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5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概述本章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然后介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从第三节开始,将眼光移向地球,介绍了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这是地球通过长期演化形成的,也是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
要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以往的教材一般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分开,而且是在不同单元中讲述。
本教材考虑到圈层结构是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如果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分开讲述,不利于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观念,因此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放在一节中讲述。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圈层,二是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在这三个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
外部圈层部分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在这几个外部圈层中,重点介绍了大气圈。
而且在大气圈中还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是因为大气的垂直分层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特征,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大气的热量、运动以及许多大气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
在本教材中,将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合并,统称为高层大气。
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人类关系相对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二是因为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跨中间层和热层两层,很难将它划在其中的任意一个圈层,所以只有放在高层大气中讲述才显得较为合理。
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尤以对流层最为重要,因为我们人类就在对流层的底部,而且对流层的天气变化最大,也是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
知识点总结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高三地球知识点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高三地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则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
下地幔和上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层,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
二、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中包含着我们所生活在的大气环境。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主要由稀薄的气体组成,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
三、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的总体循环系统。
它包括大海、河流、湖泊、冰雪、地下水等。
水圈的循环起到调节地球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它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一年时间完成一次,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五、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草原和沙漠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不同给地球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丰富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
七、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做出努力。
总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希望通过对高三地球知识点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地球的了解,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一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征。
我们要明白地球内部是由多个圈层组成的,这些圈层各有特点,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详细介绍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一、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
地壳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矿物,如石英、长石等。
地壳还含有一定量的铁、镁、铝等元素。
地壳的特点有很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的不稳定性。
地壳上有许多山脉、高原和盆地,这些地形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壳还有许多裂隙和断裂带,这些裂缝会不断扩大,导致地震的发生。
二、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中间层,它位于地壳之下,深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但也含有一些有机物质。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使得它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液态的状态。
地幔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流动性强,二是对地震的影响较大。
地幔中的岩石具有较高的熔点,因此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和流动。
这种流动会导致地震的发生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
三、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层,它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地核的直径约为3470公里,厚度约为3400公里。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组成,它们的密度非常大,使得地核具有很高的重量。
地核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度极高,二是对地球自转的影响较大。
地核的温度可以达到5000°C以上,这使得它成为了地球上温度最高的区域。
地核对地球自转的影响也非常大,因为它具有很大的质量,会对地球的自转产生惯性阻力。
总结一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三个圈层各有特点,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于我们研究地质现象、预测地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大家能够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谢谢大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义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就像一个神秘而复杂的巨大球体,由多个圈层组成。
这些圈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球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地质环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就像鸡蛋的蛋壳一样,是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和感知的部分。
它的厚度在大陆地区和海洋地区有所不同。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平均厚度约为 35 千米,而海洋地壳则较薄,平均厚度只有 5 到 10 千米。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
这些岩石记录了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深度从莫霍面一直延伸到古登堡面。
地幔的厚度约为 2800 多千米,体积约占地球体积的 83%,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 68%。
地幔又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的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对地壳的运动和板块的漂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地幔则物质密度更高,温度和压力也更大。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它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物质组成,以铁和镍为主,由于外核物质的流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球,温度和压力极高。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裹着地球,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必要的气体环境。
大气圈的厚度非常大,但其质量却相对较小。
大气圈的成分复杂,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
大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大气层,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水圈是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是生命之源,水圈不仅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还在地球的气候系统和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圈则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考点06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概念: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四、地球的演化历程1、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1)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呈水平状态。
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地层中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2)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的或相近的化石,如含有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等。
2、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断地理环境根据地层的组成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所含的化石,可以推知沉积物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如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地区;由丰富植物化石组成的含煤地层,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
地球圈层知识点总结初中大气圈地球大气圈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球和外层。
在地球大气圈中,空气分布非常稠密,一方面,地球的引力把大气分子牢牢地“锁”在地球表面上,形成大气层。
另一方面,地球大气圈有非常小的半径,比地球半径要小得多,所以这个地球是被巨大的引力压缩的空气气体包围的,在压力作用下, 空气分子全部希尔盖地翻腾,越高空气温度越低,等温层就破了这个平衡反应。
这个现象称为逆温层。
水圈地球水圈指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和水汽。
水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圈层,因为地球上的生物都需要水来生存,而水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物质。
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和地球表面不断发生水蒸发、水汽上升、冷却凝结、降水等过程的循环。
水循环是地球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现象,它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并且使地球上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
水圈由水汽圈和降水圈两大部分组成, 水汽圈包括水文圈和海洋圈两部分。
陆地圈地球的陆地圈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它由岩石、土壤、河流、湖泊、海岸线、森林等组成。
陆地圈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物社会。
地球上的陆地圈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煤炭、矿产、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等,这些资源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地球圈层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地球的圈层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降水和蒸发是大气圈和水圈之间主要的交换方式。
雨水形成的过程包括气温升高,水汽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成雨水,雨水下落等过程。
这些过程是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现。
当然,大气圈和海洋圈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海洋会影响大气气压的分布,而大气的流动也会影响海洋的动力。
地球的圈层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例如,水循环就是地球上水体和大气圈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流动。
水从地面蒸发形成水蒸气,然后上升到大气层形成云,云的水分最终会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面。
这些过程中,大气圈和水圈之间发生了物质和能量的转移,使得地球的水资源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 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 和横波 (S 波) 。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 33 千米 ( 大陆部分 )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 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 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 6 千米 ;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 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 ; 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 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 软流层以上 ) 合在一起组成 ;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 内核呈固态。
例 1 ( 改编 ) 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星球,它的赤道直径要比极轴直径长。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由内外核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受到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2. 地球的地貌:地球上有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3. 地球的水文:地球的水文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的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四、地球的人文环境1. 人口的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3. 地球的文化:地球上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它们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五、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的宝藏,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它们是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应该加强保护和恢复,建设美丽的家园。
六、地球的灾害1. 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 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七、地理技术1. 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知自己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况,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在航拍、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以上就是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基本圈层组成。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其中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物质呈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地核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外核厚度约为2200千米,内核厚度约为1200千米。
1.3 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由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组成,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分别位于地理南极和北极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
地球磁场对生物和电子设备等有重要影响。
2. 地球的运动2.1 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2 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的形成。
2.3 地轴倾斜地球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角,目前约为23.5度。
地轴倾斜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原因,也是造成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因素。
2.4 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了人类的作息和农业生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地球五带的形成则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3.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差异。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⑴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⑵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⑶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例1 (改编)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高一地理第一节知识点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探讨的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高一地理作为学科的入门课程,涉及到了许多基础知识点。
本文将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构造与板块运动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三个方面来介绍高一地理的第一节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它的南北半径和赤道半径并不完全相等。
地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主要是由地理因素和海洋因素所引起的。
地球上的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地貌也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地球还有两个重要的地球形状概念,即大圆和小圆。
大圆是将地球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而小圆则是划分为两个不相等的半球。
二、地球的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的构造主要分为地核、地壳和地幔三个层次。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较薄,主要由硅和氧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它是地球最大的一层,是由岩浆构成的。
这三个层次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等现象。
板块运动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指的是地壳被分为几个大块,通过推移和碰撞相互运动的过程。
目前,地球地壳被划分为七个大板块和多个小板块。
板块运动是导致地壳变形、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
板块运动还是地球表面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上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等部分的组合。
大气圈是包围地球的气体层,它主要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土壤圈是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的土壤层,它是植物生长和生物生存的重要基础。
岩石圈是地表之下的固体岩石层,包括地幔和地壳。
这四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自然环境。
例如,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气候系统和水循环系统。
土壤圈的营养物质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与岩石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