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品读《柳叶儿》课堂实录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5
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柳叶儿》苏教版初一下册(七年级下册)语文《柳叶儿》【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这篇叙事散文同样回忆了怎样的童年趣事。
理清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的深刻主题,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配乐朗读,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分段朗读,课文赏析。
1、朗读文章的第1、2两小节,明确本文的感情基调:“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明确本文的线索:“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阅读文章第3~14小节,解决下列问题:(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几件事情?(抢柳叶儿吃柳叶儿)(2)文章第8小节写“我”童年时代的淘气,有什么作用?(为下文爬高摘柳叶儿作铺垫)(3)说说文章第10小节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诗情画意)(4)“我”把太阳看成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这样的联想说明了什么?(说明当时的“我”非常饥饿)(5)“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吃柳叶儿是“我”童年的乐趣;“我”吃得很多;“我”非常饥饿、瘦削)3、阅读课文第15小节,解决下列问题:(1)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2)这一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抒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三、仿照课文第10小节,写一段话,描写家乡清晨的'美景。
【教学设计B】创意说明: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童年之“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步骤:一、引导学生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10~14小节,了解这部分内容所写的两件事情。
三、用视频展台、投影仪将张洁的《挖荠菜》的第10~13小节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考虑:(1)这部分内容与课文的10~14小节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都写到了采摘的过程和吃的过程)(2)这两部分内容给人们怎样的启示?(《柳叶儿》主要告诉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挖荠菜》告诉人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还提出了子女教育的问题)(3)体会两段文字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柳叶儿学习导航苏教版高手支招1阅读导航读前要热身柳树分垂柳和旱柳。
垂柳又叫杨柳,为落叶乔木;旱柳又称杞柳,亦为河柳,是落叶灌木。
柳树枝柔韧,叶狭长,春天开黄绿色花,种子上有白色毛状物,成熟后随风飞散。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使之成为我国古往今来国土绿化最普遍的树种之一。
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丰富的营养。
柳树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
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绦,纷披下垂。
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鞭蓉如面柳如眉”。
淘宝路标◎理清散文行文思路,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主旨,了解语句中饱含的感情。
◎学习衬托手法的运用。
◎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知识应储备作家作品宋学孟(1953~),山东昌邑人,当代作家,毕业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大作家班,代表作有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特殊历史的长篇小说《深秋的颜色》、短篇小说集《十九岁的微笑》、中篇小说集《马汉王外传》。
作者的童年时代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严重饥荒,生活相当艰苦。
文章描写了作者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
字音识记1.字音苦涩.(sè)镰.刀(lián)咔嚓..(kā chā)捋.(luō)攥.干(zuàn)勒.紧(lēi)唾.沫(tuò)飕.飕(sōu)兀.地(wù)剁.碎(duò)一茬.(chá)逞.能(chěng)咯.嘣嘣(gē)2.多音字字形辨析文题解读这篇文章以“柳叶儿”为题,正是通过写“柳叶儿”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一段艰苦但是非常快乐的日子,抒写了他对柳叶儿的一份特殊的感情。
高手支招2感受鉴赏文本需精研柳叶儿宋学孟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柳叶儿》一、教材分析《柳叶儿》是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
文章貌似写一个孩子快乐的童年,实则通过写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渗透出当年苦涩如柳叶儿的生活滋味。
作者在《柳叶儿》里所透露出的这种苦中带涩的特殊滋味、特别感情是必须要深入文章,深入情境才能感受得出的。
文章生动的描写是它突出的写作特色,正是通过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人物当时特殊的感情,那种孩提时代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纯真快乐,那种成年后反刍快乐的苦涩味道。
所以,本文的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乐事”与“苦涩”的情节对比,体会本文“苦中带涩”的感情基调;借助文中经典语句的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方法《柳叶儿》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以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三个板块为台阶,以学案为扶梯构建整堂课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课前准备】1、见学案p18课前准备1,相互检查并友情提醒同学需要重视的字词及读音2、投影出示归纳出的学生质疑,选择切入口解决质疑。
事先将学生质疑基本分类,逐类突破,基本分类(1)写了什么;(2)为什么写;(3)怎么写【课堂学习】教学设想:以学生的提问为突破口,围绕(1)写了什么;(2)为什么写;(3)怎么写这三个方面解读文本,以质疑深入思考,以讨论产生新的质疑,深入主旨。
(一)整体感知:1、根据学生浅层次的质疑,即相关于“写了什么”的疑问,解决文章写了什么这个问题。
板书:柳叶儿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借此学习动宾短语的知识点2、深入分析写了什么的问题:(这个环节具体问题可让学生讨论)方法1:从问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为什么作者说“全家最乐的是我”?入手投影“乐”方法2:从本单元主题“童年趣事”入手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那么这篇课文中涉及的乐事是什么呢?——抢、吃柳叶儿投影“乐”3、投影:自读解疑:乐在哪里?(请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回答)(1)“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七年级语文下册《柳叶儿》教案2 苏教版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认知目标:品读文中的精彩语句,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力目标: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
2、难点:生动细致的描写景物和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要求1、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2、摘抄“咏柳”的诗句。
3、初步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口头描绘一下你所能想象到的艰苦的生活。
提示:可从衣食住行角度来讲。
如捋槐树叶、吃地瓜叶子、榆树皮、抠树皮、挖野菜、草根充饥……当然,也有人吃柳树叶子来填饱肚子。
出示几枝柳条。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柳叶,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它吗?提示:学生具体描绘: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3、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南方北方,山谷河畔,田间地头,到处都可见柳的身影。
文人墨客们对柳“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传诵千古的咏柳佳作,描写了春柳婀娜多姿的形态。
请从你的积累中回忆写柳的诗句。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嚼jiáo涩sè瓜秧yāng咔嚓kāchā捋luō逞能chěng噌噌cēng甩shuǎi蒙蒙亮mēng咯嘣嘣bēng勒紧lēi飕飕sōu兀地wù痴chī攥干zuàn剁碎duò茬chá(2)多音字:嚼(大吃大jiáo,咀jué) 蒙(mēng头转向, 启méng ,měng古)勒(lēi紧悬崖lè马)(3)解释词语:兀地:突然舒展:不卷缩,不皱。
柳叶儿教学目标:1、理解“苦”与“乐”的内涵,懂得感恩生活;2、结合课文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3、初步赏析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重点:1、理解苦与乐的内涵;2、赏析文中的生动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苦”与“乐”的内涵,懂得感恩生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1、导入:同学们,此刻虽是寒冬,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确是这样,就像此时的小小柳枝,也能让我们想像到柳絮飘飞的明媚春色。
文人骚客常以柳作为表情达意的媒介,唐人贺知章曾撰文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同学们能回忆出写柳的诗句吗?(学生说诗)诗人眼中的柳,又多情,又多姿;那么在作家宋学孟的眼里,它会怎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和作者一起品尝柳叶的苦涩的滋味。
2、读题:同学们,课题中的柳叶儿,该如何读,指导发音:儿话音,同时引发思考:为什么儿化,不直接写成柳叶?(倍感亲切,可见作者对柳叶有种特别的情感。
)3、揭示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圈划生字新词并识记;(2)能简单复述一下课文内容。
2、交流:(1)生字识记、检查;(过字词关)a、正确拼读:b、能说说特别关注的地方吗?多音字:嚼蒙字形:涩攥(2)交流课文内容:(过内容关)a、谈文章内容:b、说课文思路:围绕课题“柳叶儿”而写,它是本文的线索。
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三、再读课文,反馈交流;1、阅读要求:(过问题关)深入阅读课文,学会质疑,提出一到两个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问题展示:小组推荐问题,组长板书问题。
3、师生交流问题:本节课共同探究这两个问题:(1)、说说作者笔下的柳叶儿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柳叶儿是‘我’的救命恩人,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
为什么柳叶会救人的命?文中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述的?——重点品味三个“吃光”。
补充背景:1958—1961三年自然灾害(2)、这些事在作者的童年时代被认为是乐事还是苦事?明确:其乐无穷:一“乐”上树爬高,满足表现欲;二“乐”抢柳叶儿,满足竞争欲;三“乐”是吃柳叶,满足口之欲。
《柳叶儿》一、教材分析《柳叶儿》是苏教版七下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
文章貌似写一个孩子快乐的童年,实则通过写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渗透出当年苦涩如柳叶儿的生活滋味。
作者在《柳叶儿》里所透露出的这种苦中带涩的特殊滋味、特别感情是必须要深入文章,深入情境才能感受得出的。
文章生动的描写是它突出的写作特色,正是通过生动的描写来表达人物当时特殊的感情,那种孩提时代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纯真快乐,那种成年后反刍快乐的苦涩味道。
所以,本文的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乐事”与“苦涩”的情节对比,体会本文“苦中带涩”的感情基调;借助文中经典语句的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方法《柳叶儿》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的问题为抓手,以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三个板块为台阶,以学案为扶梯构建整堂课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宋学孟的《柳叶儿》【课前准备】1、见学案p18课前准备1,相互检查并友情提醒同学需要重视的字词及读音2、投影出示归纳出的学生质疑,选择切入口解决质疑。
事先将学生质疑基本分类,逐类突破,基本分类(1)写了什么;(2)为什么写;(3)怎么写【课堂学习】教学设想:以学生的提问为突破口,围绕(1)写了什么;(2)为什么写;(3)怎么写这三个方面解读文本,以质疑深入思考,以讨论产生新的质疑,深入主旨。
(一)整体感知:1、根据学生浅层次的质疑,即相关于“写了什么”的疑问,解决文章写了什么这个问题。
板书:柳叶儿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咏柳叶儿借此学习动宾短语的知识点2、深入分析写了什么的问题:(这个环节具体问题可让学生讨论)方法1:从问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为什么作者说“全家最乐的是我”?入手投影“乐”方法2:从本单元主题“童年趣事”入手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童年趣事”,那么这篇课文中涉及的乐事是什么呢?——抢、吃柳叶儿投影“乐”3、投影:自读解疑:乐在哪里?(请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回答)(1)“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柳叶儿》一、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乐”与“苦中带涩”的丰富内涵。
2、品味文中描写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3、了解过去的童年生活,居安思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描写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2、理解课文“乐”和“苦中带涩”的内涵,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借着这明媚的春光,高老师从实验初中来到我们戴埠初中初一(3)班。
这一路上是鸟语花香,绿柳拂堤。
说到柳,你脑海中涌现出了哪些咏柳的诗句呢?婀娜多姿的柳是春的使者,是美的化身。
可是有这样一位作家,在暖和的阳光里,看到舒展的柳叶总会摘下一片嚼一嚼,他就是现代作家宋学孟。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他一起步入他的童年时代,感受那段特殊的岁月。
(二)初读课文,品尝其苦放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你读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岁月?1、比较辨析:第4小节中三个“吃光了”、“抢”以及三个分句的排列顺序。
2、那些逝去的故事:观看图片,补充背景资料。
(三)再读课文,寻找其乐1、“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请你到文中去找一找,我乐在何处?2、分别品析三件乐事,并尝试着有感情朗读。
(四)三读课文,品赏其苦1、从成人的视角来看,这三件事还是乐事吗?说说你从中品出的别样滋味。
2、小结: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多年后,作者以成人的视角来回忆童年时“柳叶儿”带来的快乐,实质是不断点染生活之苦。
以乐衬苦,倍显其苦。
苦乐相依之味,感激怀念之情,正是作者要借“柳叶儿”传达给我们的深切体悟。
(五)畅谈收获1、用这样的句式,从思想主题和写作技法两方面谈谈收获:今天我读了《柳叶儿》这篇课文,我想到了,我以后将。
2、教师寄语:诵读小诗《珍惜》。
附:完整板书柳叶儿儿童视角成人视角乐苦逞能之乐(表现之欲)极度危险,冷的痛苦赏景之乐(大饱眼福)反衬景变美食,无心欣赏吃饱之乐(口舌之欲)食物奇缺,难得吃饱以乐衬苦,倍显其苦。
《柳叶儿》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精读课文,体会特定背景下“我”的苦乐情感;3.品读课文,学习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及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把握脉络,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巧用动词和比喻使文章形象生动的写法;3.体会特定背景下“我”的苦乐情感。
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背诵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作者主要描绘的景物是什么?)大家细致的体会一下,在这首诗歌当中,作者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和柳树有关的文学作品,看看这篇文章又展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1.掌握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嚼(jiáo)捋(luō)逞(chěng)噌(cēng)蒙(mēng)兀(wù)勺(sháo)茬(chá)柳(liǔ)涩(sè)猴(hóu)蹭(cèng)飕(sōu)攥(zuàn)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舒展:不卷缩;不皱。
品尝:仔细辨别;尝试滋味。
风快:比喻植物生长非常快。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镰刀: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柄和刀组成。
淘气:顽皮。
咔嚓:模拟物体猛然断裂的声音。
通身:浑身,全身。
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时神气十足的样子。
兀地:突然。
美滋滋:形容非常满足的样子。
蒙蒙亮:形容天刚发亮。
摔倒:身体失去平衡而倒下。
赞赏:赞美赏识。
泡沫:液体表面聚集在一起的小气泡。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提问:请一名同学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在语调、语速等方面把握的如何。
接下来全班同学朗读课文,一方面要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另一方面思考我们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品读《柳叶儿》课堂实录 苏教版 设计形式: 以教师为主持人,以台上主持、嘉宾与台下学生互动的谈话形式品读课文《柳叶儿》 设计思想: 1、拓展与整合语文学习的资源。 2、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 3、尝试课堂的新形式,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以及生活(嘉宾)的自由对话。 4、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延展思想的张力。 谈话实录: (课前多媒体播放舒缓悠扬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 主持人:同学们,课堂连着你我他,语文生活是一家。今天我们的课堂别开生面,我们将以谈话的形式来品读宋学孟的作品《柳叶儿》,我们的话题是: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先请让我介绍一下今天的特邀嘉宾,这位是原昆山中学校长王鹏如爷爷,另一位是原昆山中学教务主任钱家栋爷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爷爷的到来。 (掌声) 时光已流逝,抹不去苦涩的记忆;柳叶又抽芽,牵扯着如歌的情思。下面,请A同学为我们朗读课文,让我们踩着这舒缓的旋律,跟随作者宋学孟,一同走进那个时代。 学生A:(读课文) 主持人:真是青青柳叶儿,悠悠未了情啊!听了朗读,请同学们谈谈对这篇课文的感受:你觉得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学生B:我觉得那是一个艰苦的时代,听我爷爷说,有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他都饿得爬不起来了。家里家外能吃的都吃光了,幸亏邻居给了奶奶一把米,熬成了粥,才救了爷爷一命。 学生C:我听叔叔说,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那个时代,没吃没穿的,他的一个小妹妹就活生生地饿死了。我觉得那是一个能饿死人的时代。 主持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嘉宾的看法。王爷爷,您认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嘉宾王:那是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面临的一段困难时期。由于建国不久,国力薄弱,再加上外国的经济封锁,主要是苏联的逼债,国内政治上的浮夸风气,还有旱涝等自然灾害,致使全国人民面临极端困难的艰苦时代。 主持人:钱爷爷,请您也谈一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嘉宾钱:正如王爷爷所说,那是我国历史上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时的生活相当艰苦,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定量供应。每人每个月发一定的粮票,一定的布票,一定的糖票、肉票等等,不可以多吃也不可以多用,农民的生活更是艰苦,他们消耗的体力大,供应的更不够吃,只好靠挖野菜、捋柳叶、摘榆钱等充饥……那是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你们简直无法想象的艰苦岁月。但是,全国人民仍然以顽强的毅力、昂扬的斗志战胜了困难,挺了过来。 主持人:通过读课文,爷爷,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那也是一个快乐的童年时代呢? 嘉宾钱:也可以这么说,因为那时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他们是快乐的。 主持人:字字句句,说不尽童心童趣;点点滴滴,道不完苦乐年华。《柳叶儿》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字句饱含深情,童心童趣,苦乐年华,尽在言辞中。下面,请大家来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体会体会。 学生C:文中13节这样写道:“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就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其实肚皮是不会弄破的,这样写不仅说明我当时吃柳叶的馋相,吃得太多,把肚子都撑得圆鼓溜溜的,还写出了我当时因为饥饿而瘦骨嶙峋,以致肚皮撑得纸一般薄,一不小心就被弄破。 学生D:在文中第4节,作者连续用了几个“吃光了”,还用了一个“抢”字,可见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几乎把能吃的都吃光了,不仅是吃“野菜”“干地瓜秧”“榆树皮”,而且是吃光了,连柳叶儿都要“抢着吃”。一个“抢”字可见当时的食物是多么匮乏,真是难以想象。况且柳叶儿是既苦又涩的,说明当时的人们是实在没办法,为了生存,才会去“抢”着吃。 学生E:我想问爷爷,文中第11节“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的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太阳看着樱桃,而不是别的,为什么还全是肉做的? 嘉宾王:前一段描写其实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后一个问题,这也是当时孩子心理的真实写照,因为他太饿了。记得当时有一对年青人在月光下漫步,女的对男的说:“你看今晚的月亮多圆多美啊!”那男的对女的说:“如果那是一块大饼才多好啊!”从中你们可以想象当年人们的生活是多么地艰苦。而且在孩子心中,樱桃是最好吃的,对于肉,那更是很多天才能吃上一次的奢侈品,所以他眼前的红红的太阳就变成了大樱桃,而且还全是肉做的。 嘉宾钱:我再补充一点,因为当时我国的食品供应都是定量的,包括肉类,每户人家每个月凭肉票购的肉也只是让全家人尝尝肉味罢了。所以在孩子心中,肉就比现在的山珍海味还要珍贵。 学生F:这篇文章以倒叙手法,把读者带入那穷苦的时代;以柳叶儿为线索,写出了“我”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主持人:对,本文的线索是以忆柳叶开始,然后写了抢柳叶、煮柳叶、吃柳叶的过程,最后以议柳叶结束,线索相当清晰。F同学品读得非常好。 学生G:文中第10节用了许多动词,如“仰”“看”“甩”“脱”等,写出了作者小时候的爬树技巧,正好与前文的“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相呼应,也写出了“我”的快乐的心情。 学生H:我也想问爷爷一个问题,吃柳叶儿,本来是很苦的一件事,但为什么“那时全家最乐的是我”呢? (有同学要求回答) 主持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解决怎么样?不全面的地方再让爷爷补充。 学生I:因为“我”那时年龄小,不懂事,而把采柳叶当成了乐趣。 学生J:因为孩子在家里受大人疼爱,如果有好吃的东西,总是让孩子先吃、多吃,所以当时作者在家里是最快乐的,他可以吃饱肚子了。不过我想,也许他现在回忆起来恐怕是快乐中也带有苦涩了吧。 学生K:我认为当时我感到快乐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爬树的本领得以展示,可以炫耀,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所以觉得最乐,即使是挨了一顿打,心里都是乐滋滋的。 学生L:文中说他爬树有时会挨大人揍的,而去抢柳叶时爬树,非但不挨揍,还要受到奖赏,就是柳叶包子总让我一个人吃,我觉得这也是作者那时最乐的一个原因。 主持人:钱爷爷,您认为孩子们的理解对不对? 嘉宾钱: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除此之外,我再补充两点:一是在大人眼里,孩子是全家的希望,又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凡是好吃的总是让孩子先吃,让他们吃饱;二是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孩子的这种快乐也表现了全国人民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危机的战天斗地的精神面貌,体现出一种乐观主义情怀。 学生M:爷爷,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那时候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全场大笑) 嘉宾王:同学们,那个年代,连河里的鱼几乎都被捕光了,能吃的实在被吃得差不多了。最可怕的是有些地方连来年的种子都被煮吃了,于是就出现了饿死人的惨况。我们昆山的“巴城事件”就是那个时代发生的。 主持人:爷爷,我也有一个问题,如果连柳叶也被吃光了,那么吃什么呢? 嘉宾钱:因为柳叶抽芽的时候是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收的东西经过一个冬天都吃光了,田野里的野菜还没有长出来,这叫闹春荒。所以此时最能充饥的就是柳叶,当柳叶被吃光时,地里的野菜就长出来了,再接着去挖野菜,那年月老百姓就是这样维持过来的。 学生N:柳叶儿确实有一种苦味,我也尝过,但我认为,作者品尝的不仅是柳叶的苦味,而且是那个时代的苦味。 学生O:爷爷,您当年吃柳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嘉宾钱:爷爷实话实说,虽然当时生活相当艰苦,爷爷吃过红花草,吃过胡萝卜,但是没有吃过柳叶儿。不过,就是红花草、柳叶儿也不是可以随意吃饱肚子的。 主持人:钱爷爷,我认为吃柳叶的感觉应该与您当年吃红花草、胡萝卜的感觉是一样的吧! 嘉宾钱:对,应该是一样的,虽然不能与现在好吃的东西相比,但那时也是难得几回饱啊! 学生P:文中第10节写去抢柳叶儿的清晨的环境描写非常优美,给人一种宁静、朦胧的感觉,但是下文又写“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两段文字放在一起,如何理解? 嘉宾王:那一段景色描写,如果没有去抢柳叶这个背景,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润湿,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一想到这是在去抢柳叶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带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太早了,万物还没有醒来,8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儿了……树高,天冷,尽管爬树技术高超,但是肚皮“凉飕飕”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可见滋味并不好受。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又掺进了多少苦涩啊! 学生Q:我从文章的结尾处读出:我们不能忘本。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以前的艰苦岁月。毛主席说过:“忘本就意味着背叛!”(热烈鼓掌) 主持人:《柳叶儿》字句珠玑,堪称美文;两代人倾心交谈,品读佳作。其实类似柳叶儿的故事何止这些,老师这里还有一篇现代作家张洁的散文《挖荠菜》,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那个时代。 (读《挖荠菜》) 荠菜柳叶,柳叶荠菜,已成为那个时代少年心中无上的美味佳肴。 忆往昔,岁月艰难,少年不识愁滋味;看今天,生活幸福,稚童低语尚言苦。 今昔苦乐,苦乐今昔,针对两种不同的时代背景,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苦与乐 这个问题的?你有什么观点要与嘉宾们交流吗? 学生R:菜包子是极普通的食物,可是在特殊的年代里,它是那样的珍贵。大人们忍饥受饿,只有被疼爱的孩子才可以放开了吃。“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一个8岁的孩子吃的数量是如此之多,而且吃得如此贪婪,可见当时生活窘迫的程度。所以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学生S:关于苦与乐,我的观点是过去因为孩子天真调皮,只想着玩,所以不觉得苦,何况父母都把好吃的让给我吃,即使是柳叶菜包,我也吃得很开心。所以我认为过去生活虽然很苦,但对于我们孩子却是快乐的。对于大人呢,虽然艰苦,因为看到孩子高兴,也就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