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经人体经络穴位图谱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14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男性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共42个:6、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主条目: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0个,共40个:7、手太阳小肠经主条目: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9个,共38个:8、手太阴肺经穴主条目:手太阴肺经穴;位于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1个,共22个: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主条目: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5个,共90个:10、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厥阴心包经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11、足少阴肾经穴位图共54个:12、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3个,共46个:13、督脉穴位图主条目:督脉穴;位于督脉上的穴位有28个:14、任脉穴位图主条目:任脉穴位;位于任脉上的穴位有24个:会阴穴、子午流注十二时辰胆经子时(23:00-1:00)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
三焦经循行经络图穴位功效及经络疏通方法展开全文三焦经循行经络图穴位功效及经络疏通方法【导读】:三焦经是人体健康的总指挥,它使得各个脏腑间能够相互合作。
三焦是人体水液的通道,它主管人体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三焦经主一身之气,是调气的大通道,换言之三焦经就是一个出气筒,经常按摩疏通三焦经具有美容解郁,调节内分泌等重要功效。
有好多女士有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的毛病,都跟气郁有关,用三焦经来调最好。
另外,三焦经不通会引起手臂麻木、肩颈酸痛、肩周炎、喉咙痛、嗓子干、偏头痛、眼部皱纹等、循行时间21点—23点,按摩和敲打可起到疏通保健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三焦经基本知识及疏通方法的详细介绍。
【三焦经定义】1、三焦经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上接手厥阴心包经于无名指,下接足少阳胆经于目外眦。
经脉分布于上肢外侧中间、肩颈和头面。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
本经首穴是关冲,末穴是丝竹空,左右各23穴。
2、中文名:手少阳三焦。
3、出处:《黄帝内经》。
4、经类:十二经脉之一。
5、解读: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少阳三焦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三焦,阳气少的经脉。
【三焦经经脉循行】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
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
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
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从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人体经络图解说明一、肺经〔手太阴肺经〕在中医醫學的領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現代醫學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
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
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
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
假设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病症出现。
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
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枯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
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
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
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
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病症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
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二、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
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
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
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
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病症出现。
假设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
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枯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
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
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病症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病症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
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
脖子部有扶突、天鼎。
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
手少阳三焦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关键字手少阳三焦经简介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
手少阳三焦经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
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
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穴沿着手背中渚穴、阳池穴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穴、桡骨穴之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向上通过肘尖天井穴沿上臂外侧清冷渊穴、消泺穴向上通过肩部臑会穴、肩髎穴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穴会秉风穴、肩井穴、大椎穴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穴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穴、翳风穴、颅息穴直上出耳上方角孙穴会颔厌穴、悬厘穴、上关穴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穴。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穴、耳门穴会听会穴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穴会瞳子髎穴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穴左右两侧共穴其中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本经穴位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臑会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风穴、瘛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髎穴、丝竹空穴(1)关冲穴SJ1Guān chōng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配内关、人xx中暑、昏厥。
刺灸法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经井穴。
(2)液门穴SJ2 Yâmãn 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手少阳三焦经各经穴位置及作用手少阳三焦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本经腧(shu 四声)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关冲,经穴名。
出《灵枢·本输》。
属手少阳三焦经。
井(金)穴。
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处。
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
主治昏厥,热病,头痛,目赤痛,咽喉肿痛等。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名词释义】:(1)关冲。
关,关卡也。
冲,冲射之状也。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
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2)三焦经井。
井地部孔隙也。
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接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
(3)本穴属金。
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出的温热水气,此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变为凉性水气,表现出肺金的凉冷特性,故其属金。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体⼗⼆经络3D动态循⾏图,配歌诀任脉督脉⼿少阳三焦⽳位⼩肠经注:这次的⼗四经络⾼清动画循⾏图终于找全了,融合了3D动态循⾏图,⽳位动画图,⽽且配上了针灸⼤成上的⽳位歌诀,每个中医爱好者都应该把这些歌诀背下来!1:任脉循⾏: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际,循腹⾥,上关元,⾄咽喉,上颐,循⾯,⼊⽬。
⽳位:任脉⽳⾏⼆⼗四,会阴潜伏两阴间。
曲⾻之前中极在,关元⽯门⽓海边。
阴交神阙⽔分处,下脘建⾥中脘前。
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堂⾥。
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任脉病证任脉男⼦结七疝,⼥⼦带下瘕聚见,脉别实则腹⽪痛,虚则痒搔尾翳缘。
2:督脉循⾏:脉起下极之腧,并于脊⾥,上⾄风府,⼊脑上巅,循额⾄⿐柱,属阳脉之海。
⽳位:督脉⾏背之中⾏,⼆⼗⼋⽳始长强。
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上中枢。
筋缩⾄阳归灵台,神道⾝柱陶道周。
⼤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
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髎对。
⽔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督脉病证督脉少腹冲⼼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摇巅,⼥⼦不孕患癃痔,下为遗溺上嗌⼲。
3:⼿太阴肺经循⾏:肺⼿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肠,还循胃⼝,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少阴、⼼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下廉,⼊⼨⼝,上鱼,循鱼际,出⼤指之端。
其⽀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位:⼿太阴肺⼗⼀⽳,中府云门天府列。
侠⽩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拇指⽩⾁际,抵指少商如⾲叶。
⼿太阴肺经病证⼿太阴经肺主病,胀满喘咳缺盆痛,甚则两⼿交⽽瞀,此为臂厥肺是动,循⾏:⼤肠⼿阳明之脉,起于⼤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两⾻之间,上⼊两筋之中,循臂上廉,⼊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之前廉,上出于柱⾻之会上,下⼊缺盆,络肺,下膈,属⼤肠。
其⽀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下齿中;还出挟⼝,交⼈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孔。
5:⾜阳明胃经循⾏:脾⾜太阴之脉,起于⼤指之端,循指内侧⽩⾁际,过核⾻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本,散⾆下。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2012-12-27 21:18:02 穴位密码网阿牛哥文章浏览:( 346506)次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
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阴脾经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1个,共42个: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1、十二经络表里关系2、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3、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重中之重)4、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人体穴位图谱(十四经穴;按部位分解)
凡是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即我们通常说的穴位。
这些腧穴因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路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
分布于十四经以外的腧穴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耳穴”等。
随着人们医疗实践,经穴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
《内经》称有365穴,实际记载160穴左右。
《针灸甲乙经》记载349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354穴。
《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增加到359穴。
《医宗金鉴》记载360穴。
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将经穴增加至361穴,并一直沿用至今。
下面的经穴图谱,分部位,按十四经
脉列出,总361穴。
1.循行部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沿无名指尺侧缘,上过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直上穿过肘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于任脉的膻中穴处散络于心包,向下通过横膈广泛遍属三焦。
2.分支胸中分支:从膻中穴分出,向上走出缺盆,至项后与督脉的大椎穴交会,上走至项部,沿耳后(翳风穴)上行至耳上方,再屈曲向下走向面颊部,至眼眶下(颧醪穴)。
耳部分支:从耳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听宫、耳门等穴),经过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
上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三焦,络心包。
中外“从头到脚”养生哲学发布: 2008-12-13 10:52 | 作者: 整理/王珊珊部分图片提供/长江文艺出版社| 来源: Staffers现在养生类的电视节目不少,但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影响力的却凤毛麟角。
不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主讲的《从头到脚说健康》在北京五台《城市》栏目开播后,却在短时间里创下了其自开办以来“播出时间最长、收视率最高”两项纪录。
它到底有多受欢迎?你看看满大街的盗版光碟就知道了。
说到这个话题,与曲黎敏对应的还有一位:美国医学社会学家琼·利布曼-史密斯(Liebmann-Smith),她写的《从头到脚的健康信号》基本上摆明了西方人对待此话题的立场,本期将一并为你奉上两种文化的“从头到脚养生大法”。
眼睛篇眼睛的主要疾病有几种:眼泪汪汪,是由于肺气不足和肝的收敛功能不足所致,而肺主通调水道,肝也主水道,那么肝肺功能虚,输布和肃降的能力就弱,导致水气总是壅在上面,或者水道老收不住,这种人就会总眼泪汪汪的。
眼干,眼睛发干是肝血不足同时阳气虚的象。
这种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容易发脾气,爱发无名火。
眼袋,这其实是一种水肿。
眼下这个地方是小肠经所经过的,它跟三焦、小肠、肾都有关。
如果这里出了问题,基本都是因为阳气不足化不开水,水液代谢不掉,这属于寒邪造成的疾病。
最全⼈体⼗⼆经络⽳位循环⾏⾛图!艾艾贴最新制作⼈体经络⽳位图!!! 督脉之络 督脉之络为⼗五络脉之⼀。
名⽈长强,即从长强⽳处由督脉分出,然后在脊柱两旁肌⾁边上上⾏,直达项部,散络于头上。
下⾯则在肩胛部左右有分⽀,⾛向⾜太阳经脉,穿⼊于脊柱两旁肌⾁之内。
此络脉病候分为虚实两证:实证为脊柱强直;虚证为头部沉重。
当取长强⽳治之。
任脉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体经脉之⼀,属于奇经⼋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起于⼩腹,⽌于眼眶,共有关元、⽓海等24腧⽳。
此经主要有调节阴经⽓⾎、调节⽉经的作⽤,主要治疗经脉循⾏部位的相关病症。
⼿厥阴⼼包经 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
其分⽀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处天池⽳,向上⾄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肘,过腕部,⼊掌中,沿中指桡侧⾄末端中冲⽳。
另⼀分⽀从掌中分出,沿⽆名指尺侧端⾏,经⽓于关冲⽳与⼿少阳三焦经相接 ⼿少阳三焦经 ⼗⼆经脉之⼀,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本经发⽣病变主要表现为⽿聋,⽿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痛,汗出,腮肿,⽿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灵枢·经脉》:三焦⼿少阳之脉,起于⼩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表腕,出臂外两⾻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少阳之后,⼊缺盆,布膻中,散络⼼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后,直上出⽿上⾓,以屈下颊⾄出其⽀者,从⽿后⼊⽿中,出⾛⽿前,过客主⼈,前交颊,⾄⽬锐眦。
⼿少阴⼼经 其分⽀从⼼系向上夹着⾷道连于⽬;其直⾏主⼲⼜从⼼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掌后⾖⾻突起处进⼊掌内后边,沿⼩指桡侧到达其末端。
脉⽓由此与⼿太阳⼩肠经相连。
该经发⽣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渴,⽬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掌热痛等。
⼿太阳⼩肠经 ⼈体⼗⼆经脉之⼀。
简称⼩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