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针三焦经络同气表
- 格式:pdf
- 大小:207.07 KB
- 文档页数:1
交会穴总结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
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
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
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博粹堂中医介绍。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
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
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
具体交会为:足太阴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手厥阴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手太阳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足太阳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足少阳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与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手太阴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足少阴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
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
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
会郄治疗法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六郄穴歌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在传统的针灸术里,有一个很有名的治疗法则叫会郄治疗法,即取病经之郄穴,同时取相应的会穴之一,两个穴道同时下针,我们就称之为会郄治疗。
我们知道,八会穴管的是脏腑髓骨筋脉气血,是内科的治症,而郄穴与十六条经络有关,因此,当它们一并使用的时候,就变成经络病与内科脏腑病都可以治疗,但偏向于内科病症。
同时,由于郄穴特殊的穴性,它对炎症与急症效果很好,因此我们又常常用在这些病症上。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它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经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复。
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
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
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俞募治疗法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俞募治疗法”是针灸里的一个很大的治疗法则,当我们取本经之俞,同时取本经之募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俞募治疗。
俞,有输送之意,俞穴为阳气出入的地方,募,有聚集之意,募穴为阴气出入的地方,所以当它们一起用到的时候,就有平衡阴阳二气的作用。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年第6卷第39期2019Vol.6No.3990探析《黄帝内针》的审穴要诀“三二一”贾兆星,袁琪,李胜利,陈玉涛,张辰,黄顺*(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00)【摘要】《黄帝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法不离阴阳,其理直系于中,其审穴要诀则可概括为“三二一”。
三,即三才或三焦;二,即阴阳;一,即求阿是[1]。
笔者通过熟读《黄帝内针》,查阅多方资料,对其审穴要诀的理法进行探析,以便于《黄帝内针》的爱好者能更好地理解“三二一”。
【关键词】黄帝内针;审穴要诀;三二一【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39.90.011“三”三才与三焦《素问》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可以看出人生命的来源除了人(父母)条件之外,还必须有天地条件的参与,即三才(天地人)共同形成中医特有的生命观。
三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是说天地人三者各有阴阳,故而可以说生命是三凑六合而成。
三才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精髓,简单来说就是天人地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
具体来说,三才强调人体阴阳、内外、上下、左右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动态的整体,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人体整体病理变化的表现,或现于此,或现于彼。
因此中医治病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不能只看到病所在的局部,有时需要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而这些正是《黄帝内针》临证下针的总则之一,也是《黄帝内针》与目前常用的针灸打法(病位下针)的重要区别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即三阴三阳,“二”即阴阳,“六”即六经。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卒病论》倡导六经辨证,续绝振衰,成为中医经典中的经典。
(1)五运六气分析出生年尾数为“3” 的人的体质及经络特征五运六气分析出生年尾数为“3”的人的体质及经络特征的人的体质及经络特征" title="五运六气分析出生年尾数为“3”的人的体质及经络特征">作者:毛小妹医师选自《医易时空医学》出生在年尾数“3”——属弱火型人火运不及之年,天干符号癸,癸=3。
因此,凡是出生在公历年尾数3的人,都带有弱火的体质特征和禀性,属于弱火型人。
(一)年尾数3=火运不及之年1.伏明之纪的理论公历年尾数3,对应农历癸,属于火运不及之年。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称为“伏明之纪,来描述火的能量不足,阳气“伏明”不得伸张的情景。
水胜乘火,运从水化,即类似水运之年。
由于长气不宣,暑令乃薄,植物类有春生而夏长不成熟,到长夏时已枯萎老化。
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阳气屈伏,蛰虫早藏。
全年气候偏于寒凉,多于暴雨、雷霆、冰雪霜寒,蛰虫早藏,即冬天比正常年来得早,也相对寒冷。
阳气被郁,邪伤心火,故这样的年为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血脉不通,则发生各种痛症。
“昏惑悲忘”指还有神志方面的疾病。
相关内容可参看《第五章》2003年运气部分的讲解。
2.六癸年运气同化异化影响的轻重在六癸年中,由于六气的加入,改变了火运不及的伏明程度。
由五运和六气构成六种运气组合:癸亥(1983)、癸巳(1953)——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癸丑(1973)、癸未(2003)——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癸卯(1963)、癸酉(1993)——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根据“同者盛之,异者衰之”的原理,我们来分析一下六癸年中,获得“同气”(火、木)的帮助,而减轻伤害的年,和受到“异气”(水、金)的加入使得伤害更重的年。
六种组合得到如下分析结果:(1)受害最重的年份是:癸丑(1973)、癸未(2003)下半年,由于湿土和寒水的加入,对于是雪上加霜,令本来就火运不及的3年,变得与尾数6的水运之年相似,寒气增加,心火更加不足。
五运六气分析出生年尾数为四的人的体质及经络特征土运太过之年,天干符号甲,甲=4。
因此,凡是出生在公历年尾数4的人,都带有土性偏重的体质特征,属于强土型人。
(一)年尾数4=土运太过之年1.敦阜之纪的理论《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称为“敦阜”之纪,相关的气候、物候、和疾病,我们在《第五章中2004年》已经做过部分讲述。
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见于厚土,大雨时行,湿气乃用,燥政乃辟,其化员,其气丰,其政静,其令周备,其动濡积并z8,其德柔润重淖,其变震惊飘骤崩溃,其谷稷麻,其畜牛犬,其果枣李,其色炁玄苍,其味甘咸酸,其象长夏,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藏脾肾,其虫倮毛,其物肌核,其病腹满,四支不举,大风迅至,邪伤脾也。
土是我们地球的主体结构,大地如同母亲,其德性浑厚而清静,养育万物,使之顺时生长乃至充盈、成实,所以称为广化。
土性至阴,太过则湿气蒸腾,形成连阴天气,朦郁大地,大雨时行,是湿气用事,燥金之气则退避。
土的颜色以黄色代表,其味甘,季节为长夏,与足太阴、阳明经相系,其藏脾肾,其病腹胀痞满,四支不举的痿症。
黑色、咸味指水;青色、酸味指木。
土太过胜则克寒水,水之子木气来复而导致风木发作而刮大风,风木则伤脾也。
2.六甲年运气同化——土淫的危害在六甲年中,由于六气的加入,将改变土运太过的程度。
根据“同者盛之,异者衰之”的原理,我们来分析以下六甲年中的情况。
在五运六气周期中,六种组合得到如下结果:(1)得土同气,土湿最重的是:甲戌(1994)、甲辰(1964)——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2004年是甲申年,为同天符加岁会之年。
“寒化六,湿化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全年阴盛阳衰。
下半年是土的三合为治的时段,相当于太乙天符的土性太过之年,是60年中最湿重的年。
(2)得木气所疏而减轻湿淫程度的有:甲寅(1974)、甲申(1944)——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1200 环球中医药2015年10月第8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 2015,Vol.8,No.10㊃理论探讨㊃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院朝阳人才项目(2014KT1480)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科(周仙仕㊁姚红㊁唐光华㊁叶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周仙仕(硕士研究生)㊁姚红(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周仙仕(1991-),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㊂E⁃mail:136********@通讯作者:叶烨(1978-),硕士,副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㊂E⁃mail:gdyeye@三焦功用再思考及与生物管道理论的联系周仙仕 姚红 唐光华 叶烨【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中医古今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对三焦生理㊁病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认为三焦是体内水㊁火㊁气㊁血㊁谷运行的通道,是联系内外㊁沟通表里㊁维持升降㊁平衡阴阳㊁调和寒热㊁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全身五脏六腑㊁气血津液精等的枢纽,是生命之枢,病变主要以肺 脾 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和心 肝 肾三焦相火系统失常为主,治疗以畅达三焦,和解少阳,通利枢机为要,代表方为三仁汤和小柴胡汤㊂并从 生物管道”理论角度认识三焦,认为管道不通是三焦病变的核心病机,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和诊治三焦疾病的目的㊂【关键词】 三焦; 少阳; 枢纽; 生物管道【中图分类号】 R223.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10.001Rethinking on Sanjiao function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Sanjiao function and theory of bio⁃pipe ZHOU Xian⁃shi ,YAO Hong ,TANG Guang⁃hua ,et al.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E Ye ,E⁃mail :gdyeye@【Abstract 】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d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Sanjiao through arrangingancient and modern important literatures and combining with clinical practice,and regarded that Sanjiao was the passageway in the body for water,fire,qi,blood and grain circulates,and it was also the key for connecting the inside and outside,communicating the surface and inner side,maintaining upward and downward of qi movements,balancing yin and yang,accommodating heat and cold and regulating deficiency and excess.It was the junction for five zang viscera,six fu viscera,qi,blood,fluid,humors and essence,and in other words,it was the pivotal of life.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Sanjiao mainly presented in abnormal functions of pneumatolysis system of lung⁃spleen⁃kidney or abnormal functions of ministerial fire system of heart⁃liver⁃kidney.So the treatments should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clearing heat⁃dampness in sanjiao,reconciling shaoyang and removing obstruction from pivot,and the representive decoctions were Sanren decoction and Xiaochaihu decoction.Sanjiao should be understood from the angle of bio⁃pipe theory,which considered that clogged pipe was the principal pathogenesis of Sanjiao lesion,so asto understand and treat Sanjiao disease preferably.【Key words 】 Sanjiao; Shaoyang; Pivot; Bio⁃pipe 三焦作为中医学重要概念之一,虽然频频出现于古今重要医籍中,然而历代医家对其形质功用却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或认为是网膜者,或认为是腔子者,或认为是胰腺等,或有从形态三焦㊁部位三焦㊁功用三焦㊁辨证三焦等分类立论者等[1],皆有一定道理,然而稍加以分析,不少观点仍不乏片面之处,笔者通过梳理中医古今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对三焦生理㊁病理等进行较为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对三焦功用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揣冒昧整理成文,希望同道们雅正㊂1 三焦的生理特点:气㊁血㊁谷㊁水㊁火之通道首先从三焦的生理特点说起,三焦的生理特点环球中医药2015年10月第8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15,Vol.8,No.101201首推为气㊁血㊁谷㊁水㊁火等的重要通道㊂1.1 三焦为水道,决渎水液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具有决渎水液的功用㊂如‘素问㊃灵兰秘典论“曰: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㊂”‘灵枢㊃本输“亦云: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㊂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之所与合者㊂”肺 脾 肾之水液气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三焦这个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运化之枢;肾主水,为水之下源㊂通过水液代谢,三焦将肺㊁脾㊁肾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共同主司水液代谢这个重要的生理过程㊂1.2 三焦为火道,通行相火焦者,火也,三焦亦为火道㊂金代刘完素曰: 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㊂”张洁古亦云: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㊂”‘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肾中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是为肾系,此系下连网膜 两肾属水,中间肾系属火,即命门也㊂命门为三焦膜油发源之所㊂故命门相火,布于三焦㊂焦即油膜也㊂”心火分为君火和相火,主居上焦,肝藏相火居中焦,肾与命门之相火在下焦,相火由下焦命门发源,经由中焦肝蒸腾向上至上焦之心,正常生理状况下,相火归藏于心㊁肝㊁肾而不致过亢,起着温煦机体㊁调控生长代谢的重要作用㊂故心 肝 肾形成一个相火系统[2],而三焦为该系统内相火敷布的渠道㊂1.3 三焦为谷道㊁血道,输布营卫三焦也是营卫之气运行的通道,‘素问㊃六节藏象论“曰: 三焦者 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㊂”‘灵枢㊃营卫生会“亦云: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㊂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㊂”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经由上焦心肺的宣发布散作用传输至全身,其中精微物质如营气和卫气濡养和防御机体,浊气即代谢废物则经过下焦排出体外,因此三焦亦是体内的谷道㊁血道,起输布营卫的重要作用㊂1.4 三焦为气道,通行元气‘难经“认为三焦是水谷之气及原气运行的通道,‘难经㊃三十六难“: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诸气,经历五脏六腑㊂”‘难经㊃六十六难“: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名曰原㊂”说明原气是生命之根源,十二经气之根本㊂‘难经㊃八难“: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㊂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㊂”下焦肾脏元气是先天之气根本,而上焦肺吸入及中焦脾胃运化产生的清气是后天之气的根本,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为一身之气,而气的循行又必须通过三焦这个通道,故三焦亦为气道,主产生和通行气机㊂2 三焦功用的基础:三焦气化三焦气化过程主要体现在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和 下焦如渎”上㊂ 上焦如雾”体现为心肺功能,水谷精微经脾气升达至上焦后,通过肺主宣发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全身;再由肺之肃降作用,将自然之清气与水谷之精微相合化生产生宗气,宗气又能推动肺之呼吸及心血运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上焦如雾”较好地概括了上焦宣发布散水谷精微的过程; 中焦如沤”体现为脾胃功能,水谷经胃之受纳㊁脾之运化后,其中的精微经脾气散精转输至上焦,而糟粕则随胃气降浊作用抟降至下焦,营卫气血为中焦水谷精微所化生,其清者为营,行于脉内,其性柔润,化而为血,濡养滋润,浊者为卫,其性剽悍,行于脉外,固表卫邪,营卫相合,周流不息,五十而复大会㊂ 中焦如沤”较好地概括了中焦腐熟运化水谷精微的过程; 下焦如渎”主要体现为肾与膀胱功能,经抟降至下焦的糟粕经过小肠的分清别浊和大肠主津作用,分别经前后二阴排出体内㊂同时肾又主司气化,司膀胱开合,膀胱开合有度,则浊液得以顺利排出㊂ 下焦如渎”较好地概括了下焦泌别糟粕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整个气化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肝气的疏泄和命门之火的温煦,故三焦气化过程联系五脏六腑,是化生及输布营㊁卫㊁气㊁血㊁津㊁液㊁相火等的主要途径,所以三焦气化过程是三焦功能的基础㊂3 三焦功用的关键:少阳为枢胆和三焦同属六腑,均传化物而不藏㊂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又同属少阳经,经气相通㊂共司少阳,而少阳是三焦功用的关键: 少阳为枢”㊂笔者认为 少阳为枢”的含义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㊂1202 环球中医药2015年10月第8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15,Vol.8,No.103.1 表里之枢从经脉的循行上看,太阳经走人身背部,主表;阳明经走人身之胸腹部,主里:而少阳经行于人身两侧之胁肋部,属于太阳㊁阳明之夹界,故主半表半里㊂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阳居于最外,为开,主向外发散阳气,护卫肌表;阳明居里,为两阳相合,主温煦脏腑;而少阳居于半表半里,起到枢转表里,通达内外的作用,故少阳为表里运转之枢㊂3.2 阴阳之枢‘素问㊃阴阳离合论“曰: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㊂”张景岳解释道: 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合,谓阳气蓄于内也,为三阳之里;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㊂”[3]由此可见少阳为阳经之枢㊂但由于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㊂病至厥阴,为两阴交尽,阴尽阳生之时,是体内阴阳转化的关键,通过调节体表的少阳枢机可以影响体内的厥阴枢机,促进体内阴阳的转化,故从这个角度上看,少阳亦为阴阳之枢㊂3.3 寒热之枢由前面论述可知,机体通过三焦沟通两个系统[2]㊂一为肺 脾 肾水液气化系统,一为心 肝 肾三焦相火系统㊂若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异常,水湿痰饮相互滋生,机体表现为寒湿的征象,若三焦相火系统异常,表现为肝经相火亢旺,向上引动厥阴心包之相火,相火升腾弥漫,机体呈现发热的征象㊂由于三焦沟通寒热水火两个系统,故三焦受病,易出现寒热往来㊂另外由于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厥阴为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状态,阴邪进则寒,阳气复则热,邪正交争,故见寒热往来㊂故少阳为寒热之枢㊂3.4 虚实之枢三焦为谷道,输布营卫㊂而营卫由脾胃所化生, 四肢皆秉气于胃也”㊂而少阳胆经与厥阴肝经同气,共主疏泄,可疏调脾胃,助其运化水谷,化生营卫之气㊂而三焦又为气道,通行元气㊂三焦虚则元气与营卫气俱虚,气血津液精化源亦不足,从而表现为虚证㊂三焦为气㊁血㊁水㊁火㊁谷等运行的通道,三焦不利则气㊁血㊁水㊁火㊁谷等运行不畅,滞气㊁瘀血㊁水湿㊁痰饮㊁郁火等相继产生,从而表现为标实的症候,故少阳亦为虚实之枢㊂3.5 升降之枢人体气机中,心肝之气上升,肺肾之气下降,全由脾胃之枢纽,脾升胃降,则人之中气存焉㊂肝为阴中之少阳,具有升举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㊂肝脾同升和肺胃共降,能枢纽气机,转启条畅㊂ 胆者,中精之府”,与肝相连,又有经脉络属,互为表里㊂胆为初春之木,是阳气升发之始㊂‘素问㊃六节藏象论“曰: 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㊂”李东垣也认为: 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㊂”故从气机调节的方向来看,少阳亦为升降之枢㊂3.6 气血津液精㊁五脏六腑之枢肺主气㊁肝藏血㊁心主火㊁肾主水㊁脾主谷,而三焦为气㊁血㊁火㊁水㊁谷化生和输布的通道,三焦的通畅,有利于五脏功用的发挥㊂五脏与六腑相表里,通过经脉相连㊂三焦通过肺 脾 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和心 肝 肾三焦相火系统紧密联系着五脏六腑㊂而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经脉在表互相连接,连贯全身,在里则沟通五脏六腑㊂少阳通调,三焦顺畅,则五脏六腑调达,气血津液精化生㊁输布顺利,通体和调,故少阳亦为气血津液精㊁五脏六腑之枢㊂由于少阳三焦经联系表里,沟通内外,升降上下,平调虚实,调和阴阳㊁水火㊁寒热,联系五脏六腑㊁经脉血络,运行气㊁血㊁火㊁水㊁谷,化生敷布气血精液精,所以三焦是全身调节总枢纽,故曰少阳为枢,全身上下没有哪个脏腑的功用比三焦更重要㊁更关键㊂故‘中藏经“曰: 三焦者 总领五脏六腑㊁营卫经络㊁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注,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㊂”4 三焦病变的两个核心:气化系统和相火系统三焦病变形式虽多种多样,但由于三焦气化和相火系统是维持着全身生命活动的根本,须臾不离,故三焦病变总以肺 脾 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和心 肝 肾三焦相火系统两大系统病变为核心㊂4.1 肺 脾 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病变当外邪侵犯肺 脾 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三焦气化功能受损,其司气道㊁谷道㊁水道功能受阻,而出现气机失调,水谷不运,津液停聚,进一步导致水湿痰饮等的产生㊂水湿痰饮为阴邪,最易耗损人体阳气,导致脾肾阳气受损,温运乏力,又进一步导致水湿痰饮的产生,同时水湿痰饮等又为有形之邪,其性重浊,易干扰气机,导致气滞加重,又因其环球中医药2015年10月第8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15,Vol.8,No.101203性粘腻,病程缠绵,病久入络,痰瘀互结,阻滞气机㊂气机不利,容易产生水湿痰饮等邪,甚至郁久化热,湿热蕴结,难分难舍㊂三焦因湿浊阻滞的部位而症状有别,阻于上焦可见咳嗽㊁咯痰㊁头重㊁昏蒙㊁嗜睡等症;阻于中焦可见纳呆㊁腹胀㊁嗳气,呕吐㊁身目发黄㊁午间潮热等症;阻于下焦可见小便不利㊁全身浮肿㊁肢体痿痹㊁腰膝酸胀等㊂总之,该系统病机总以气滞水停,湿邪阻滞为主要核心㊂4.2 心 肝 肾三焦相火系统病变若邪犯少阳,心 肝 肾三焦相火系统受遏㊂邪入少阳,或郁阻三焦通道,阻滞其相火输布,而致肝胆相火内蕴,或者邪气直接郁遏少阳胆腑,肝胆相火内燔,蒸腾上冲,循经上扰则见口苦㊁咽干㊁目眩㊂同时由于少阳枢机不利,气㊁水㊁火㊁血㊁谷等运行受阻,易产生痰㊁水㊁湿等病理产物,故可见寒热往来㊁胸胁苦满㊁不欲饮食㊁心烦喜呕㊁胁下痞硬㊁心悸㊁小便不利㊁微热咳渴等证㊂总之,心 肝 肾三焦相火系统病变病机总以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遏,相火内蕴为主要核心,同时可伴有水湿㊁停饮㊁体虚等多种情况㊂5 治疗三焦病变的核心:畅达三焦,和解少阳,通利枢机5.1 畅达三焦,通调水道针对肺 脾 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病变治疗总以畅达三焦,化水利湿为要㊂三焦得通,水道得畅,水湿得去㊂在上焦宜以开宣肺气,芳香宣化为法,在中焦宜以健脾化运,苦温燥湿为法,在下宜以温肾助化,淡渗利湿为法㊂以治疗三焦水湿停聚及湿蕴化热的经典方三仁汤为例㊂方中:杏仁苦温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化,开通水之上源,使水湿从上焦宣散㊂薏苡仁甘淡寒,利湿渗湿,清热健脾,使水湿从下焦而利,白蔻仁芳香辛散,理气调中,可以开通气滞,畅达气机,又其温燥化湿,调理中焦脾胃,以绝水湿生成之源,使水湿在中焦得化㊂半夏燥湿和胃,厚朴理气调中,二者相伍,辛开苦降,理气化湿,温化水饮㊂而滑石㊁竹叶㊁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使水湿之邪从下而去㊂纵观全方,药用辛开㊁苦降㊁淡渗,以宣上㊁畅中㊁渗下,使水湿之邪从三焦分消,使三焦气机得以顺畅㊂从而恢复三焦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三焦气化功能,故三仁汤为治疗三焦水液气化失司的经典效方㊂5.2 和解少阳,通利枢机因心 肝 肾三焦相火系统病变以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遏,相火内蕴为主要核心,故其治疗应以和解少阳,通利枢机,清透郁热为要,小柴胡汤为针对此病机的首选之方㊂方中柴胡苦平,轻清宣降,能疏利肝胆,又能畅达气机,使三焦气机通畅,同时能透邪出表,推陈致新;黄芩苦寒,清解少阳郁火;两药相合,一透一清,针对肝胆相火内蕴,枢机不利之主要病机尤为合拍㊂半夏辛温,以散停聚之水饮;参㊁草味甘,以助偏衰之元气;生姜㊁大枣资助营卫,以随气机外达而抵御外来之风寒㊂该方药物虽然不多,但是由于其全面考虑了手少阳三焦经病变的气滞㊁火郁㊁痰饮㊁体虚等多方面的病机,针对手少阳三焦经病变尤为合拍㊂由于三焦病变可遍及全身,涉及阴阳㊁表里㊁寒热㊁虚实㊁五脏六腑㊁气血津液精的各个方面,而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以实现疏利膜腠以和表里,分解水火以和寒热,扶正祛邪以和虚实的至和之治[4]㊂故小柴胡为治疗手少阳枢机不利引起的全身各种病变的千古名方㊂6 三焦理论的发展: 生物管道理论”当代姜良铎教授曾提出 生物管道理论”[5],他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有一套动态的㊁立体的㊁完善的排毒系统㊂这套排毒系统主要由脏腑㊁排毒管道和气血组成㊂其中,脏腑器官本身的功能完善和彼此之间的功能协调,是排出各种毒素的物质基础之一㊂排毒管道包括五官九窍㊁腠理毛孔㊁经络血脉等体内所有管道系统,在管道通畅时,内生之毒可以通过自身的排毒系统排出,不致毒存体内,而损害脏腑器官㊂只有当毒邪过强㊁过盛或排毒系统功能发生紊乱时,管道欠通畅或不通畅,毒邪才会留而不去,导致疾病的发生㊂从这一角度上,所有疾病都是管道不通引起的,故其认为 通则不病,病则不通”㊂所以治疗疾病当以通调为主,畅通管道,排出毒素㊂由前面对三焦的论述可知:三焦病变或为气滞㊁湿阻㊁水停㊁火郁,或伴有体虚㊁痰饮㊁瘀血等,总之以三焦郁遏㊁枢机不利为核心,即三焦管道不通(结构或功能),治疗以畅达三焦,和解少阳,通利枢机为要,即通调三焦管道为关键㊂三焦是体内气㊁血㊁水㊁火㊁谷等的通道,是机体生命的支持管道㊂体内所有生命过程几乎均以三焦气化为基础,三焦通畅则机体功能稳定,各项代谢正常进行㊂若三焦1204 环球中医药2015年10月第8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15,Vol.8,No.10不通,则营养精微运营受阻,水湿㊁痰饮㊁瘀血等代谢产物相继产生,又进一步阻滞三焦,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干扰危害机体的健康㊂从 生物管道理论”的角度认识和把握三焦,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三焦的形态和功能,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㊂综上所述,三焦是体内水㊁火㊁气㊁血㊁谷运行的通道,是联系内外㊁沟通表里,维持升降,平衡阴阳㊁调和寒热㊁调节虚实的关键,是全身五脏六腑㊁气血津液精等的枢纽,是生命之枢,病变以肺 脾 肾三焦水液气化系统和心 肝 肾三焦相火系统失常为主,治疗以畅达三焦,和解少阳,通利枢机为要,代表方为三仁汤和小柴胡汤加减㊂同时从 生物管道理论”角度认识三焦,有助于更深入认识三焦病变管道不通的核心病机,以畅通三焦管道为首要治疗原则,从而达到更有效地诊治三焦病变的目的㊂参考文献[1] 甄仲,黄文政,朱小棣,等.三焦浅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49⁃50.[2] 凌耀星.论三焦的两个系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10(1):48⁃50.[3] 明㊃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86.[4] 刘英锋,刘敏.论小柴胡汤的历代化裁规律[J].江西中医药,2004,8(8):50⁃53.[5] 姜良铎,焦扬,王蕾.从毒论理,从通论治,以调求平[J].中医杂志,2006,47(3):169⁃171.(收稿日期:2015⁃01⁃11)(本文编辑:蒲晓田)。
内针三焦经络同气表
(其中第一穴为精简版36穴;标*的是未归于十四经脉的穴位)
三 焦
经 络
上焦 心窝以上 中焦 心窝-肚脐 下焦 肚脐以下
腕 阳谷 后溪 支正 肘 小海 肩 肩贞
手太阳小肠经
太
阳
踝 昆仑 申脉 跗阳 膝 委中 胯 承扶
足太阳膀胱经
腕 阳溪 合谷 偏历 肘 曲池 肩 肩髃
手阳明大肠经
阳
明
踝 解溪 陷谷/内庭 下巨虚 膝 犊鼻 足三里 胯 髀关
足阳明胃经
腕 阳池 外关 中渚 肘 天井 肩 肩髎
手少阳三焦经
少
阳
踝 丘墟 足临泣 悬钟 膝 膝阳关 阳陵泉 胯 环跳
足少阳胆经
腕 太渊 列缺 经渠 肘 尺泽 肩 肩髃穴
前二横指*
手太阴肺经
太
阴
踝 商丘 三阴交 膝 内膝眼* 阴陵泉 胯 冲门
足太阴脾经
腕 神门 通里 肘 少海 肩 极泉
手少阴心经
少
阴
踝 太溪 (三阴交)照海 膝 阴谷 胯 长强穴
旁开0.5寸*
足少阴肾经
腕 大陵 内关 劳宫 肘 曲泽 肩 腋前大筋*
手厥阴心包经
厥
阴
踝 中封 (三阴交) 蠡沟 中都 太冲 膝 曲泉 膝关 胯 阴廉
足厥阴肝经
列缺 [手太阴肺经] 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照海 [足少阴肾经]
任
后溪 [手太阳小肠经] 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申脉 [足太阳膀胱经]
督
足临泣 [足少阳胆经] 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外关 [手少阳三焦经]
带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 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
阴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