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鉴赏诗句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律之冠杜甫《登高》及赏析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下面是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唐诗鉴赏:杜甫的《登高》解析导言唐代诗歌被誉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而杜甫则是其中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包括了《登高》这首诗。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写景诗,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和真切的人生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杜甫雄心壮志的豪情。
杜甫的背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的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陵,唐朝中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曾经历过人生起伏,先是官场的失败和贫困,后是战乱的困扰和幻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不公正的抨击和对苍生苦难的关怀。
《登高》的背景《登高》创作于杜甫中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在长安落魄多年,身陷贫困和政治困境。
这首诗是杜甫在一次登山之后所写,这次登高可以视为他在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
在登山的过程中,杜甫凝视着壮丽的山川,体察着自然的力量和辽阔的胸怀,也激发起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远的哲理杜甫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大自然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描绘了群山的瑰丽壮观,云海的浩渺深邃以及奔流的江河。
这些景色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广阔无垠的胸怀,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山川壮丽诗中描述的群山耸立,极具张力。
杜甫写道:“万壑纵横驰川谷,孤城绝壁临江渚。
”这描绘了山川险峻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壮丽。
云海浩渺接下来,诗中出现了“万里长空,孤舟蓬转,白云千载空濛”,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云海之中,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宇宙和自然的无限力量。
江河奔流最后,诗中出现了“日冷青苔浸碧树,薄暮空潮生长堤”。
这描绘了江河奔流的情景,给人以沧桑和生生不息的感觉。
诗人运用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向往。
真切的人生感慨和豪情壮志除了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中还流露出了诗人真切的人生感慨和豪情壮志。
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在诗的开头,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古诗登高原文及赏析【原文】《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作品简介】《登高》在杜甫的律诗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代的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写作背景】杜甫的《登高》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评析】杜甫的《登高》是在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诗人病卧夔州时所写。
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之冠。
《登高》题目是什么意思?分析: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通过分析意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样的意境?风天猿啸渚沙鸟││││││急高哀清白飞(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急风,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使人感到非常冷。
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飞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
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
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漂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清渚,“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白沙,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
(这些都是具有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写了什么景物?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落木——生命的晚秋长江——历史长河永不停息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登高诗歌鉴赏300字【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此诗是颇为著名的一首诗,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评价虽高,却没见到有一个解读正确的。
今尝试简析之。
解读本诗,关键在“对比”二字。
且看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此联上下句通过登山途中的仰视与俯视至少从两方面进行了对比。
(1)光影明与暗的对比。
向上看,“风急天高”;向下看,却是“渚清沙白”。
前者昏暗,后者明净。
前者令人心情抑郁,后者使人眼前一亮。
(2)情绪上悲与欢的对比。
“猿啸哀”的背景是“风急天高”;“鸟飞回”的背景是“渚清沙白”。
鸟儿欢快地回旋盘飞,正与猿猴的哀啼形成了巨大反差。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山途中,两旁密林的树叶在疾风中纷纷摇落,一派衰败的景象。
可若是回头远眺,却能看见长江水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滚滚而来。
如此,那些无边落木带给人的悲观情绪自然一扫而空,进而生出后浪推前浪的无穷希望。
所以尽管眼前是迷惘的,可无疑未来是光明的!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千里万里,常年漂泊在外,伤秋、悲秋显然是寻常事,更何况还长期重病缠身呢?可是今天“我”却依然不顾多病羸弱之躯,不要人搀扶,也不用人陪,坚强地独自登高望远,何故?因为虽然周围“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可是等到高台之上“我”便能骋目游怀,看到前所未见的“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谓诗人之处境;“苦恨”谓诗人之心境。
人生已至暮年,却依然潦倒如此,任谁都要以浊酒浇愁吧?诗人却推杯而起,不喝酒了,登山去!所以情绪才能豁然开朗,于艰难苦恨中重生出对于个人前途及国家命运的乐观向上的情绪来。
注意本句中的“新”字,既表达了诗人与颓废情绪决裂的决然,又点明了所谓的“停酒”就刚刚发生在登山前。
登高,悲秋,叹此生,忧国运众所周知,杜甫是中国诗坛上的一大文豪。
他以真实务实的笔触,记录了历史事实,悲欢离合。
他善陈实事,诗风沉郁顿挫。
他这样真实明朗的特征使他拥有了自己独具一格且无人能及的风格,造就了他“诗圣”的崇高地位和“诗史”的永垂青史。
《登高》无疑是他的代表作。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细处着笔,写具体景物。
时值深秋重阳,天高气朗,山风猎猎,猿啼声哀。
此联写明作者登高之时,所见之景。
这一联诗人用工笔描摹了“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六种景物,既展示了此时节气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诗人悲怆、愁苦的情怀。
此联描写出立体的深秋三峡图,而且为下文垫定悲苦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想。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联想到时光流逝飞速,韶光已尽,不禁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
此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且意义深远。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整首诗的绝妙之笔。
此联第一次明确的点明“秋”的主题,以“悲秋”承接上文两联,且引出作者的悲苦命运。
作者离家万里,独自登高,悲伤之情压抑在心中,更受眼前的肃秋风景影响,不禁将压抑在心中的情绪流泻出来。
此联巧妙地运用意象的叠加,是典型的意象密集型诗句。
此联包含了八种“悲”,以八种“悲”写明作者流离奔波的愁苦命运。
分别是:秋天的悲;离家万里的悲秋;离家万里作为游子的悲;离家万里,作为游子常年作客的悲;多病的悲;年事已高多病的悲;独自登台的悲;带着多病的身体独自登台的悲。
读完此联,在我眼前展现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身体虚弱,拄着拐杖,站立在高高的山巅上,萧瑟的秋风无情地吹动他的头发,衣服。
他用已经被泪水模糊的双眼向家乡的方向痴痴地凝视着,也许他也知道,望穿秋水,他也无法望到他在万里之外,亲爱的家乡。
此联着重描写了作者的羁旅愁思,忧国忧民。
古诗文《登高》赏析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及注释【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这里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面对一枯-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沉郁悲凉的对句,将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书写得淋漓尽致,用语精当,气势宏伟,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实在不足为过。
《登高》
题目是什么意思?
分析: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通过分析意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风天猿啸渚沙鸟
││││││
急高哀清白飞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急风,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使人感到非常冷。
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飞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
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
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
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漂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清渚,“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白沙,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
(这些都是具有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
2、颔联写了什么景物?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生命的晚秋
长江——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然而,“无边”“不尽”“滚滚”等字眼,又使人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3、颈联含有八层意思,如何来理解?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
秋天,是草木干枯,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意思是寄居他乡。
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
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在外漂零八年了。
如果说漂泊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一百年,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
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首联和颔联的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
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
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
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第八层意思。
八层意思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漂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
此情此景,多么悲凉。
4、尾联应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诗的含意也是十分丰富的。
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
因为生活的艰难,所以才有了心中的极大的遗憾
因为生活艰难+心中遗憾,所以繁霜鬓,头发变得花白
因为生活艰难,心中遗憾,再加上年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
因为潦倒不堪,所以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难以忍受……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是因为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