以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为主,避免过度摄入高盐、高脂和高糖的食物。
同时,中医还强调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降低血压。
4.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方法是使用中药。
根据个体差异,中医师会为患者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肝脏功能、平衡阴阳、降低血压。
中药的治疗效果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因此患者应按医嘱坚持用药。
四、注意事项1.密切监测血压: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压,对血压升高的情况要及时发现并就医治疗。
2.遵医嘱用药:患者在用中药治疗高血压时,应严格按照医师的要求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3.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过度饮酒会加重高血压病情,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4.定期复查: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语中医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强调个体化、全面性和综合性。
中医诊断高血压的标准
中医诊断高血压的标准主要基于症状和脉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高血压辩证类型及其对应症状:
1. 阴阳两虚型: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促、下肢浮肿、夜尿增多等症状。
2.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有力等。
3. 冲任不调:这种情况常见于妇女经期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面红出汗、血压波动等症状。
4. 肝肾阴虚型:患者可能会有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症状。
5. 痰浊阻滞型:心悸嗜卧、呕恶痰涎、头重如蒙等症状可能与痰浊阻滞有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
高血压中医辩证分型及膳食原则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胀、头痛,或头重脚轻,或如坐舟车,常伴耳鸣心悸,血压升高。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与五志过极、年老体迈、膳食不节、劳逸过度等有关,其发病与五脏相关,但主要病位在心、肝、脾、肾,病性有实有虚,临床多以虚实夹杂为主。
一、肝火上炎证1.临床表现:以头晕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为主症,兼见耳鸣如潮、胁痛口苦、便秘溲黄等症,舌红,苔黄,脉弦数。
2.膳食特点:膳食以清淡为主,平肝潜阳。
三、痰湿内阻证1.临床表现:以头重如裹为主症,兼见胸脘痞闷、纳呆恶心、呕吐痰涎、身重困倦、少食多寐等症,苔腻,脉滑。
2.膳食特点:膳食以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为主,健脾运湿。
三、瘀血内阻证1.临床表现:以头痛如刺、痛有定处为主症,兼见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等症,舌质暗,脉弦涩。
2.膳食特点:膳食以清淡、温平为主,活血通络。
四、阴虚阳亢证1.临床表现:以眩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为主症,兼见头重脚轻、口燥咽干、两目干涩等症,舌红,少苔,脉细数。
2.膳食特点:膳食以清淡、养阴生津为主,滋阴潜阳。
五、肾精不足证1.临床表现:以心烦不寐、耳鸣腰酸为主症,兼见心悸健忘、失眠梦遗、口干口渴等症,舌红,脉细数。
2.膳食特点:膳食以偏温补为主,补益肝肾。
六、气血两虚证1.临床表现:以眩晕时作、短气乏力、口干心烦为主症,兼见面白、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等症,舌淡,脉细。
2.膳食特点:膳食以少食多餐、细软滋补为主,补益气血。
七、冲任失调证1.临床表现: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为主症,兼见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2.膳食特点:膳食以清淡、富含营养为主,调和冲任。
中医辨证高血压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并非一个独立的病名,而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耳鸣等,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肾、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中阻等证型最为常见。
肝阳上亢:表现为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等症状,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火所致。
肝肾阴虚:症状包括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失眠多梦等,多因年老体衰、肝肾精血不足所致。
痰湿中阻:表现为头晕头重、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舌苔厚腻等,多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所致。
2️⃣ 中医辨证施治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肝阳上亢型:治疗原则为平肝潜阳、清热泻火。
常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药物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等,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泻火的功效。
肝肾阴虚型:治疗原则为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常用方剂如杞菊地黄丸,药物包括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药等,能够滋养肝肾、明目降压。
痰湿中阻型:治疗原则为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包括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等,具有燥湿化痰、健脾止眩的作用。
3️⃣ 中医养生调护高血压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高血压患者的养生调护,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运动锻炼等方面。
饮食调养:高血压患者宜低盐低脂饮食,多食用富含钾、镁、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芹菜、海带、紫菜、香蕉等。
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助于血压的稳定。
可通过冥想、瑜伽、太极拳等方式进行情绪调节。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降低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体质的调理和脏腑功能的恢复。
通过个体化治疗、综合调理,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
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其中辨证治疗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九种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一、虚实辨证法1.虚证:血压不高而头晕、头痛、眼花,精神不佳,容易疲劳,红舌少苔,脉细弱。
以益气、养血为主。
可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山药、枸杞等中药。
2.实证:血压高而头晕、头痛、胸闷、口干、口渴、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以清热利水、降压为主。
可用黄芩、龙胆、金银花、夏枯草、丹参、薏苡仁等中药。
二、阳虚阴盛法高血压病多属阳虚阴盛证。
表现为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耳鸣心悸、夜尿增多。
应首先治疗阴液亏虚,用沙参、麦冬、天冬、银翘、黄芪、当归等中药以养阴液、滋阴清热。
三、肝肾阴虚法高血压常常在肝肾阴精亏损而出现。
表现为头晕、伴有耳鸣、紧张、易怒、失眠、潮热、眼花等。
可选用麦冬、枸杞子、熟地黄等中药。
四、肝阳上亢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肝阳上亢所致。
表现为眼目赤红、头晕、头痛、易怒、失眠等症状。
以清肝泻火、降血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龙胆、黄连、黄芩、丹参等中药。
五、攻下清热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发热证。
表现为急躁失眠、口干、舌苔黄厚、尿量减少等症状。
以清热解毒、凉血平肝、攻下降压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连翘、秦皮、黄连等中药。
六、病机紊乱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病机紊乱所致。
表现为五脏气机不畅,导致失眠、烦躁、情绪不稳。
以益气、健脾、和胃、疏肝、止泻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人参、枸杞、泽泻、陈皮、半夏等中药。
七、菌毒积聚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菌毒积聚所致。
表现为口苦口臭、恶心、呕吐、便秘等。
以利肠,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大黄、甘草、黄连、三七粉等中药。
八、风寒湿毒法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风寒湿毒所致。
表现为身体沉重、关节疼痛、乏力、面色浮肿、鼻塞等。
以驱风散寒、祛湿除瘀为治疗原则。
可选用威灵仙、薤白、羌活、红花等中药。
中医辨证高血压中医辨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如同蔓延在人体健康领域的阴霾,让人心生忧虑。
然而,在这片阴霾中,中医辨证高血压的疗法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患者前行的道路。
以下,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医辨证高血压的奇妙世界,探寻其中的奥妙。
高血压,中医称之为“眩晕”、“头痛”等,其病机复杂,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等因素所致。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肝肾阴虚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
治疗时,宜滋补肝肾,养阴潜阳。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药材,可滋补肝肾;泽泻、茯苓、丹皮等药材,可利湿泄热;黄柏、知母等药材,可清热降火。
如此,便能调和阴阳,缓解病情。
其次,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舌燥等症状。
治疗时,宜平肝潜阳,清热解毒。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羚羊角汤等。
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药材,可清热解毒;羚羊角、石决明等药材,可平肝潜阳;钩藤、菊花等药材,可清热明目。
通过此方,患者肝阳上亢之证可得以缓解。
再者,痰湿内阻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胸闷、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宜健脾利湿,化痰通络。
常用的方剂有半夏白术散、二陈汤等。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等药材,可健脾利湿;白术、甘草等药材,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等药材,可利水渗湿。
如此,患者痰湿内阻之证便可逐渐改善。
此外,还有气滞血瘀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材,可活血化瘀;当归、赤芍等药材,可养血活血;柴胡、枳壳等药材,可行气止痛。
通过此方,患者气滞血瘀之证可得以缓解。
中医辨证高血压的治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患者耐心配合,长期坚持。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失调引起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1.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降低血压。
常用的穴位包括合谷穴、内关穴、太冲穴。
2.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调节内分泌功能,帮助降低血压。
常用的中药包括山楂、丹参、茶叶等。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
应该少食用油腻和高盐食物,多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和水果等。
4.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不良会加重血压升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5. 运动保健: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
降低血压。
适宜的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等。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因此建议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以上是关于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的概述。
请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接受治疗之前咨询医生。
800字。
中医常见高血压六种证型辨治传统中医没有高血压的概念,高血压的概念是随着西医传入中国的。
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与西医有所区别。
但是通过对高血压相关疾病的研究发现,传统中医所涉及的一些临床辨证,与高血压患者的常见证候吻合度极高。
基本上可以判定,这些传统中医辨证对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诊治,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可出现头胀、眩晕、心浮、耳鸣、烦躁、腰酸、腿软、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属于“头痛”“眩晕”等范畴。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心、肝、肾三脏阴阳、虚实的消长失去平衡所致。
加之饮酒饱食,或忧思恼怒,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作用,以致肝风内动,气血受阻,肝阳暴涨,蒙蔽清窍,则发为中风。
中医能治疗高血压吗?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中医是怎么治疗高血压的?中西医治疗目标、思路不同首先,中医治疗高血压与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目标不同,思路不同。
西医治疗高血压,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把血压降下来,也就是常说的:“降压是硬道理”其主要思路是治标;而中医的治疗目标有三个,除了要求把血压降下来外,更加重视症状的改善和并发症的预防。
即通过调理经脉气血的运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临床上有许多患者血压下降了,但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心悸等症状可能还存在,还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高血压可引起动脉硬化、肢体麻木、甚至引发中风、心梗、心衰等并发症。
我们在运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同时,更加关注患者的自身感受,更加关注动脉硬化及斑块的改善和中风的预防。
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其次,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有中药、针灸、穴位拍打、运动疗法、气功疗法、音乐疗法、饮食疗法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基础,其它疗法为辅助疗法。
而中药疗法又根据病在血、病在脉的不同,重点治血和重点治脉。
辨证论是其重要特色,即同样的高血压可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
例如,患者出现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数等,我们辨证为肝火上炎,用清肝火的方法治疗,肝火清了,血压就下来了,人也就舒坦了。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控制和缓解高血压。
本文将就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施治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式,它基于中医理论,通过辨别患者体内的阴阳失衡和气血运行不畅的具体表现,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高血压常见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
1. 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高血压的常见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舌质淡白、脉象细弱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益气活血,调整气血平衡。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当归、川芎、红花等,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2. 肝阳上亢型肝阳上亢型是高血压的一种辨证类型,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耳鸣、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平肝息风,降低肝火。
可以采用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等中药进行治疗,并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
3. 肾虚型肾虚型是高血压的辨证类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舌质红、脉象弦细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滋补肾阳,强化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等,可以配合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
4. 痰湿阻络型痰湿阻络型是高血压的一种辨证类型,患者常表现为胸闷胁痛、头重脚轻、体胖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症状。
治疗方法是通过祛痰化湿,通畅经络。
可以采用半夏厚朴汤、二陈汤等中药进行治疗,并配合拔罐、艾灸等疗法。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方案制定。
2. 综合治疗:中医辨证施治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3. 结合饮食调理:中医辨证施治强调饮食调理,可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如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等。
高血压病的辩证分型及治疗【高血压病的概述】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目前一般认为,是在一定的基因遗传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调节正常血压机制失代偿的多因素疾病。
其中与遗传、年龄、职业、环境,以及高钠盐食谱、嗜烟、肥胖等因素有关。
本病根据起病和病情进展的缓急及病程的长短,可分为两型,即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高血压。
前者又称良性高血压,绝大部分患者属此型,后者则称为恶性高血压,仅占患者的1%~5%。
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晕眩”、“头痛”范畴,指出情志紊乱,饮食不节,内伤泄泻就是引致本病的主要病因。
【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目前一般认为,是在一定的基因遗传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调节正常血压机制失代偿的多因素疾病。
其中与遗传、年龄、职业、环境,以及高钠盐食谱、嗜烟、肥胖等因素有关。
本病根据起病和病情进展的缓急及病程的长短,可分为两型,即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高血压。
前者又称良性高血压,绝大部分患者属此型,后者则称为恶性高血压,仅占患者的1%~5%。
脑血管不幸、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心肌梗塞,就是本病常用的并发症。
中医将本病归属“眩晕”、“头痛”范畴,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
例如长期精神紧张或生气悲悯,或致肝气滑精,日长则郁而化火;劳累过度或年老体弱,并使肾阴虚损,肝失所养,阴不敛阳则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恣食川楝子或嗜酒过度,可以受损脾胃,致脾失健运,烫浊壅遏,长壅化火。
凡此,都并使肝阳紧绷于上,阴血亏损于下,构成上实下虚之象。
【高血压病的中医辩证分型及治疗】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导读:高血压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个症候。
为了降压,西医发明了稀释法,却导致了中风.短期行为却产生严重后遗症。
如何逃出这种“气粗力壮”的怪圈呢?请看王正龙老师谈高血压。
我国现在有1亿人患有高血压,平均4个家庭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以头痛眩晕、时发时止,或头重脚轻、步履不稳、血压升高为特征。
但现代医学将高血压定为一种疾病是不科学的,因为元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都会使血压升高,只能属于一种症状。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房劳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
凡高血压患者发病是有规律的,都与性交(房事)泄精和生气郁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性交(房事)过度就必定损伤脾肾的功能,长期郁闷必定产生瘀滞而暗耗肾精,而且,肝气郁滞就会损伤脾胃的正常功能(肝木克脾土),并会因为气滞而产生瘀血。
若要治愈高血压,必须在Yu望和性情方面有所克制,提高修养,认真遵守传统养生方法,才是根除疾病的法宝。
那些想发明一种快速治愈或根除高血压药物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道理很简单:汽车没有汽油,应该如何解决?补充添加剂、催化剂?还是补充汽油?参参看!由于性交过度和长期郁闷造成的肝、脾、肾功能严重衰退,身体内产生的垃圾就不能得到正常和及时的清除,从而造成了血液粘稠。
由于血管的直径不变,粘稠的血液就会比正常血液的流速要缓慢,尤其对于毛细血管来说,粘稠的血液就更难以通过,处于血管末梢的组织就会出现缺血的现象(大脑供血不足就会导致眩晕,真阳上头破瘀就会导致头痛),末梢神经就会通知中枢神经,而中枢神经就会命令心脏增加泵血压力,以使毛细血管的血压和供血能力恢复正常。
这是人体的自然调节功能。
而心脏只有一个,距主动脉较近的组织器官就必然会出现供血过多的情况,所以高血压患者多数都有“气粗力壮”的表现。
然而,西医发明的降压药物,是抑制中枢神经的功能,使中枢神经向心脏发出减小泵压的指令,这就是过量服用降压药会使患者变成低血压的原因。
而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就会使动脉末梢的血管和组织长期处于供血不足状态,毛细血管就会变脆。
当患者情绪过分激动时,血压陡然增高,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发生“脑卒中”(脑溢血)。
有人会问:既然血管末梢会脆裂出血,为什么手指脚趾尖的血管和脏腑的毛细血管不会破裂呢?这是因为人在激动的时候血液不会向四肢流动,使得多出来的血液汇聚在躯干和头部,手脚冰冷就是证明。
而且,躯干的肌肉也会因为激动而收缩,同时心脏跳动加快,使大量的血液只能向大脑汇聚。
由于脑部的毛细血管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失去弹性,就必然在血压陡然增大时发生破裂。
现代西医所测量的血压都是主动脉的血压,好像至今还没有人测量过毛细血管的血压,这就是高科技旗号下的一个不科学之处。
另外,由于心、脑、肾对于精血的需求量最大,因为房事过度而造成的元精亏损,就会使得人体自动通过加大血液压力和流量的方法来解决心、脑、肾对血液能量的需求,而人体的心脏只有一个,满足了心、脑、肾的供血要求,自然就会使其它脏腑组织的血压增高,这就是血液不粘稠也会患有高血压的原因。
这就说明,高血压是人体调节自身功能的正常反应。
这也说明,治疗高血压应该以恢复脏腑功能为原则,而不应该用刺激中枢神经来抑制心脏“泵压”的方法进行治疗,不能只重视技术指标而忽视了生命的根本。
现代医学发明了稀释血液的方法,但是,由于患者过去血液粘稠,血管内径就会因垃圾的淤积而变小,稀释了血液却不能消除淤积,即便使用了消除瘀血的药物,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垃圾的因素,尤其是没有恢复血液中应有的营养成分,所以不久就会回复到原来的不良状态,也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情况。
如果处于患病初期,通过节制房事就可以将高血压治愈。
若处于中后期,就必须利用“扶正祛邪”的原理,通过服用补脾肾之阳的药物进行治疗。
服药期间,血压都会有所升高,甚至头痛,千万不要被血压表上的数值所吓倒,待元气有所恢复,血压必定下降到正常值。
应以恢复元气和脏腑功能为主,不要以恢复血压值为主。
否则就会导致舍本逐末的结果。
现代西医学认为,膳食中经常食入过量的盐,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高血压会导致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同时还会导致冠心病。
这些认识都是非常错误的。
正常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吃很咸的食物的。
嗜咸的人一定是脾肾两虚的人(肾虚一定嗜咸,肾“在味为咸”),脾虚则饮食无味,也就非常想吃味道浓厚的食物,而脾肾两虚才是造成高血压和嗜咸的主要原因,因果关系(或父子关系)必须搞清楚。
高血压会导致心力衰竭似乎是正确的,因为心脏长期处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足的不良状态,必然会导致心脏功能的丧失。
但是,元精亏损是导致冠心病、肾功能衰竭、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只有脏腑功能逐渐恢复,元精得到了补充,就可以使高血压降到正常水平,同时也就治愈了心、脑、肾方面的疾病。
因果关系也是不应该混淆的。
总而言之,真阳充足,脏腑功能强健,是绝对不会出现高血压病的。
哪个脏腑虚弱,都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治疗和保养不当,就会涉及几个脏腑的恶性循环,此时的高血压也就很难完全治愈了。
所以,高血压就是元精亏损的表现。
基于以上理论,西医所谓的高血压会导致“靶器官(心、脑、肾)”功能损伤的理论是错误的。
所谓“24小时平稳降压”可以减缓“靶器官”功能损伤的速度,这种理论也是被动而消极的。
由于“心主血脉”,血液粘稠与动脉粥样硬化都和心脏有直接关系,而心脏搏动的动力来源于肾,脾肾负责造血,肝肾负责藏血和滤血,所以,血液粘稠的原因主要都在于肾、脾、肝功能的衰退,治疗高血压应该从恢复脏腑功能方面下手,心脏是无辜受害者,不应该在治疗心脏方面下功夫。
由于脾肾经气亏损,就会使血液中的营养严重不足,虽然血压升高,血流速加快,依然会表现出供血不足的症状,这就是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眩晕(虚火多于精血)的原因。
而服用降压药使血压降低以后却没有眩晕症状,是因为消除了虚火的“催促”作用,精血供应不足的表现相对来说就不十分明显了,但会显现出精血不足的“呆滞”作用——健忘症状。
另外,由于长期服用降压药,使得脏腑组织供血不足,尤其使得血管壁变得没有弹性,一旦(因为休养一段时间以后)真阳鼓动,机体活力逐渐增强,人体便通过增加血压的方法使衰弱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由于血压增高,已经脆而弱的血管就会因为难以适应比服降压药时期更大的压力而发出疼痛的信号,这就是高血压患者经常出现头痛的原因(与静脉曲张患者也会疼痛的原理是相同的)。
而血压升高依然会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是因为血液中的养分很少,(比如说)必须使血压升高到240Pa才能满足需求,由于心脏同时也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只能将血压升高到180Pa,所以说,虽然血压升高,也不能解决供血不足的问题。
而服用回阳填精的药物期间,会使已经较高的血压更有所升高,是因为心脏得到了少许的养分而有力量使血压升高,这是好事情,应该高兴而不应该害怕。
如果医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治疗期间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情况,而不会被西医的指标所吓倒。
治法:血压高而脉洪大、弦紧的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服用四逆汤和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就可以治愈。
先服四逆汤3~5个月,再服附子理中汤半个月或2~3个月,后期附子理中汤、金匮肾气丸两方小剂量交替轮服,用量依据病情轻重而定。
服药初期,高压会暂时有所升高,甚至头痛难忍,若难受,可以暂时服用少量的降压药物以缓解症状并逐渐减少;若不难受或能忍受,就不必服用西药。
高压很高而且与低压的压差很小、兼脉微细Yu绝的患者,可先服当归四逆汤以通血脉,而后再服四逆汤、附子理中汤以祛寒兴阳、恢复中焦的功能。
高压又称舒张压,低压也称收缩压,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其对应的关系。
其中,舒张压可以对应后天脏腑、真阴、寸口的功能,收缩压可以对应先天元气、真阳、人迎的功能。
如果上午的血压比下午的血压高,说明元气正在衰退,病情正在加重;如果下午的血压比上午的血压高,说明脏腑功能正在恢复,病情正在减轻。
高压降低而低压增高,差值很接近,说明脏腑的运化功能已经衰退,极度衰弱真阳元气被激发调动起来了,是危险的征兆。
喜爱钻研传统中医理论的人可以根据以上条件仔细品味。
另外,如果医生对于服用四逆汤的把握不大,可以先服用10剂当归四逆汤,再服附子理中汤,其中红人参用两根(20~30g),主要是针对虚阳上亢、头痛眩晕型的患者,这样可以利用人参的阴寒收敛特性以发挥肺的肃降功能,使患者的不良感受不致过于强烈。
其中,人参能够补充心、脾、肺的经气,附子理中汤能够较快地恢复脾胃功能,土能生津,肺主一身之气,于是就可以较快使脏腑的经气得到恢复。
脏腑的经气有所恢复,人体内的“老天爷”就会根据元气恢复的情况,自动降低血压直至恢复到正常状态。
服药期间绝对禁止房事,夫妻必须分床而卧,而且,将保养身体放在第1位,家庭琐事和工作必须放在第2位。
否则,若不愈,就是“活该”,不能见怪于医生。
治愈后也要节制房事,以2个月(以上)1次为宜。
我也是人,也患有高血压,与其它人的感受没有差别。
我如果在1星期内有1~2次房事,血压一定升高,而静心修养1~2个月,血压一定恢复正常。
有些中老年人会问:“我现在没有房事,血压为什么还不会下降呢?”这是由于早年积(房)劳成疾,现在停止房事已是于事无补了,而且,这些人停止房事的原因就是由于已经肾阳不足而不能举事,是无可奈何的表现。
所以,若要治愈高血压,必须补足真阳,使患者恢复性Yu(这是补足阳气的证明),但又必须禁止房事,才能治愈。
而且,补肾绝对不能服用六味地黄丸。
如果属于血瘀的情况的高血压,可以适当服用血府逐淤汤加香蒿本10g,5剂就可消除症状。
若对关元穴和中脘穴施以重灸,高血压病会在短期内痊愈,而且,重灸时灼烧和通窜的疼痛也会给患者留下深刻的记忆,使之能够因此改掉很多不良习惯。
注意事项可参考《灸法直论》一文。
低血压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元气大伤,肾气亏损,所以,心脏搏动无力,甚至出现间歇。
虽然没有郁怒伤肝,但房劳伤肾是其主要原因,其治疗方法也可以如治高血压法炮制。
重灸法可以使高血压降低,使低血压升高。
按西医的思维方式会认为不合乎逻辑。
西医治疗高血压,若服用过量的降压药会使高血压变成低血压,因为是在刺激中枢神经。
而中医用的是恢复元气法,可以使高血压降低——恢复到正常水平,使低血压升高——恢复到正常水平。
如果将《易筋经・韦驮献杵十二式》中的第三式“双手托天理三焦”每天练习5~10次,10~15分钟/次,对于缓解高血压症状有着极好的疗效。
(注:第三式“双手托天理三焦”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
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