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
- 格式:rtf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8
上焦不治,水泛高原;中焦不治,水留中脘;下焦不治,水乱二便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人体的其他脏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三焦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只是身体的部位,就如同咱们国家,中原地带,江南,东北之类。
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水液五谷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现在很多人的三焦都是不通的,气血也就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回路,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会有大问题。
细一点讲就是三焦不通不能枢纽气机,此时脾气不升,胃气不降。
循环道路不通畅,导致肺气不能向下走,火自然瘀阻在上焦,而下焦得不到温煦则呈现下焦寒凉,继而形成上热下寒体质。
阳虚体质特征和寒性体质接近,为阳气不足,有寒象,表现为疲倦怕冷,四肢冰冷、唇色苍白,少气懒言,嗜眨乏力,男性遗精,女性白带清稀,易腹泻,排尿次数频繁,性欲衰退等,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
而上热表现症状为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甲状腺类问题等这一系列上有虚热的证候。
寒从脚下生,寒邪入体之后,元气不能上通下达,让肝肺工作将寒排除体外,而是存留在下焦,肝肾不能,这就引起了寒热症。
寒热错杂表现是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黄帝内经》其实早早就告诉了我们治疗的方法,上焦要升清,下焦要降浊,中焦要活通。
三焦是中医学的一个名词,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是六腑的其中一个。
在人体的脏腑中三焦是最大的,从解剖上来看,上焦在膈肌的上方,包括了肺和心脏;膈肌和下脐之间称为中焦,包括了脾脏、胃、肝脏的胆囊;脐以下的部位称为下焦,包括肾脏、大肠、小肠、膀胱。
所以三焦并不是指的某一个器官或者某个穴位,三焦的功能包括:
1、通元气;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根基;
2、运行水谷;也就是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3、运行水液;三焦是管理人体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液、运行水液的作用,即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
三焦的病机
三焦为六腑之一,包括上、中、下三部分。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概括了全身的气化机能,即上焦心肺的输布作用;中焦脾胃的运化转输作用;下焦肝、肾、肠、膀胱的疏泄和气化作用。
三焦病机,即是三焦气化的失调或障碍。
其病理表现有两方面:一是表现为肺、脾、胃、肠、肝、膀胱等脏腑的气机不畅,功能失调。
二是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津液代谢气化的障碍,升清降浊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水液贮留。
所谓气机不畅,是指由于外邪留恋,或因痰、食等病邪阻滞,从而使肺、肝、胃、肠、膀胱等气机郁滞而不畅。
如肺气的宣肃失职、肝气的疏泄失调、胃气的和降失职、大小肠的传化失司、膀胱的气化失权等。
所谓津液代谢气化障碍,则是指由于寒湿之邪内侵,或久病损及肺、脾、肾三脏,因而阳气虚弱,气化失常。
如肺的宣肃通调失职,脾的运化转输无权,肾的蒸腾气化无力,开合失司等。
上、中、下三焦气机不畅,升降出入之机关皆不通利,以致水津气化障碍,水因气阻,气因水滞,水液积聚泛溢于肌腠,则发为水肿。
若以肺、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上;若脾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下。
三焦病变之症状及其发生机理,与脏腑病机有关部分相同,不再重复。
三焦调理何为三焦?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
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
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胆;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沤"即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
)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
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
("渎"指沟渠。
)三焦的生理功能三焦是气血水的通道,上焦是气和水的通道,中焦是血和水的通道,下焦是水的通道。
脉内和脉外,中焦和上焦,又是相互沟通的。
三焦是六腑之一,主要有三大功能:1、通行原气。
2、运行水谷。
3、运行水液2、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调理适应人群肺气不足、心气不足、胸闷气短、头疼、头晕、颈椎酸疼、手臂麻木、用脑过度、压力大等灵气充能套装,上焦调理疗程水疗精油10ml、经络通按摩精油100ml、肩颈丹20粒小麦胚芽油、橙花、洋甘菊、薰衣草、檀香等、上焦的功能、上焦主气;1、心的功能----------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2、肺的功能----------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外合皮毛3、上肢的问题--------麻木、肩周炎、无力4、头面部-------------头疼、头晕、记忆力、面黄、色素沉着话术;从中医的角度讲,人体分为三焦,分别主:上焦主气、中焦主血,下焦主水。
首当其冲的就是上焦的气循环,因为气不行则血不畅,血不畅则水不流,水不流则毒不排,由于上焦掌管着大脑、手部、肩颈及心肺功能,上注于头部和脸部及心肺的血液都要通过上焦,若是气循环不畅的话,上焦的气堵在颈部就会照成颈部硬化疼痛,堵在心脏就会造成心气不足,心慌、胸闷等问题,如果气瘀在肩部关节就会出现肩周炎的问题再者堵在肺部,肺逇功能就是主呼吸的,一旦受堵就会肺气不足,造成人没力气,气虚气喘等问题。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一、上焦•上焦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源头,与吸收、运送、接受和分布营养息息相关。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和运送水谷精微。
•上焦主治痰饮、胀痛、呃逆、烦渴等病症。
二、中焦•中焦是人体的消化系统,主要负责脾胃的功能。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运转水谷精气,消化吸收和传输。
•中焦主治胃痛、脘腹胀满、纳差、肠鸣、泄泻等病症。
三、下焦•下焦是人体的排泄系统,主要负责肾膀胱的功能。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出废物、精液和尿液。
•下焦主治津液不足、尿频、尿急和寒湿下注等病症。
综合调理三焦的方法1.饮食调理方面:–上焦: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蘑菇等。
–中焦:饮食应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下焦:多食用温补滋阴的食物,如黑豆、黄鳝等。
2.草药调理方面:–上焦:可使用黄连、麦冬等清热化痰的草药。
–中焦:可使用山药、白扁豆等健脾化湿的草药。
–下焦:可使用泽泻、牛膝等利水温阳的草药。
3.情绪调理方面:–上焦: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
–中焦: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消化。
–下焦:保持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和过度疲劳。
4.养生保健方面:–上焦:定期进行呼吸训练,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
–中焦: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和生冷食物。
–下焦:保持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总结:通过饮食调理、草药调理、情绪调理和养生保健,可以有效调理三焦功能,改善相应的病症。
中医强调整体调理,维护人体的平衡和健康,因此综合调理方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个体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调理,如果病情严重或出现明显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中医三焦学说如何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中三焦学说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智慧。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对人体生理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焦并非是一个具体的解剖器官,而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
它被划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涵盖了人体的诸多方面。
上焦,主要包括心、肺两脏。
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
上焦就如同人体的“天空”,主气的宣发和布散。
心肺将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以滋养各个脏腑组织。
想象一下,上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灌溉系统,把生命所需的“水分”均匀地洒向每一个角落。
心肺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上焦的功能。
若心阳不振,或者肺气虚弱,就会导致上焦的宣发和布散功能失常。
比如,心阳不足时,血液循环减缓,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肺气虚弱时,呼吸不畅,容易气短、乏力,而且无法有效地将卫气散布到体表,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
中焦,主要包括脾和胃。
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所在。
中焦就像是一个大型的加工厂,负责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
脾能够将食物中的精华提取出来,并输送到全身;胃则负责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
如果脾胃失调,中焦的功能就会紊乱。
比如,脾气虚弱时,运化无力,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胃火亢盛时,则可能出现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等问题。
中焦的正常运转对于人体的营养供应至关重要。
只有中焦功能良好,人体才能获得充足的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焦,主要包括肾、肝、大小肠、膀胱等脏腑。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大小肠负责传导糟粕;膀胱则贮存和排泄尿液。
下焦就像是人体的“根基”,起着稳固和支持的作用。
肾中所藏的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
若肾精亏虚,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无阻。
如果肝气郁结,就可能出现胁肋胀痛、情绪抑郁等问题。
大小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可能导致便秘或腹泻;膀胱的开合失司,则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病症。
中医三焦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医理论源远流长,其中三焦学说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然而,对于三焦学说的理论基础,却一直是中医界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要理解三焦学说的理论基础,首先需要明确三焦的概念。
三焦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实质性脏器,而是一个功能性的概念。
三焦被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涵盖了人体的多个脏腑和生理功能。
从生理功能来看,三焦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
上焦如雾,主心肺的宣发输布功能,将气血津液散布到全身,以濡养肌肤和脏腑;中焦如沤,主脾胃的消化腐熟功能,负责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下焦如渎,主肾与膀胱的排泄功能,将代谢后的糟粕排出体外。
这种对气血津液运行和代谢的调节作用,是三焦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中医的整体观念也是三焦学说的理论支撑。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三焦作为一个贯穿全身的功能系统,将五脏六腑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人体内部的协调统一。
例如,上焦心肺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影响到中焦脾胃的运化,进而影响下焦肾与膀胱的排泄。
反之,下焦的病变也可能向上影响到上焦和中焦。
阴阳五行学说在三焦学说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都与三焦的功能密切相关。
从阴阳角度看,上焦多为阳,下焦多为阴,中焦则为阴阳转化的枢纽。
在五行中,三焦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以及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都有助于解释三焦功能的正常与异常。
经络学说也是三焦学说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础。
三焦与经络系统相互沟通,通过经络的气血运行,实现三焦的生理功能。
例如,手少阳三焦经与三焦的关系密切,其气血的盛衰和运行通畅与否,直接影响三焦的功能。
再者,气化学说对理解三焦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的气化过程包括了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代谢,而三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实现了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输布,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此外,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和总结,为三焦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