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现代中西方经典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

从现代中西方经典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

从现代中西方经典电影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101班

成员:肖瑜峰(组长).朱奇.王海娟.费梦洁.李梦姣.戴伟平.朱亚秋.黄淳心

经过了两个学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已经初步得出了结论.为此,下面进行总结.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小组:小组本小组由8人组成.4男4女.我们有条不紊的展开了工作并进行了分工.

现代生活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21世纪后.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与此同时,电影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电影已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中西电影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碰撞融合,但终究有其各自独有的特点.文化差异无可厚非地在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可是观念却不同。观念与观念之间,从来就是有高下之别的。不同的民族孕育了各有差异却同样优秀的文化,而民族的整体思维定势却仍可能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民族艺术的沦丧,比如电影。所以研究中西方电影有利于我问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加深我们对文化的了解.

我们的调查分三个阶段:1.调查问卷.2.具体抽取有代表性的电影具体研究.3.走访老师,同学,网上收集资料.下面展示我们的成果.

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1:20.4%的人选择A.17.2%的选B.17.9%的人选C.43.7%的人选D.3.9%的人选E%

问题2:20.2%的人选择A20.5%的选8.0B%的人选C.17.6%的人选D29.3%的人选E.6.5%的人选F;

问题3:32.6%的人选择A%47.3%的选B20.1%的人选C%的人选D;

问题4:33.3%的人选择A13.2%的选B39.0%的人选C31.2%的人选D.10%的人选E.8%的人选F

问题5:38.3%的人选择A15.2%的选B%31.7%的人选C%10.8%的人选D问题6:18%的人选择A14.2%的选B%55.8的人选17.2C%的人选D2.5%选E

下面进行分析总结

尽管现实中的迷信意识早已在唯物主义面前败北,但至少在艺术和电影中,富有灵性的东方文化还是不时地显现出优势。超现实主义电影,最能突显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和差距。电影的题材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由于表达方式有差异,所以有些电影从表面上看觉得情节荒诞,实际上题材还是取自社会生活,尤其是一些国外电影。一般来说(普遍性,不绝对),要阐明一个观点,中国电影重视电影情节,在情节中能体现出电影的内涵(也就是说大众化,大家都看的懂),国外电影,尤其是欧洲电影,情节不是十分重要,看起来觉得很乱,但最终还是讲出了这部电影的想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们重点观看的《撞车》,如果是中国拍的,不太可能把电影情节拍的很乱,叫人看了一头雾水,这就是中西在处理情节上的差异,我门个人认为,这绝对是由文化背景不同引起的。再说说正常情节的电影,比方说:法国电影《理发师的情人》,第一次见面,男主角就向女主角求婚,女的没回答他,第二次见面,女主角主动说话并答应了求婚,然后双方才开始介绍自己。看似荒唐,但这个爱情确实又是真实而感人的爱情。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虽然在法国,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事也不太可能发生,也许只能出现在电影里,但是电影里出现了,它基础现实,说明现实中还是有这样的事,不过没这么夸张,在中国,现实中没有,连电影里也不会有。

在如《空军一号》里总统的专机在最后坠落之前,机上除了总统一家还有一名受重伤的保卫人员,总统的选择是首先把妻女送过对面的援救飞机,然后再运送重伤员。(Lady First)这一情节让我记忆颇深。在中国似乎难以想象,太多的革命战争片教育我们高尚的人具有的一种境界,那就是舍己为人。而且新闻报道中太多的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在证明着一点:舍小家为大家。当老师的,整个身心都扑在自己带的班上,而自己的子女却没时间去好好指导;当医生的,普渡众生,却忽略了身边亲人的健康;当消防员的,在大火烧起来的时候,可能冒死抢救公家的财产,自己家的财物却葬“身”火海,等等。有时我会无聊的想,要是我们老江老胡遇到老美同样的情况,不知他们会如何选择

从上的不管是问卷还是个例分析不难看出思想内涵的差异显得格外突出.另外情节等也有所体现.为此我具体对两部影片进行了比叫――《无间道》和他的欧美翻拍版《无间道风云》

港版《无间道》是一部颇具哲学思考的电影,他通过错位的两个人之间的较量,探究的是正义或非正义在人内心中的较量和挣扎,就好象观众在考问自己的良心,在这样的悖论中背受折磨,给我们留下震撼和思考,以至于续集不断在诠释着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所以,在港版《无间道》中,不需要探究角色的过去的背景,他只是想表达错位的两个人之间的较量,把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的折磨外化成两个“卧底”较量,电影更强调他们的内心和良知,“我是警察!”“谁知道!”。。。这样对话本身就非常震撼!而让“刘德华”生存下来,则正是要表达让他在人间倍受煎熬的无间状态。电影的内涵达到这样的高度,也反映出中国文化中“哲学思辩”的强势和厚重。就象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思想一样独到而深刻。中国人

喜欢看这样的电影,也是因为除了故事本身以外,他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让我们“领悟”人生的道理。。。。。。而不仅仅是娱乐。这也是中国很多“大导演”们的思想,希望不仅要讲故事,还要探究哲学思考!如张艺谋拍摄的《英雄》,老张希望通过一个故事表达一个更深刻的哲学思辩的东西,让大家领悟。可惜他的“和平”理念还表达的太混乱了!

反观美版的《无间道风云》,更多的是在娱乐方面下功夫!首先,设计的人物可信合理,使他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后在情节上干净而简洁,突出双方较量过程和场面,紧张又刺激!充满着男性的张扬和挑战!每个人的“死去”都特别迅速和干脆!没有任何一点拖泥带水!突出了现实的残酷和个人的脆弱。同时,表现出两个“卧底”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折磨,不是哲学层面的“精神折磨”,而是作为一个人,由于言行与内心之间的冲突造成的心理疾病。没有刻意去表达他们内心对“正义或非正义”的冲突更具人性化和现实性。

为什么我们上面说张艺谋可惜他的“和平”理念还表达的太混乱了呢从调查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中国大片的复古路线,47.3%的人表示很无聊,没创新.这不得不引起我门思考,为什么中国电影永远只停留在昨天与今天,而对明天一无所知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张艺谋,却似乎更多的人喜欢好莱坞。当我们无奈地看着盗版的好莱坞VCD如潮水般铺天盖地汹涌而来时,国产电影们做的,并不是奋起抗争,而是——令所有人失望的——向隅而泣。试问:何时何地,才能看到说着中文的X战警

另外,对与中西电影的创新力我们有专门对《哈里波特》和《新白娘子传奇》进行比较从中西方神魔电影看文化差异

就以大家熟悉的《哈利波特》和《新白娘子传奇》为例子吧,在中国魔法是需要时间修炼的,所以能力的高低就是功力的高低取决于修炼的时间,比如金庸小说的大侠们都说自己有多少年的功力,而《新白娘子传奇里》小青的功力不如白素珍就是因为她只有500年的功力而百素珍有1000年,时间越长功力越高。但是有一点没有人知道这个功力是怎么修炼的,找个没人的地方一坐,摆一个poss,有的动有的不动,就练功了,也算是很悠闲的事情,可是人只有最多100年的寿命,所以那些有魔法的都不是人,不是神仙就是妖怪,常人只有看的份,就是这样,那些会魔法的人无所不能,会魔法,武功极高,还懂医术,尽管没有人教他们(也有说明是谁谁教的,可惜老师同样不是人,没有书籍,说几句话就全通了)。相比之下西方魔幻类就不同了,魔法师是人,要找懂魔法的人做老师,然后还要研究一大堆的魔法书,还得要实践,只有通过不断试验来研究新的魔法,魔法等级就看个人的能力了,和年龄没有多大关系,这些在《哈利波特》里便显得很明显了,而且魔法师只懂魔法,要格斗还是要靠骑士帮忙,窃贼能拿到魔法师想要的东西,虽然魔法师也能治病但是靠的是魔法而且不是什么病都能治,所以医生还是不可少,当然魔法师会医术的也不是没有,那是因为他有学过医术的经历。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中西的魔幻的差异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讲究资历,谁熬的时间长谁的地位就高,也就是论资排辈,看看中国的国家领导人能在50岁上任,而西方40多岁能当上国家领导人的比比皆是,而且都管理着美、俄、英这样的大国,在中国年轻人有能力就会被戴上“少年老成”的牌子,似乎只有年龄才能证明一切,而西方讲究能力,就是哈利波特这样的小孩的实力也不比那些成年的魔法师的能力差;中国讲究虚幻,坐在那就能练功,而西方讲究学习,所以要看书,试验和实践(看看和我们所经历的现代教育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中国讲究无所不能,一通百通,比如老子就提出的“小国小民”,西方则是“术业有专攻”,看看社会分工是那先提出来的吧;中国讲究英雄就是英雄,百姓只有被领导的份,遇到好神仙就要感恩戴德,遇到妖怪只有逃命的份,而西方讲究只要你想做,有天分做你就能成功,没有天分只要努力也能有所收获,再强大的恶魔也能被打倒,自己有能力创造和平的环境。

在比如在美国电影《撞车》中,种族歧视体现的淋漓尽致,矛盾突现.《断臂山》有是

伦理道德矛盾的体现.

文化太厚重,电影只是个切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