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群体性急性胃肠炎事件的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2012年白云区某幼儿园一起急性胃肠炎疫情的调查分析【摘要】目的调查一起幼儿园急性胃肠炎疫情的暴发原因和病因,规范幼儿园卫生安全监督工作。
方法回顾分析白云区一起幼儿园急性胃肠炎疫情的调查分析报告,采集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卫生学调查、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信息,确认本次急性胃肠炎疫情的致病菌及原因,提出下一步防控措施。
结果累计报告病例10例,罹患率237%(10/422),学生9例,教师1例,均来自大四班,罹患率2941%(10/34),22宗幼儿粪便中检出8宗诺如病毒。
结论本次急性胃肠炎疫情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聚集性事件,暴发原因为饮用水受污染引起,应加强该园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尤其饮用水的安全卫生管理,提高防病意识的宣传教育,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将事件或疫情控制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急性胃肠炎;幼儿园;致病菌;原因;防控措施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7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83-022012年12月5日至7日,我市白云区某幼儿园累计出现10例急性胃肠炎患者,其中学生9例,教师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的临床表现,接报后,广州市疾控中心会同白云区疾控中心多次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聚集性事件,所有患者均为轻症,经门诊治疗后均已痊愈。
12月7日至今连续7日无新发病例报告。
目前,该起事件已得到有效控制,现将本次疫情的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 疫情概况11 基本情况幼儿园位于白云区永平街岭南新世界小区内,是一所私立幼儿园,全校共有11个教学班,学生365人,教职员工57人(教师人38人,后勤人员12人,食堂工作人员4名,专职卫生教师3名)。
该园分总园和东园两区,其中大班、中班设在总园区,小班设在东园区,两个园区均设有厨房,分别供餐。
一起由聚餐引起不明原因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的调查报告2007年6月14日上午11时10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彭高镇防保站站长电话报告:该镇坛华村24组发现数10例呕吐、腹泻、的病人在本村卫生所谢美连处接受治疗。
接报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流行病学调查(一)病情发生经过该村24组村民周裕华因房屋竣工,于2007年6月13日中午在自家举行午宴,酒宴共11桌,就餐人数合计110余人,餐后两小时左右,村民周秀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立即前往当地村卫生所进行治疗,当时以为普通“胃肠炎”,村卫生所给予庆大霉素,西米地丁,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于2007年6月14日上午10时转往萍乡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6月14日上午8时该村与其一起就餐的亲戚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调查中发现从6月13日至15下午4时止共计患者17名,罹患率达6.11%,患者中男性为6例,女性为11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4岁。
出现发热症状者2例,最高温度38.2度、首例病人发病时间为6月13日15时准,末例病人发病时间为6月15日凌晨3时准。
鉴于上述情况,经请示县卫生局领导同意,有5名患者转往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17名患者经对症、抗菌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预后良好,目前无死亡病例发生。
(具体发病情况见附表)(二)进食史调查17名患者6月13日午餐的食谱是:米饭、鸡肉、扣肉、草鱼、笋炒肠子、脚鱼、和菜、糯米团、羊肉、(松花蛋、花生米、鸭腿、猪舌头为冷盘)以上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进食史。
二、临床资料分析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大便次数增多。
患者潜伏期最短为2小时,最长为36小时,发病高峰期在进食后9—11小时,潜伏期中位数10小时。
病人主要表现:恶心12例( 70.58%)、腹痛13例( 76.47%)、腹泻16 例( 94.11%),发热 2 例( 11.76 %)腹痛性质大多表现为阵痛,腹泻次数量多达9次,大便排出以水样便为主,病人无里急后重症状。
中国乡村医药一起中学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与启发杨幼清张晓怡方惠千徐迪波2015年1月9日24时50分,我中心接到市卫生局电话报告:桐乡市一所中学发生多名学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要求我单位配合桐乡市市场管理局开展调查和采样工作。
经调查,本次疫情共发生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48例,其中临床诊断28例,实验室确诊20例(31份学生肛拭子阳性20份)。
健康带毒者9例(18份食堂员工肛拭子阳性9份,并自诉无症状),检出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本起疫情为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的食堂工作人员通过接触餐盘和食物分发传染给学生。
经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得到迅速扑灭,无二代病例发生。
现将本起疫情的调查处置经过及工作启发报道如下:1 基本情况该学校是我市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中学,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16人,其中男生1172名,女生1044名,教师143名,校医4名。
学校有一幢三层专用食堂楼,其中1楼为一个承包商,2、3楼为另一个承包商,食堂内共有工作人员38名。
校内有1个小卖部,供应的副食品全部由我市大型超市配送。
教室、寝室、办公室饮水统一为我市产的品牌桶装水。
2 流行病学调查2.1 调查经过我中心在1月9日凌晨接到电话后,即采集了该中学食堂留样食品,且对当天凌晨1名在本市中医院就诊的学生进行大便(肛拭子)采样。
1月9日上午调查人员到学校进行了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和采样,下午对学校小卖部中所有副食品进行了检查,副食品均为定型包装食品,没有现场制作的零售食品,未发现霉变过期食品。
在1月11日又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以及大便(肛拭子)采样。
2.2 流行病学特征2.2.1 病例定义自1月5日以来,该中学所有学生和教职工中出现呕吐或腹泻≥3次/24h;通过对班级开展主动搜索、访谈教职工、查阅因病缺课记录等,对病例进行主作者单位:314500 浙江桐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测科通讯作者:杨幼清,Email:txcdcyyq@动搜索,共发现48名病例,均为学生,分散在14个班级。
一起疑似胃肠型感冒群体性事件调查【摘要】目的:对一起师生群体性身体不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处置,查明事件原因,阻止事件进一步扩大,保护人群健康。
方法:由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局、教育局等相关单位联合对所涉及的宾馆、厨师、师生等相关人员及涉及场所、物品进行调查,并采集患者肛拭子进行实验室检测。
结果:食物中毒依据不足,初步判断为胃肠型感冒伴消化不良。
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对症治疗,对全体师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冬季常见病防治实施健康宣教。
结论:多部门联合行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具有重大意义,对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和疾病防治知识的宣教有利于群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分析;胃肠型感冒【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82-022012年12月11日上午9时许,市疾控中心应急办接到涪城区金菊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的电话报告,称10日至11日该站陆续接诊来自同一学校的27名患者,伴有头痛、恶心、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请求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处理。
市疾控中心应急办立即组织应急队员于10时赶赴现场,与一起到场的食品卫生监督局、教育局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事件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对可能存在的毒物进行了监测和排除。
最后所有参与此次事件调查的部门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商定,提出了综合处理意见和措施,事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现将此次事件的调查分析及处理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1.1 事件经过广元苍溪县某中学,因组织学生参加高三毕业艺术考试于8日13时入住绵阳市恒河宾馆。
10日上午,部分师生感到头痛、恶心、腹痛、腹胀,部分伴有腹泻等症状,大便为黄色稀便。
学校带队老师立即将出现上述症状的学生们带到就近的涪城区金菊街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治疗,并逐寝室排查。
社区卫生服务站测量有部分学生体温偏高,最高达37.8℃,无重症病例。
截止11日上午10时,该站10日接诊13人,11日接诊14人,共接诊了该校27名患者。
衛生局2014年4月24日消息衛生局接獲一宗學校群集性胃腸炎事件報告衛生局今日(4月24日)接獲鏡湖醫院和學校通報學校多名學生出現群集性胃腸炎事件報告。
據調查顯示,出現群集性胃腸炎事件的學校是位於氹仔大連街BT-34地段的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小學P4A和P4B班,涉及18名學生,7男11女,年齡為9-10歲。
首發病例於4月22日下午3時發病,並曾於學校內嘔吐,至晚上出現發熱和腹痛病徵。
自4月23日晚上10時起,該病例的多名同學相關出現嘔吐、腹痛和發熱病徴,各病例情況穩定,無住院及嚴重個案。
衛生局現正對有關事件進行詳細調查跟進並安排採集病人的大便樣本進行檢測,同時亦已指導學校正確處理嘔吐及排泄物的方法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感染控制措施。
諾沃克樣病毒和輪狀病毒是病毒性胃腸炎的常見病因,多發生於秋冬季節,極容易傳染。
諾如病毒感染極容易在集體院舍,如安老院及學校引致爆發,各年齡人士均易感染,其傳播途徑包括食用或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接觸受病毒污染的物品;或經飛沫傳染,潛伏期通常為24至48小時。
輪狀病毒感染則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傳播途徑主要是接觸患者的糞便。
這兩傳染病的病徴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水樣便、腹痛、輕微發燒,一般病情較輕,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般1至5天,併發症不常見,兩疾病均須由實驗室檢測才能證實。
衛生局呼籲市民注意個人、環境和食物衛生,食物從業員或護理人員如有嘔吐或腹瀉現象,切勿上班,並應盡早求診,採取嚴格的個人衛生措施,防止疾病進一步擴散。
若出現懷疑病人時,照顧者應非常小心處理病人的糞便及嘔吐物,在照顧完每一個病人後應立即更換手套及洗手。
所有托兒所、學校、院舍及同類機構,如有集體發病情況,應即時聯絡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電話: 28700800),以便即時作出跟進。
〔关于中学在校学生集中发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的调查报告〕县疾控中心于20XX年4月17日21时45分接到化龙镇卫生院报告:“化龙镇中学近几天来在校学生发生几例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今天病人又突然增多”。
我中心立即向县卫生局汇报,并当即派出疫情处理机动队前往化龙中学开展调查、处理。
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化龙镇中学地处化龙镇西部约一公里,全校共有3个年级,22个班,师生1520人,其中教职工69人,学生1451人(男生705人,女生746人),学生均为住读生。
师生共用一处水源。
有教职工食堂、学生食堂各一处,学生食堂卫生状况较差。
该校学生全部在校就餐,主食为大米、面粉,蔬菜类为土豆、粉条、青菜、萝卜。
学生主要来自化龙镇各个村,少部分来自窑淮乡的学生。
二、患病情况1、首发病例:现场走访、询问和调查首例患者:王琴、女、14岁在该校1(一)班就读(家住窑淮乡三岔八组),于20XX年4月13日下午出现恶心、腹部隐痛,伴有腹泻,当日腹泻4次,14日至17日每日2至5次,发病时无发热、呕吐、里急后重感觉,发病当日午餐吃的是米饭,晚饭未吃。
患病后没有进行治疗,继续校上课。
没有引起学校重视,14日后该校学生陆续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
2、发病时间分布:自首例病人发病后,14至18日该校学生共发病27例,患病率为1859.50/10万。
发病时间为:13日1例,14日2例,15日3例,16日5例,17日13日,18日3例。
3、患病性别分布:27例患者中,男性15例,占55.56﹪,女性44.46﹪。
4、发病班级分布:全校22个班,共有10班发病,占发病总数的45.45﹪;1(一)班6例,1(二)1例,1(三)班5例;2(一)班1例,2(二)班3例,2(三)2例,2(七)2例;3(二)班1例,3(七)班3例,三(八)班3例;其它班级通过调查、走访、询问无类似病例发生。
1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韩丽红;秦世新;杨龙【摘要】目的:探讨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防控措施,为部队防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某部1起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本次共收治急性胃肠炎临床诊断病例20例,以轻型患者为主,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痊愈。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痛,部分伴发热,偶有头痛、头晕、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结论本次发病集中在某中队,在配送原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可能的感染原因为:加工环节是一项最可能的危险因素;执勤劳累、抵抗力下降也是诱因;密切接触传播可能是疫情不断扩散的原因之一。
因此,具体措施应包括对患者住院隔离治疗,预防医院感染发生;对食堂进行彻底消毒,教育战士把住病从口入关;指导对餐饮具、环境、厕所进行终末消毒;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加强食品留样及各项措制落实。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28【总页数】2页(P33-34)【关键词】急性胃肠炎;暴发;临床资料;防控【作者】韩丽红;秦世新;杨龙【作者单位】上海 201103 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上海 201103 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上海 201103 武警上海市总队医院【正文语种】中文2010年5月24日凌晨1:15,某部医院急诊科接诊2名战士,以相似症状就诊:腹痛、腹泻黄色稀水便、同时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全身发冷。
2:30此中队又送来相似患者18例,最后1例为3:30送到。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考虑本次疫情为1起急性胃肠炎暴发。
截止24日下午,已有9例战士收住院,同时有11例留院观察。
这次疫情主要集中在某基地某中队中,由于措施有效、及时,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现将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及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1 流行病学调查1.1.1 基本情况此次发患者员比较集中,当日饮食均分2次就餐,有1例中餐后2h曾有胃部不适,余均为晚饭后发病。
中餐为鸭块、红烧肉、绿豆芽,晚餐有肉圆、扁鱼、咸菜粉皮、米茜。
急性胃肠炎的专题报告前言急性胃肠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临床变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
本病常见于夏秋季,其发生多由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品。
材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及脐周闷痛不适,呈持续性,无进行性的加剧,疼痛无向他处放射,于体位改变及排便无关。
伴恶心、呕吐当餐胃内容物2次,每次量约30-50ml不等,非血性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稍缓解,并排淡黄色稀水样便8-9次/日,无腥臭味,量共约200ml,无含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感,无畏冷、寒战、发热,无昏厥、出冷汗、意识障碍,无呕血、排黑便,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脸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冷,无进食梗阻感,无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既往体征可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血管疾病史,无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疾病史、无急慢性肾炎、肾衰等肾疾病史、无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史、无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等重要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查体,t36.5℃,P101次/分,R20次/分,血压112/69mmHg。
神志清楚,精神疲乏,急性痛苦面容,全身皮肤黏膜色泽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无脓肿,无肝掌,无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外形平坦,无胃型,无肠型,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肝右肋下未触及,胆囊无压痛,Murphy征呈阴性,脾左肋下未触及。
肾区无叩痛,无腹部包块。
腹部叩呈浊音。
肝浊音界存在,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6-8次/分,无气过水声,无血管杂音。
辅助检查粪常规、白细胞计数未发现寄生虫,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50%,血小板总数226.010‘9/L,肝肾功能无异常,根据症状体征及血、粪常规等考虑急性胃肠炎可诊断。
诊断计划患者病情评估,一般流质饮食,予以完善血常规,粪常规,血生化,肝胆胰脾彩超,粪培养,心电图等必要检查。
居民急性胃肠炎及其疾病负担调查分析【关键词】急性胃肠炎:疾病负担;调查分析急性胃肠炎属于食源性疾病的一种,主要是饮食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胃肠黏膜急性炎症,患者以腹痛、腹泻等为临床病症。
食源性疾病是目前最大的食品平安问题,具有患病高等特征,且其评估较为复杂,其中负担评估是最主要的一个内容,其能够通过对人群急性胃肠炎的调查结合病原体数据估计其患病率,以此对疾病负担进行评估。
因此,对居民急性胃肠炎横断面进行调查,掌握我国目前疾病负担并进行食源性疾病评估十分关键。
对此,本次研究针对本市居民的急性胃肠炎疾病负担现状进行初步评估,旨在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宣传提供可靠的调查数据,详见下文所示。
将本市居民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共调查居民3000人。
1.2方法将本市按区划分不同的监测点,根据检测点人口比例分布的不同划分调查单位,每个调查单位随机选择居民展开调查,如抽取的调查住户并不配合调查可对其隔壁用户展开调查。
1.3疾病定义急性胃肠炎是指患者在24h内出现腹泻、呕吐等临场病症,如调查居民屡次出现急性胃肠炎病症时那么只需描述1次急性胃肠炎事件。
1.4统计学方法2结果在调查的3000人中,急性胃肠炎患者为480人,患病率为16%,每月患病率为4%,年发病率为0.5次,其中0岁、45~65岁、65岁及以上患者急性胃肠炎患病率明显更高,小学、初中以及不识字比例更高,比照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而职业、家庭人数、家庭类型、居住地以及是否外出情况比照并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分析引起居民发生急性胃肠炎的可疑食物和进食场所肉与肉制品所致的急性胃肠炎患病率明显更高,自己家里与摊点急性胃肠炎患病率更高,比照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3急性胃肠炎患者患病季节分布患病季节调查中,秋季急性胃肠炎患病率明显更高,其次是夏季、春季,冬季患病率最低,比照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3。
一起群体性急性胃肠炎事件的调查报告
作者:郭常利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16期
2007年9月14日10∶45,接到国营建平县热水畜牧农场卫生管理工作站副站长电话报告,称该场学校学生陆续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接到报告后,疾控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和检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事件发生经过
1.1 学校一般情况该学校位于国营建平县热水畜牧农场本街,为一所小学生寄宿制学校,分东西两区上课、就餐和住宿,共有学生851人,其中东区有1~6年级学生449人,全部住宿;西区有1~6年级学生402人,130人住宿。
两个学区分别独立设学生食堂、宿舍,学生分别在本学区就餐、住宿。
两区学生食堂、宿舍由学校统一负责管理,此次发病的均为东区学生。
1.2 学生中毒情况 2007年9月13日~9月15日,该校学生陆续出现以发热、头痛、腹痛、腹泻为主的临床症状。
首发病例为该校三年二班学生张大吉,男,10岁,于13日18:10出现头痛、发热(38℃)症状到校附近诊所就诊,于当晚23:30出现腹泻症状。
以后陆续又有87名学生出现头痛、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到诊所就诊。
经给予抗菌及对症治疗后,1~4 d内全部康复上课。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发病时间分布病人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13日~15日,学生的罹患率为20%,其中,13日发病26人,占29.6%(26/88),14日发病56人,占6
3.6%(56/88),15日发病6人,占6.8%(6/88),此后无新发病例出现。
2.2 班级发病分布全校6个年级均有发病。
其中,一年级发病率为17.8%(18/101),二年级发病率为25%(19/76),三年级发病率为26.7%(24/90),四年级发病率为20.5%(9/44),五年级发病率为1
3.8%(13/94),六年级发病率为11.4%(5/44)。
2.3 性别发病分布该校男生298人,发病58人,发病率为19.5%,女生151人,发病30人,发病率为19.9%。
2.4 住宿发病分布该校共分五个宿舍,其中,女生2个舍,男生3个舍。
女一舍发病率为22.5%(16/71);女二舍发病率为1
3.6%(11/81);男一舍发病率为16.3%(16/98);男二舍发病率为20.6%(20/97);男三舍发病率为20.6%(21/102)。
2.5 共同进食史学生和老师在发病前72 h内均在学校食堂就餐,且进食了相同的食物,老师无发病。
据个案调查表记载被调查的315名学生中,有249名学生有喝生水的习惯,占79.0%;调查发病的44名学生中,喝生水的41人,占9
3.2%;喝露天贮水桶生水的有7人,占16%。
教师无人喝生水。
学生停止饮用生水后,发病迅速停止。
3 现场卫生学调查
3.1 经对学校食堂监督检查,其基本条件和卫生设施基本符合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条件。
食堂从业人员姜某、孙某无健康证明,17日健康体检后合格;副食加工间与烧火间的门无防蝇设施,加工间内每视野有5只苍蝇。
食品留样冰箱存放在教师餐厅,学生餐厅与教师餐厅之间无直接相通的门,留样食品要从学生餐厅露天端到教师餐厅。
3.2 该校的饮用水由乡市政水水源地(西岗村防氟井水)和学校自备水井两种方式供水。
由于乡市政供水水量不足,经常间断性供水,为保证师生用水,学校在东西两院各建一口自备水井,乡市政水水源地和学校自备水井均无水质净化消毒设施。
东院自备井井口用铁盖加锁防护,内有两条输水管道,一条通向食堂,一条通向据井口10 m处的露天、无盖的铁皮贮水桶内,供学生洗漱用。
对此铁皮桶未设专人进行管理。
4 临床表现
88例患者中,最早发病时间是13日18∶10,最晚发病是15日18:00。
主要以发热、腹泻、腹痛、呕吐、头痛为主,其中发热(37.5~39℃)69例,腹泻28例,腹痛15例,呕吐13例,头痛6例。
85例症状较轻,1~2 d痊愈,3例症状较重,3~4 d痊愈。
5 实验室检查
采集9月12、13、14日的15份留样食品、乡市政水水源地及其末梢水(学校学生宿舍)水样2份、学校自备水源井及其末梢水水样6份、患者粪便2份,送检。
15份留样食品均未检出致病菌;乡市政水水源地及其末梢水总大肠菌群分别为5 mPN/100 ml 和 2 mPN/100 ml(标准为不得检出);学校自备水井6份水样除铁皮贮水桶出口水水质总大肠菌群>1600 MPN/100 ml,菌落总数720 CFU/ml(标准为
6 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判定这是一起由于学生饮用不洁水引发的群体性急性胃肠炎事件。
7 讨论
7.1 学校虽然提倡并要求学生喝开水,但全校有学生449人,只在各班教室设有1个暖瓶和1个水壶;每个寝室设有2个暖瓶;在食堂设有1个50公斤的开水壶。
食堂和宿舍只能在
规定的时间才能入内,供学生饮用开水的器具不足。
建议学校加强管理,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饮水器具,使每名学生都能喝上开水。
7.2 学校要加强对供水的管理,增强责任意识。
同时,水井要增加水质净化消毒设施,设专人负责,定期对储水容器、管道进行消毒,确保学生的饮水安全。
7.3 调查发现,该校大部分学生都有喝生水的习惯,因此,建议学校对学生要经常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