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方剂歌诀集锦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用桂杏甘,发汗解表且平喘。
麻黄加术能去湿,麻杏苡甘风湿餐。
本方去桂名三拗,大青龙加膏姜枣。
华盖散治风寒咳,麻杏桑苏苓陈草。
桂枝汤——桂枝白芍草姜枣,解肌发表营卫调,桂加杏朴兼止喘,或加葛根落枕疗。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术防风,辛芷地芩草川芎,发汗祛湿清里热,能解寒热头身痛。
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恶寒发热身无汗,不思饮食胸脘痞。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麻芍桂,辛姜半夏草五味,外感风寒内停饮,背寒胸闷咳喘配。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亦治水,辛姜半夏枣五味,紫菀款冬降肺气,痰喘咳逆俱能退。
辛凉解表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薄荷芦根草,身热咳嗽为主症,辛凉轻剂清上焦。
银翘散——银翘散用薄桔梗,荆蒡竹豉草芦根,温病初起入肺卫,辛凉平剂此堪称。
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法辛凉,清肺平喘效力彰,风邪化热壅于肺,咳逆气急最相当。
越婢汤——越婢汤主风水疗,麻黄石膏草姜枣。
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栀子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扶正解表麻附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解表并助阳。
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羌防芎辛桂枝齐,阳虚卫弱感风寒,助阳发汗解表宜。
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桔枳同,益气解表散风湿,痢初夹表亦可用。
参苏饮——益气解表参苏饮,枳桔葛前香二陈。
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薄荷成八味,阴虚感冒用毋违。
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清热生津白虎汤,知膏草米合成方,热渴汗烦是主诉,体征脉洪舌苔黄。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粳,益气生津涤余邪,低热少气胸烦闷。
清营凉血清营汤——清营汤主热传营,脉数舌降辨分明,犀地玄丹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清。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赤芍丹,清热解毒把瘀散,热入营血神昏谵,斑黄吐衄效非凡。
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知石膏,翘栀芩连桔梗草,犀角丹皮地芍玄,泻火凉血方义妙。
第四章清热剂1、定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高热里热证≠里实热证炎症里热证的成因❖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内伤七情,气郁化火❖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久病阴虚,虚热内生里热证经热散漫之热郁热局部之热实热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里热陷心包热热结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虚热热病后期,阴虚发热3、分类:清气分热--热在气分清热凉血--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清热解毒--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清脏腑热--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清虚热--热病后期,余热未尽4、使用注意:⑴辨别热所在部位⑵辨别热证真假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Ⅰ类《伤寒论》释名:《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
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伤寒化热入阳明里热炽盛①大热②大汗③大渴温热邪气入气分④脉洪大治法:清热生津君:石膏辛散热张锡纯:石膏退热,不仅“以寒胜热”甘生津而且“逐热外出”寒清热质重降火臣:知母:苦寒、质润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佐: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小米:兼清热除烦,和胃安眠糯米:兼收涩之功黑米:长于补血粳米的作用: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保护胃气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辩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脉见浮细或沉;血虚发热。
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之阴盛格阳证。
蒲辅周:“不可在白虎汤中加上三黄解毒泻火,这样方的性质,由辛凉变为苦寒,就成了死白虎,反不能清透其热。
”《蒲辅周医疗经验》2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1.解表剂1.1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宛,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煎,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症服之康。
1.2 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杏甘石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干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1.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柴前独羌芷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散参苏散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症,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2.泻下剂2.1 寒下剂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淤散结肿,肠雍初起腹痛康,肠雍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症,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1.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方剂君臣佐使分类详表1.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伤寒论1. 麻黄汤 4味麻黄汤麻:桂:杏:甘组成:(君)麻黄9(臣)桂枝6 - 透营达卫(佐)杏仁6 - 降利肺气(佐使)炙甘草3 辛温发汗之峻剂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4.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 香苏散 4味香苏散紫:香:皮:甘组成:(君)紫苏叶120(臣)香附子120(佐)陈皮 60(佐使)炙甘草30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病机:外感风寒,内兼气滞。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附: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桂枝6g 、炙甘草6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5.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伤寒论5. 小青龙汤 8味小青龙汤桂麻:姜细辛:味芍半:草组成:(君)麻黄9、桂枝9(臣)干姜6、细辛6(佐)芍药9、半夏9、五味子6(佐使)炙甘草6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里饮证病机:外感风寒,寒饮内停。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2.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伤寒论2. 桂枝汤 5味桂枝汤桂:芍:枣姜:草组成:(君)桂枝9(臣)芍药9 辛温解表之和剂(佐)生姜9、大枣3枚(佐使)炙甘草6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6. 解表剂:辛温解表剂医学心悟6. 止嗽散 7味止嗽散百紫:梗白前:芥皮:草组成:(君)紫菀、百部各1kg(臣)桔梗、白前各1kg(佐)荆芥 1kg、陈皮 500(佐使)甘草 375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普济消毒饮_顾松园医镜卷六_减法方剂树普济消毒饮_顾松园医镜卷六_减法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连翘、黄连、黄芩、玄参、青黛、薄荷、荆芥、人参(不虚勿加)、牛蒡、甘菊、甘草、桔梗、柴胡、橘红。
(2)1.2.功效: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闭,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风,诸药不愈者。
(2)1.3.来源:《顾松园医镜》卷六。
(2)2.咽痛甘桔汤 (2)2.1.减:连翘、黄连、黄芩、青黛、薄荷、人参、牛蒡、甘菊、柴胡、橘红.. 2 2.2.组成:桔梗4钱,甘草3钱,荆芥1钱半,玄参1钱。
(2)2.3.功效:喉痹,缠喉风,多感于酒腥辛辣厚味,七情痰火,发则通连颈项,头面肿胀;伤寒少阴咽痛及阴证下虚痛。
(2)2.4.来源:《简明医彀》卷二 (2)3.黄龙汤 (2)3.1.减:连翘、黄连、玄参、青黛、薄荷、荆芥、牛蒡、甘菊、桔梗、橘红.. 2 3.2.组成:柴胡1两,黄芩1分半,人参1分半,甘草(炙)1分半。
(2)3.3.功效:妊妇寒热头痛,嘿嘿不欲饮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
(2)3.4.来源:《活人书》卷十九 (2)4.甘桔柴苓汤 (2)4.1.减:连翘、黄连、玄参、青黛、薄荷、荆芥、人参、牛蒡、甘菊、橘红.. 2 4.2.组成:甘草1钱(生),桔梗2钱,柴胡1钱,黄芩1钱。
(3)4.3.功效:咽痛。
(3)4.4.来源:《四圣悬枢》卷三 (3)1.原方1.1.组成:连翘、黄连、黄芩、玄参、青黛、薄荷、荆芥、人参(不虚勿加)、牛蒡、甘菊、甘草、桔梗、柴胡、橘红。
1.2.功效:初觉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闭,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伤寒风,诸药不愈者。
1.3.来源:《顾松园医镜》卷六。
2.咽痛甘桔汤2.1.减:连翘、黄连、黄芩、青黛、薄荷、人参、牛蒡、甘菊、柴胡、橘红2.2.组成:桔梗4钱,甘草3钱,荆芥1钱半,玄参1钱。
更多尽在www.myhstore.com
清热剂-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
【方名】 普济消毒饮【出处】 《东垣试效方》
【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 黄芩(15克) 黄连(15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玄参(6克) 柴胡(6克) 桔梗
(6克) 连翘(3克) 板蓝根(3克) 马勃(3克) 牛蒡子(3克) 薄荷(3克) 僵蚕(2克) 升麻
(2克)
【方诀】
【功用】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
浮数有力。(本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邪毒为
患者。)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主治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
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乃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红肿而痛;
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
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
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
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
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
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
热之功。
【化裁】 若大便秘结者,可加酒大黄以泻热通便;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泻
肝经湿热。
【附方】 无。
【附注】 本方为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头面红肿灼痛,恶寒发热。舌红苔白兼黄,脉
浮数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江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手太阴、少阴、足少阳、阳明药也。芩连苦寒,
泻心肺之热为君;玄参苦寒,橘红苦辛,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为臣;连翘、薄荷、鼠粘辛苦而平,蓝
根甘寒,马勃、僵蚕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
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为载也。”
《东垣试效方》卷9:“治大头天行,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
口渴舌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