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宋诗风之争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唐宋诗人的艺术风格与个性特点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许多杰出的诗人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为后世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人的艺术风格与个性特点。
1. 唐代诗人的艺术风格与个性特点1.1 杜甫的内敛与悲壮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以其深沉内敛的诗风和悲壮的情感而闻名。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深深触动读者的心灵。
1.2 李白的豪放与奔放李白是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奔放豪迈,以豪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
他的诗作中常常包含着对自然和人生的歌颂,展现了他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和豁达开放的个性。
1.3 王之涣的细腻与含蓄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以细腻的文字和含蓄的情感而著称。
他的诗歌常常以写景为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间接的表达,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表达出来。
他的诗作不仅展示了他自己的个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时代的风貌。
2. 宋代诗人的艺术风格与个性特点2.1 苏轼的豪放与直率苏轼是宋代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的笔触和直率的情感而著称。
他的诗歌常常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民的热爱,表达了他对自由和人性的理解。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才华。
2.2 辛弃疾的激昂与豪情辛弃疾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激昂豪情,以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为主题。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激情和豪迈,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作具有浓烈的个人风格,令人陶醉其中。
2.3 程颢的含蓄与典雅程颢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风以含蓄和典雅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婉约的词汇和细腻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的诗作具有深情和理性兼具的特点,展现了他优雅的艺术风格。
3. 唐宋诗人的共同特点唐宋诗人在艺术风格和个性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特点:3.1 对自然的热爱和描写唐宋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是他们诗歌创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唐宋诗之别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具有永恒的魅力。
然宋诗之于唐诗,就一般学术史上的看法,似乎前者远不及后者。
1.唐、宋在时间上相近,但就开国的气象来说,唐远胜于宋。
唐朝国力强盛,物质充裕,声威远播,唐太宗甚至被称为“天可汗”。
而宋朝则承五代败乱之局面,国力孱弱,且一直受到辽、金、西夏的武力骚扰与侵略,国势日见衰落。
正是唐、宋两朝不同的国力根基,促成了唐、宋两朝知识分子不同的生命类型和精神气质。
唐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强大的国力和充裕的物质条件之下,尽情地挥洒自然生命的才气,表现自然生命的华彩。
而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孱弱的国力和宽和的世风条件下[2],尽情地发掘理性生命的灵光,表现人格生命的高致。
关于这两种不同的情形。
唐朝人的生命精神,若用牟宗三的话说,即是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即其精神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让自然生命充沛而不滞[3]。
虽然唐朝人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但“若能尽气则不自觉中亦有近道者存焉。
其尽气中的…自然的强度‟亦含有精神的,而非为纯物质的也”[4]。
故唐朝人总的来说,亦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这在知识分子中尤为如此。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
但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是停留在主观状态中,始终不能客观化出来而成为规范者。
则这种尽气之精神在气尽时即提挈不住,堕落而为纯物化之气,于是便产生了以李林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一大批毒民病国之臣。
更有甚者,迨及唐朝灭亡,竟没有一个洁身自守之臣。
3,把宋代的心性之学,道德人格的全体大用给表诠了出来。
可以说,唐代近三百年,乃依其自然生命之霸力;宋代三百余年,乃赖其理性生命之坚韧。
正因为如此,迨及宋王朝祚竭数尽时,其情形与唐王朝时大不相同。
《宋史·忠义一》中说:“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
诗之唐宋辨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唐诗主情,宋诗逐理。
文章从这两种不同审美风格的诗歌形式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师承对象、学风政风差异的比较,以及词出现之后,诗词承栽功能的异同分析。
来阐明诗分唐宋的成因,以深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诗歌范型。
关键词:唐宋诗歌;异同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其整体性差异,这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夫人各有禀性,各自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
把握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
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话题入手,试作一粗疏探索。
1诗分唐宋情理各妙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宋诗》中,对唐宋诗之分有精彩论述:“唐宋诗之异点,……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在整体情调上气韵酣畅,情昧淳美。
它在继承前代诗歌成果的基础上,一洗建安时代的“萧瑟”与“悲哀”,以鲜明的艺术特色,改变了玄言的寡淡和齐梁诗体的繁缛,在集体面貌上给人以神行语外、语浅情浓、丰神毕现、朝气蓬勃之感。
王维以清新浅近见长,一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让我们领略尽风光旖旎,山林闲适之趣。
刘禹锡达观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
即便是一首用以写仕途艰难的《行路难》,也被李白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悲而不伤的大气。
可以看出。
唐人作诗是将气象和笔力结合,倡言笔力雄健,气象浑厚.诗歌境界的追求偏于壮美。
唐人之所以有这种开阔的胸襟,得益于他们擅长通过大量的意象来构成意境。
唐宋之争与《四库全书总目》唐宋诗文批评作者:蒋勇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3期摘要:《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去清人宗唐祧宋论争最激烈的时代不远,且处于中国古代学术的全面总结阶段,它对唐宋诗文的评价与判断颇具意义。
《总目》与清代帝王和官方宗唐的立场大致相同,《总目》宗唐立场对唐宋诗文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以唐律宋”倾向,这一倾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唐遗风”,二是“学唐而不得”,三是“晚唐丘壑”。
关键词:唐宋之争《四库全书总目》唐宋诗文批评宗唐以唐律宋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2-46-60诗学上的唐宋之争于南宋初现端倪1,后经元、明以至清代,唐宋之争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公案之一。
学界不乏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青木正儿《清代文学批评史》虽以“清代文学批评史”为名,但基本是以清代“唐宋诗之争”为线索而展开的2;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以时代为序,较早梳理了南宋以至清代唐宋诗论争的诗学发展脉络,并对代表人物作了重点考察3;戴文和《“唐诗”“宋诗”之争研究》从“研究基础”“历史概述”和“唐宋诗之争的检讨”三方面对唐宋诗之争的学术基础、历史历程和理论反思进行系统研究;王英志主编《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分“顺康雍时期”“乾嘉时期”“道咸同光时期”三编,将清代各个时期宗唐法宋风气之流转、宗尚群体以及诗学的论争和理论主张进行全方位的介绍4。
除上述对唐宋诗之争作全景式的、流变发展史的梳理以外,也有以唐宋诗之争为背景,进行微观的、个体性的探讨,如潘务正《论汪懋麟与施闰章、徐乾学唐宋诗之争——兼论清初翰林院内外诗风差异》,从清初诗坛汪懋麟与施闰章、徐乾学之间的论争这一受人关注的事件入手,分析了历史上翰林与主事诗歌主张矛盾与差异的原因,认为“汪氏和徐乾学之间的诗学论争则关涉到翰林院的‘玉堂家数’与失意文人‘不平则鸣’思想的对立”5。
代亮《邓汉仪与清初唐宋诗之争的走向》一文以邓汉仪的个案研究,展示了“清初宗唐诗学突破自我、创新范式的重要表征,也折射出清初唐宋诗之争的复杂面向与态势”6。
论唐宋两朝文学的风格与转变唐宋两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这段时期不仅有无数著名作家和诗人,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本文将从唐宋两朝的文学风格和转变方面展开讨论。
一、唐朝文学风格唐朝文学以诗歌为主导,但也逐渐形成了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类型。
唐代诗歌以自然、豪放、高远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唐朝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和景物风光。
唐朝初年的唐诗,以五言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言简意赅、语言清新简洁,讲求字字珠玑,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一篇经典的五言诗。
而盛唐时期的唐诗,更为雄奇壮观,长诗成为流行的形式,北方文人以叙事诗为主,南方文人以咏物诗为主,如杜甫《将进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除了诗歌,唐朝散文的发展也很快,而且可谓是古代散文的鼻祖,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韩愈的散文了。
韩愈的散文风格淳朴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文笔流畅,颇受当时民间读者的喜爱。
此外,唐朝还出现了一些小说,比如《长恨歌》和《花间集》等。
二、宋朝文学风格宋朝文学的特点是以散文为主导,特别是以宋文派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更是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忽略的重点。
宋代的文学核心是人文主义,这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
宋朝散文的特色在于注重修辞技巧和语言艺术,特别是对意象和抒情的表达非常重视。
以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这些文学巨擘为代表的宋文派,注重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情感和体验,避免了中国文学历史上过分倾向于华丽修辞的问题。
这种简洁、自然的风格,成为了宋代散文最大的特点。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类型,比如元曲、杂剧等等。
其中元曲(即元朝的戏曲)的发展,不仅吸收了传统曲艺、民间歌舞和文人诗文等多种形式,而且探索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艺术为主导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三、唐宋转变唐朝和宋朝虽然都是文化繁荣时代,但是却在一些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唐朝文学更为雄奇壮观,而宋朝则更注重细节和内心世界。
浅析唐宋诗风之差异作者:曾珍来源:《大东方》2016年第07期摘要:唐诗、宋诗孰优孰劣?从古至今,争论从未休止。
从总体上说,唐诗独步千古,但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其地位和影响远超元、明、清诗。
唐诗与宋诗相比,一是气象不同;二是表达方式不同;三是美学品质不同。
关键词:唐诗;宋诗;风格众所周知,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但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其地位和影响远超元、明、清诗,也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从诗人数量还是诗作数量来说,宋诗均远远超越唐诗;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虽光芒万丈,但宋诗也有其独特的风貌。
一、唐诗与宋诗,气象不同1.唐诗的气象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于盛唐,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大气磅礴,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美妙奇异,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世,深沉博大,沉郁顿挫,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2.宋诗的气象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同时也因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宋朝诗人在写诗上又时常感到无法逾越唐诗,于是刻意求新,从而形成了宋诗注重技巧的风气。
宋朝开国之初的诗人寇准、晏殊的诗中,就掩不住伤春悲秋之气。
寇准《书河上亭壁》云:“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晏殊《中秋月》:“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这些诗艺术之精美,描写之细致并不逊于唐诗,但气象已不及。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唐宋诗人的风雅诗创作风格分析一、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其中风雅诗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当时文人士子的喜爱。
本文旨在分析唐宋诗人的风雅诗创作风格,了解其特点及影响因素。
二、唐宋风雅诗概述唐宋时期,"风"指自然景物和社会万象,"雅"指有高尚品味和涵养。
风雅诗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抒发思想为主要内容,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意境的营造。
三、唐代风雅诗创作特点1.指事写意:将外在景物或社会事件与内心情感相结合,使得作品具有独特韵味。
2.迭字咏志:运用迭字手法表达作者对国家政治、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思考与关注。
3.典故辞藻:唐代诗人善于引用典故和使用华丽辞藻,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4.丰富的艺术形式:唐代风雅诗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韵文、古体诗等。
四、宋代风雅诗创作特点1.深情咏史:宋代风雅诗较为注重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历史的追忆和思考。
2.客观抒怀:宋代风雅诗以客观描写为主,注重用细腻而质朴的笔触表达自己的情感。
3.婉约派特色:与唐代风雅诗偏向豪放的气势相比,宋代风雅诗更加强调内敛和婉转。
4.着力写人:宋代风雅诗将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表达更为深入。
五、影响因素1.社会环境:当时社会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为唐宋诗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创作。
2.文化传统:中国古典文学丰厚的传统积淀对唐宋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学术理念:当时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使得唐宋诗人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深深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六、结论唐宋诗人的风雅诗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
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抒发情感、描绘景物以及对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
注意:以上内容为模拟回答,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唐宋之际清丽诗风的传承与递变唐宋之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唐代盛世和宋代文化复兴之间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唐代的豪放派转向了宋代的清丽派,这种变化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宋之际清丽诗风的传承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以豪放派为主,这种风格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然而,唐朝晚期社会动荡,文化萎靡,诗歌也逐渐走向了衰落。
到了宋代,诗歌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宋代的诗歌风格以清丽派为主,这种风格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唐宋之际,诗歌风格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唐代末期,就有一些诗人开始尝试清丽之风,例如白居易、杜牧等人的诗歌就具有一定的清丽之风,他们的诗歌多以小景、小情为主,注重语言的细腻和抒情的表达。
到了宋代,这种清丽之风发展到了极致,宋代的诗人多以写景、写怀、写爱情为主,注重语言的清丽和情感的表达。
唐代豪放派的诗歌风格多以雄浑、奔放为主,注重气势的磅礴和豪情的表达。
而宋代清丽派的诗歌风格则更注重细腻、清丽的语言和抒情的表达。
两种风格的区别,在于对语言和情感的处理上。
唐代诗歌多以气势磅礴的语言和豪情激昂的情感为主,而宋代诗歌则更注重细腻的语言和抒情的表达,情感更加细腻、柔和。
二、唐宋之际清丽诗风的递变唐宋之际的诗歌风格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
唐朝末期,社会动荡,文化萎靡,诗歌也逐渐走向了衰落。
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的安定和文化的复兴,诗歌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宋代的文化氛围更加清新、淡雅,诗歌也更加注重细腻、清丽的语言和情感的表达。
唐宋之际的诗歌风格变化,也与诗人个体的生活境遇和文化背景有关。
唐代豪放派的诗人多为官僚和士族,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境遇决定了他们的诗歌更注重气势和豪情。
而宋代清丽派的诗人多为文人和士子,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境遇决定了他们的诗歌更注重细腻和抒情。
唐宋之际的诗歌风格变化,还与文化传承和时代交替有关。
唐宋诗歌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思想唐宋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其文学风格与艺术思想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唐宋诗歌的创作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爱情、自然、历史等,但它们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思想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文学风格唐宋诗歌的文学风格非常简洁明快,善于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受,让读者在短暂的瞬间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唐代诗歌以五言为主,唐代五言诗形式多元,如律诗、绝句、律绝、词等。
唐代诗歌主题广泛,涵盖了政治、社会、情感等方面。
唐代诗歌的高潮期为盛唐时期,代表诗人包括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他们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宋代诗歌以七言为主,七言诗与五言诗的特点不同,在抒情方面更加丰富,表现了更为复杂的心理,思想也更为深远。
宋代诗歌的主题主要涵盖了儒家思想、人情世故、自然山水等各方面,风格简洁清新,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和表现。
宋代代表诗人有苏轼、杨万里、辛弃疾等,他们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文学造诣,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史的发展。
艺术思想唐宋诗歌的艺术思想非常深刻,特点是充满情怀、多义性强、具有哲理性的象征性表达,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
唐宋诗歌强调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的思想和观念,其中“淡如水”成为了一种境界,代表着一种高品质和高道德评价。
唐宋诗歌还注重以人为本,主张发掘人的内在感受和精神体验,表达人的真实情感,这种观念渗透到了整个文学作品中。
唐宋诗歌还注重表现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世界间的微妙联系和共生关系。
在唐宋诗歌中,自然是一种高度象征性的存在,具有多重层面的表达和意义。
唐宋诗歌非常注重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把对自然的感受与人物情感相互映衬,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总结唐宋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它们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思想被广泛称道。
唐代诗歌以五言载体表达诗人的感受与情感,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深刻的思想。
宋代诗歌以七言为载体,风格简洁清新,更多的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探究。
浅析钱钟书“诗分唐宋”论作者:晏资芬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6期摘要:钱钟书继承和发展了严羽的“断代言诗”说,并在《谈艺录》中提出“诗分唐宋”的观点:诗歌分期的标准不应是“朝代”,而应为“体格性分”之分;同一位诗人的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可兼容各种风格,近“唐音”则“才气发扬”,染“宋调”则“思虑深沉”,唐诗、宋诗各领风骚,难分伯仲。
钱钟书的“断代言诗”说提高了宋诗地位,扩充了古典诗学的研究领域,对当代唐宋诗歌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钱钟书;“诗分唐宋”;《谈艺录》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唐音宋调”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文论家们对唐宋诗优劣的争论更是此起彼伏。
自严羽《诗评》中言“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后,“分唐界宋,几成风气”,遂开启了后世唐宋诗之争的先声。
后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今人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钱钟书《谈艺录》、程千帆《古诗考索》等都对这一问题发表过议论。
钱钟书青年时期就对严羽的“断代言诗”说提出过独到的看法,即为“诗分唐宋”论。
例如,在写于1932年的《近代散文抄》中,他认为所謂“唐詩”、“宋詩”的划分,不应基于时代(chronologically)之别,而是要考虑作品的风格(critically)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谈艺录》又专门论述“诗分唐宋”,主要观点是:一、反对以朝代划分诗歌,“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二、主张唐、宋诗歌各有千秋,皆为古典诗学的典范,“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三、主张“论难一概”,唐宋诗如此,具体到诗人、诗作亦如此,一集之内,一生之中,诗风各异者有之。
总的来说,“诗分唐宋”是钱钟书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此说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
一、唐诗宋诗,乃体格性分之殊严羽《沧浪诗话》中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性在其中。
唐宋诗词的艺术风格研究唐宋诗词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类拔萃的艺术风格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宋时期的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典范,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时代特征,对当代文化研究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文化的复兴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唐宋诗词的艺术风格也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唐宋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唐宋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自唐代盛行至宋代达到了巅峰期,创造了无数的文学佳作和艺术珍品。
唐代诗词主要表现为丰厚的情感表达和含蓄的意蕴,其基本特点是以笔触奔放、气象雄浑、形神兼备、格调高远著称,凝练了唐代文化的精华。
而宋代诗词则更注重细腻的意境描绘和情感交流,对于词的抒发上,力求深入细致,以及对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技巧和韵律音韵的更为讲究。
同时,宋代诗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注重于通过诗词表达道德观念和审美意识,继承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唐诗的艺术风格特点1、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开篇的一句名言,以便才情之妙和形象描述之高超,成为了唐诗的经典之作,也代表了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自由奔放、意境深远、形式多样。
唐诗以五言为主,同时辅之以七言和律诗,强调格律音韵,韵味悠长,行文之间多见结构的变换,形式的自由变化和不受限制的想象的创造,使得唐诗兼具了形式的创新和空灵的诗情,让读者充分体验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唐诗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多元发展,同时也为后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比兴手法的取长补短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最有特色的是其比兴手法。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典型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于自然界、感性事物等的类比,让读者在意象的深处尝到美的味道。
通过比兴,唐诗歌表现出的丰富的想象力,气象雄浑,诗句化用成为世间的名言,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杜甫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之涣的“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经典的诗句不仅反映出了当时的历史、社会和人文背景,也让人们在文学的众多形式中触摸美的本质。
清代唐宋诗之争考究作者:崔强强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4期摘要:在我国的诗歌史上,唐宋诗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来有关唐宋诗歌优劣的争论很多,无一定论。
本文试图从唐宋诗的虚实、理情、雅俗三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清代;唐宋诗;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唐朝,它犹如一个艺术的大山横亘在后人的面前,给人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感觉。
唐以后的宋朝,初期的诗人们也只是效仿唐人,并没有跳出唐诗中已有的那些圈圈。
至欧阳修、梅尧臣,宋诗的创作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琐事,逐渐形成自己的诗风;到苏轼、黄庭坚,宋诗更加朝着不同于唐诗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理论,主张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但又要打破前人作诗的各种技巧的束缚,力求自成一家。
唐宋诗歌自此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随之而来的有关唐宋诗歌的优劣问题就成为南宋以来诗歌领域争论的焦点话题。
为了避免在谈论过程中出现笼统、不细致的问题,本文仅就清朝的唐宋诗歌之争做如下略谈。
清朝的唐宋诗之争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初期,主宋者异军突起,改变了明代“诗必盛唐”的诗学思想,与倡唐者形成鼎力之势;中期,主宋倡唐依旧存在,同时又出现了兼取唐宋的流派,格调派、性灵派、肌理派的加入,使得争论更加可观;后期,主宋者逐渐占据上风,但仍不失反对者。
总之,整个清代,有关唐宋诗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那么,他们到底争什么呢?一、虚实问题清初的诗人大多是明代遗民,其诗学思想多少受到明代诗学主流的影响,仍力主唐音。
明代诗学主流有两大重要命题,其一是,诗“贵情思而轻事实”,明确作者作诗时不必拘泥于真实的景物,只要心领神会即可。
其二是,作诗“不可太切”,即我们平常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诗歌创作时,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可以摆脱事实的束缚。
王士祯主导的“神韵”说是这时期主唐的代表,其在《池北偶谈》中曾议论: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
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的开题报告标题: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流变史题目简介:本论文旨在探讨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的流变史,重点聚焦于该诗歌争议在清代末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本文将以史料研究方法为主要手段,结合文学理论的相关观点,探讨唐宋诗之争在清代文坛中的演进与变化,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及诗歌发展的影响。
研究背景:唐宋诗之争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争议,对于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代末期,唐宋诗之争再次成为文学界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引发了新的讨论和争议。
清代文化兴盛,学者思想开放,社会变迁和时代背景的变化,都为唐宋诗之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和舞台。
因此,通过对清代晚期唐宋诗之争的流变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历史事件的影响力和意义。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清代唐宋诗之争的概述和背景分析。
对清代晚期的唐宋诗之争进行概述和背景分析,阐述其中的文化因素和历史背景等要素,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2. 清代末期唐宋诗之争的流变史。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唐宋诗之争在清代晚期的发展过程,包括相关学者的意见分歧、争议的焦点和变化,以及在文坛中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
3. 文学理论观点在唐宋诗之争中的作用。
结合文学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其对唐宋诗之争的指导和影响作用,探讨其在诗歌争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4. 唐宋诗之争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唐宋诗之争的历史、文学现象和理论观点的系统分析,深入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将对于唐宋诗之争的流变史进行系统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为我国古代文化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对唐宋诗之争的历史、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及其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同时,对于唐宋诗之争的研究还可对于我国文学史的研究和对于文学发展的理论思考提供新的启示和帮助。
唐宋时期诗人的写作风格与文学流派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这些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所属的文学流派而著名于世。
本文将主要探讨唐宋时期诗人的写作风格和他们所处的文学流派。
唐宋时期诗人的主要创作风格1. 唐宋诗选唐宋时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的诗选,如《全唐诗》和《全宋词》,这些选集成为后世欣赏和研究唐宋诗歌的重要依据。
从这些选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2. 唯美主义在唐宋时期,有一批以婉约、绮靡之雅致见长、追求完美语言和精致意境的诗人。
他们注重修辞技巧、意象描绘,用细腻温柔的笔触表达内心情感。
代表性的有杜牧、李商隐等。
3. 增广修辞另一些诗人则喜欢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意象的拓宽和扩展。
他们通过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增加了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
代表性的有白居易、杜甫等。
4. 抒情写景唐宋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以抒情和写景为主题的诗人。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代表性的有王之涣、苏轼等。
唐宋时期重要文学流派1. 唐诗唐诗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传世文学作品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个时期。
唐诗以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和高度成就而闻名于世。
2. 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辉煌的篇章。
宋代以其精美细腻,婉约含蓄的风格区别于唐诗,并追求音乐般优美的语言韵律。
3. 赋唐宋时期的赋是一种抒情散文体裁,特点是字数丰富、语言华丽,常以描绘景物或抒发叙事情感为主题。
4. 论辩文唐宋时期的论辩文流派包括议论、辩证和批评等,是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代表作家有韩愈、柳宗元等。
结论唐宋时期诗人的写作风格多样丰富,涵盖了唯美主义、增广修辞和抒情写景等不同类型。
同时,唐诗、宋词、赋和论辩文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些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诗风浅谈 在千百年前,汉唐雄风让世界为之瞩目!国力昌盛的大唐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大唐诗歌让整个世界为之赞叹。同时结束唐后乱世的宋代也有许多名篇传世。历代诗评家对两朝诗歌特征已有不少著名论述,但却过于简略且不系统。我认为唐宋诗的不同应有以下方面。 首先在继承与发展方面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诗国高潮”,毫无疑问,大唐是诗歌的时代,其鲜活的生命力也得到了唐朝社会的肯定与认可。 大唐瑰美绮丽的传世佳作也许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财富,或许还有一份难以为他人道的负担。唐诗与宋诗在生命力上所具有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生存土壤的差别,即生命力的不同,诗歌在大唐的应用属于社会范围,无论是上至宫廷还是下至民间,皆有诗歌的存在与应用。应该说诗歌在唐代是广义范围上的存在,在诗歌面前人人平等,诗在唐代是大众化的,并不专门的是某个圈子所独有的,诗歌存在圈子的分化至宋代才开始,在唐代还不存在这种情况无论皇族还是平民都有学诗的权利与自由,诗歌并不把握在少数人手里它在唐代的生存土壤是广阔的,它的适应范围是多层次的。文人的集会,交游酬答以及朝廷特有的宴乐文会都促进了律诗的发展。由此可见,唐代社会存在着使诗歌可以深人扎根干此的深厚土壤,也只有唐代社会这种丰厚的土壤才可能培养出唐诗这朵绚丽千古的名花。另外,唐朝为选拔人才采用的诗赋取士制度,也是律诗得以流行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至宋代始,诗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进人生命中的老年状态。在宋诗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律诗的初兴时那种活跃的生命力勃发的状态,它已经彻底成熟,成熟至任何人都不能超越它所固有的形式。文人的创新只能在立意或技巧方面,而不可能在规则方面有任何大的突破。但是没有改变又不足以继续诗的存在与发展。宋代文人面对前人创造的诗歌高峰在叹为观止的同时只能以自己的角度去求新求变进,而形成宋诗特有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的笃学尚奇的诗风。宋代诗风的转变决定了诗歌生存土壤的变化,它的生存土壤已从唐代的广泛的社交场合转移至相对狭小的文人圈。“以才学为诗”毕竟不是人人可能做到的,宋诗诗风的转变注定了诗歌生存空间的转变,它被从广泛的大众化的土壤中被移植到了文人的小圈子中做诗成为文人之间游戏、竞技、展示才华的文化行为,诗歌在此时已成为一门专门性的艺术得以独立化它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再广阔它的生命力也只会在这狭小的文人圈内日渐消失。 其次在于诗歌的内容方面,唐宋诗歌也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词理意兴, 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唐人主情, 去三百篇近;宋人主理, 去三百篇却远矣„„。钱钟书在他的《宋诗选注·序》中说:“宋诗还有缺陷, 爱讲道理, 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 议论往往陈旧。”又说:“诗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 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由于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 所以味同嚼蜡。”还是说中要害的。 唐诗主情, 因情是潜存于内心的, 一触即发, 不待思虑而得, 自然流露, 如行云流水, 毫不凝滞, 因而自然无成, 无雕琢匠气;宋诗主理, 必须深思冥索, 多方探求始得, 所以使人感到深折,下面两首诗便可以清楚看出二者的区别: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平淡言语中,寥寥几语诗人情感勃然而出。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壮美风景虽好,却仍比不上更加壮阔的志向,不甘平淡,勇于向前的精神让所有人顿生云海起伏,波澜壮阔之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是就事说理, 绝少曲折;言尽意竭, 未见蕴藉, 与唐相比, 显然不同。我们再读主理的宋诗, 就绝少含蕴宽厚了。因为理是一清二楚, 当下了断, 无可咀嚼, 了无余味的, 所以就显得坦直露骨 时代背景也造成了唐宋诗风很大差别。三百多年的南北两宋,因为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导致人们不能够安居乐业。宋代虽然商品经济发展空前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皇家对百姓的生活也极为关注。但是由于过度发展文治,同时开国时期的“杯酒释兵权”也让武人没有话语权,从而导致对外战争少有胜迹。而在大唐时期,却有一个相当安定、繁荣的社会局面。开国不久突厥人的入侵被狠狠的回击,对外强大的侵略性和对其他民族与国家的包容性使李世民获得天可汗的威名。二者相比,宋代的诗人自然也就多了忧国、忧民的感 伤情怀,自然而然地使诗的内容与政治挂上了勾。从以下几个方面更能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第一,政治斗争方面。宋诗在政治斗争的表现方面,与唐诗,以至于与历代所有古诗相比,都显得更为深入。因为有很多重大的政治斗争,政治战乱都被及时地、明确地反映在诗中。而且这种反映并非一个旁观者的论述,而是一个真正参与这些斗争的人直接将它们的种种背景、过程与内幕,都融入到了诗中。这样的古诗在反映其思想内容上也就更为自觉、更为深刻、更为本质了。由此产生的感觉也就更加真切。这也就说明宋诗在表现政治事件上具有及时性、针对性、直接性。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党争的空前激烈。尽管说,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了不少有关反映当时社会,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政治诗,特别是被誉为“诗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所写的有关反映社会的诗,还被称为“史诗”。但杜甫这类诗人大部分是从被贬或辞职后的角度上去写的,从个人主观的判断与感受上去描绘的。退一步讲,就算有些诗人是在位的时候,也因任期短、官位低而无法直接参与大事。第二,由于特殊国情所决定的爱国主题。唐朝的国泰民安、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没有遭受到外族的真正威胁。所以国人丝毫没有要亡国的担忧,当然这并不能代表唐朝的诗人就全无爱国之心。他们把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完全寄托在了对边塞的描写,以及歌颂祖国大好山河、壮丽景观上。虽然这些边塞诗、风景诗内容丰富、风格各异。但爱国思想,特别是把“国家”这个词作为一个明确的维护对象,而为之图存救亡、抗侮兴邦的思想,毕竟因为没有一个可以赖以生长的土壤而无法得到展现。鉴于宋代的特殊国情—— —从北宋建国到南宋亡国为止,外患不断,战争不绝,国家的生死存亡一直受到严重的威胁,因而诗歌中表现出的感叹国势衰弱,反对妥协投降,要求杀敌复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要炽热和深切得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促使爱国主义独占鳌头—— —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基调和主题,因而以如何保卫国家、收复国土为基本出发点的爱国诗大量涌现。例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径,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在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体现出了精忠报国、死而无憾的爱国情感。曾经是江西诗派的陈与义、曾几,和以描绘田园山水著称的杨万里、范成大都创作了充满激情的爱国诗篇。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更以激昂悲壮的歌声,表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爱国思想,成为南宋诗歌的高峰。在这些诗中,不管是寄意恢复、立志北伐、批判苟生,还是怀念故土,众诗人始终把“国家”的概念放在最高地位。因而称得上是诗歌中真正的爱国诗。第三,反映现实。虽然在唐朝已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像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也有脍炙人口类似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传世佳句。但动荡的宋代毕竟不能与强盛的唐帝国相提并论。不安的社会也就给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影响了诗歌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具体影响:其一,反映社会的广度不断加大。宋诗不但描写了一般的男耕女织田园式的生活,劳作的耕夫,织布女,而且扩大到像渔夫、纤夫、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各种工匠、小贩等其他劳动者。柳永的《煮海歌》中“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何廖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就是对盐民艰苦生活的描写。在欧阳修的《边户》中“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则是对居住于宋辽交界处的居民生活的描写。其二,反映社会的深度更为深刻、细致。例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则体现了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获者不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宋诗与唐诗比较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多角度反映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宋诗从经济生活、科技发展、文化生活、民风民俗等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虽然有战乱影响,但仍在前进的宋朝。可以说宋诗人在这些方面的涉猎是一种创新、一种尝试。唐诗人尚未来得及触碰这些题材,历史的车轮就已经转到了宋朝。聪明的宋诗人对诗歌运用的熟练程度已经到了“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的地步。因而任何一种现象,诗人都想诉诸于诗篇,流露于笔间。这样,无形中使诗歌的表达内容扩大化。 综上所述,理性著称,赋有平淡、质朴、诙谐的艺术风格的宋诗,与唐诗、宋词一样,是历史文化长河中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不见得它就低于唐诗,低于宋词。它是一种继承、一种发扬,各有各的风格,各自有个人的所感之物,所诉之情罢了。我们不能因其多叙于枯燥的政治而厌烦它,也不能责其无“唐诗宋词”之名而埋没它,它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感情,有它与众不同的内容所在,为何将其遗忘在角落呢
1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 06041125 黄文娟 综观我国古代诗坛,唐诗与宋诗就如同两支绚丽的奇葩,各以其独有的特色交相辉映。然而自南宋迄于近代,唐诗与宋诗之间的争论在这八百余年的岁月里一直上演着。但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要研究唐宋诗之间的差异,就必须先得知道这个问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基于这个问题,饶毅、张红是如此总结的:“围绕着对唐诗、宋诗的评价问题而展开的论争,揭示的是诗歌本质、诗歌批评原则、诗歌审美特征等一系列诗学命题,涉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文学的各个领域,它所阐发的诗学见解、所解决的诗歌创作问题、所拓展的诗论领域等等,都决定了‘唐宋诗之争’的诗歌理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学与哲学、美学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而它决不仅仅是唐诗、宋诗的优劣问题及诗学宗尚的归属问题,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学术之争,是关于诗歌的美学论争①。”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中,曾经独具慧眼地指出:“唐宋诗人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这一论断可以说是非常地精辟的。笔者不揣浅陋,拟通过诗歌的对比,来说说唐诗与宋诗究竟有何不同。 一、唐诗重情,宋诗主理 对于唐诗和宋诗的相异之处,严羽是如此陈述的:“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②”也就是说唐诗重抒情,所要表达的是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和兴趣意味;而宋诗则是主议论,所要表达的则是一种清清楚楚的人生哲理。 在具体阐释二者之间的差异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诗。同是吟咏庐山的,李白与苏轼却能唱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格调:一重情景,一重理念,迥然有异。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寥寥数字,虽无一言情达意,但却使人感到情意盎然。诗人以想象夸张之笔,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描写得雄奇瑰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以“想落天外”之笔赋予了庐山以独特的气质,不仅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也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 再来看看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说,苏轼是在经过了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多认识,从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才领悟出“身在山中”反而无法识其真
①饶毅,张红. 唐宋诗之争中的“温柔敦厚”说[J]. 理论界,2006(4); ②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1页; 2
面目这一事理的。也就是说苏轼写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在于歌颂庐山的美丽景色,而是注重庐山观感,从中悟出一条朴素的真理:正确地认识某一事物,一定要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立足不同的角度,并保持绝对的清醒。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唐诗重在“吟咏性情”,读之感到情深意厚,出自肺腑,而宋诗则是主张以诗意来取胜,满纸议论,发人深省。这就是唐诗与宋诗的第一个不同之处。 二、唐诗雄壮,宋诗悲凉 我们说唐诗与宋诗的雄壮与悲凉之分,是从气象这一角度来区分的。所谓“气象”,指的就是诗歌的总体风貌。更通俗地来说,也许就是指诗歌所呈现给人们的一种感官上的享受。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于“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①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它以行路难比喻仕途险阻,写出自己壮志未酬,被迫离开长安的激愤之情,于起伏变化的感情之中,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世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化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其对人生前途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精神。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指李白,笔者按)面目。”我们从这一篇中,也能觅到踪迹,同时它也正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②”的真实写照。 但是到了宋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使得宋诗始终笼罩着一股沉郁、悲凉之气。如陆游的《关山月》一诗就难掩其沉痛感人的意蕴: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戎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志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初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引人入胜的佳句,但是倘若仔细品味起来,便会发现它句句是血,声声有泪。陆游抓住了一些典型的、触目惊心的、令人愤慨的现象,如歌舞升平的朱门,断了弦的弓箭等等,表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整首诗贯穿着一股浓烈深沉的感情与意气。 读唐诗,心中似有一股豪迈之气,因为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番雄浑壮丽的景象。然而一品宋诗,心中的沉郁之气就油然而生了,因为宋代国情让宋诗始终弥漫着一层沉痛的忧郁感。至此,我们说唐诗的雄壮和宋诗的悲凉也就显而易见了。
①王基林,《唐宋诗文之比较》[N].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4(3); ②陈子昂,《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转引自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3
三、唐诗自然含蓄,宋诗深折直露 前文提到,唐诗主要关注于抒情,而思想感情的表达又多喜好含蓄不露,悱恻缠绵,也就是朱熹所提倡的“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但是我们经常说“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的感情多数是自然天成的,往往一触即发,因此也就造成了主情的唐诗自然含蓄的特点。而主理的宋诗,却要经过深思冥想,才可探求出真理,因此也就显得有些曲折了。但这“理”一旦形成,便显得很透彻,很坦直,这便是宋诗的直露之处了。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区别,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 我们知道王昌龄的绝句,一向被认为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最为蕴藉含蓄。如《长信秋词·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写班婕妤失宠于汉成帝的怨叹之情。以团扇喻自身的“秋扇见捐”,以昭阳日影比帝王的恩泽。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的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整首诗虽然没有很坦露的直白,但是还是很含蓄地写出了后宫妃子的哀怨之情。当然唐诗的蕴藉含蓄之迹随处可见,如李商隐、杜牧之作,在此不一一赘述。 我们再读主理的宋诗,味道就全然不同了,少了含蕴宽厚,多了坦直露骨。如林升的《题临安邸》中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当卞州。 昔日汴京城内,巨宅别墅,秦楼楚馆,歌舞无虚日,终究也难逃朝廷颠覆的命运。今日南渡的贵富之家,歌舞湖山、乐不思蜀,正在重蹈汴京陷落的覆辙,却浑然不知。它既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忘却国耻的愤慨,又从对花花世界的描述急转为对沦陷故都的报警,文意深折,使人惊心动魄。 通过这一比较,我们就能很清楚的认识到唐诗与宋诗在表情达意上,一个略显含蓄蕴藉,另一个则显得比较深沉却又直接。 四、唐诗音美,宋诗画绝 李东阳云:“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梅月先生诗序》)李东阳认为唐诗具有音乐性,宋诗不讲求音乐性。这一点,我持赞同意见,但是失却音乐美的宋诗,却因宋代绘画艺术的发达而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境界。 白居易可谓是描写音乐形象的大师。他的《琵琶行》艺术地再现音乐的形象: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同时显露,呈现给读者以一种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难以摹状的音乐形象,已经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作者的艺术才华了。然而更甚的是,白居易还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一音乐上的造诣不得不让人咋舌! 而到了宋诗,则在绘画美上独辟蹊径,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4
树阴照水爱睛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十八个字,却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才露”、“早立”,前后衔接得很巧妙,把蜻蜓和荷花相依相偎这一自然界的和谐情景形容得惟妙惟肖。诚斋就像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速镜头捕捉到了初夏小池里这稍纵即逝、妙趣横生的一瞬,构成了气韵生动、情趣盎然的诗情画意。 虽然说,在宋诗里,已经没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但是它那别开生面的绘画美也是让我们印象深刻的。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知道唐诗与宋诗之间既存在诗歌重心之间的差异,又有各自气象之迥异,既有诗歌表情达意方法的含蓄和直露之别,也不乏诗歌美之方式之不同。我们说这两者是各有其优点的。虽然从整体上说,唐诗独步千古,但宋诗亦是唐诗之后中国诗歌史上的另一个高峰。如果我们非要在两者之间分出孰优孰劣,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说,唐诗、宋诗各得其时,各擅其美,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饶毅,张红. 唐宋诗之争中的“温柔敦厚”说[J]. 理论界,2006(4); 【2】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李敬一,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年版; 【5】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版; 【6】疾风,陆放翁诗词选[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