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律通则(楹联通则)(修订稿)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联律通则》解读要创作楹联,首先要懂联律。
对联本身属于格律艺术,撇开联律,对联就失去了灵魂,如果信笔涂鸦,任意驰骋,那写出的肯定不是对联。
当然,我们这里所指的联律。
并不是个别人凭空臆想出来的清规戒律,而是前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经过比较、选择、简化、优化而总结归纳出来的对联规范,过去曾经被人概括为六相,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发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又概括为六对,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其基本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四条:即一是联尾上仄下平,二是词性句式相应,三是音节平仄相谐(本联中交替,上下联相对),四是避免无序重字。
其中核心的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后学者循其章法,就可以少走弯路,运用它构思联作,决定取舍,就会大大增加对联的魅力,提高对联的品位,体现出对联形式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的艺术效果。
这里我就按《联律通则》,说一说在创作实践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其参照的蓝本是《联律通则导读》,中间也加杂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词性对品。
联律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用来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称为词性。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十二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
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属于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属于虚词。
这里的虚词、实词概念,与古人“字类相对理论”中的虚字、实字并不等同。
古人对偶理论基本上是把所有汉字分成虚实两大类,有实实在在形体的为实,其余为虚,以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便可以构成对偶。
因为汉字实际的复杂性,单纯用虚实无法截然分开所有汉字,于是又增加了“半实”与“半虚”等过渡概念。
为了使对偶更加工整,实字又被分成了数十种极其细致的“小类”或称“门”,虚字又区分为“死”和“活”两种。
联律通则解读联律通则解读楹联即对联(文学名词)。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试行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订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率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成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联律通则》浅读《联律通则》浅读作者:崔玉龙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论述的梳理与规范,同时吸收了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崭新成果,是一部重要的规定性、指导性和权威性文件。
这是一项创造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的问世和实施,为今后的楹联创作、评审、鉴赏提供了蓝本,必将给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确定的联律普及年,能否读懂弄清联则中的基本概念和质的规定性,并加以正确实践,就至关重要。
为此,下面根据自己对联则的学习、理解与领会,做一粗浅解读,供初习楹联者参考,并就教于业内各位方家。
一、楹联的性质及基本特征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集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于一身,因而能够千年传承,经久不衰。
其格律与诗词格律具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因而它不是诗词更不是别的文学体裁的附庸。
楹联又称对联。
对联就是要又对又联。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仗、对流等含义;“联”则有联合、联系、联想、联盟、联通等意思。
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就在哲学上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在美学上体现了完整和谐的对称美,在文学上体现了平仄、对偶、节奏的格律性。
所以,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重中之重。
二、楹联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楹联格律的六条基本规则,既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初级、最简洁的表述。
在特定条件下,未能符合基本规则的楹联,未必就是出格的作品;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遵守了六条规则的楹联,肯定是合格的作品。
. 1、字句对等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楹联分为单句联、双句联、多句联,字数、句数均无限制,所谓“联无定句,句无定字”。
然而,不管短则几字、十几字,长或逾百上千,关键是要上下一致,这是构成楹联的起码条件。
可以这样说,两段字句相等的文字不一定是对联,但两段字句不等的文字一定不是对联。
联、对、句的基本概念印象与神话今天讲讲“联、对、句”,这是个基本概念。
大家都知道,对联是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对称文学载体。
我发现,朋友们在对联实践中往往会混淆“联、对、句”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使大家分清“联和对”乃至“句”之间的关系。
习惯上,我们常常会说“玩联”。
对于我们这些对联爱好者来说,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为了调节心情,解除烦恼或工作压力,我们就会上QQ或登陆网站,去欣赏对联,有情绪自己也会出句和对句,这就是所谓的“玩联”。
但实际上你也许并没有仔细推敲,你的出句、对句或写好的成联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联,你写的东西究竟是“联”是“对”或者仅仅是“句”?这就很值得商榷和探讨了。
我们常说:对联对联,即对又联,这是对联这种独特文体的必然形式。
如果做不到即对又联,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是典型意义的对联。
由此可以看出“对联”这个词的定义也是非常准确的。
我们通常理解“对联”这个词的意义比较简单,大家都会认为:有出句有对句就是对联了,甚至认为目前已知的,所见的所有对称的文体中的所有形式都是对联。
我不能说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但最起码理解是片面的。
“对联”是个特定的词组。
我再强调一下: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对联的六大要素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其中第一章基本规则中规定了对联的六大要素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以上是对联最权威,最科学的定义。
也就是说,这六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我们已经对这六要素进行过详解,今天就不赘述了。
那么,我们现在把“对联”这个词组拆开成“对”和“联”,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会发现,在《联律通则》中实实在在隐含着“对”和“联”的概念,而且“对”和“联”在对联这种独特的文体中是并存的。
《联律通则》解读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在引言部分,要理解一下几个问题:第一条:楹联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自古以来,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汉文化中的使用频率超过了任何一种别的文学体裁。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或者少接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但决不能不接触楹联。
然而,这样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地位,却仍然以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重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我们对楹联艺术刮目相看。
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对文学样式进行分类,最初是“两分法”:把押韵的(诗歌等)叫作“韵文”,不押韵的叫作“散文”。
而楹联却不需要押韵,所以,不便归纳在韵文里面;相对短短的两句(段)话,也不好归纳在散文里面。
这恐怕是楹联艺术长期排斥于文学殿堂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来用“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尽管这四种文学体裁中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都包容着对联的形式,但楹联却不能往其中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靠,楹联就是楹联,楹联有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而独自具备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从此,楹联这种文学样式用文字加以界定,成为与其他各种文学形式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楹联第二讲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以上是引言原文。
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词1;独立文体2; 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3, 基本特征独立文体。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楹联与不同的文学体裁及文学形式之间的区别。
我们知道,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都包含、渗透有对仗的内容,如王勃的骈体文《藤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再如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等都包容渗透着对联的内容。
但我们仔细观察,是否和我们所说的对联要求相吻合呢?不尽然,对联有自己的规律与定则,《联律通则》就为我们规范了这一规律与定则,为我们创作与欣赏对联。
基本特征: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这儿强调的是,不按对联格律要求写出来的,尽管上下写字数相等,互相对仗的两行字,也不能称其为楹联,那么什么是格律呢?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
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的问题群众性指的是规模实用性,具有言志,装饰。
广告。
等作用鉴赏性,美感获得的多寡。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论对联文体中的“联、对、句”“联、对、句”是对联文体中的基本概念。
大家都知道,对联是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对称文学载体。
我发现,朋友们在对联实践中往往会混淆“联、对、句”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使大家分清“联”和“对”乃至“句”之间的关系。
习惯上,我们常常会说“玩联”。
对于大多数对联爱好者来说,工作之余,闲暇之时,为了调节心情,解除烦恼或工作压力,就会上QQ或登陆网站,去欣赏对联,有情绪自己也会出句和对句,这就是所谓的“玩联”。
但实际上你也许并没有仔细推敲,你的出句、对句或写好的成联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对联,你写的东西究竟是“联”是“对”或者仅仅是“句”?这就很值得商榷和探讨了。
我们常说:“对联对联,即对又联”,这是对联这种独特文体的必然形式。
如果做不到“即对又联”,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是典型意义的对联。
由此可以看出“对联”这个词的定义也是非常准确的。
我们通常理解“对联”这个词的意义比较简单,大家都会认为:有出句有对句就是对联了,甚至认为目前已知的,所见的所有对称的文体中的所有形式都是对联。
我不能说这样的认识完全错误,但最起码理解是片面的。
“对联”是个特定的词组。
我再强调一下: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对联的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一、对联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其中第一章基本规则中规定了对联的六大要素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以上是对联最权威,最科学的定义。
也就是说,这六大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凡能称其为对联的,一定是要符合这六个要素,缺一不可。
这里不对六要素进行详细阐述,仅说一下我对“形对意联”的理解。
形对意联,我理解这是两个问题,一是形对,二是意联。
a.对联是有形的,这个形还不是六要素第3点的结构,这里的形更多的指在机巧句中,由机巧点所所形成的句子结构的千变万化。
联律通则解读
嘿,朋友们!今天咱要来聊聊“联律通则解读”。
这联律通则啊,就像是对联世界的魔法法则!
比如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就是联律通则在起作用呀!它规定了对联怎么对仗才更工整、更美妙。
假如没有这些规则,那对联不就乱套了吗?
联律通则里说平仄要协调,这就好像音乐里的节奏一样重要!你想想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搭配得多和谐呀,读起来是不是特别顺口?要是乱了平仄,那感觉肯定就不对了,就好比唱歌跑调一样别扭!
还有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就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对“僧”,“宿”对“敲”,多精巧啊!如果对得不恰当,那不就如同把苹果和大象放在一起,不伦不类了嘛。
再看看这个例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不仅在联律通则上完美契合,更是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啊!这就是联律通则的神奇之处,它能让文字变得这般有魅力!
联律通则是对联创作的基石,它让我们能创造出美妙绝伦、能打动人心的对联。
它让我们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不了解联律通则,怎么能真正领略对联的精彩呢?所以啊,大家都应该好好去研究研究联律通则,去感受它带来的神奇魔力吧!。
《楹联通则》(修订稿)《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他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们希望广大联友继续关注《联律通则》(修订稿),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
联律通则(修订稿)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 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联律通则解读(一)摘自<<对联通>> :一.平仄交替与对立的方式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
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
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
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看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中对解缙“墙上”一联平仄作的标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
标示所用小号的字,表示可平可仄,都逢单,但并不是说凡逢单的字都是可平可仄,本书有关部分还会叙述。
由于有的字可平可仄,两联同一位置上,就常常出现这种情形:两个字或者都成了平声,或者都成了仄声。
这时,就要尽量争取同中有异。
若都是平声,就一阴一阳;若都是仄声就一上一去,或一去一入,或一上一入。
“墙上”联的第一个字,上联为‘墙”,下联为“山”,都是平声,但“墙”是阳平,“山”是阴平,就比较好。
像这样同中有异,听起来就不至过于单调。
对联平仄运用有一系列的基本规则,统称为“马蹄韵”。
二.马蹄韵的由来和基本特点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
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对联平仄的这种运用规则,就叫“马蹄韵”,亦称“马蹄格”。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联律通则》(修订稿)中国楹联学会引言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楹联的基本规则杨树林对联是楹联的俗称。
通常说的对联,又叫对子、联语。
所谓“对联”,“对”是指一副联的的形式;“联”是指一副联的内容。
“对联”就是一副联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我们给它下个定义叫“形对意联”。
所谓“楹联”是张贴或悬挂在大雅之堂的、能留传后世的对联。
格律诗中的对联就叫律联了。
对联要讲声律。
“声”就是声调,指汉字的平仄;“律”就是联语中汉字(词语)平仄分布的规律。
下面依据中国楹联学会2008年颁布的《联律通则》(修订稿)和会员们研讨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一句,各是五个字。
这副五言联,各行一句,我们叫它单句联。
上下联的字数对等,句数也对等。
(2)蜀北明珠,湖清花色美;人间仙境,日暖鸟声甜。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两句。
各行前分句都是四个字,后分句都是五个字,各行一共九个字。
我们叫它双句联,双句联就是复句联。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联上下两行的联语都是四句,各行分句的字数分别是二个、二个、三个、四个,各行一共十一个字。
我们叫它复句联或多句联。
小结:一副联都是两行,各行只有一个句子的叫单句朕,有两个分句的叫双句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句的叫多句联:双句联和多句联都叫复句联。
无论单句联或复句联,两行的字数和句数都是对等的。
第二条词性对品“词性对品”。
“品”就是“类”。
“词性对品”就是上下联语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的词类属性相同,使它们对仗品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是数量词对数量词的数目类工对。
“黄鹂”对“白鹭”是名词对名词的鸟兽类同类工对。
我们还可以看出“黄”与“白”只是颜色类工对;“鹂”与“鹭”才是真正的鸟兽类同类工对。
“鸣”(叫)与“上”(向上)是动词对动词,按律联中的传统规则也是动词类同类工对。
“翠柳”与“青天”是名词对名词。
“翠”与“青”是颜色类同类工对;“柳”与“天”是花木类对天文类的异类宽对。
《联律通则导读》(连载五)第五条: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旬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旬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一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一三一,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内容解析楹联要做到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的相对.这里分两个层面:一,单句联以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个节奏点,要做到一平一仄的交替;上下联相对应的节奏点,要做到平仄相反.二,多分句的长联,上联或下联的各个分句句脚字,其声调按顺序一般要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一,二分句平声收尾^11.1,四分句仄声收尾,五,六分旬平声收尾.若是某一分句因句脚字而造成三个平声字收尾,或是在句脚字的声调影响到整句的平仄协调时,可以突破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式.一平仄对立c9是除了~词性对品~外,对联文体最重要的形式要求,对联源于律诗和骈文,自然也同时承袭了这些文体在声律方面的诸多要求.对联的声律要求,体现在句内平仄安排和分句旬脚平仄安排两个方面.句内平仄的安排,主要视句子节奏的划分而定,不管是按声律节奏抑或按语意节奏,每三日步的最后一字为节奏点,句内平仄安排的基本格式,是本句内各节奏点一平一仄的交替,以及上下联相对应节奏点的平仄相对.在这二者之中,上下联节奏点的平仄相对要优于同句节奏点的平仄交替,若是因为内容的表达或是非律句式的语言风格需要在二者中放宽一项的话, 可以放宽句内节奏点平仄的交替,但这种放宽宜不超过一次,即使在散文化的句式中也应避免三个以上的句内节奏点使用相同的声调.在按声律节奏来安排平仄的律句中,则应该严格做到句内节奏点的平仄交替和上下联对应节奏点的平仄相对.分句句脚平仄的安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上下联最后一个分句收尾字或只有一个分句的对联的上下联尾字句尾一,必须做到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虽然在历史上也存在过不少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联例,但在对联创作的现阶段,上联仄收,下联平收的格式已经被约定俗成为对联文体的标准格式,除十分极端的情况外,一般均须遵守这一格式.其二是多分句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其中上下联相对应分句的句脚应该平仄对立,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至于单边联语内部,各分句句脚的平仄排列格式,目前有四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平仄单交替式:即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一平一仄交替的方式,此方式源于律诗,最早产生在明代,李开先的长联中多有采用,清代也有不少联例.二,平仄双交替式:即单边各分句句脚采取两平两仄交替的方式.此方式源于骈文,因骈文系四六句两两对仗,以四分句为11个对偶单元,一个单元内会形成l-仄平平仄这样一个周期,骈文由很多个这样的单元组成,故全篇句脚的声调便形成了一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一平顶平,仄顶仄cI的双交替的格式,这种句脚安排格式于清代被引入长联创作,当代人称之为长联句脚一马蹄韵~格式.三,多平一仄式:上联除句尾为仄外所有句脚均以平收,下联反是.此说出自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七:一忆予垂龆时请业于朱恂叔先生,研究作联法,问句法多少有定乎?日:『_无定.昌黎言之,高下长短皆宜,即为联晷不色身也.L又问:薮句层累而下,亦如作诗之平仄相间否?L日:『_非也.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仄声,对幅反是,此其别也.J一此方式只在对联文体中出现,最早见李开先五分句联用此格式,人清代后应用渐多.因出于朱恂叔的传授,当今联界习惯称为一朱氏规则四,分节粘接式:把长联按联意的表达分成若干一节』^每节短至一句,长至四句.节内各句脚一般为:一句平仄皆可^I一句则一平一仄,三句则两仄一平或两平一仄,四句则按仄平平仄或一平仄仄平节与节之间相粘,即上一节最后的句脚与下一节第一个句脚同声调.此规则出自民国蔡东藩《=中国传统联对作法=》:一至若增长联对,以七句,八句,九句,十句成联者,或分三节,四节,五节,大致可以类推,不再引证.总之,联对愈长,节数愈多.每节自一句起,至四句止,上节末句煞脚字音为平声,则下节起句之煞脚字音仍应用平声,其用仄声亦如之.惟出联结束句,总应用仄声字煞脚;对联结束句,总应用平声字煞脚:此固联对之通例也当长联严格按四句为一节时,此格式与一平仄双交替式~等价,严格以两句为一节时,则能产生平仄单交替~和一平仄双交替~两种效果.在每节句数参差不一时,此方式句脚平仄安排看似无规律,但因句脚平仄安排与联意密切配合,其合理性反倒比以上三种规范的格式为优.此方式分长短不一的节~来论平仄,似源于词和曲;各节之间的粘接则源于律诗和骈文.总之,对联文体一平仄对立~的要求,以句尾字最为重要,分句句脚字次之,句内平仄再次之.上下联对应之句尾,句脚,句内节奏点的平仄相对应严格遵守,而句内节奏点,句脚的平仄交替则可以有条件地适当放宽.概念释义平仄平仄分别指汉字的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三兀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四声.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这在当今被称为旧四声兀朝以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发展到普通话的声调,共有以下四个: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一不升不降叫平一;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一不高不低叫中一;上声是一个低升调看时是低平调一; 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当代人以普通话确定平仄,一般以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和去声为仄声,这称为新四声声调是汉语的显着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古汉语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颓,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由于四声在诗文创作中不便使用,后经王融,刘韬娈兄等用不完全归纳法完成四声三兀化,于是所有的汉字就被分成了平仄两种声调.在诗文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平仄声调的规律性组合,可达到声调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艺术效果.在近体诗,词曲和骈文中,对平仄声调都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楹联作为吸取了上述文体艺术特色而后来产生的文体形式,自然而然地承袭了上述各类文体在平仄声律方面的要求,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文体特色的声律规范.平仄对立指源于律诗中两联对仗的基本要求.在一般性的对偶修辞中,只要求字句的相对,并没有声调方面的要求,但当一对偶~上升到近体诗中的一对仗时,便增加了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和一避免不规则重字一两项特殊的限制.由于节奏才是句子内在的元素,而平仄只是对节奏起到装饰美化作用,而且节奏点才是一个音步的关键所在,所以所谓一平仄对立指的也只是上下联相对节奏点的平仄对立.平仄交替指一句之内的各个节奏点,原则上应按一平一仄的规律进行交替.越是诗律节奏的语句越应严格做到平仄的交替,而词律节奏,骈文节奏及古文节奏的语句,可以在保证平仄对立的情况下,对于平仄交替适度从宽.平仄对立的重要性要优于平仄交替.平顶平,仄顶仄原指六朝骈文中的句脚安排规律.骈文一般以四六言为一句,对句亦以四六言平仄对立,形成一仄平平仄J1个基本堕很多个基本单元首尾相连组成篇章,就形成f,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1的声律格局,这种规律在民间被冠以平接平,仄接仄cl的说法多年来口耳相传.一九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古代散文选=》在((滕王阁一文的一题解~中,提到这种规则叫一平接平,仄接仄一九七七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启功先生所着《=诗文声律论稿=》中说一这种句脚平仄颠倒交替的方法,从前称之为『I仄顶仄,平顶平一;有些长楹联也是这类手法,用各种长短句子拼成,每句的句脚也常是]仄顶仄,平顶平L.~对联是受骈文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文体形式,故在格律要求上,留下了一些骈文声律规则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在以铺叙见长的赋体长联中,句脚平仄沿用骈文平接平,仄接仄~的方式,形成上联一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一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声调模式,也称为一平顶平,仄顶仄』o一九八一年四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林芳胜,韦建光,李天贵编冬古今对联荟萃=》论及:fI长对子句脚平仄的规律,通常是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L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L这种方法反复进行.这种句脚平仄颠倒交替的方法,从前称之为]仄顶仄,平顶平j..I审国对联大辞典=》对此的评论是:此法可概括一部分长句,长联的平仄.k也就是说这种格式只是从骈文中借鉴而来的增强长联韵律美感的一种成熟技巧,它应是多句联句脚平仄安排的一种优先推荐格式,但并非长联句脚平仄安排唯一的规则,也非对联格律上的硬性规定.联语示例元赵孟颊题扬州瘦西湖迎月楼春风\阆苑一千\客;明月\扬州一\楼.●诗律节奏,句内节奏点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平仄对立.清陈文政题贵州图云关可憩亭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楼\俯看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人.,●骈文节奏,句内节奏点平仄交替,上下联节奏点平仄对立.清彭玉麟题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疏,白蓣\秋老;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词律节奏,三四结构的三字音步上下联平仄对立,领格字的三字音步平仄不对立.清俞樾题临海东湖湖尘争好水\好山,出东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一楼\何如.,古文节奏,上下联节奏点对立,但句内节奏点平仄不交替.李月初挽石伏生联相约买山种桔,相邀筑室藏书.文字交把酒对谈,枉费几番筹划.岂奈遭时不偶,致教夙愿难酬.此别已吞声,万里烟云齐惨淡.共怜世道崎岖,共愤人情冷暖.古今事和盘打算,终归一塌糊涂.此来退扫闲轩,漫拟专攻进学.前程空想像,百年心迹付蹉跎.此长联为一平顶平,仄顶仄~的标准格式,此联每两分句为一层意思,八分句恰好完成两个单元的重复,形成~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延伸阅读术语解释甭江,曾保泉,顾平旦《=中国对联大辞典=》一声调指一个音节所固有的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声音的高低升降.汉语的每个音节,一般是一个汉字,也称字调.声调表现为四声,见((四声=》条.四声古汉语四类声调一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一的统称.现在用一四声~泛指声调孛调一,也指普通话的四个调类一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一.平声汉语四声之一,指声调平出而无低昂者.现代汉语北方话又按声母清浊分为阴平,阳平两类.参见((平=》条.上声汉语四声之一,指高呼猛烈强者.现代汉语普通话上声念降升调.上声属于仄声,参见((仄声及((仄=》条.去声汉语四声之一,为降调.属于仄声,参见《=仄.}1及((仄=》条.入声古汉语四声之一,属于仄声,发音短促而急,一发即收.古人声分别读成阴平,阳平和上声,去声.普通话已无入声,有些方言有入声,尤其是南方仍保留不少入声字音.参见《=仄声=》及((仄))条.声母汉语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汉语一个音节中声母后边的部分.元音是构成韵母不可缺少的音素.平仄就汉语声调的特点,把高低长短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古汉语中平声为平调,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调.现代汉语中阴平一即第1{和阳平一即第二声一属于平声,上声一即第三声一和去声一即第四声谣一于仄声.平仄声在一句或一联中构成相互交替的节奏,也就是声律.在诗,词,曲,联中把这种平仄声的组合关系称之为平仄.谐声协调文字的平仄,即按规定将平声字和仄声字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是对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衡量对联工与不工的音韵标准.谐音即谐声.蔡耕((联对作法=》:一谐音云者,即所谓调平仄是也.字音有平, 上,去,人之分,上,去,入三音,统括之日仄声.律诗初步,首尚谐音.平①汉语四声之一,见《=平声=》条.②诗,词,曲,联格律中,塞不应使用平声字的位置,如一平平仄仄平』.仄①汉语四声中,除平声之外的其他音调为一仄仄,是~不平~之意.古汉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字,现代汉语则只有上声字和去声字.②诗,词,曲,联格律中,表示应使用仄声字的位置,如一仄仄平平仄平仄组合指多言联的平仄规律,即由各子句相应言联的联型组合而成.如十日联四七句式,为四言联一种联型和七言联一种联型的组合;十;日联五六句式,为五言联一种联型和六言联一种联型的组合.旬脚平仄颠倒交替法即,仄顶仄,平顶平过去通称的一种长句和长联句脚平仄规律,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l-长对子句脚平仄的规律,通常是采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L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J这种方法反复进行.此法可概括一部分长句,长联的平仄.仄项仄,平顶平即句脚平仄颠倒交替法.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一这种句脚平仄颠倒交替的方法,从前称之为f-仄顶仄,平项平Jo.1句脚平仄颠倒组合法适用于一切短联,长句,长联的句脚平仄规律.其要点为:①不论何种联型,何种组合,何种节奏,只取上下联每一子句句脚的平仄;②上下联联尾为仄平.③各子句的句脚平仄总是相对的;④平仄格式随子句增多而呈几何级数增加;⑤其平仄组成方法, 无子旬禾须断旬l|仄,平jo一子句一一断句一为两种,即一仄,平后加一仄,平再将i,仄,平~颠倒成一平,仄后加仄,平』o其余类推.参见常江今中国对联谭概=》. 调平仄百化文学习写对联》)前面我们已经谈过,对联和近体诗,骈体文这两种文体有密切关系.从调平仄方面看,近体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律诗, 特别是律诗中的摘联,即摘出来看的联语,更是对联的渊源所在.近体诗和骈体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汉文的韵文体裁.汉文的韵文是很讲究声调和谐的.调谐声调的基本方式是划分平仄声,并在对句中用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使不能把上下句相对的每个字全都对上,起码也得有五分之四以上相当萄子越长,越能马虎些,但总不能低于二分之一吧一,才算及格.至于一句中平声和仄声的前后安排也很有讲究,这些都属于格律的研究和限制范围.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句式格律,可以说是写作对联的基本句式格律.所以,学习写作对联的人,必须先把它们烂熟于心.这是很容易的,它们调平仄的基本句式格律,按首句不入韵的格式, 只有各两组,就是: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季白:渡荆门送别)))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季白:友人=》一七律:乎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句:花迎剑佩星,柳落;柳拂旌旗露未干.,零参:((早朝大明宫一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句: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衽甫:兴=》一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句式,基本上是两个到三个平声字之后接着两到三个仄声字,或者倒过来也成.对联调乎仄的方式,就以此为基础,再生出一些变化来.因为,对联的字数,可以少到上下联各一个字,多到有几十个分句几百个字,而且并无限制,可以无限延长.所以调起平仄来, 变化多端,比律诗的格式要复杂,而且没有像上引的律诗那样,有定式可循.再小结一次,不外一一一条:一,最好采用二至三个平声字与仄声字互换的步调. 但这个原则属于理想化的,不是铁定的. 二,上下联的两个收尾字必须一平一仄, 这可是铁定的.;.。
《联律通则》解读叶子彤今年,是中国楹联学会六代会所确定的“联教交流年”。
前不久,中国楹联学会在江苏太仓专门召开了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对开展联教交流年进行了动员,在总结、交流经验,推广典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拟定了措施,提出了“学习楹联,从我做起;学习楹联,从大家做起;学习楹联,从现在做起”的行动口号。
今天,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楹联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作为全国楹联界先进标兵的运城市楹联学会,及时召开了运城学校楹联教育全覆盖动员及培训大会,充分反映出运城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高涨热情。
在此,我受孟繁锦会长的委托,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活跃在楹联教育一线的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致以新春的问候!楹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楹联”泛指“对联”。
“对联”这个名称本身就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比拟的。
“对”,有对称、对比、对立、对等、对偶、对仗、对流等重要意义;“联”,也有联合、联系、联袂、联盟、联结、联想、联缀、联通等多种涵义。
“对”、“联”两个字放在一起,本身就建立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体现了楹联艺术创作的对仗、协调的基本规律。
楹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作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格律性、典型性。
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具体而言,那就是上下联语言的对偶,把同类的、相关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
这就是《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所表述的联律构成的六项要素。
我们今天就楹联基本知识方面的交流,就以此为主线,其中穿插一些关于传统对格方面的相关内容。
(一)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这是楹联的第一个要素。
楹联规则(节选)楹联规则(节选)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律诗,不到300年的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期,就制订了律诗的《诗律通则》,而几乎同期产生的楹联,千余年来,多是按前人约定俗成的办法创作楹联,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坛才开始楹联规则的研究。
近几年,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将散见于各种典集中有关楹联规则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和理论探讨,制订并修订了《联律通则》(以下简称《通则》)(见P26-27)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当代和今后一个时期楹联创作、评审、鉴定在格律方面的依据。
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是一种独特的文体。
所谓对仗句,是指上下联两边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体现了楹联本身固有词语、结构、声韵等因素在上下联中的对立。
“独立使用”体现了楹联本身的主题思想在上下联文中相互的“统一”。
这种既对又联的对称联系,正是楹联的本质属性。
所谓“独特”是由中国方块字所具有的音、形、义的特点决定的,外国各种拼音文字不具有汉字特点,所以不能成为两两相对,排列整齐的对仗句,因而产生不出楹联形式。
《通则》分为“引言”和四章共14条。
我们重点讲两个问题。
(一)基本规则共六条,也就是通则实施前,联友们常常使用的对联“六相”、“六要素”之说,这六条简单明了,内涵却很丰富。
它是创作、评鉴楹联的入门知识。
第一条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和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两部分的字数必须相等,如果上联由两个或多个分句组成,下联也必须是对等的两个或多个分句组成。
每个对应的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例如:生来同志,死去同年,生死为人民,三星闪耀辉金匾;德厚开诚,才高开国,德才推领袖,卅载怀恩寄玉壶。
这是龚凤军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伟人逝世30周年获一等奖联。
每边4个分句,每个分句的字数上下联对应相等。
有极个别例外,如袁世凯的灵堂里曾出现过“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年”这样的“挽联”,把“千古”和“万年”看成对仗,就有了袁世凯(三字)对不起“中国人民”(四字)的弦外之音。
《楹联通则》(修订稿)
编辑发布:中国楹联学会(2008-9-22)
编者按:《联律通则(试行)》自2007年6月1日公布以来,得到各级楹联学会及广大联友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他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们希望广大联友继续关注《联律通则》(修订稿),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
联律通则(修订稿)
中国楹联学会
引言
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
为弘扬国粹,我会集中联界专家将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形成了《联律通则
(试行)》。
在一年多的实践基础上,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
制定了《联律通则》(修订稿)。
现经中国楹联
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予以颁发。
第一章基本规则
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第三条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第四条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
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 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第五条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
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
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
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第二章传统对格
第七条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
第八条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
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条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
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十条避忌问题。
(1)忌合掌。
(2)忌不规则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词性对从宽范围
第十一条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
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
(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
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十二条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
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在格律方面的依据。
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四条本通则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