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8
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人间词话》审美意境解读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开篇第二则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心领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了解西方的近代文论,他所说的“造境”,相当于西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以艺术的幻想和虚构,营造神奇瑰丽的超现实境界,藉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王国维从创作方法角度论词,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事实上,在三百多年的宋词创作史上,从欧阳修、晏小山到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直到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堪称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我认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辛。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任何一首优秀的词作,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这种情感因何而发,会抒什么情感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理解词的重要一环。
在理解词作中所写物象,必须发挥想象,境充空白,揣摩词作主旨。
所谓“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词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诗”是不错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词中的物象入手。
词的语言精炼,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词作讲究简洁、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语,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
而词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词系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六十三则中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法。
有元一代词家,皆在能办此也”。
92915 美学论文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方法论解读一、《人间词话》审美意境解读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开篇第二则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心领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了解西方的近代文论,他所说的“造境”,相当于西方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侧重于以艺术的幻想和虚构,营造神奇瑰丽的超现实境界,藉以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
王国维从创作方法角度论词,是对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事实上,在三百多年的宋词创作史上,从欧阳修、晏小山到苏轼、秦观、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直到刘克庄、吴文英等,都有堪称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我认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辛。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任何一首优秀的词作,必表现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这种情感因何而发,会抒什么情感成了读者要解读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成了理解词的重要一环。
在理解词作中所写物象,必须发挥想象,境充空白,揣摩词作主旨。
所谓“物象”,就是指客观事物,是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
词作者塑造物象主要为言志、言情、言心声。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诗”是不错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要了解作品的主旨不妨先从词中的物象入手。
词的语言精炼,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词作讲究简洁、含蓄,以少少许胜多多语,有时甚至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达到“情在词外”的审美标准。
而词的这种空灵之美、含蓄之美正需要读者借助于自己的创作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来填充,对字里行间的底蕴作深入的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词系元代词人马致远《天净沙》小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定稿)第六十三则中评价道:“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法。
有元一代词家,皆在能办此也”。
其实,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以极其省俭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寒秋中游子思归的画面。
词曲中物象“藤、树、道、风、马”具体却并不清晰,因此光找出这些物象还不够,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物象作具体的描绘,才能透过“形”看到“神”,挖出作品的主旨。
在中国美学里的哲学王国维在现代中国哲学、文学、戏剧史、甲骨金文、历史学、敦煌学以及西北地理、蒙元史等领域,都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人。
《人间词话》可以看作他的美学代表作,也可以看做是现代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
虽然《人间词话》在形式上承袭了中国旧诗话、词话的古老传统,似乎全无理论范式的创新可言,然而,在内容上,却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对于现代中国美学,《人间词话》的意义在于,它实现了从中国古典诗话走向现代中国美学大转折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重要一步。
具体来说,《人间词话》对于现代中国美学的贡献,是把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境界”(“意境”)概念,转换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命题,甚至有人认为是王国维全部美学思想的核心。
《人间词话》的内在结构就是以“境界”这一概念为中心。
•第一,在传统诗话的意义上,《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是对前人理论的一个超越。
“境界”(“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和艺术理论的概念,在唐代就已出现,宋明以降使用更为广泛。
据叶朗先生统计,仅有清一代,使用这一概念的著名学者就有二十多人。
但王国维的“境界”说不仅是对于前人理论的继承,而更是一个飞跃、创新。
(宋)马远:《山径春行》,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艺术。
•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一文,在这一方面所做的研究相当深入。
他把王国维的“境界”与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进行比较,认为虽然严羽、王士祯“立论的主旨实在乃是想要标举出诗歌中一种重要的质素”,但是,“沧浪之所谓‘兴趣’,似偏重在感受作用本身之感发的活动;阮亭之所谓‘神韵’,似偏重在由感兴所引起的言外情趣;至于静安之所谓‘境界’,则似偏重在所引发之感受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
沧浪与阮亭所见者较为空灵;静安先生所见者较为质实。
”•这种“质实”一方面使王国维的理论不像严羽、王士祯所说的那样虚玄、恍惚,所表明的体认和说明“要明白切实得多”;另一方面“可见静安先生对于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较之以前的说诗人,确实乃是有着更为真切深入之体认的。
王国维美学观之赏析◎王书慧——读《人间词话》有感摘要: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史学家和国学大师,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通过从“境界本也”“唯真即美”“摘句法”“诗人之眼”等几个角度入思,对《人间词话》中部分重要的美学观点进行理解与赏析并简要地阐述其理论思想对于当代文艺批评的借鉴意义,浅谈从中的所感所悟。
关键词:“境界说”“唯真即美”“摘句法”“诗人之眼”当代意义之思考引言王国维先生!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字静安,号观堂,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
他一生从事文史哲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的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之一,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先生之文艺美学观念,提出了词之“境界说”的美学评判标准。
他运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概念、术语并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与方法,所总结的理论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至今仍闪烁其睿智的光彩,拥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意图赏析《人间词话》中部分重要的美学观点并简要阐述其理论对当代文艺批评的借鉴意义,浅谈笔者的收获与感悟。
一、境界本也“境界”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切诗词,凡上乘之作,都应该是“有境界”的。
“境界”论诗,当始于《诗经》之“思无疆”,言其之思深广无穷也。
思无疆,意无穷,也就是所谓“意趣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内容与形式、思想情趣与艺术技巧结合的品格,包含着诗人的禀赋、胸襟和才学。
①中国历代“能自树立”的豪杰之士无不在力争这“第一义”的“境界”,可见“境界”于诗词的美学价值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人间词话》的“境界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笔者经过归纳总结,认为主要包含了如下的几个方面。
其一,格调之雅#刘熙载《艺概》云:“余谓论词莫先于品。
”同样,王国维也非常看重诗96王国维美学观之赏析人的人格品质,他说:“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
人间词话文学与艺术的解读与欣赏人间词话:文学与艺术的解读与欣赏人间词话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详细记录了南宋赵孟頫与文人鲍照的对话和评论,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与欣赏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人间词话的解读与欣赏,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学与艺术的精髓。
首先,人间词话对于文学的解读与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讨论了古代文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还探究了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点与魅力。
词是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长短句体骈文,它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内容,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优美动人的音乐性,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人间词话中,赵孟頫和鲍照对于词的表达方式、文辞音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文学形式。
其次,人间词话对于艺术的解读与欣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赵孟頫与鲍照不仅谈论了词的艺术特点,还讨论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和技巧。
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人间词话中的对话和评论,使我们更加了解艺术的内涵和美学原理,从而更加深刻地品味和欣赏艺术的魅力。
人间词话中鲍照的观点对于对于文学和艺术的解读与欣赏有着重要的启示。
他强调词的语言要简练、质朴,言简意赅,同时还要讲究修辞手法和音律的运用。
他还提出了“以辞宗义,以音宗声”的观点,强调要注重词的语义和音乐性。
这对于我们欣赏和理解古代词作品至关重要,也对于我们写作和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此外,在人间词话中,赵孟頫和鲍照还讨论了文人的情感表达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文人要有才情、气度,要有深厚的修养和卓越的思想,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他们强调要注重修炼心性,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这对于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具有启示和警示的意义。
总之,人间词话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文学评论与艺术欣赏的著作。
通过对其内容的解读与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古代词作品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内涵和价值。
人间词话揭示文学艺术的真谛与价值人类自诞生以来,便开始了与语言的亲密接触。
而文学艺术,则是人类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展现内心世界、传达情感与思想的高度艺术形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本名为《人间词话》的书籍,其内涵和观点对于揭示文学艺术的真谛与价值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究《人间词话》对文学艺术的启示与价值。
一、真实性与情感表达是文学艺术的核心《人间词话》强调文学艺术的真实性是其核心特点,写作应贴近生活,真实表达情感。
艺术家们应以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世间万象。
正如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让读者产生共鸣。
因此,作家们在创作中应时刻关注社会现实、人类内心世界,以此作为灵感的源泉,创作出既真实又感人的艺术作品。
二、艺术形式与技巧丰富了文学的表达《人间词话》指出,艺术形式与技巧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可以为作品增加层次和丰度,同时也更好地展示作家的才华。
例如,诗歌表达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韵律之美,可以直抵人心;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另外,技巧的运用也能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例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美感,比喻、对比和排比等手法,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三、文学艺术的影响力与传承《人间词话》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力与传承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自己的作品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戏如人生,要有责任。
”文学艺术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使人们更广泛地关注社会问题,唤起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意识。
四、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人间词话》还深刻洞察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
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它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
作品中的美感可以让人体验到一种高尚的情感和思想境界,使人的心灵得到滋养与升华。
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追求美的表达,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将美呈现给读者。
人间词话的美学观点1. “境界说真的超棒啊!就像我们看一幅画,有的能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到深深的情感,这就是有境界呀!比如王维的诗,那真的是能把我们带到一个美妙的世界里去。
”2. “诗词里的真情实感多重要啊!你想想,要是一首诗没有感情,那多枯燥啊!像李煜的词,那满满的都是他的亡国之痛,能不打动我们吗?”3. “意象的运用简直绝了!就如同给文字注入了灵魂,一下子鲜活起来了。
李白的那些诗,什么明月啊、美酒啊,多生动啊,让我们好像也能看到他所看到的。
”4. “风格的独特性多有意思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就像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香味。
李清照的婉约和辛弃疾的豪放,那差别多大呀,但都那么吸引人!”5. “用自然的语言去表达美,这才是最厉害的呢!不是那种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就是这样嘛,读起来好舒服。
”6. “审美标准可不是随便定的呀!这就像我们评判一个人美不美,得有个标准吧。
人间词话里的审美标准就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诗词才是真正的好。
”7. “含蓄的美真的很迷人呢!不是一下子全给你,而是让你慢慢去体会,去琢磨。
李商隐的那些隐晦的诗意,不就是让我们反复玩味嘛。
”8. “诗词中的人生感悟能给我们好多启发呀!就好像一个智者在跟我们谈心。
苏轼的那些词,经历了那么多还能那么豁达,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9. “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多重要啊!就像一个人不光要有内在美,外在也得好看呀。
那些经典的诗词,形式和内容都是相得益彰的。
”10. “创新的美学观点能打开我们的视野呢!不要老是守着旧的,要敢于尝试新的。
人间词话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新观点,让我们对诗词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人间词话的美学观点真的是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体会,能让我们对诗词乃至整个艺术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王国维的一本小册子《人间词话》,是一部评词的论集,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用“意境说”来衡量诗词之高下。
他在《人间词乙稿序》里就很明确的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
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
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
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人心内外的关系。
文艺作品中的“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
所以意境都是要有的,是要统一于诗文当中的,而这统一的手法有高有低,就决定了上乘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
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
这个就是王国维的主要的评价标准。
第二是文学的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是出于一己之意,而感动外界的,只要缺其一个,就不是文学了。
纵观他整个文学思想体系,能够感觉到,前者是更为本质的,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很纯粹的学人,他对于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定位,反对社会功利性,政治性。
这跟后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相似的地方。
而感人只能够说是它的效果,不能起着一个根本上的定位。
这里他又依据意与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王国维将这两种写法对立起来,是有一定的深刻的见识的,但我觉得,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相对意义上的,因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文艺都是有我的,是人化的一种东西。
人间词话中的文学批评和审美观点
《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刘基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论文集,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文学批评和审美观点的内容。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及其价值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人间词话》中的文学批评和审美观点。
1. 文学创作和修辞技巧
《人间词话》认为优秀的作品必须具备精湛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
它强调了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如比喻、借代、象征等等,这些技巧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果。
刘基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叙事结构、对比、排比等写作技巧的指导原则。
2. 文学主题与意境营造
《人间词话》强调作品必须具备深邃而独特的主题,并能通过精确而有力地描写来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刘基认为主题应该符合作者内心真实感受,同时要能够触动读者情感。
他鼓励作家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和描述场景,从而使读者沉浸在作品创造的意境之中。
3. 文学价值和审美追求
《人间词话》强调文学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启示和反思。
它主张文学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并批评过于娴静、单调的作品缺乏真
实性。
此外,它也关注艺术作品中表达情感和情绪共鸣的重要性,认为好的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并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以上仅是《人间词话》中文学批评和审美观点的一部分内容,在这本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其他方面如音乐、修辞理论等。
通过深入研究《人间词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创作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丰富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认知,并为我们今天阅读和欣赏文学提供了有益启示。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美学思想探究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集,它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着美好梦想的诗歌世界。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就是以自然和宁静的美感来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首先,王国维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极具美感的宝库,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源泉,他热爱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感受。
他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他把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美丽的风景,还有生机勃勃的鸟兽描绘得非常生动,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其次,王国维也极尊重宁静之美。
他认为,宁静是所有美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安身之所,也是灵感的源泉。
他的诗歌里,常常能看到他对宁静的追求,他把梦中的宁静海洋、宁静的湖泊、宁静的夜晚等描绘得非常细腻,让读者感受到宁静的恬淡美感。
最后,王国维也认为,人们应当以理智的审美来衡量美的真谛。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抨击空洞的浮华,赞美纯粹的审美,他认为,只有经过理智审美的过滤,才能把美的真谛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美的感受。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将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和理智审美完美融合起来,把自然和宁静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他的诗歌激发了读者对美的追求,也指示我们正确认识和追求美的真谛。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通过对中国古诗词的解读和品评,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整部作品语言简练,思想深邃,给人以很大的启示和感悟。
在阅读《人间词话》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和深入研究。
王国维通过对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诗词进行解读,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他对诗词的品评不仅基于文学的审美标准,还融入了哲学、心理学的思考,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我认为,《人间词话》的优点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炼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文学理论阐述得清晰明了,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其中的要义。
同时,作者在品评诗词时,不仅注重文学的艺术性,还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对古诗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作者在《人间词话》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也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他提出的“境界说”等理论,不仅适用于古诗词的品评,也可以用于现代文学乃至其他艺术形式的鉴赏。
这种跨时代的思想价值,使得《人间词话》不仅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经典。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爆炸,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人间词话》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书
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也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深入思考,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提供指引。
人间词话无我之境的诗句摘要:一、前言二、无我之境的定义与特点三、举例说明无我之境的诗句1.王之涣《登鹳雀楼》2.李白《将进酒》3.杜甫《春望》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四、结论正文:【前言】《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其中提出了“无我之境”这一概念,用以形容诗歌中超越自我、融入大自然的高远境界。
本文将通过对《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的诗句的分析,来具体阐述这一境界的美学价值。
【无我之境的定义与特点】无我之境,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摒弃主观情感和个人利益的束缚,将自己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这一境界中,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更加真实、自然、醇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举例说明无我之境的诗句】1.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达到了无我之境。
2.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在诗中将黄河之水与自己生命的流逝相提并论,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和悲壮,体现了无我之境。
3.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通过描绘战乱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忧虑和悲痛,展现了无我之境。
4.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通过对比草木的生命周期与人类的离别,传达了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哲理,达到了无我之境。
【结论】无我之境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较高境界,它要求诗人摒弃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中。
王国维是中国史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关键人物,其《人间词话》堪称这一发展链条上关键的一环——它既是中国古典诗学终结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现代诗学的一个开端①。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
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
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大体阅读过《人间词话》后,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造境”是作者极逞“创意之才”,充分发挥想象力,使万物皆为我驱遣,“以奴仆命风月”,这正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写境”则是作者极逞状物之才,能随物婉转,“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的真实受到高度的重视,我们可以说这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看了几本研究此书的著作后,我发现大家都在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人间词话》对于在古典诗学影响中最大的兴趣、神韵的诸说及浙西、常州二派进行了清算批判,而这为消解古典诗学扫清了道路②。
具体说来就是,王国维不被传统词学理论所束缚,敢于创新,自成一家。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人间词话》美学分析《人间词话》跟许多词话著作一样,都是一种主观感觉与直悟的艺术表白,形象化、情感化的语言比比皆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很多命题都没有作出很科学的界定,而是在反复的例证中或比喻中暗示出来。
如此一来便淡化了《人间词话》的理论色彩。
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样文学中就很难形成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王国维先生的主观嗜好偏离了历史事实,最美中不足的是,所论及的问题显得辞句模糊不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够严密统一。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先生充分肯定了唐五代以及北宋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但他过分地菲薄南宋词在历史上的贡献。
众所周知,词至南宋,尽管我们看到的有了雅化的趋势,但在北宋词发展的基础上词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
由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经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刘辰翁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影响最具甚远的豪放词派。
这一派词人的创作紧紧贴住时代的特征,斗志激昂,异常豪放,并且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悲歌,足与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婉约词平分秋色。
即使以格律、清空见长的词,经姜白石、张炎等人的改造,其艺术也很有趣味。
而王国维却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甚堪与北宋颇顽者,唯一幼安耳”。
“词之最工者,实惟后主、正中、永叔、少游、美成,而后此南宋诸公不与焉”。
“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
其偏见可见一斑。
甚至以“映梦窗零乱碧”、“玉老田荒”之句分别概论吴文英与张炎的词风就更不符合史实了。
第一次提出意境中存在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人是王国维。
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寒春,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物皆著我色彩。
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精神探寻:王国维《人间词话》对词赋美学的解读王国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学者和文化艺术评论家,他的著作《人间词话》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和赏析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以《人间词话》为基础,探讨王国维对词赋美学的解读。
一、词赋美学的基本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与诗、赋、文等文体相比,词独具韵味。
他强调了词的音乐性和表现力,认为词赋美学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1. 简洁而精炼:词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现出深沉的思想和情感,具有高度浓缩的特点,每个字词都承载着巨大的意义。
2. 融汇诗、赋等多种文体:词的形式上吸收了古代诗歌的音乐性,同时又保留了赋的夸张和辞藻华丽的特点,使之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3. 抒发真情实感:词以真实的情感为出发点,通过简练而精确的语言表达,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以上特点使得词作品能够在短短几十个字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意境和情绪,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人间词话》的观点和解读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通过对历代名家词作的分析和赏析,提出了一系列对于词赋美学的观点和解读。
首先,他认为词集典雅之篇与风流之气于一身,是中国文学中最具韵味与艺术性的形式。
他引用了南宋文人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以及元曲《西华山》等文学作品,通过对其意境和表达手法的解读,强调了词在音乐性和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其次,王国维提出了“音韵之美”的概念。
他认为,词的音乐性是其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它通过押韵、对仗和调子的运用,营造出一种韵律和节奏感,使词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外,他还谈到了词的“遣词造句之工”,即词作品中字词的择取和句式的运用。
他强调了字词的准确性和推敲,以及句子的结构和语言的表达方式。
他引用了苏轼和辛弃疾的例子,说明了词作品中字词和句子的精确度对于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性。
此外,王国维还讨论了词作品的意象和意境的建构。
他认为,词在描绘意象和创造意境上具备独特的能力,通过精细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谈《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朱俊02秋汉语言(本科)摘要:《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论著,因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其中蕴藏着的那些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为日后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有人高度评价《人间词话》道“开启的先锋理论后继乏力,几成绝响。
”还把王国维比做“‘维新变法’式的人物”。
[1]《人间词话》中“拈”出的“境界”一词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范畴与王国维对它所作出的创造性研究是分不开的。
本文粗略地回顾了“境界”这个美学范畴的发展,强调了“境界”在《人间词话》中的地位,尝试从美学角度逐一分析了组成“境界说”理论体系的各个组件,并提取了《人间词话》中超出传统“境界”的一些崭新的东西,并分别进行了论述。
通过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写境”、“隔”、“不隔”等一系列美学范畴的分析,初步探究了《人间词话》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人间词话美学价值境界审美《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中国美学建构起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一、《人间词话》建构起完善的“境界说”理论体系“意境”、“境界”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朔到老庄时代,《庄子·秋水》篇中提出的“意致”以及为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中“神遇”的境界,成为了“意境”、“境界”的萌芽,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块基石。
到了唐代,在佛学思想推动下,王昌龄在阐述“诗有三境”的过程中从诗歌艺术层面上第一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2],此后不断被人们所援引和发展。
到了清末,王国维好像站在中国古典美学史时间的终点,“蓦然回首”,给“意境”来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他的《人间词话》把“境界”作为独立的审美世界来看待,并高明地为“境界”注入了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思想――消解了(虽然不是自觉地)这一范畴所蕴涵着的以和谐为指归,以“情景妙合”为标志的古典审美理想,而代之以情与景主客二分,蕴涵着矛盾冲突的以“真实”为标准,以“自然”为理想的新的审美观[3]。
把“意境”说推向了一个顶峰,为中国美学建立起“境界说”的理论体系。
“词以境界为最上”[4]一句统领全文,明确了“境界”成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地位,反映了他论诗词以境界为主的理念,这一认识在古典美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王国维认为宋代严沧浪的“兴趣”说以及清代王阮亭的“神韵”说,只是说到了诗歌的表面形式,并未入门,他们的理论都“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来得全面深入。
《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虽然从形式上看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但通过他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写境”、“隔”、“不隔”等一系列美学范畴的阐述,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运用美学思想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审美角度划分了“境界”,强调了“隔”与“不隔”的审美趣味,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的创作方法,推出了“真”的审美标准,提供了“三种境界”的审美体验,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境界说”的理论体系,巩固了“境界”这块美学基石。
1、“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审美角度王国维从情感的表现形式的不同,把境界划分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两种境界,这一提法拓展了前人的审美角度。
他先举例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所表达的境界是“有我之境也”。
同时还举例了陶潜《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颖亭留别》中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境界,指出这样的境界就是只有“豪杰之士能自树立”的“无我之境也”。
从他所举的这些例子来看,这两种境界都肯定了物我相融,只是侧重点有所轻重。
在“花”也“不语”的“有我之境”中,“花”被拟人化了,让人明显感觉到抒情的强烈。
审美主体“我”感情外露,让“花”和人一样双眼流泪、“不语”,使得悲伤和忧愁的情感随着“物”化成“人”的过程中达到情景交融。
这种“以我观物”的审美角度出发所营造的境界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
而在“无我之境”里,主观色彩显得较为隐晦,勿须“物”的帮忙就能表达出那种说不出来的情感,情感随着审美主体的“我”已被融入到客体所营造的意境中。
从“以物观物”的审美角度出发营造的“无我之境”,陶潜勿须“菊”、“篱”、“山”等景物动情、表白,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那种“悠闲自得”、“物我两忘”的味道。
这种与物俱化的境界从创作技巧上更为高明,物我浑然合一仿佛天成。
王国维总结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可以看出,“无我之境”并非没有“我”、排斥“我”,否定主观情感,相反在这个境界里更多的蕴含了只有通过意会才能体味到的感觉,所展现的是情感内蕴的画面。
只不过是“无我之境”中“我之色彩”没有像“有我之境”那么很直观、明显地被发现。
2、“隔”与“不隔”的审美趣味“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对美学的一个贡献,对这一美学范畴的阐述颇费一番笔墨。
“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他并举例道,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意境清晰,通俗易懂,写出了浓浓的春意,薛道衡的“空梁落燕泥”不加雕琢,写出了少妇寂寞孤苦的心情,这就是“妙处唯在不隔”。
王国维十分推崇“不隔”,反对“隔”。
他主张“词忌用替代字”。
王国维举例说“桂华流瓦”本来意境颇佳,可是用“桂华”替代“月”后,感觉有拼凑文字之嫌。
这并不是意境不足的原因,而是用词不当,画蛇添足。
“桃”字偏用“红雨”、“刘郎”等词代替,“柳”也非用“章台”、“灞岸”等词代替不可,这人为造成的拼凑感、障碍感影响了情感的交流,这些“隔”,使得诗词不自然、不真实,不能“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他提倡的“不隔”要求文学作品首先要在字面上不去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通过象用“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之类用最普通、最明白的词语就能表达出美好的意境。
不仅如此,王国维进一步阐明了“隔”的另一个原因,他例举了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说明此处引入“二十四桥”的典故造成了意境上的模糊,还指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商略”、“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的“说”,这些拟人化的修饰手法的加入留下了人工的痕迹。
他认为如果使用的修饰令人费思量,这也是“隔”,据此认为姜夔虽然“格韵高绝”,终因这些人工的加入使得“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审美主体人与真事物真感情之间存在着一堵无形的“障碍”,这种隔断影响境界的生成,他感叹道“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王国维十分强调“隔”与“不隔”审美趣味。
虽然王国维认为“不隔”不仅仅是“语语都在目前”,他还进一步阐述了“‘隔’与‘不隔’之别”还在于是否做到了“意境两忘,物我一体”,融合不自然就是“隔”。
他阐述道,在情感上“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以及“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达了那种能抒发感叹人生短促、要及时行乐的真切感情。
在景物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以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表现了那种以自然的真淳为精神归宿的境界。
而且“情”与“景”交互相融,达到了“意境两忘”的高度。
可以这样说,“隔”在语言运用上表现为拼凑,在景物描绘上表现为朦胧,在情感表达上表现为隔断。
而“不隔”则表现为情景交融、意境两忘,物我一体。
3、“真”的审美标准“真景物”、“真感情”词语在《人间词话》中只提及一处:“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但是足已明确“真”已经成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审美标准。
这里的“真”显然指景物和感情两个方面,既要有景物,又要有感情,这比单纯把景物比作境界,视野更为开阔。
正如他写到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百不失一。
”“真”不是王国维首创,古人早有“真”的概念,但是王国维提出的“真”将这一审美范畴扩大了,没有停留在前人“真”只是真景与真情的交融的理解层面上。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必“求之于自然”,“豁人耳目”,再通过诗人的“生发”而“脱口而出”,并且“无娇柔装束之态”,才能体现景物的“真”,“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使得“境界全出”的原因关键在于诗人的“生发”体现了景物内在的美。
在他的《人间嗜好之研究》中谈到“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已之感情”,在《文学小言》中又深赞屈原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
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所谓的“真感情”,已经被他上升到“人类之感情”的高度。
他的确超越了前人,而且真景物、真感情与现实密切相关,较之“兴趣说”、“神韵说”更容易捉摸。
倡导“真”,成为王国维境界说的生命。
在“真”的理解上王国维还有一个独到见解,“甘做一生拼,尽君今日欢”、“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等这些词句受到了王国维的肯定。
这种不在形式上回避“艳语”,主张从本质上判断诗词的“雅郑”的标准正应了他的“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只要能表现“真景物、真感情”即使“淫鄙之尤”也可以。
“雅郑”的关键在于一“真”字。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王国维对“真”这个审美标准是十分重视的。
4、“造境”与“写境”的创作方法王国维从境界说的创作方法角度提出了“造境”和“写境”这个审美范畴,同时又鲜明地指出据此可以划分出“理想”与“写实”二派。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按王国维的论述,“写境”是用写实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身所处忠实地反映出来的意境,取之于自然。
而“造境”则可以通过虚构夸张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意境。
这一范畴的提出既继承中国古典文学以《诗经》为源头的浪漫主义和以《离骚》为源头的现实主义两个文化分支发展的特点,又是他用西方思想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学的新尝试。
从字面上看“理想”的“造境”仿佛要优于“写实”的“写境”,其实两者是浑然不分的。
他认为大诗人“造境”“必合乎自然”或者“写境”“必邻于理想”,虽然“颇难分别”,但也并非原样照搬或胡诌乱造,但都“必求之于自然”、“必从自然之法则”。
王国维补充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造境”与“写境”的不同只是因为他们表达的内容侧重点和表现手法不同而已。
这正是“造境”重“理想”,“写境”重“写实”。
5、“三种境界”的审美体验王国维主要从以上几方面阐述了他的“境界说”美学思想,完善了“境界说”理论,特别是他对“三种境界”的高度概括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