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摘要:一、引言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1.知识传授者向知识引导者转变2.课堂管理者向教育促进者转变3.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4.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转变三、如何实现教师角色转变1.提升自身教育理念2.加强教育教学技能培训3.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实践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四、结论正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教材的执行者以及教书匠,而现代教师则需要向知识引导者、教育促进者、课程开发者以及教育研究者等角色转变。
首先,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向知识引导者转变。
这意味着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实现从“教”到“导”的转变。
其次,教师需要从课堂管理者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在这一角色转变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师需要从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
这意味着教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教师需要从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转变。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要实现这些角色转变,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提升自身教育理念:教师应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加强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需求。
3.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师应主动参与课程改革和实践,探索教育教学的创新途径,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将教师定位于“塑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甘为人梯的导师”,“桶水滴注的巨匠”。
这种定位,无疑是对教师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和肯定,教师们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在人们的阵阵称赞声中,很好的扮演着这种角色,有效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但是,伴随着全球教育的改革,我国也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如果再用传统的方式给教师定位,那将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所以,我认为应当给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变“塑魂的工程师”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不能像工程师那样,将学生用一种固有的模式进行塑造,打磨成形,而应当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
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为将来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二、变“辛勤的园丁”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定位,形象地肯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功能,但它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
园丁对园内的花草树木进行必要地培土、浇水,更主要的是修剪工程。
园丁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对花草树木进行人为的修剪、整理、压制等,创造出一种园林艺术,很大程度上使花木呈病态的美。
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思维、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能像花木一样任人宰割,而毫不旁溢斜出。
他们有自己的做人标准和奋斗目标,教师只能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朝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绽放出万紫千红的千姿百态的人生之花,为人类、为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三、变“无私的蜡烛”为师生互补的发展者。
“教师是无私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评价,是对教师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爱岗敬业精神的高度赞扬,但它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革命,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师生双边互动、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甚至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构建新型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平台。
以下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谈谈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该如何定位。
一、做开放的组织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开放的组织者,大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做开放的组织者,就是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学的需要,参照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发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赏识学生,去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即将学习的内容,多考虑学生对学习这个内容,可能有哪些好奇或疑问。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赏识其思维,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
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赏识学生,教师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不是静态的,而是互动的、创新的。
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走既定“路线”,应确定灵活多变的开放意识,把既定方案(即课前教学设计)看作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
二、做开明的引导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开明的引导者,全心为学生塑造多维的学习空间。
教师做开明的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时,不能生搬硬套,过于直露,更不能越俎代庖,要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使引导成为一种启迪,成为一串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做开明的引导者,关键是要启发学生自己感悟。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不断明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当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迷路时,教师不要直指目的地,而是引导他们去辨明方向,使引导成为一种激励,由于受已有知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看问题往往一叶障目,只看到表面现象。
如何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一、引言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何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既是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知和理解,又是对学生教育需求的准确把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帮助教师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
二、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是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的基石。
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效果的认识和追求;而教育价值观则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1.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可以包括对学生的认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等。
在这些基础上,可以有以下教育理念的示例:•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
•培养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可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与义务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价值观:•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偏不倚,不歧视、不偏袒,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激励和鼓励:用激励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和学习节奏,不轻易贬低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和建议。
•关注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识、体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来引导学生学习,适用于知识传授和概念理解的阶段。
新课堂教师角色的定位:监工还是教练赴港指导一年回来,即投入到原来的岗位——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一年时间里,区域性整体推进新课堂改革在全区蓬勃发展,课堂教学呈现与往迥异的模式。
开学以来,观课共计26节次,增进了对新课堂的了解,受益良多。
一日观课完毕,一同观课的一位老师笑道“老师就像监工一样”,引来笑声一片,也引发我对新课堂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细想想,虽是一句笑语,但看上去课堂上老师与监工倒真有几分相似:不断地布置任务,让学生练习、讨论、展示;一节课下来,学生忙得很——手不能停嘴不能空;老师闲得很——话不能多说事不能插手。
但是,“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的新课堂,教师就只是一位布置任务、督促完成的监工么?不由想起赴港指导教学,香港教育局给我们培训时提到指导教师的角色应当如教练。
我想,新课堂中教师角色定位也不应该是监工,而应该是教练。
教师应当如教练,首先要有教练那样的团队凝聚力,让团队成员都愿意按照你说的去做。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一种课堂掌控能力,说出的话语、提出的要求要有感召力和鼓动性,让学生信服、让学生乐于参与,这是保证课堂实效的基础。
有的课堂上,老师说老师的,学生玩(做)学生的,这样的教学活动还如何进行,又怎么谈得上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如教练,关键是要指导,特别是在少说多练的新课堂背景下,要抓住核心的知识点进行指导。
新课堂强调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有的甚至对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几分钟、提问不能超过几个都作了硬性的规定,因此弄得老师们课堂上不敢讲、不敢教,生怕一不小心讲多了教多了不符合新课堂的原则。
因而观课时最常见到的情景,就是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怎么学,特别是怎么从不会到会,老师学生都不得要领,似乎学生都是一学就会的。
我想,这也是一种伪学习的表现。
所以,新课堂的教学还是需要教师的教,如何教?第一,不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抓住核心知识点,教到点子上。
核心知识点要根据年段、年级、班级及学科、教材来确定,做到因材施教。
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
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权威,在学生面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发生变化,课程改革势成必然,我们应该给教师的角色赋予不同的内涵: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偶像
教师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楷模,所以说“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教师要有一颗挚爱孩子的心,永远具有一双公正、亲切的眼睛,同时要以渊博的知识、人格的魅力、高超的技艺来赢得学生的敬仰和崇拜,努力成为学生的偶像。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全面的影响。
尤其是引导学生做人,教师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应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现代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
每个教师都应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而且有一定的积累和创造。
教师应能从事学科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思考,不断提高,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
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控制者、组织者的角色已经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习要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有意识设计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教师应成为努力学习者
“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教师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
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学生勤奋好学的榜样。
新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身份认同教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而教师是其中最具有影响力和责任感的人。
在2023年,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身份认同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在新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者。
教师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优秀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技能、良好的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以及坚定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从学生的成长和成就出发。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习惯养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文化领域,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质。
教师还要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进程和学习成果,指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天赋发展个性化课程,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除了教育工作,教师还需要承担着更广泛的社会责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重文化背景,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为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身份认同也变得更加多维和个性化。
教师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探索和实践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教师还需要与时俱进,跟随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紧跟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教育趋势,不断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和变革。
总之,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身份认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们是随着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而迭代迭代,不断更新和完善。
但教师一些重要的素质和基本的价值观是不变的,如教育的使命、学生优先、人文关怀、开放和包容等,这些素质和价值观能够为教师提供坚实的支撑和动力,引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谈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持续了近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始终把教师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关键提出。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进入新一轮改革之际,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已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作为教师,只有找准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准确位置,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现对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谈下个人粗浅的见解。
一、从师生人际关系上,教师角色应定位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应是学生的朋友在教育发展史上,师生关系是古今不断的话题,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得以进行的中介,没有师生间各种形势的相互接触,相互作用,教育活动就难以持久地开展下去,而教育结果都是伴随一定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直接受师生关系的影响。
有人曾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和他的同事李皮特、怀特等人关于领导方式的实验研究结果,把师生关系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在“专制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心理、情绪往往总是处于紧张之中,害怕受到严厉的惩罚,学习热情不高,积极主动性不强,导致学习效果达不到期望的目标。
在“放任型”关系中,学生虽没有受到惩罚的紧张和担心,但因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会很强,学习行为仅仅受兴趣、爱好支配,学习的效果不会太好。
而在“民主型”关系中,师生间注意协商和沟通,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被他们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热情自然很高,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从职能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是统治中国上千年的教师职能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而,教学过程的真正目的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方法,使学生得以发展、提高。
所以,教师的职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浅谈新时期应如何定位幼儿教师的角色新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关注、不断改革,人们对幼儿教师的定位也在悄然的变化。
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及传授者,随着不断的改革,他们也在不断的提升。
我觉得新时期的幼儿教师最少要做到以下的几点:一、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教师应从幼儿学习的灌输者、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的支持者。
教师对幼儿学习的支持体现在激发与鼓励幼儿学习的兴趣。
帮助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创新。
二、幼儿教师应该是生命的关怀者作为生命体存在的幼儿,稚嫩、孱弱,需要成人社会,尤其是教师的关怀和理解。
这种关怀和理解表现在教师对生命的敬畏、珍惜和挚爱,对生命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喜和支持,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潜力的认识、理解和尊重。
教师要深刻懂得生命的完整性,懂得快乐童年对生命发展的积极意义。
适宜的教育支持是教育最核心的成分,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教师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知识传承者,更是一个生命体与另一个生命体在教育时空中相遇、面对,展开生命之间的对话、相互理解和融入,从而履行生命关怀者的神圣角色。
三、幼儿教师应该是平等的交往者信息化社会,教师“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已经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的角色已经从“独奏者”过渡到“平等者中的首席”。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处于“非指导”、“非操纵”角色,即由教育活动的中心——“独奏者”向教育活动的边缘——“合奏者”、“伴奏者”转换。
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帮助儿童明白想学什么,为他们提供资源和手段,为他们创设学习和活动的真实情景。
这种活动是幼儿自身兴趣所在,对他们来说是“意义学习”,因此,速度快,效果好,兴趣持久。
四、幼儿教师应成为终身的学习者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幼儿教师还应当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其影响下的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定位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一代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
那么,新的时期,广大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给自己定位呢?首先,教师的品德角色。
应该明确,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
现在的青少年就是未来的主人和栋梁,将担起建设祖国,走向世界,开拓的历史责任。
而教师恰在此时是完成这一责任的人梯和桥梁。
因此,在校园、课堂、课间,乃至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应自觉树立起良好的品德形象,以品德塑造品德,以人格塑造人格,用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师德规范衡量自己,政治上和党的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就会以师为镜,在个人道德上高风亮节,在政治上立场坚定,处惊不变,勇往直前。
其次,教师的行为角色。
教师曾经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著称于世。
这称谓不但是教师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的责任。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航海的灯塔,是群星中的北斗。
教师的言行举止,谈笑风生,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在行动上。
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言语,是思想的表露,是品德的外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千百句空谈。
因此教师要以行为塑造行为,“言必信、行必果”。
教师的行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举足重轻。
骑车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经过一个红绿灯路口时,赶时间抢了一个红灯,孩子郑重地说:“爸爸,老师说了,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一个四岁的孩子对老师的教导熟记于心,可见,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行为示范作用是其他人无可比拟的。
从古至今,我们都坚守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治学理念,今天的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永远不会改变。
教师应不断检验其行为,弥补其不足,纠正其错误。
以落落大方、举止端庄、一身正气,和蔼可亲之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塑出一大批“四有”、“五爱”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现代教育教师角色的定位
新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角色也相应重新定位。
一、由传统的“授业者”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新时期,“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赞同。
当今社会,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教师要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就需要开展教育研究。
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
教师的研究是对实践进行的研究,是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也是为了实践的研究。
二、由“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引导、指导、疏导”的学习指导者。
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指导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指导生活,教学生学会做人,帮助每一个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一是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重视激发学生对某个学科或某个领域的学习、研究兴趣。
二是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要给学生提供学习和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三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作到教学相长。
三、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授业者”,教师还应当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
因此有了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
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知识面的狭窄,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及其影响下的教育改革的要求。
而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也是未来教师必须具有的素养。
四、由知识的“传声筒”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
新时期,创新已不再是一种高要求,而是教育的普遍目标。
如果教师还想从前一样照本宣科、“死教书、教死书”,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师。
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教师有密切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教育创新意识,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由“传道者”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护卫者。
新时期,社会竞争加剧,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鉴于心理素质在人才整体素质结构中的作用,素质教育也必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的护卫者的角色。
教师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还要在日常教育和班级组织管理工作中,依照心理健康的原则,维护学生的自尊
心,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避免学生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六、由单纯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新时期,课程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复合,其中的许多课程,如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无法进行。
此外,先进教学技术,也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知识信息,而且要收集课程软件信息、设计和编写课程软件、制作教学节目等。
从课程管理来看,素质教育要求课程从高度集中统一的国家管理,转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把学校办出特色,必将在校本课程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要求教师一是要增强课程意识,二是要学习现代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技术
七、由教学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成为“集体英雄主义”。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个性,教师独立地完成教学任务,很少与其他教师在业务上进行交流。
新时期的教学,强调视学生为生命整体,强调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各科教师、各方面教育力量相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和项目活动,教师指导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各种技能技巧、研究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知识和技术等。
因此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所有的指导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与其他教师合作,与专家合作,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
因此,每一名教师必须
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专家等一起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八、由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者成为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
新时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与之相适应,教师的工作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成为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