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竹书纪年真伪与价值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224.67 KB
- 文档页数:6
晋朝的竹书纪年的内容真实吗,如果真实岂不是颠覆历史?别一提《竹书纪年》,就是只有一本《竹书纪年》,懂吗?网上关于《竹书纪年》的讨论。
99.9%的人都是胡扯!根本都不知道《竹书纪年》是什么东西,就在那里一番评头论足。
「《竹书纪年》简史」:1、晋朝太康年间从战魏国出土的,叫《原版竹书纪年》2、宋代后散佚,原本已经丢失。
只有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竹书纪年》的古史籍里还有孑遗。
3、明天万历年间著名藏书家范钦的“天一阁”里出来了一本《竹书纪年》,号称《古本》。
4、但是,它与上述说到的“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竹书纪年》的孑遗”有不少出入——这一点当然会引起人怀疑。
5、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朱右曾,把“晋隋唐宋以来索引过《竹书纪年》的孑遗”都蒐集了出来,编撰成了一本书,叫《汲冢纪年存真》——简称《存真》。
6、此书一出,就揭穿了明代《竹书纪年》的画皮,它和《存真》非常不一样。
此事朱右曾造不了假,所谓的「孑遗」,都是来自这些历史悠久、又流传广泛,历代天下读书人都看过的名家书目:晋《春秋经传集解后续》、北魏《水经注》、唐朝《史通》、《括地志》,《宋书·符瑞志》《太平御览》《资治通鉴外纪》《路史》《永乐大典》《楚辞通释》等。
毫无疑问,明代《竹书纪年》就是伪书!7、因此,《存真》得到广泛认可,被称为《古本》,而明代范钦版的则被认定为《今本》。
在《存真》的基础上,王国维又编写了《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此版本为目前是最被公认且认可的《古本》。
8、 1981年,内陆学者方诗龄与王修龄又在《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简称《辑证》。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古本》实际上是《古今本》,因为《辑证》是融合了《辑校》与明代范钦版的《今本》的内容的。
▲纯属多此一举!正是因为《辑证》,导致了近三四十年年来,无数人好混淆了《竹书纪年》的古、今本。
9、那么:《辑校》与《辑证》到底有何不同?详细的不说,但是涉及「禅让」,两书的不同是清清楚楚、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竹书纪年》原名《纪年》,因为是竹简,所以才加上《竹书》,它同时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汲冢书》。
颠覆儒学历史体系——《竹书纪年》这是一本许多人从未听说过的书,但它在史学上却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
为什么我要说它颠覆儒学历史体系呢?首先,提到历史就无法忽视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一直被后人奉为经典,诸如鲁迅有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形象刻画更是细致入微,但我却时常会想,司马迁何许人也?为何通晓古今人物,甚至能详细到伟人年少时说的话?纵使你司马家祖传史官,但又怎能凭此做到人事皆知呢?这些问题都被藏在心中,但就在这个暑假我却看到了另一本书,它就是本文主角《竹书纪年》。
它有多处与《史记》不同。
读来自是令我颇为震惊。
美好的幻想,丑恶的现实首先是关于禅让制的,熟悉历史的都应该清楚的知道禅让制开始于尧传舜,舜传禹。
《史记》、《尚书》都有如此记载,但竹书不同,它写到尧老了,舜将其关押在平阳,剥夺了他的帝位,还让丹朱禁闭,不得见尧,成功谋取帝位。
随后剿杀尧的残党,包括禹的父亲。
因此禹占据夏地,与舜决战,禹胜了,流放舜于苍梧最终死去。
禹死后,启继位,益想篡位,被启所杀。
其次商代贤相伊尹,历史必修一有其辅太甲,因太甲暴虐,被流放,七年后悔改,被伊尹迎回,然后国泰民安。
但竹书确是如此记载:伊尹流放太甲自立为王,结果太甲偷偷回京杀了伊尹。
最后是竹书记载周武王乘纣王主力东征东夷,偷袭商都。
这几段历史,两书记载相差甚远,但不难看出,两者差距在于竹书写的偏向于后世的历史,更让人觉得是历史,史记则不同,它令我觉得先秦时期人性善良,偶有暴虐,也被群起而攻之。
较之之后的各种谋权篡位,显得过于虚幻。
但不管怎么说,历史的记载都与我们过于遥远,无法去直接验证,那就去追寻先河,凭借蛛丝马迹,找到真相。
真假历史史记中共和行政是指周公、召公共同执政。
而竹书却说是共伯和(共国伯爵,名和)执政。
竹书所言似乎与“共和行政”这个名词更为贴合。
另外,为了验证,我搜了百度,其上说,自汉以来,考证“武王灭殷”确切年代有46家之多,唯独竹书记载最为真实可信,其余推算皆是错误。
闲谈《竹书纪年》(一)《竹书纪年》,又名《纪年》、《汲冢纪年》、《汲冢书》、《汲冢古文》、《汲郡古文》等,是战国时魏国史书。
据《晋书》记载,太康初(晋书记载的具体时间各处有异,大致是在公元280年上下浮动)在汲郡抓了个盗墓贼不准,得竹书数十车,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录了从夏开始到周幽王被犬戎所灭,一直延续到三家分晋以后魏国的这位今王(晋书一说这位今王是魏襄王又说是魏安釐王)二十年之间的先秦历史。
这本史书,是先秦历史研究界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没研究过这本书,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研究先秦历史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本史书的地位又很是尴尬。
下面就来八卦一下为什么这本史书既重要又变得地位尴尬了。
先来说说先秦历史研究界比较杯具的事吧。
《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显然,殷商时是有史书的,但是武王克商后,殷人的有册有典成为了传说。
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又干了件让先秦历史研究界极为吐血的事,那就是“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了多少书后世一直在争论,不过秦始皇焚了列国史书只留下了《秦记》(也叫《秦纪》)这本秦国官方史,《诗》、《书》、百家语除了博士馆可以收藏民间不准收藏这件事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秦末时,又一杯具事件发生了。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后,放了一把大火烧毁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熄。
先秦时的典籍收藏在民间的被秦始皇焚了,而皇家收藏的典籍在这场三月不熄的大火中能幸存多少也是个未知数。
目前尚存的先秦典籍大部分是汉代学者重新收集整理出来的,还有一些书后人就只闻其名不见其文了,可见秦时秦末的这两把大火对先秦典籍存世的破坏性有多大了。
殷商时的史书后人是见不到了,列国史书也甭指望了,那么《秦记》呢,这本还能见见吧。
呵呵,《秦记》司马迁是见到过的,他在《史记》里有提到。
虽然秦国历史较其他六国要短,秦史是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襄公勤王封诸侯开始的,那时西周结束东周开始了,而且秦国史书记载得比较简略,不过好歹这是先秦流传下来的史书,能看到就不要挑剔了。
关于今本《竹书纪年》辨伪我国学者历来认为《竹书纪年》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魏国人所编写的一种编年体史书。
而今本《竹书纪年》从清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怀疑是伪书,到朱右曾、王国维先生时达到极点。
王国维先生甚至认为“废此书可”,好在没听他的。
本人在寻找、论证、探讨夏、商、周时期的年表时发现,依据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录的各帝王元年的干支,结合武王伐纣、禹伐三苗等历史事件的历日、天象所得日期,证明该记录只有夏代凭空多了24年、商代少了60年,不改动一个字可说通夏商周时期的年表。
并陆续找来更多的古籍、金文等材料佐证。
既得到了夏商周时期的年表,又证明今本《竹书纪年》为五帝以来各朝各代史官所记实录。
当然从黄帝时期到魏襄王二十年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文字的发展演变,王朝变迁,《竹书纪年》肯定经过多次的整理和誊抄,才变成陪魏襄王下葬时的样子。
在论证《关于夏商周年表》的过程中,用那么多材料验证了依今本《竹书纪年》得出的年表,尤其是验证了西周年表后,今本《竹书纪年》辨伪工作想来无需多论,但还是要提上日程说说。
疑惑今本《竹书纪年》是伪书的观点已产生了两百多年,主要论点为朱右曾先生在《汲冢纪年存真》书序中的观点:“《今本》之可疑者十有二”,现逐条解释看可否释疑。
1、《晋书·束晳传》言:“《纪年》十三篇”。
《隋书·经籍志》:“《纪年》十二卷”。
《新》《旧唐书艺文志》并云:“《纪年》十四卷”。
《今本》只四卷。
篇目可疑,一也。
这好解释:说十二、十三、十四卷的,均是指原竹简书的卷数,而说二、三、四卷的是指宋以后翻印的线装书的卷数。
2、《晋书·束晳传》言:“《纪年》纪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
杜预亦云:“特记晋国,起自殇叔,以至曲沃庄伯。
庄伯十一年十一月,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今本》自黄帝元年至隐王十六年,大半依据《史记年表》。
体例可疑,二也。
既然《竹书纪年》为黄帝以来各朝各代史官所记实录,那么西周灭后周王室史官带着原王室保存的各种记录典册跑到晋国,依附晋国做事再记历史时,自然后来记录是以晋国、魏国的史事为主而兼顾其它。
《竹书纪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竹书纪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称《纪年》,因北魏人郦道元注《水经》引用其文,冠以竹书二字,才有《竹书纪年》之称。
《竹书纪年》是一部奇书,比《春秋》《史记》更具原始性和真实性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汲郡有个叫不准的贼盗发界内古墓(魏襄王冢),获古书简册凡数十车,经过官方整理,得书75篇,《竹书纪年》13篇即其中最重要者。
《竹书纪年》上起黄帝,下到战国,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学者称之为“我国古代唯一流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体通史”,是“这一时期唯一完整的年表”。
为何《竹书纪年》这种编年体通史会首先出现于魏国?《竹书纪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首先出现于战国初期的魏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是综合因素促成的。
一是时势使然。
战国初期,魏文侯重用法家始祖李悝变法,改革政治,完善法制,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使魏国开始强大起来。
魏文侯、魏武侯二世,任用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制约赵国,攻灭中山国,东败齐国,奄有秦之河西之地,开拓了大片疆土。
魏惠王奋二世之余烈,在加紧进攻宋、卫、韩、赵的同时,于公元前344年因“攻大而令于天下”首先称王,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
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世继承晋国霸权垂百余年,大有一统天下之势,这正是魏国编纂通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纪年》记夏、商、西周的历史,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独记魏事,继统观念即在其中。
魏襄王时国势渐颓,统一大业终成泡影,这也许正可解开魏襄王在位二十三年、何以《纪年》只写到二十年就写不下去以及襄王死后即以之为殉葬品而悄悄埋入墓棺之谜。
当然,也可能是襄王继承先人之志,令史官或学者编述此书,生前所好,死后从葬。
二是传统使然。
魏国有治史的传统和学术基础。
徐彦《春秋公羊傅疏》引闵因叙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子夏受业孔子,是儒学大师,善于治史,后到晋或魏。
徐中舒先生说,战国初期魏国继承晋国霸权垂百余年,子夏居西河为魏文侯师,西河距魏旧都安邑甚近,是魏文侯筑馆优礼子夏之所,也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一个中心所在,如以魏国的西河与齐国的稷下相比,它比稷下还要早过八九十年。
古本《竹书纪年》真伪问题研究综述摘要:《竹书纪年》记录了先秦时代多件史事,但其内容与传统正史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众多学者对于《竹书纪年》的研究一直有很大的争论。
本文试将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以供进一步研究。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更多资料关键词:古本《竹书纪年》;真伪问题;研究综述1 《竹书纪年》简介据《晋书》所记,《竹书纪年》有十三篇,记载夏商周至战国之史,应为魏国史官之作。
《竹书纪年》与传统正史有许多不同之处,如“益干启位,启杀之;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
但其记载又与许多甲骨文、青铜铭文相似。
《竹书纪年》在晋唐时期是完整的十三卷本,宋元时期亡佚,明代出现的二卷本被明清以来的学者称为“今本”。
长期以来,史学界大多认为古本《竹书纪年》为真,今本为古本亡佚之后的伪作。
虽然大多认为古本为真,但仍有许多学者对其持怀疑态度,并进行详细的论述。
2 古本《竹书纪年》真伪研究观点(一)王国维王国维先生的早期研究对古本《竹书纪年》很重视,后期研究《古史新证》等将《竹书纪年》视同《牒记》之流,认为其不可信。
(二)方诗龄方诗龄先生认为古本《竹书纪年》为真,他指出《竹书纪年》的真实性的考古论据:“所记与传统的记载颇多违异,但是有些记载却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相符合”?,如《尚书》中提到的中宗,《史记》等认为中宗是商王太戊,《竹书纪年》认为是祖乙,而在清朝末年发现的甲骨文中就写着“中宗祖乙”的称谓,以此证明《竹书纪年》正确。
(三)朱右曾朱右曾先生认为古本《竹书纪年》为真,他指出“秦政焚书,三代事迹泯焉。
越五百岁,《古文纪年》出于汲县冢中,而三代事迹复约略可观,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
中国古史全是一篇糊涂账《竹书纪年》比《史记》更具原始性和真实性千年聚讼纷纭的《竹书纪年》西晋咸宁五年(一说二年),汲郡有个叫不准的贼盗发界内古墓(魏襄王冢),获古书简册凡数十车,经过官方整理,得书75篇,《竹书纪年》13篇即其中最重要者。
《隋书·经籍志》云:“《纪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无诸侯国别。
唯特记晋国,起自殇叔,……盡晋国灭。
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谓之'今王’,盖魏国之史记也。
”魏哀王应为魏襄王。
《竹书纪年》上起黄帝,下到战国,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史书,学者称之为“我国古代唯一流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体通史”,是“这一时期唯一完整的年表”。
1、《古本竹书纪年》与《今本竹书纪年》有很大的不同。
清朝道光间,嘉定大儒朱右曾的《汲冢纪年存真》问世,他在序言中说:“秦政燔书,三代事迹泯矣。
越五百岁,古文《纪年》出于汲县冢中,而三代事迹复约略可睹。
学者锢于所习,以与《太史公书》及汉世经师传说乖牾,遂不复研寻,徒资异论。
越六百余岁而是书复亡,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残文,依附《史记》,规仿紫阳《纲目》,为今本之《纪年》。
鼠璞溷淆,真赝错杂,不有别白,安知真古文之可信,与今本之非是哉!”指出古本《纪年》的重要史料价值、逐渐亡佚的原因,以及今本的不可尽信。
《竹书纪年》为战国时魏国史书,自晋武帝太康年间于汲郡出土后,颇受两晋南北朝学者之重视,至唐后,学者以其书所载颇或乖于经训,故“诸经《正义》及《史》《汉》注说每斥为妄”,遂渐至亡佚,而伪撰之《今本竹书纪年》出焉。
北魏郦道元大量引用《竹书纪年》佚文,他几乎称其为“竹书纪年”。
据此可以推测,《纪年》的传本经过西晋、五胡十六国时代,流传到北魏,《水经注》利用了其传本。
而且《隋书》卷33《经籍志》史部记载有《纪年》12卷,可见其传本流传到了唐代初期。
更集中地引用《纪年》的是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此外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也有引用。
程平山著《竹书纪年考》——《竹书纪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程平山著《竹书纪年考》——《竹书纪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郑光《竹书纪年考》,程平山著,中华书局2013年12月第一版,390.00元一2014年10月,我用了整整一个月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程平山所著《竹书纪年考》(下简称《纪年考》)。
我接触《竹书纪年》50多年,首次见到如此巨制(近200万字)。
《纪年考》体系庞大,结构精密,内容丰富,考证详密,在以往的《竹书纪年》研究史上未曾有过。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汲郡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的一座战国墓出土大批古书,《竹书纪年》即是其一。
《纪年》是记载五帝夏商周历史的珍稀文献,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夏商周部分的价值远在《春秋》《史记》之上,梁启超誉为“中国史学界第一瑰宝”。
《纪年》在晋唐时期是十三卷本,明代出现二卷本。
明清以来的学者称十三卷本为“古本”,二卷本为“今本”或“近本”。
自明代嘉靖以来,中外学者就《纪年》的真伪与价值展开激烈争辩。
《纪年考》是研究《纪年》的出土、整理、考正、版本、流传、真伪、性质与价值等方面的专著,为《纪年》的资料库,是研究《纪年》集大成者。
作者从考古出发,结合文献,并亲自调查确定《纪年》出土“汲冢”的位置、墓葬所处的大环境。
参考20世纪在此考古发掘的资料,推定汲冢的规模、形制,以推断墓主人的身分,进而确定汲冢所出文献的性质、特点,从而恢复了原本《纪年》的小环境,由此可了解它的来源及可信程度。
作者对晋初学者对汲冢竹书的整理、编定与分类、对《纪年》的考正、注释都做了详细考证,让我们对《纪年》整理本的产生及其再生的过程有所了解。
作者还对共出的75篇简书作了介绍,就其书目重新分类,增添其学术性。
这是从另一种环境理解《纪年》。
于是,作者将《纪年》出土、整理等等的人和事的场景生动地显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产生了直观印象。
学者因对《纪年》的学术史缺乏了解故而产生诸多错误与误解,所以作者专写一章论及《纪年》的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