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7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豪放感激著名。
他笔下的大自然显得格外美好,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极富代表性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详细的赏析。
诗歌背景与韵律杜甫的《登高》是在唐朝时期所写的,当时的国家局面十分动荡,政治腐败,军事风险,朝野人心惶惶,这首诗歌可以看作是杜甫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诗篇用七绝抒发情感,每句仅有四个字,节奏紧凑、抑扬顿挫,非常具有韵味。
整篇歌词共四十个字,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写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嘈杂与疯狂,而后面如行云流水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意恐迟迟归”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最后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文字意境自然景象的描绘杜甫用生动的笔法揭示出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和咆哮:“风急天高猿啸哀”,用这一句话描绘风云变幻的场景,既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动荡和郁闷,同时也配合动物群体的狂热和悲鸣,将领悟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高贵处理得如诗如画。
同时这一字句中的猿又是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形象鲜明,更增加了这行字的感染力和魅力。
内心的情感流露用“古登狂无定沿”这一行来描述诗人登山的过程,他一再超越自己,因为自然以及内在的力量不断提醒他自由和狂放的本质。
在“意恐迟迟归”的形象描绘中,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说出了自己不愿为奴隶般的追逐名利,而向往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艺术意象的情感表达使人不禁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
对人生的呼喊在杜甫《登高》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心中的情感渴望。
他在寻求自己内心自由的同时,也期望有同道中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勉。
他透过诗歌表达了自由、平等和亲情等珍贵的人性追求,对社会不公和自然破坏等现象发出了有力的抗议。
诗歌主题杜甫的《登高》主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往自由之情,另一个是对人生的呼喊。
杜甫《登高》诗词赏析与感悟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盛衰转折,见证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
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
此时,杜甫流离失所,身处四川夔州。
诗人在战乱中饱经沧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深感忧虑。
在一个重阳节登高之际,他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充满悲凉气息的诗歌。
三、诗词赏析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诗词重点句子赏析(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诗通过猿啸、鸟飞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落叶和长江的景象,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生活艰辛的现状,透露出他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3.情感表达《登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无奈。
诗中充满了浓郁的悲凉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4.写作意境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杜甫的《登⾼》原⽂及全诗赏析杜甫的《登⾼》原⽂及全诗赏析 《登⾼》是唐代诗⼈杜甫于⼤历⼆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为⼤家带来杜甫的《登⾼》原⽂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前四句写景,述登⾼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所感,围绕作者⾃⼰的⾝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伤⾝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兴、象征、暗⽰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精练,通篇对偶,⼀⼆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声律的把握运⽤已达圆通之境。
原⽂ 《登⾼》 杜甫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注释 1.诗题⼀作《九⽇登⾼》。
古代农历九⽉九⽇有登⾼习俗。
选⾃《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历⼆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飘落的声⾳。
5.万⾥: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这⾥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指衰⽼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 ⾸联“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写诗⼈登⾼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复杂⽽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向以猿多声哀⽽著称,⾃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之说,⽽峡⼝更以风⼤浪急⽽闻名,这时诗⼈独⾃登上⾼处,视线从⾼到低,举⽬四望,侧⽿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
杜甫《登高》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登高》是由杜甫所创作的,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高》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内涵、精湛的技巧和广泛的题材而著称,其中《登高》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高远望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沉感慨。
诗的开头,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
秋风急促,天高云淡,猿猴的哀鸣和鸟儿的飞翔,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壮阔的氛围。
这里的“风急”和“天高”不仅形容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
接着,诗人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和长江的浩瀚。
落叶纷纷,长江滚滚,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落木”和“长江”在这里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杜甫转向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人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漂泊万里,常常感到秋天的悲凉,而自己又多病,孤独地登上高台,这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最后,诗人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结束了全诗。
这里的“艰难苦恨”和“潦倒新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困顿和无奈。
岁月的艰辛让诗人的鬓发如霜,而生活的困顿使他不得不停止饮酒,这两句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晚年的凄凉和辛酸。
整首《登高》诗,杜甫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然景象、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融为一体,展现了他作为“诗圣”的非凡才华。
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诸,小洲也”。
(2)、回:回旋;盘旋飞转。
(3)、百年:这里指“一生”。
(4)、潦倒:困顿,衰颓。
(5)、新停:刚停止;这里指诗人因故暂时戒酒。
【题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译文】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仙”。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呼喊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其中,杜甫的《登高》一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胸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唐朝社会的反思。
本文将对杜甫的《登高》进行原文解读和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描绘了登高时的景象。
风急天高,猿猴悲啸,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时代局势的忧虑。
渚清沙白,鸟儿飞回,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也预示了诗中的感怀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蕴含了秋天凋零和生命无常的主题。
“无边落木”,表达了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而“长江滚滚来”则寓意人生的患难和变迁。
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投射出诗人对社会悲愤的情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揭示了诗人的身世和命运。
杜甫在诗中自号“作客”,意味着他长久以来流离失所、漂泊异乡的经历。
同时,“百年多病独登台”也表达了诗人在长期流亡和艰难生活中的无奈和困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的悲伤。
繁霜鬓暗示了诗人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态,而潦倒新停的浊酒杯则是诗人内心栖息处的倒影。
这里,杜甫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苦痛与失意,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不公融为一体。
整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景色,表达了杜甫内心的感慨和对社会现状的痛心疾首。
杜甫通过反复使用“急、高、啸、哀”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荡和对时代的忧虑。
他以自然景观作为承载,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悲惨现实相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乱象,表达了自己的苦痛和无奈。
古诗文《登高》赏析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及注释【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充分展示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诗文原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赏析:
1.情感深沉,忧国忧民: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忧虑。
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局的悲哀。
杜甫常以个人的境遇寄寓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
2.个人遭遇的悲凉: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和“艰难苦恨繁霜鬓”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困苦和身体的衰老。
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开头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落叶和滚滚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4.诗意深邃,意象丰富: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感慨,构建了一幅深沉而广阔的画面。
杜甫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对国家、民众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5.风格含蓄,哲理深远:杜甫的诗风通常内敛而深沉,这首诗也不例外。
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反映。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社会、政治、人情万象等方方面面。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登高》的古诗,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共四句八个字,描绘了作者登高仰望天空,思绪万千的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五大要点。
首先,诗中出现了“风飞沙”、“明月松间照”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些描写无疑增强了整首诗的写实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观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的深思。
飞沙和明月给人一种浩渺深远的感觉,可以联想到现实中的社会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其次,诗中出现了“美人如玉”、“忧国忧民”的表述,这些词语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将美人与国家民众联系起来,表达出对美好事物和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关切。
这种抒发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也是杜甫的写作风格之一。
第三,诗中出现了“俱怀逸兴壮思飞”等表达意愿的句式,体现了诗人的志向和追求。
逸兴壮思飞的描述表明诗人立志脱离尘世的纷扰,追求高远的理想和境界。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
然后,诗中还有“青天”、“两情若是久长时”等意象的运用,使诗句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青天给人一种纯净、无限的感觉,取得了与自然景观的一种统一;“两情若是久长时”这句意象丰富的句子,则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思考和对感情美好延续的渴望。
最后,诗中出现了“登高”、“忧从中来”的表述,这些句子使整首诗的主旨更加鲜明明确。
登高一词代表了诗人超然世俗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忧从中来则折射出诗人对于现实问题的担忧和关切。
综上所述,《登高》这首杜甫的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展现志向和追求以及运用意象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杜甫创作的一部份。
杜甫《登高》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高》是杜甫的名篇,为人所传颂。
下面让我们对这古诗进行赏析,加深对它的认识吧。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赏析《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时代的不幸,个人的多病,加上壮志未酬,使杜甫内心极为苦闷与忧愁。
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诗人带病登台的,想借此排解苦闷与忧愁。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高”或者“登台”都有着思乡寄情之意。
《汉乐府民歌•悲歌》中写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意思是说,想回家没有办法,心中悲痛,因而暂时用悲歌代替哭泣,用远望代替回乡。
可以说,这首诗歌通过登高对所见所闻的秋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单之愁。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意思是说,诗人放眼长天,从远处的山中,传来一阵比一阵急促风,不时还夹杂着哀啭的猿鸣声;俯视江面,水中的小洲清晰可见,江边的沙滩白茫茫的一片,还有几只水鸟沙滩上在盘旋地飞着。
这是诗人眼前所见所闻。
“猿啸哀”是说猿猴声音凄凉,这样的声音让听者心情凄楚,真有“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感,这是从声音的角度营造氛围。
“鸟飞回”就是说,到了傍晚时分,鸟儿就知道回家,诗人从视角上营造的一种氛围,即鸟儿到了这时都要回家,可是,诗人却漂泊在外,难以回到自己的家中。
可以说,这种氛围是惨淡而凄清的,通过环境的描写,正面表现出诗人的凄凉之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诗人仰望,那茫无边际的树叶萧萧而飘落,俯视奔流不息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句中那“无边”的秋色,“不尽”的江水,前者从时间上作笔,表明一年将尽,从秋叶中感受到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从而产生了凄凉之感。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一、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三、整体赏析(一)意境雄浑高远1. 首联写景- 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哀”“回”二字,不仅写出了景物的动态,而且渗透了诗人的感情。
猿啸哀鸣,飞鸟徘徊,这是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 颔联写景深化-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 从写景的角度看,此联前句写山,后句写水;前句仰视,后句俯视。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而且“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对仗工整,意境雄浑开阔,气象万千。
诗人通过对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集中表现了深秋的典型特征,也为后文抒情做好了铺垫。
(二)情感深沉悲苦1. 颈联抒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抒情。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常作客”,羁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这一联包含了八层意思,可谓字字悲苦,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境遇。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登高》的全诗赏析《登高》原文年代:唐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作者介绍】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作品简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原文】《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注解】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⑻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