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俄国斯拉夫派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俄国民粹主义的几个问题作者:来源:《历史教学》2003年第02期列宁指出,所有民粹主义者固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相信俄国有可能走非资本主义道路。
他给民粹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它"是有关俄国可能发生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学说"。
俄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史家尼·别尔嘉耶夫又说:"民粹主义是俄罗斯的特殊现象","民粹主义的思想只能存在于农民、农业国家中"。
把这两个命题综合起来,就是只有在落后的农民国度中,才能有民粹主义这种特殊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在落后的农民国度发生这种现象呢?一、俄国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在俄国,民粹主义是沙皇专制农奴制度走向危机和资本主义薄弱发展的产物。
它的最深根源,既反映了农民的悲惨遭遇以及愤怒抗议,也反映了他们面临新道路选择时对西欧资本主义血腥罪恶所产生的恐惧情绪。
民粹主义作为最早萌生于"叛逆贵族"中间后来主要在平民知识分子当中传播的社会政治思潮,其实质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社会主义。
民粹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于俄国社会政治舞台,当时只是以零星个人和小团体(小组)的形式存在。
沙俄在1853-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1861年农奴制改革前后,社会面临更加紧迫的选择:是任俄国在农奴制改革后自然发展下去,让农民进一步丧失土地沦为无产者,走一条"阴沉昏暗而血迹斑斑的"资本主义道路?还是保留俄国传统农民村社而避免西欧的资本主义?在这个攸关俄罗斯命运的重大选择面前,俄国思想界出现了重大变化:先前的斯拉夫派和西欧派发生重组,一种更为强大的社会政治思潮--民粹主义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
其中心人物和思想领袖是尼·格·车尔尼雪夫斯基。
沙皇政府以捏造的罪名判处这位思想领袖19年苦役,激起了更加强烈地抗议,引起了民粹主义的更大发展。
俄国民粹主义有各种各样的派别,有革命的和保守的,急进的和温和的,唯物主义的和宗教的,从"斯拉夫主义者到西方派的赫尔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19世纪70年代的革命者都是民粹主义者"。
俄罗斯文学为国教后的10世纪与11世纪之交。
自此直到17世纪初,俄罗斯外患内乱不断,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一些作品,多为融宗教、历史于一体之作。
只有12世纪末佚名作者的《伊戈尔远征记》,以史诗般雄浑生动的文笔叙述1185年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大公伊戈尔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及最后回国的经历,贯穿团结御侮的思想,在内容和技巧上堪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媲美。
从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罗斯近两个半世纪之久,使罗斯的经济、文化遭到巨大破坏。
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较重要的有《拔都灭亡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13世纪70年代),以及索封尼记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事迹的《顿河彼岸之战》(14世纪末)等。
1480年伊凡三世彻底战胜蒙古侵略者之后,逐渐崛起一个以莫斯科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国。
全国性的文学代替了分散的地区性文学,并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主要反映进步小贵族同反动领主之间的斗争,代表作为伊·彼列斯维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库尔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
17世纪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俄罗斯文学渐渐丰富起来。
司祭长阿瓦库姆(1620或1621~1682)的《行传》和宫廷诗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创作,显示了宗教文学的新发展。
还出现了《戈列-兹洛恰斯基传奇》、《萨瓦·格鲁岑传奇》和《弗罗尔·斯科别耶夫传奇》,及《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鲈的故事》等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民主倾向的世俗传奇故事作品。
17世纪初叶由波兰、瑞典的武装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乱局势,阻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
到20年代,有关“混乱时期”的政论著作一度兴盛。
17世纪下半叶,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的格局,题材和体裁都有所增加,出现了大量描述社会生活、带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对新生活的朦胧憧憬与对旧传统的背叛,如《萨瓦·格鲁德岑的故事》、《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或揭露和讽刺社会弊端,如《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棘鲈的故事》。
简述俄国民粹主义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摘要:民粹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出现的一个带有浓厚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是俄国长期经济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优势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特有的产物。
民粹主义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在俄国历史上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文对这一历程依次展开简要论述,以加深我们对民粹主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俄国民粹主义民粹派在19世纪俄国社会思想史中,民粹主义是一个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问题,其发展、演变贯穿于19世纪中下半叶,直到20世纪初。
在俄语中,民粹主义的本义是“到民间去”,但何时何人将该词译为“民粹主义”,现今已很难查考。
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民粹主义这一思潮放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把握,列宁给民粹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它“是有关俄国可能发生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学说。
”①毛泽东认为,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阶段。
②19世纪中叶,俄国仍是一个小生产的农业社会,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下,处于动荡的变革时期,围绕俄国社会发展方向问题,俄国思想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粹主义就在这一土壤中应运而生。
一、俄国民粹主义的发展历程民粹主义是俄国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有现象。
整个19世纪,资本主义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全世界显示了自己的巨大威力。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不断暴露,出现了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加深,社会发展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在俄国,围绕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进行的激烈争论,就是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响应。
与欧洲不同,尽管历经彼得大帝改革,俄国社会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到了19世纪中叶,俄国仍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落后的前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农村,还大量存在着公社制度,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生活的组织基础。
围绕农村公社和俄国发展道路问题,在俄国思想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先后产生了“斯拉夫派”、“西方派”、“自由派”、“民粹派”等,其中,民粹派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派别。
俄罗斯排外性的根源和当代表现俄罗斯是一个排外性较强的国家和民族。
主要分析了俄罗斯排外性形成的根源,即在俄罗斯民族国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本民族优于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意识。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经济下滑,这种排外性又有新的表现,对俄罗斯排外性在当代的一些表现进行了分析。
标签:排外性;根源;当代表现俄罗斯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国家和民族,其民族性格中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排外性,即认为本民族高于其他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和排斥其他民族。
这种排外性源于俄罗斯民族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主义。
而在当今时代,俄罗斯的排外性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
一、俄罗斯排外性的根源——民族主义俄罗斯民族起源于东斯拉夫人,在15世纪80年代之前,俄罗斯基本上被外族统治着,并未形成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为了摆脱外族人的统治,一些小公国和族群陆续的归于莫斯科公国的领导。
在争取独立的战争中,各个族群开始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识,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俄罗斯民族。
国家的形成,使得俄罗斯人产生了空前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国家,东正教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正教提出的第三罗马学说,即把莫斯科公国的祖先留里克推崇为伟大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后裔,从宗教精神上对俄罗斯民族及俄罗斯民族意识进行了肯定。
俄罗斯的精神深深浸透了特殊的使命意识,即认为俄罗斯民族生来对世界负有特殊的责任,他们也是高于其他民族的民族。
因此,在俄罗斯民族形成之初,他们就有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
俄罗斯国家建立后,就开始进行对外扩张。
经过200多年的征服与扩张,俄罗斯把周边大大小小100多个民族及其所属领土都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俄罗斯成了地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
在这种领土扩张过程中,俄罗斯人的民族意识也极度发展,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也开始出现。
如贵族史学家米·彼·波哥金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绝对精神”,它往往在“上帝的选民”身上得到体现,认为这些民族注定要实现某种神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而俄罗斯民族即是这类被上帝选定的优秀民族。
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向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 100007)摘要:马克思曾提出俄国农村公社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条件之一,是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实现得好坏,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如何。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对外开放,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
江泽民同志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要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对外开放;文明成果中图分类号: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 (2005) 11-000 05-03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更替是通过对以往时代的扬弃与创新而实现的。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发展物和超越物,也只有对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全部历史时代的文明成果进行充分的“吸收”、无情的“抛弃”和坚决的“创新”,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早已作出精辟的论述。
19世纪下半叶,俄国开展了一场关于农村公社在俄国社会改造中的作用以及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的争论。
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其中以“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两股思潮最为突出。
前者主张应保留早已有之的“俄罗斯精神”,继续走斯拉夫式的发展道路,跳过资本主义,直接成为社会主义的起点;后者则主张学习西欧,走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当时俄国社会内部的两大社会思潮。
当时俄国关于两条道路的争论,也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
根据马克思的自述,他“为了能够对俄国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还学习了俄文,并在许多年里研究了沙皇官方发表的有关这一问题及其他方面的资料。
在他的藏书中就有一百多册关于俄国问题的书籍,并且还写了大量的笔记,包括对哈克斯毫森《俄国农村制度》的读书笔记。
晚年马克思通过对俄国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其关于俄国道路的著名设想。
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及其形成因素俄罗斯文化的历史特征反映了俄罗斯在两个大洲(亚洲和欧洲)之间及在两种文明类型(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间的边缘状况。
不论是西方派思想家还是与其相反的斯拉夫派思想家,或是后来的欧亚主义,都对俄罗斯命运的认知作了不懈的探索。
直到今天,这种论争还在继续。
俄罗斯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所处的中间位置使其与这两部分相互作用,导致了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矛盾及双重性特征。
历史证明,我们无法将俄罗斯文化统一成某种类型,因此对它的理解必须避免单义的、直线型思维,而要注意使用多元思维。
一、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俄罗斯文化在各个层面是由两个或多个互为依存、互为对立甚至互相斗争的部分或方面构成的,许多现象都是两极的矛盾统一,而且这种矛盾统一贯穿于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始终。
在俄罗斯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固有的矛盾性特征: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谦恭和反抗、奴性和自由、软弱和残暴;自我牺牲和利己主义、精选原则和人民性,以及高级别的原始宗教性、对唯物主义的崇拜和对崇高精神理想的喜爱;无所不包的国家性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性;国家的自负和与大国主义相连的民族自负和弥赛亚的万能型;东正教的强制俄化与努力将东正教变为世界性宗教;寻求社会自由与服从国家专制及等级主教制;接受僵化的尘世事件与无限的自由、寻找上帝的真理;西方派所向往的进步、个性自由、合理组织生活与东方派感兴趣的有序、稳定且复杂的与俄罗斯现实相区别的生活……这些现象都是俄罗斯文化中矛盾但又互为依存的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了俄罗斯文化的二元体系。
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构成性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有矛盾又有统一,但对集结力、向心力、整合力在俄罗斯文化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重视超过和大于分散力、离心力、分化力。
因此,俄罗斯文化史上尽管出现了注入“双重信仰”、“两种文化”、“两个都城”,甚至将“双头鹰”形象作为国徽等现象,但是始终保持着其文化的完整性,俄罗斯文化一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
从国徽“双头鹰”看俄罗斯的欧亚主义1993年11月30号,俄罗斯决定采用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
双头金鹰雄视东西两边,代表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三顶王冠象征着国家是统一的俄罗斯联邦;金球和权杖象征国家的统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在中心的小盾牌上,勇士圣.乔治跨上白马,用长矛杀死了恶龙,象征俄罗斯民族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勇于同一切困难、敌人做斗争的精神。
那么这个“双头鹰”的图案从何而来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其实以“双头鹰”作为国徽的历史可追溯到东罗马帝国时期。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公元395年罗马分治之后的一部分,其首都位于君士坦丁堡,地跨欧亚大陆。
于是,为了显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东罗马帝国国王伊萨克一世将国徽由原来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单头鹰”改成了“双头鹰”。
这个国徽被东罗马帝国一直沿用,直到一千年后的公元1453年被日益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所征服,延续千年的“双头鹰”也就没有了着落。
20年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已经灭亡了的拜占庭帝国的索菲亚公主。
自此,俄罗斯的统治者们开始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1547年,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戴上了罗马皇帝使用过的王冠,成为俄国的第一个沙皇,规定了“双头鹰”作为国徽。
他们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三个罗马的历史,前两个罗马已经灭亡了,最终一切信仰基督教的王国将合并到沙皇的统治之下,莫斯科作为第三个罗马,将永世长存。
”而此时的俄罗斯也完全配得上“双头鹰”的称号,因为此时的俄罗斯帝国向东越过了乌拉尔山,占领领土广袤的西伯利亚;向西入侵波兰和土耳其;向南击败蒙古军队,与中国接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横跨亚欧大陆的“双头鹰”俄罗斯帝国。
这样广袤的疆域在之后的500年间基本得以保存,于是在1993年俄罗斯重新将“双头鹰”作为自己的国徽。
从某种程度上说,领土广阔的俄罗斯地理位置十分尴尬,既非完全的欧洲,也与亚洲有着隔阂,同样,俄罗斯在这种对自身定义的挣扎中,也频繁与欧洲和亚洲分别产生了交流和摩擦,在这种激烈的碰撞中,“亲欧派”和“保守派”相互争论,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欧亚主义诞生了。
浅谈俄国斯拉夫派思想
作者:王玉洁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
摘要:19世纪中期,俄国思想界就“俄国与西方”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而在这次论战中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的思想,即西方派与斯拉夫派的思想。
斯拉夫派的思想对俄罗斯的发展影响深远。
斯拉夫派从俄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探寻俄国的发展道路,强调俄国历史道路的特殊性,其理论形成是俄国17世纪以来民族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作为俄罗斯思想的代表,它长期影响着俄国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
关键词:俄国;斯拉夫派;思想;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 [B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1
一、斯拉夫派的产生背景
1836年,恰达耶夫在《望远镜》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著名的《哲学书简》,写道,“俄罗斯没有自己值得炫耀的历史,对人类世界没有任何贡献,她必须在一切方面向西方看齐,接受西方文明,否则就将没有自己的未来”。
这封书信在俄国社会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斯拉夫派观点就是在恰达耶夫的《哲学书简》发表之后的激烈的思想争论中形成的。
当时的思想争论是激烈的、慷慨激昂而充满智慧的,尽管常常不够深入,而且双方各自派别的思想并不统一。
恰达耶夫的《哲学书简》的出现是一些历史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能够对俄国思想界产生撞击性的作用并且导致斯拉夫派的产生,这与19世纪前期俄罗斯的时代氛围有密切关系。
1812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让俄罗斯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欧洲强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都空前高涨,但是目睹了西欧的社会现状,也让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发现了一个完全异于本国的文明和社会,于是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对自己的国家与文化进行反思。
首先在莫斯科的几个沙龙里举行了心平气和或是情绪激昂的讨论,对盲目追随西方文明,排斥和反对俄国应该走具有俄国特色发展道路的西方派倾向进行批评,这些年轻人被称为斯拉夫主义者。
他们当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 A.叶拉金、H.B.基列耶夫斯基、K.C.阿克萨科夫。
斯拉夫派大多出生于旧式小贵族、乡村地主家庭,也有一些商人和平民知识分子阶层。
1839年,A.C.霍米雅可夫的《论旧的和新的》,H.B.基列耶夫斯基的《对霍米雅可夫的回答》这两篇文章的先后发表标志着斯拉夫派的正式产生。
二、斯拉夫派的思想根源
关于斯拉夫派的思想源流,阿克萨科夫在《论卡拉姆津》中指出了一条线:罗蒙诺索夫——卡拉姆津——斯拉夫派。
“确切地说,这是从罗蒙诺索夫开始进行的,卡拉姆津是其中强有
力的战士” [1]。
罗蒙诺索夫是18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研究几乎包罗万象,对于发展俄罗斯文化、民族意识的增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俄罗斯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卡拉姆津则指出俄罗斯社会只不过是欧洲社会的模仿,俄罗斯文化是一种移植的而非本土的果实,强调俄罗斯只有从西方社会的阴影里摆脱出来,才能走俄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两者的思想都都对斯拉夫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成为其思想来源。
斯拉夫派强调俄国应该走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他们努力在传统的俄罗斯文化中寻找根据,对俄罗斯的民族特征和俄罗斯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重新思考,对古俄罗斯“纯天然”的民间的生产和生活充满兴趣。
从根源上讲,斯拉夫派的哲学思想来源于教父哲学,同时与谢林的“启示哲学”联系紧密。
但是在后期斯拉夫派则转向研习起俄罗斯的古风旧俗和东方教父学,并由此得出结论:即俄国和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特点也不相同。
因此,与西方所走的道路和发展模式也应该不同。
“斯拉夫派哲学思想的主要原则是‘同一性’,这一原则被认为是俄罗斯智慧、俄罗斯性格的主要优点” [2],即为了达到真理的结果,必须聚集个人的所有能力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接近真理。
三、斯拉夫派思想的社会意义
斯拉夫派活动家的共同特征之一是他们都具有深刻的宗教信仰,对东正教深信不疑,他们认为“每一个基督徒心灵深处的每一次道德的胜利都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盛典” [3]。
霍米亚科夫等斯拉夫主义者熟练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能够直接阅读教父文集。
“我热爱祖国,是东正教真诚的儿子” [4] ,这是斯拉夫派圈子中经常能听到的话。
斯拉夫派的理论多为哲学和神学的结合,并由此形成了俄国人民特殊的历史使命观。
斯拉夫派的产生标志着自由主义传统的终结及自由主义历史新阶段的开启,从这时起真正独立意义的俄罗斯思想形成了。
在对本民族内在精神本质的揭示中斯拉夫派重视俄国乡村的固有秩序,重视传统家庭对于社会的积极意义,重新指出了村社的重要性。
斯拉夫派在俄国的村社中看到了东正教的“统一性”的生活特征,看到了理想社会秩序[5]。
村社起源于俄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是俄国生活一个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是一种农民自愿进行自我管理的形式,也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罕见现象。
斯拉夫派认为村社里的自由、平等、有爱的观念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
总之,在斯拉夫派的观念中,东正教和村社是俄罗斯民族最为鲜明的特征。
斯拉夫派对彼得改革以来俄国社会的偏差的职责是一针见血的,认为彼得改革前的国家是和谐的,社会是美好的,那里没有矛盾,没有动荡。
斯拉夫派将发展工业和村社紧密联系起来,认为通过村社可以衍生出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这个社会有农业村社,还有工业公社,这种想法体现了斯拉夫派对工业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茨姆巴耶夫:《斯拉夫主义》[M],莫斯科1986年版,第60页。
[2]《历史问题》[J],1986年第5期。
[3]洛斯基:《俄国哲学史》[M],莫斯科1991年版,第40、42页。
[4]茨姆巴耶夫:《斯拉夫主义》[M],莫斯科1986年版,第60页。
[5]白晓红。
俄国斯拉夫派思想探源[J],《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