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一)
- 格式:pptx
- 大小:881.65 KB
- 文档页数:14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1)1.根据问题选择缺少的条件,并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
(1)毛笔共有17支,钢笔有5盒,( )。
钢笔比毛笔多多少支?A.钢笔又买来20支B.钢笔又买来3盒C.每盒有6支钢笔数量关系式:( )○( )=钢笔比毛笔多的支数。
(2)化肥厂有男职工63人,有女职工9组,( )。
男、女职工一共有多少组?A.女职工每组8人B.男职工每组7人C.男职工比女职工少10人数量关系式:( )○( )=男、女职工一共的组数2.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算式。
(连一连)某书店新进8包故事书,每包20套,每套50元。
一共有多少套? 50×20一包要多少元? 50×20×8一共要多少元? 20×83.(1)买3个闹钟和1块黑板一共需要多少元?(2)买1块黑板比买3个笔袋多花多少元?4.修一条长4千米的路,已经修了8天,平均每天修300米。
还剩( )米没有修。
5.哪家超市卖得便宜?剩下50克油。
桶中原来有油多少克?7.小明和小飞花了同样多的钱共买回8支相同的笔,小明拿了6支,小飞拿了2支,小明又给了小飞10元。
每支笔多少元?第2课时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2)1.停车场有28辆面包车,小轿车的辆数是面包车的3倍。
停车场里一共有多少辆面包车和小轿车?(1)画出表示小轿车辆数的线段,并在图中表示出问题。
(2)根据问题我们可以想到数量关系式:面包车和小轿车的总辆数=( )+( ),( )是已经知道的,可以先算( ),列式计算为( ),再算出一共有多少辆面包车和小轿车,列式计算为( )。
2.将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并列式计算。
(1)( )+( )=总人数(2)( )-( )=足球比篮球多的个数3.器材室有网球52个,乒兵球比网球少14个。
乒兵球和网球一共有多少个?4.看图列式计算。
5.小冬、小雪一起踢毽子。
第一次小冬比小雪多踢了12下,第二次小雪比小冬少踢了9下。
问题分析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非常复杂,让人觉得无从下手。
然而,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永远逃避,而是要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结合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探讨如何有效地应对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有些问题可能表面上看起来是单一的,但实际上可能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
因此,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关键因素。
只有当我们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来源和本质,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其次,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
有些问题可能需要靠技术手段来解决,比如软件开发中遇到的bug;有些问题可能需要靠人力资源来解决,比如团队合作中出现的冲突;还有一些问题可能需要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来解决,比如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最后,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注重方法和过程。
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不仅要能够解决问题,还要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因此,我们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的来说,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是一门重要的技能,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只有当我们懂得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游刃有余,做出明智的决策。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的介绍,对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教研组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条理性和策略性,对于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问题案例。
3.小组合作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题: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
练习题:小华有8个橙子,他想把这8个橙子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橙子?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组类似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从问题出发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题:小红有12个糖果,她想把这些糖果分给她的6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糖果?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个稍复杂的问题,运用从问题出发的策略。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1和第58页的“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出发或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学习的成果;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流程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提问: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策略),还记得有哪些策略吗?(板书: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出发)谈话:今天我们要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流程二:联系生活,探究策略1.列表整理信息。
谈话:这是小芳家各种果树的种植情况。
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说一说?出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谈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四人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各自的想法。
谈话: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列表整理信息。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出示表格:谈话:桃树的信息填在哪一列?第二列填什么信息呢?“3行”填在哪一格?“每行7棵”填在哪里?为什么先要把桃树的情况填进去?提问:为什么每行的棵数和行数填在同一列?(对应)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揭示:列表整理信息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所求问题想起(两步计算应用题)SJ 三年级下册三解决问题的策略你现在有100元,你能买几桶油,还剩多少钱?课后作业探索新知当堂检测课堂小结用从问题开始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1课堂探究点2课时流程1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148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130元85元16元108元24元探究点用从问题开始思考的策略解决问题你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购买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同的。
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剩下的钱就最多。
1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你能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剩下的钱等于带来的钱减去用去的钱,可以先算用去多少元。
求最多剩下多少元,可以先算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一共要用多少元。
148元130元85元16元108元24元1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1)一共用去多少元?(2)剩下多少元?130+85=215(元)300-215=85(元)答:最多剩下元。
85148元130元85元16元108元24元1想一想:如果买3顶帽子,付出100元,最少找回多少元?24×3=72(元)100-72=28(元)答:最少找回28元。
148元130元85元16元108元24元可以从问题开始想,根据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要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1)桃树有52棵,梨树有3行。
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数量关系式: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桃树比梨树多的棵数。
缺少的条件:梨树每行的棵数小试牛刀(教材P28想想做做)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并说说缺少什么条件。
(2)学校买了18袋乒乓球和9个篮球。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1.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1)》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1.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1)》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运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直观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分析。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问题情境,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讲解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第一课时。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课的开始,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缺少一个条件,无法解答),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充分预设,以学定教。
在教学例1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大都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和少量的列方程解答,画图没有。
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和方程解法,在学生讲解思路时结合画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假设的策略。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和表达。
老师在抛出问题后,能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要他们急于举手回答问题,而是要求认真分析,并理清自己的思路,组织好表达的语言。
也能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
四、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
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
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不同方法的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在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做出适当的评价。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一环节只是流于形式了,没有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例1,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所求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进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呈现例题,弄清题意1.谈话导入:小明和爸爸打算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商店里有些什么。
出示例1实物图)2.引导观察:运动服饰商店里的商品有哪几类?每类有几种?每种商品的价格各是多少?明确:这里有两种运动服,标价分别为每套130元、每套148元;有两种运动鞋,标价分别为每双85元、每双108元;有两种帽子,标价分别为每顶16元、每顶24元。
3.提出问题:如果小明和爸爸一共带了300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启发:你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怎样做才能使剩下的钱尽可能多?在讨论中相机明确:由于选择不同价格的运动服和运动鞋,剩下的钱是不一样的,所以要使剩下的钱尽可能多,就要选择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运动鞋。
【设计说明:先呈现例1中的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观察弄清这里的商品有几类,每类有几种,每种商品的价格各是多少,既与日常购物中先关注商品的种类和价格这一生活经验相符,也能为接下来准确理解问题提供支持。
把理解题意的重点放在解释“最多剩下多少元”这句话的含义上,不仅有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能使接下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和思考显得自然顺畅。
】二、初用策略,探寻思路1.启发:根据你的经验,与买东西剩下的钱直接相关的条件是什么?(带来的钱和用去的钱)进一步启发:带来的钱、用去的钱与剩下的钱,这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你能写出这个关系式吗?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如下的板书:2.组织讨论:带来的钱题中告诉我们没有?用去的钱呢?既然用去的钱是未知的,那么要求剩下的钱,先要算出什么?追问:要求用去的钱,应该选择图中的哪些条件?选择条件后,你准备怎样计算?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如下的板书:3.提出要求:你能把上面的分析过程完整地说一说吗?学生回答后,明确:因为剩下的钱=带来的钱-用去的钱,而用去的钱是未知的,所以要求剩下的钱,先要算出用去的钱;另一方面,要使剩下的钱尽可能多,就要选择价格最低的运动服与运动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