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的美学价值(一)
- 格式:docx
- 大小:16.39 KB
- 文档页数:3
论王维辋川别业的和谐美摘要: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私家园林,代表了唐代写意山水园林的发展水平。
王维辋川山水诗歌美学是其辋川园林美学的再现,王维辋川别业具有和谐美,体现在与周围山水、村庄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心境与环境的和谐。
关键词:王维,辋川别业,和谐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实实在在的人间仙境。
据《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嘨咏终日。
”王维也因作辋川山水园林诗歌而奠定了他在我国山水田园诗歌“文宗”的地位,综观这些诗歌的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和谐美。
也正如傅如一先生所说“王维诗歌最本质的美学特征是和谐美”,他认为,“盛唐社会也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盛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必然要在诗歌领域作出反映,而这种反映以王维最为强烈、最为出色,不仅有正面的反映,也有反面的反映。
”表现出“诗人追求和谐社会的强烈愿望。
”(1)王维辋川山水诗歌美学是其辋川园林美学的再现。
辋川别业的和谐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辋川别业与周围山水、村庄的和谐建筑创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于使建筑布局、体量、造型和周围环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并创造体现时代内容的建筑使用价值和富有个性特征的建筑形象。
(2)对于具有一定造园思想的王维来说,辋川别业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辋川别业的建筑采取的是化大为小、以变化分散代替集中的布置方式,以避免喧宾夺主,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别业中的一些景致都是在幽胜之处稍加人工建筑而成,充分体现了王维追求自然本真的情趣。
王维新家建在孟城坳,文杏馆建在飞云山脚下,临湖亭建在欹湖边上,竹里馆建在竹林深处,这些形态各异的单体建筑恰到好处地点缀在辋川的山谷中,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依存、相融合。
此外,在建筑风格上,辋川别业也力求与自然环境风格的统一。
不论从建筑用材,还是色彩上,都尽量取得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如文杏馆的建筑材料取自当地的文杏树和茅草,“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文杏馆》),此馆像一个山野茅庐。
【导语】《秋夜独坐》是唐代诗⼈王维创作的五律。
流露出诗⼈想皈依佛门的禅思,表现了诗⼈决⼼修佛、永离⼈间苦海的愿望。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更。
⾬中⼭果落,灯下草⾍鸣。
⽩发终难变,黄⾦不可成。
欲知除⽼病,唯有学⽆⽣。
【赏析】 诗⼈在⼀个秋⾬之夜,独坐⾃伤,见镜中两鬓苍然,更觉悲哀。
此时将近⼆更,诗⼈眼看着⾃⼰的⽣命在时光中⼀点点消逝,却⽆能为⼒,只有深陷于悲哀之中。
这时,诗⼈把思绪从悲伤中抽出,转为对⼤⾃然的观察。
“⾬中⼭果落,灯下草⾍鸣”,诗⼈从⾬声中想到⼭中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纷纷下落;他从灯烛的⼀线光亮中注意到草野⾥的⾍叫声。
这两句描写的是⾬中秋景,展⽰的是⼤⾃然最细微的⽣命律动,营造出⼀种空灵、闲淡、幽静的澄澈之境。
“⾬中⼭果落”当是⼭果熟透后⾃然下落,为静态的画⾯中增添了动感,⼀个“落”字,仿佛展现出⼀种天籁之美。
⽽“灯下草⾍鸣”句,瞬间把⼈带⼊⼀个宁静美好的⽥园中,那昏黄的灯静静地亮着,那醉⼈的⾍鸣声慵慵地响着,多么静寂。
这两幅画,静中蕴含着⽆数的动感,动感之中⼜有不尽的寂静,把⾬中秋景描写得极具禅意。
与之相似的有司空曙的“⾬中黄叶树,灯下⽩头⼈”两句,但司空曙句显得更加凄凉和孤寂,⽽王维句则显得恬淡悠闲。
诗的后⼆联写觉悟和学佛。
诗⼈认识到⼈和万物的存在都是短暂的,⼈⽼不能再次青春,炼丹服药祈求长⽣也是虚妄,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的悲哀。
整⾸诗写出⼀个禅悟的过程。
诗的前半篇形象⽣动,感受真切,在艺术上是颇为出⾊的;⽽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可取之处。
《王孟诗评》:“极平易,有点化。
” 扩展阅读:王维的诗渗禅意 王维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点⼈间烟⽓,充满禅意,⼭⽔意境已超出⼀般平淡⾃然的美学,含义⽽进⼊⼀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王维的⽣活的时代,佛教繁兴。
⼠⼤夫学佛之风很盛。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
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欢迎参考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评述分类1.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
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雪景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2.边塞军旅诗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
《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
《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
《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精选6篇)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篇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
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
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
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
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
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
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
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
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
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
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赏析篇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关键词】诗词名句,写景,四季,秋天,山居【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出处】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擅长将自己独特的生活情趣和佛理融入诗中,借用绘画线条、色彩技法,巧用朴实凝练的语言,采用白描等手法,创作了一首首恬淡秀美的山水田园诗,营构出寂静幽清的意境,表现诗人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
他博学多才,既擅长写诗,又通晓音律,还精通绘画、书法。
王维的诗现存四百多首,他前期的诗富于进取精神,讥讽权贵纨绔,反映边塞生活,书写游侠意气,多表现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后期由于张九龄被贬,王维对现实感到失望,加之中年丧妻和深受佛道影响,先隐居终南山,后在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并致力于山水田园诗写作。
其诗将诗情、画意、禅趣、和谐韵律有机地熔为一炉,意境寂静幽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寂静幽清的意境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即意境。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无论是描绘秀山丽水,还是摹写茂林修竹、村舍农事,都营构了一个远离尘嚣、空明洁净、物我神会的艺术境界,犹如世外桃源,空寂、幽静。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秋雨初晴的黄昏美景。
一场秋雨后,秋山幽净,清爽宜人。
皎洁的月光播洒在清新、青翠的松林间,清泉在光滑洁净的溪石上缓缓流淌。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男女。
全诗融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的生活美于一体,意境清新、幽静、恬淡、优美,读来心旷神怡,令人神往。
王维山水田园诗寂静幽清的意境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
王维田园山水诗的特点王维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维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王维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一、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的渗透谈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可避免的要谈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大师地位的奠定是其书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
描写自然景物方面,王维有着独树一帜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流水的恬静,或是丛林古刹的幽深,诗人都能取自然、凝练、生动且富有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与景象融成一体。
“日落江湖白,朝来天地青。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水之青色。
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
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
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之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
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得画面。
王维的田园诗作中也体现出的艺术的.画意。
王维在他的田园诗歌创作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贵州省盘县鸡场坪乡民族中学祖兴贵上,吸取了绘画的长处。
以富于色彩的语言,运用绘画技法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了我们的情绪。
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人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给它着色。
桃“红”,柳“绿”和“青”烟。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六期︵总第六十二期︶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以《辛夷坞》为例姬佳宇(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摘要:《辛夷坞》为王维《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用五言绝句描述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事物。
王维淡泊的艺术气质和对宗教的审美体验糅杂渗透于山水诗中,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
从禅宗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人宜心静、智静、慧静。
王维诗中的辛夷花唤醒本心,超越了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的二元对立观念,从当下、刹时去体验永恒。
关键词:王维;《辛夷坞》;禅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6-0089-03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8.06.026收稿日期:2018-09-10作者简介:姬佳宇(1994-),女,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
经过几百年的分裂后,中国于隋唐时期重新统一。
唐朝统治者十分重视文治,故政治清明、民风开化、中外交流频繁,历代君王在文化方面,在对于儒释道三者的态度上,大多默契地采取共同发展的宽容态度,遂形成了“三教鼎立”的繁荣局面,涌现出众多声名远扬的文人墨客,王维就是其一。
王维性格圆融,温柔敦厚,加之精研佛理,援禅入诗,开创出新的诗歌境界,其诗句中氤氲的深远意义和人生哲理也不断开启着后人的无限禅心。
王维的诗句极具研究价值,《辛夷坞》的禅境“不著文字”却暗涵无限禅意,本文以此诗为向导试析王维诗歌中的禅美学。
一、王维与禅(一)王维介绍王维,字摩诘,选取于《维摩诘经》中的一位神通广大的在家居士——维摩诘。
王维生于公元前8世纪初,河东蒲州人。
开元九年,弱冠之年便已进士及第,任太乐丞,也算是少年得志。
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而遭贬黜,张九龄执政后,被命为右拾遗,后张九龄罢相,因他曾有恩于王维,所以张九龄的贬黜令王维伤心失望。
但失望未必是坏事,早早领会生活的不易、精神层面进行过的思考与反省对王维思想的形成大有裨益。
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手法苏轼曾这样对王维的诗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作为一位诗人兼画家, 又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 动态美并加以巧妙配合, 构成美的境界。
的确王维写的诗有声有色,意境深远,仿佛一幅绚丽之景临于纸上。
以其《终南山》为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全诗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隔水问樵夫”特别具有动感,乃点睛之笔。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
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
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
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隔水” 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 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王维诗中动静相衬,特别是以动衬静构成的意境美,是他在诗歌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王维和盛唐其他诗人一样,前期也写了一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体现了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运用。
而后期的诗,则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闲情逸致的生活,即山水田园诗。
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运用已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王维的早期诗中,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表现人物的主体的行为动作。
但它决不是人物行为的一般交待和动作过程的简单陈叙,而是采取一种写意的笔法,对外在化,具体化动作作逼真传神的描写。
这是王维诗“动”的特点,也是他早期诗歌的一个艺术特色。
例如《少年行其三》: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杀射五单于。
千重虏骑气势汹汹,卷土而来。
雄姿英发的游侠少年“长缨在手”,镇定自若。
前二句只是概写,尚未落于实处。
英雄少年高强的武艺和非凡的胆量,在“偏坐”与“调白羽”这两个动作的具体描写中,得到了体现。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美术学院[摘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包含的诗画在功能上的互补性是它们不可缺的美学内涵,然而两者在功能方面的意义一直未引起学界重视。
从功能上讲,"诗中有画"主张诗歌应发挥绘画的愉悦情性的娱乐作用,它改变了诗唯雅正是尊的历史传统,避免了诗歌主题过于严肃、缺乏生活情味的弊端,体现了孔子"游于艺"的文艺功能思想。
"画中有诗"则强调给绘画注入诗性特征,使绘画诗化、雅化,进而改善绘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利于更好地发挥绘画的社会作用。
诗,画这两个词的运用实际表达了一种美学上的辩证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的提评,涉及诗画“二艺”,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维的诗及画所作的评述。
创造了诗与画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王维;美学价值;一、“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物我合一,天人感应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极致,以其或飘逸、或顿挫、或空灵、或譎怪的诗风建构了汉语诗歌最辉煌绚烂的鼎盛。
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不同的生活道路与态度,使得他们或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出世者,或者因时而变,兼而有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变幻的浪漫的精神面貌。
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问题便在王维的诗中凸现出来,并引起了众多诗人批评家的关注。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言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摩诘之诗。
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苏轼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关乎诗与画的美学特质的交叉,人们对诗画的联系是普遍承认的。
在中国山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又汉魏晋时期的“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兰亭集序》),即满足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到怡神悦志即通过感官获得一种超感官的享受;最后才到探究山水的内在意蕴和意趣。
【中国美术研究】一、禅宗美学禅宗是佛教的一大宗派,讲究心性的养成,认为万事万物的终极是趋向虚无缥缈的静寂境界,讲究心灵上的感悟,主张的美学思想与传统的宗教崇拜的观念不同,引导人们关注“人性”本身的美,影响了古时文人审美思想的转变,他们开始以空灵静寂的美学形态为呈现方式。
在唐朝,中国国富力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都处于高峰期,这期间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吸引了众多外来民族,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繁荣景象———儒、释、道思想在这一时期相互融合。
而现实政治是残酷的,多数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因此文人们不再以实现政治抱负为业,而是开始人生艺术化、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于是佛教禅学思想、各种宗派开始在盛唐时期活跃起来,使盛唐时期审美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
王维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常常表现柔和、静谧、协调的山水静景,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营造的静谧与幽深的境界被当作典范,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以静为美”的基本风格与审美情趣,这种追求也成为了他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
这样的转变同他人生的遭遇有很大关系,早年他与其他的文人相似,在传统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下,内心有着极其远大的政治抱负,而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安史之乱发生了,这也成为了他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唐朝中兴,唐肃宗打回长安,恢复统治,王维因为曾经在安史之乱中为安碌山服务过,于是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王缙因为扶助肃宗有功,用他的功名为哥哥王维赎罪,从此王维再也没有入仕做官,而是退隐乡下打理他的田园。
缘于自身的遭遇,他曾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理想在现实中幻灭,是一个曾经对政治抱有幻想的热血之士最后的落空和幻灭。
正因如此,王维的山水诗、山水画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皈依禅宗,从中获得心灵的释放,开始真正永恒的本质追求。
于是王维在中年就半隐退到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之地,开始研究佛教文化,过起了禅修的日子。
而他政治上的失意也直接导致他思想和艺术审美的转变,与其他文人那种仅仅追求艺术的表情尚意不同,他将自己的所感与所悟慢慢组成独特的审美感知,并运用在他的作品中。
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擅长将自己独特的生活情趣和佛理融入诗中,借用绘画线条、色彩技法,巧用朴实凝练的语言,采用白描等手法,创作了一首首恬淡秀美的山水田园诗,营构出寂静幽清的意境,表现诗人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
他博学多才,既擅长写诗,又通晓音律,还精通绘画、书法。
王维的诗现存四百多首,他前期的诗富于进取精神,讥讽权贵纨绔,反映边塞生活,书写游侠意气,多表现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后期由于张九龄被贬,王维对现实感到失望,加之中年丧妻和深受佛道影响,先隐居终南山,后在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并致力于山水田园诗写作。
其诗将诗情、画意、禅趣、和谐韵律有机地熔为一炉,意境寂静幽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寂静幽清的意境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即意境。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无论是描绘秀山丽水,还是摹写茂林修竹、村舍农事,都营构了一个远离尘嚣、空明洁净、物我神会的艺术境界,犹如世外桃源,空寂、幽静。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秋雨初晴的黄昏美景。
一场秋雨后,秋山幽净,清爽宜人。
皎洁的月光播洒在清新、青翠的松林间,清泉在光滑洁净的溪石上缓缓流淌。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男女。
全诗融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的生活美于一体,意境清新、幽静、恬淡、优美,读来心旷神怡,令人神往。
王维山水田园诗寂静幽清的意境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使至塞上》。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维的爱国情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背诵并理解《使至塞上》的内容。
2. 分析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王维的诗歌美学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王维的生平简介、《使至塞上》的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准备《使至塞上》的朗读音频。
3. 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和答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PPT,介绍王维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王维及其作品《使至塞上》。
2. 朗读诗歌播放《使至塞上》的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美感。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意境、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教师提供合作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示例:1. 《使至塞上》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寓意?2. 王维的诗歌创作风格有哪些特点?在《使至塞上》中是如何体现的?3. 请分析《使至塞上》的韵律和节奏,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悟。
5. 分享成果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探讨成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 欣赏与拓展展示其他王维的诗作,让学生欣赏并拓展对王维诗歌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王维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2020·02一、王维禅宗美学思想阐释与禅学概念王维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停留在他是唐代著名田园派诗人,但人们忽略了王维作为唐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给后世画坛带来的重要影响力。
众所周知,王维号称“诗佛”,历史上仅他一人享有此称号。
那为何只有他有如此称号?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诗画作品中涵盖有佛教禅宗的思想。
总体来说,王维所作的大部分诗歌读起来都禅意浓厚,富有禅理,绘画创作也是偏向于佛教美学的,特别是六祖慧能的南宗禅思想。
王维在唐代名气煊赫,早年期间凭借儒学仕进,他具有浓厚的兼善天下的儒家哲学思想,追求整体的外在圆满,对于经世兼济则以“不废大伦”的原则为文人官宦处世之道与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将“三教”美学融会贯通,将佛教禅宗哲学思想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最终获得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擅长诗歌,也精通绘画、音律和书法篆刻,其中,他的诗歌与绘画成就最高。
可以说王维是盛唐时期为数不多的艺术全才,他被后人尊称为“文人画鼻祖”和“山水画南宗之祖”,这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要体现了山水田园诗歌那种“空寂恬淡”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表现包含着其重要的美学思想。
虽然王维没有留下专门的美学著作,连美学研究方面的言论都甚少,但依然不能掩盖其在诗画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闪光。
王维保存至今的画论有两篇:一篇是《山水诀》,另一篇是《山水论》。
他的绘画风格多以追求恬淡舒适的田野风光和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为主,对超脱平和与空灵静谧的审美形态也颇为欣赏。
他的绘画美学思想与佛教禅学理论就主要见于这两篇著述之中,这两篇也正是他所向往的禅宗美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我们首先谈谈什么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概念。
禅宗在魏晋南北朝之时与玄学思想相互融合,相互吸收,进而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禅宗美学。
禅宗美学是一种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美学理论,其特点是道家美学与禅宗哲学相结合,并集道家美学中的齐物论思想和佛教禅学中的哲学思想于一身。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一)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①我国盛唐的山水诗人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大师。
由于诗人前后期世界观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给诗作带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都大不一样。
但纵观王维一生的创作不难发现,有一个统摄他诗歌创作的不变精神,这精神正是"美"这一灵魂。
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本身;美在他诗中的社会内容上;美也在他诗中独特的情绪色彩和趋静求闲的优美韵律里。
一就审美主体而言,审美标准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
诗人王维是审美主体的个体意识者,其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之所以能获得很大程度上的确立,我认为,除了滋生他美学思想的诗作在中国文化史的长期积淀中扎下了根,得到人们的公认外,诗人选择的表现对象,即他的审美客体自身的美学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社会斗争的生活是美的,但它的斗争美会因审美者的阶级性不同而不同。
一种习惯或民风在其生长的民族里被看作是美的,但在另一个民族看来也可能是不美的。
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是美的一些社会现象,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丑陋的(如中国古代妇女的小脚)。
所有这些都说明,社会生活的美具有审美标准上的极大差异性,也有社会美自身存在的历史性、可变性。
为了把握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和认识审美客体的可变性,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审美者都在劳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美、创造美;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在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丑,从而使美的偶然性和相对性不断导向其必然性和绝对性。
王维对他所反映的社会美要进行美的提炼,美学家对王诗这一艺术美中的美学思想也要进行美的提炼,这都是出于同一个道理:寻找必然的,绝对的美。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从军行》)这是斗争生活的美;"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失题》)这是闺人在忧怨的思情苦痛中表现出的守洁负重之美。
在这里,投入战争和为战争抛洒痛苦的相思热泪无疑都成了社会生活美的内容。
但由于人类的最终愿望是反战的,是不愿离别相思的,所以,战争的美从人的本质意义上说往往又因其功利性而无美可言。
当然,如果我们用直观人类文明进步过程的眼光来看待过去具体时代的具体战争,直观人类斗争史上的痛苦历程,这时,居于这一认识意义上的特殊社会现象--战争,不又是一种美了吗?因此,人只有勇敢地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样才能充分认识社会美的本质所在。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和"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酌酒与裴迪》)的态度都是不利于对社会美的认识的。
当然,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只是王维世界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因为他也有许多正面反映社会生活的优秀之作。
描写边塞战争的《陇西行》与《从军行》就是例子。
前者气势豪迈,喷喷薄薄,用急雪衬急情,一实一虚,很有气势,运动感强。
而后者则有声有色,大刀阔斧,不仅有战斗中铿锵的悦耳声,而且也有边陲一幅幅神秘多变的形象图。
这些诗主题明确,洋溢著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
至于他早年的一些抒怀之作又另是一番风貌,展示给我们的往往是人的情感素质,比起边塞游侠类来感情细腻,主题思想含蓄浅近。
如《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就是。
这类作品给人以清新之感,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件中抒发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给我们展示的是社会生活中遇节思亲的人情美,借事抒情,表达了远在异地的亲人之间情理两分的一丝痛苦。
至于《相思》则是睹物生情,借物之特征抒写人情之内涵,用有限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情怀,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这两类作品之所以给人以美感,不仅因为诗人拥有娴熟的技巧,而且还由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本质让诗人抓住了。
这一本质就是林兴宅同志所说的"人类前史时代世界的荒谬性",即在道德力量的控制下"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
"②人类要消除世界的荒谬性就要让自己做出重大的牺牲,就要有具体的战争,就要有离别相思,就要有具体的奉献。
人为自己自觉与自由的内本质的最终解放所作的牺牲都是美的,都是真与善的统一结果。
在现实美中,自然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正反映了这种自然美。
这和他反映社会生活的诗作同样重要,甚至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相对于社会美来说,自然美很少有人类社会可变的时代性、民族性等内容。
不管人们对大自然采取象征还是拟人的手法,并以此求其社会内容因素的美,其结果都不能与自然美自身运动规律的变易性和多面性③相媲美。
时代变了,但人们对多姿多彩的大好河山之爱却不变。
历史变了,但人们对自然界丰富无穷的美的热爱之情却没变。
兴盛的民族要赞美它,衰亡的民族惋惜它,入世者歌颂它,出世者依恋它。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对大自然总是采取肯定性取向。
如果我们把王维诗自身的艺术特点撇开不谈,单以王诗作为认识自然美的窗口,这就不难发现:自然界本身就是美的。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辋川别业》)这是自然界清爽之美,春季色彩之美。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是自然界万物和谐之美,运动之美。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中》)是深秋山林的宁静美,气节变化之美。
自然美无限的变易性和多面性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诗人甚至在送别诗中也用景句来拟定诗的色彩基调,使我们在他非山水类的作品中也能感到大自然的美。
如用"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送张判官赴河西》)的恶劣气候抒写送别时喜悦之情,起句就给诗定下一个明快的调子。
这些诗句使人感到,人类的感情最终都要被推到大自然这一背景上去。
大自然阴晴无常,风云莫测,不管是山川日月,还是天地海风,我们人类都无法对它施以丰富的社会因素,但它却能给我们提供最美的无限性。
这种无限性就是其形式的多彩多姿和难以尽言的变易性。
"在艺术美中,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社会美中,内容就比形式更占分量;而在自然美中,则偏重于形式。
"④因此,自然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独立的形式美因素。
色、形、声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物质材料,这些物质材料在大自然中更是以无限丰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如王维的《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高处敞招提,虚空讵有倪。
坐看南陌骑,下听秦城鸡。
渺渺孤烟起,芊芊远树齐。
青山万井外,落日五陵西。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这首诗有色、有形、有声,有大自然穷形尽相的万千之变。
它甚至荡洗了人的一切思想因素,就连我们审美主体也要融入大自然的形式美中,成为多姿的美的组成部分。
大自然的广阔给人以心空之感,上下之高、东西南北之距、孤烟、远树、落日等,都在诗人极其空远的内心世界里。
客观世界是空灵的,眼界的无染及心空就自然而得。
在这里,只有真正的大师才能在物我两忘中感受到大自然这种形式美之所在。
他的《积雨辋川庄作》同样能说明自然美的特点。
诗中写道: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这首诗更是以自然界的整体性来展示其形式美诸因素。
前诗是物我相融的静空宇宙,这里却有动静相随的时序流动。
空林、烟火、水田、白鹭、夏木、黄鹂、露葵、海鸥,一连串的自然物在诗人流动的意念中层层展开。
两诗的动静又都不是绝对的、死寂的,而是和谐的、统一的,使我们在静中感到微动之气,在动中体会静之空阔。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产生王维诗作的土壤对探讨其诗的美学思想是何等重要。
在这里,社会美的内容、自然美的变易性和多面性,以及自然美的形式美都是美的存在物,而这些美的存在物又都是构成王维诗歌这一艺术美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因素。
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来说,它不仅要受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影响,同时也还要受其他上层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王维的诗也不例外。
他在《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中写道:"世上皆如梦,狂来或自歌。
问年松树老,有地竹林多。
药倩韩康卖,门容向子过。
翻嫌枕席上,无那白云何。
"这显然是一首极厌人世的出世之作。
不少类似的作品表明,王维晚年主要追求的不是直面人生,而是回避人世,甚至是"白眼看他世上人"(《与户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的态度。
这种摒弃一切人情世故的思想虽不完全是其世界观的主导意识,但这类数量不少的诗作却非常有损其思想价值。
然而,正如其诗的思想内容有其社会土壤那样,王维消极避世的思想也有其社会根源。
在他反映生平遭遇的晚年之作《叹白发》中就流露出一个社会中人的辛酸,读来感人至深。
其中"不向空门何处消"已打上强烈的社会意识,非清幽佛门所固有的思想感情,俨然是有感而发,是对社会的牢骚。
《早秋山中作》的"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也都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王维是一个有才有志的人,但一生的抱负未能施展。
如果我们不跳出诗外,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来认识其思想,而是局限于诗中看他消极避世的一面,这对正确领会王诗思想上的美是不利的。
难怪它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审美者的眼中,会因审美者的立场、思想深度和审美取向的不同而不同。
其中有正值的,也有负值的,有全面的,也有片面的。
正确认识王维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这对我们理解他诗中拥有积极思想性的作品就会容易得多。
我们不仅能从这些诗中发现其思想之美,而且还能看到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美。
这类诗的代表作是边塞诗、送别诗和一些闺怨咏怀诗。
《出塞作》就表现了一种火热的斗争热情,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