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婚姻看妇女地位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4
唐朝婚姻制度范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婚姻制度也是深受研究者关注的话题。
唐朝的婚姻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和特色,对于了解当时社会风俗和文化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下面将就唐朝的婚姻制度进行一段详细的阐述。
唐朝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男尊女卑的封建家族制度,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则负责传宗接代、侍奉丈夫以及家务劳动等。
婚姻制度在整个唐朝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旨在通过婚姻来维护家族和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唐朝,婚姻是经过家族和媒妁之言来达成的。
在父母代理的婚姻介绍下,男女双方进行亲自相见。
在相亲之前,双方家庭要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性格特点等。
如果双方家庭认为合适,就会继续安排牵亲礼,然后进行彩礼的收送。
彩礼的数量和内容取决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彩礼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献上的财物,既是对女方家庭的尊重,也是对女方的奖赏。
婚姻在这个阶段是具有强烈经济色彩的,婚后女方的地位与财富往往取决于彩礼的多少。
然后进行言媒礼,即以家长和媒妁为代表进行正式的婚约。
婚约后的一段时间内,男方家庭会发送一系列礼品给女方,以表示自己的认可与诚意。
婚礼的时间安排和具体程序则依照双方家庭的习俗和宗教信仰来决定。
婚礼时,在家长的见证下进行拜堂、交杯酒、焚香、互赠首饰等仪式,以正式确定婚姻的成立。
婚礼上,双方亲友欢聚一堂,共同分享喜悦。
婚后的生活,男方有权对女方进行管束和监督。
双方的婚约中一般都有对婚姻责任和义务的约定,例如男方对女方的赡养责任和女方对男方的服从义务等。
男方享有绝对的婚内统治权,女方则依附于男方。
这种婚姻制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和家族权力的延续。
唐朝的婚姻制度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
一是官员和贵族的婚姻多是政治联姻,通过婚姻来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地位。
二是妻妾制度在唐朝时期比较普遍,贵族和达官显贵常常有多个妻子和妾室。
三是文人雅士的婚姻较为自由,文人们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婚姻中的感情和和谐更被看重。
唐代的女性地位与妇女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相对提升的时期之一。
在唐代,女性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妇女文化也开始兴盛。
本文将探讨唐代的女性地位以及妇女文化的兴盛。
唐代女性地位的提升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在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升。
与此同时,唐代社会也逐渐转变为以士大夫为中心的文化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也逐渐加深。
然而,尽管唐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这种提升并不等同于平等,女性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唐代,女性在家庭中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养育子女的责任。
然而,女性也有机会接受教育,尤其是教育家庭背景较好的女性。
一些女性得到了与男性相似的知识和才华,甚至在文学、音乐等领域有杰出的表现。
著名的女诗人如蔡琰、王之涣、李冶等,成为唐代文学的佼佼者。
她们的诗歌表达了她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
她们的作品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后世影响深远。
除了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外,唐代女性也在其他领域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例如,在服饰方面,唐代女性开始更加注重束腰、显腰等服饰搭配,展示出了她们对服饰美的追求。
同时,唐代女性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她们通过参加宴会、游园、登山等方式,展示了她们的风采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这一切都反映了唐代女性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主意识。
才华横溢的女性在唐代社会中备受赞赏和尊重。
唐代妇女文化的兴盛与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上的开放,唐代的妇女文化逐渐兴盛起来。
女性积极参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甚至有机会在宫廷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唐代的妇女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如诗歌创作、织锦、描绘花鸟画等。
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女性的地位,也对唐代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代女性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表明了唐代社会以及当时的文化环境对女性的包容和尊重。
唐代婚姻,为什么相对包容与开放自从周公将婚姻纳入礼乐制度之后,婚姻六礼,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成為封建社会里唯一合法的结婚方式。
在很长的时期内,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基本没有选择权,深受礼教的约束。
不过封建社会毕竟长达数千年,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想文化不同,其婚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唐朝不仅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创造了开元盛世,而且婚姻也呈现出包容开放的特点。
唐代婚姻相对包容开放,妇女有一定的自主权唐代婚姻的包容与开放,首先体现在女孩有一定的选择权利。
在上层社会的家庭中,女孩子的意愿颇受重视。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宰相李林甫特别钟爱六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为了让她们得遇如意郎君,便在自家的厅事壁间开了一个横窗,外面饰以大红色的薄纱,平时让六个女儿在窗下玩耍。
一旦有贵族子弟前来拜谒,女儿们躲在窗后自己挑选中意之人。
时人称为“选婿窗”。
①晚唐宰相郑畋的女儿经常吟咏青年诗人罗隐的诗,眉宇之间充盈着爱慕之意。
郑畋就专门邀罗隐来家中做客,让女儿躲在堂后偷偷观看。
因为罗隐长相既丑、身材又短,郑小姐大失所望,从此闭口不言罗隐之诗。
②民间年轻女子也有决定自己婚嫁的权利。
张镐是中唐名相,年轻未发达时曾在酒家邂逅一年轻貌美的女子,心生爱慕,邀其一同饮酒,那女子欣然答应。
分别之后,张镐思之不已,第二日天未亮又跑到酒家去,结果那个美貌女子“已在酒家矣”。
面对张镐的爱意表达,那个姑娘大大方方地回答道:“君非常人,愿有所托。
能终身,即所愿也。
”③两个人遂结成夫妻。
类似的故事在唐代小说中多有所见,这些故事虽然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但都有着比较真实的现实基础。
在离婚问题上,唐代女性的意愿也会得到尊重。
贞观年间,有个叫夏侯碎金的妇女,因为父亲双目失明,生活无法自理,又没有其他亲属照顾,便请求与丈夫刘寂离婚,回家伺候父亲,刘寂同意了妻子的要求。
④中唐时期青年书生杨志坚,喜读圣贤书却不事生产经营,故而家境极贫,他的妻子王氏不甘清苦,坚决要求离婚。
唐代的家庭生活与婚姻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从唐代家庭生活的特点和唐代婚姻制度的演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唐代家庭生活的特点1. 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唐代的家庭结构一般是多代同堂的。
在唐代,人们尊重首领式的家庭结构,即以长辈为首,子孙众多。
家族内几乎所有亲戚都住在一起,共同生活。
这样的家庭结构有利于维系家族纽带,传承家族文化和财富。
2. 家族崇尚男性血脉在唐代的家庭中,男性血脉被极其重视。
家族的延续和繁荣往往依赖于男性后代的出生。
男性担任家族的负责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权力。
3.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尽管唐代家庭中男性地位较高,但女性在家庭中也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女性有权管理家庭日常事务,照顾家人的生活和起居。
有些女性甚至在商业和政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贡献。
二、唐代婚姻制度的演变1. 婚姻的选择和安排在唐代,婚姻的选择和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
一般情况下,父母或长辈会为子女选择合适的配偶,但也有一部分人可以自由选择伴侣。
随着时代的变迁,封建礼教逐渐淡化,个人的选择权逐渐增加。
2. 婚姻的仪式和习俗唐代的婚姻仪式和习俗非常繁琐。
婚礼通常要进行多个环节,包括定亲、过堂、纳吉、聘媒等。
婚礼期间,亲友们会进行各种祝福和庆祝活动,其中包括舞蹈、音乐、宴会等。
3. 妻妾的地位和家庭责任在唐代,妻妾的地位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的责任和地位。
妻子在家庭中具有管理家务、照顾子女和供养老人的责任。
妾室则负责辅助妻子,满足丈夫的生活需求。
4. 婚姻离散与婚姻制度改革唐代后期,婚姻离散现象逐渐增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改变,人们逐渐开始思考婚姻的自由和平等。
唐玄宗时期,通过颁布《新妇父法》等法令,婚姻制度得到了一定的改革。
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离婚和再婚也更加容易。
总结起来,唐代的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在当时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演变。
多代同堂的家庭结构、男性血脉的崇尚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都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唐代女子地位提高,进入红妆时代,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唐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朝代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之下,唐朝的女子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她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事业方面都是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地位也非常重要的体现了出来。
小编觉得无论在哪一个方面,她们的才能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而且她们占据了主体地位,所以在那个时代被称为红妆时代。
在唐朝的时候这几点非常明确的体现出了女性的地位,第一个就是经常抛头露面。
一般古代的妇女不允许经常出门的,所以很多的人都被约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但是在唐朝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女性可以公开的参加许多社会活动。
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出外游乐、聚观,且也不限于城市,还可以远至郊外。
《开元天宝遗事·探春》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夜,各乘马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还有极富特色的一点就是唐代盛行女子体育运动,流行女子踢毽子、女子足球甚至还有女子马球,唐人还作了《内人踢球赋》来赞誉女子足球之兴盛。
第二点就是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
可以自由恋爱,拥有选择夫君的权力,如果自己不满意的话那么就可以不同意婚事,并且还可以自己挑选,拥有很多的选择条件。
《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
玄宗时期,宰相李林甫的女儿们快到了婚嫁的年龄,为了让女儿选择满意的人,在自己的书房开一个窗户,每次他和一些士子们交流的时候,都让女儿从那个窗户里选择,看中哪一个就告诉自己的父亲,所以后来的人就为这个窗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择婿窗。
第三点妇女重文习诗的风气也十分盛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文学家和优秀的作品。
女皇武则天就颇有文学造诣,《全唐文》收其文61篇,《全唐诗》收其诗46首。
中宗之上官昭容也是位才女,极善文辞,据说“每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数首并作,辞甚绮丽,时人咸咏之。
025史海钩沉由唐朝法律中的婚姻制度浅析唐朝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历时近三百年。
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居于当时世界顶尖地位,并对我国后世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法律代表《唐律疏议 户婚》中,对结成婚姻关系的前提,婚姻的确定,婚姻关系的解除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在唐朝,男女结为夫妻有几个前提条件:1)不可以同姓(诸同姓为婚者,徒两年);2)不可以同总(同宗共姓,皆不得爲婚);3)社会地位要相符(雜戶不得娶良人,奴不得娶良人女,不得娶逃亡婦女,監臨不得娶所監臨女)。
除了姓氏宗族不得近亲结婚的要求外,其他的要求主要讲究门当户对,男女间地位差异并没有很大。
唐朝男女建立婚姻关系,有一套完整的婚姻程序“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采纳,即男子选定女子,托媒人与女方家交涉。
问名,即女方父母表现出意向后,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
纳吉,为请先生计算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配。
纳征,即男方家下彩礼,意义相当于现代的订婚。
请期,即挑日子,婚礼的日子由男方家决定。
亲迎便为最后的正式婚礼,至此男女正式结为夫妻。
从这套婚姻程序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婚姻主动权,还是掌握在男方手中的。
无论是起初的选定女子,还是中期的订婚,直到最后婚期的确定,都是由男方做决定。
若男方不主动,女方只能被动等待。
关于毁约,男方毁约后彩礼不准追回,受财产损失。
而女方毁约会直接追究刑事责任。
唐代官府确立婚姻关系,不看事实婚姻,也不看迎亲是否礼成。
官府判断的依据是纳彩,即订婚这一步是否完成。
这让女子在婚姻中更加丧失了选择权和主动权。
即便是有情人情意相投,只要女方父母收下了第三人的彩礼,女方在法律意义上便成为了第三人的妻子。
那么女方有没有选择不嫁的权利呢?答案是有,但条件极为苛刻。
唐律中提到“婦人夫喪服除,誓心守志,唯祖父母、父母得奪而嫁之。
”丈夫去世后的妻子,除了父母和祖父母,其他人是不得逼迫她嫁人的。
这是唐代女性在婚姻建立过程中唯一受法律保护的选择权,且这份权利来源于对上一任丈夫的忠贞。
唐朝女性地位的变迁与权力的崛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
在唐朝,女性地位的变迁与其权力的崛起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角度和政治角度探讨唐朝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与之相伴的权力的崛起。
一、社会角度:妇女地位的改变1. 家庭地位的提升在唐朝,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巨大的提升。
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女性通常被视为嫁出去的工具,丧失了独立性和地位。
然而,随着唐朝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她们开始获得一定的教育机会,并被赋予管理家务和财产的权力。
2. 婚姻自主权的增强唐朝时期,婚姻自主权得到显著提升。
以前,女性的婚姻多由父母或其他家族长者决定,并以维护家族利益为首要考虑。
然而,随着唐朝社会的进步,女性逐渐获得了选择配偶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这使得她们能够更加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婚姻事宜。
3. 教育机会的扩大在唐朝,女性的教育机会大幅扩大。
以前,女性的教育通常被限制在家庭范围内,注重家务技能的培养。
然而,唐朝时期,一些优秀的女性得到了教育机会,包括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机会使得女性在知识和才华的方面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为她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角度:女性权力的崛起1. 后妃的权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皇后和贵妃权势最为显赫的时期之一。
一些聪明能干的女性成为了皇后或贵妃,她们通过干预政治事务以及在宫廷中的影响力,将女性权力发挥到了极致。
比如,武则天就是唐朝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的年代被视为唐朝盛世的巅峰。
2. 女性官员的兴起唐朝时期,女性在政府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一些有才华和能力的女性得到了在政府中任职的机会,成为了官员。
她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政治手腕,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种现象表明,唐朝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重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总结唐朝女性地位的变迁与权力的崛起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唐代女性的法律地位在唐代社会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既有母仪天下的皇后和王妃,也有参与政治决策的女官和才女。
然而,在法律上,女性的地位并不平等。
在唐代法律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法律地位。
在婚姻和家庭方面,女性没有独立的财产权,也没有继承权。
此外,女性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无法获得官职,这限制了她们的政治参与。
唐代女性法律地位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在初唐时期,由于战争和人口减少,女性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男尊女卑的观念逐渐加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法律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唐代女性法律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女性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在一些领域,她们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对待。
例如,女性在就业、教育和政治参与方面往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修改相关法律,确保女性在婚姻、财产和继承等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其次,推广平等观念,消除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
此外,鼓励女性参与政治和经济活动,提高她们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唐代女性法律地位是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女性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在法律上仍存在不平等现象。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往往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和法律因素的影响。
其中,离婚制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以唐代离婚制度为例,可以深入探讨古代女性地位的典范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处境。
在唐代,离婚制度有了较为明确法律规定。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离婚分为“出妻”和“休妻”两种方式。
出妻是指丈夫主动提出离婚,而休妻则是指妻子犯了严重的错误,如不孝顺父母、偷盗、淫乱等,被丈夫休弃。
在离婚程序上,夫妻双方需要书写离婚书,并由媒人传递,最后呈报官府批准。
在唐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高。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女性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唐代女性地位变革解析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在唐代社会中,女性拥有了从前没有的地位和权力,这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变革的一次重要事件。
本文将从女性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地位变化、教育和文化、女性之间的互动等方面来解析唐代女性地位的变革。
女性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地位变化在唐代,女性的地位比较突出的领域是婚姻和家庭。
唐代女子在婚姻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据此谈判条件,选择自己的伴侣。
但是,种姓制度仍然存在,高门阀家庭的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要高于平民的女子。
另外,在唐代,女性的财产权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例如在离婚时,女方可以得到一定的财产补偿。
在唐代封建社会中,妃嫔是女性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妃嫔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只有选中为妃嫔才能真正享受到封建社会提供的诸多权利。
但是,妃嫔们在宫廷中的女权意识也逐渐增强,可以对皇帝和贵族发号施令,甚至影响国家大政方针。
除了婚姻和宫廷之外,唐代女性在商业和文化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唐代兴起了许多女商人,她们自主经商,积累财富。
此外,唐代女性在诗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也有所创作和贡献,一些女作家和诗人成为当时的文化名人。
教育和文化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孩子也可以接受教育,学习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技能。
此外,在唐代,女子也可以进入道观、寺庙等地学习道家、佛家思想和信仰。
因此,唐代女性的教育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得她们更加有自信,具备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可以在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中与男性一起并驾齐驱。
女性之间的互动在封建社会中,女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很重要。
在唐代,女性之间的社交活动逐渐增多,她们可以通过交际活动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也可以更好地获取社会资源。
此外,在唐代,女性之间的同性恋也被一定程度上认可,形成了女性之间亲密关系的文化现象。
女同性恋者可以在只属于她们的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使得被视作异类的她们也能够更自由地生活。
总结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从《唐律》看唐代的婚姻制度_汉族“胡化论文导读::唐律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
针对中国古代婚姻条件立法的实际。
唐代是一个汉族胡化、民族融合的时代。
唐代婚姻制度开放性的表达。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
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冷淡,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
唐代婚姻制度的开放程度在中国历代婚姻制度中,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独树一帜,对以后近一千年的婚姻制度根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给予近代婚姻制度的变革以启示和借鉴。
一、唐代婚姻制度的形成背景婚姻法的教科书一般将婚姻的条件概括为结婚的条件、离婚的条件和禁止性条件,结婚的条件又会分为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条件在离婚法中也被人称为原因,无人在婚姻法理论上使用根底条件的称谓。
然而在中国古代婚姻法的规定中,结婚条件和离婚条件是密切相连的,另外,婚姻被赋予事宗庙的神圣使命,所以继后世必然是婚姻的当然要求,婚姻必须满足生育子孙的根底条件。
中国古代婚姻法为何要将无子去当作法定离婚条件,必须从事宗庙、继后世说起。
针对中国古代婚姻条件立法的实际,本文将结婚条件与离婚条件统一起来分析。
为了表述便利,本文引入根底条件的概念。
婚姻根底条件是指决定婚姻关系产生、存续和消灭的法定根本条件。
决定婚姻关系能否成立和存续的根底性条件在古代法中都有相对明确的规定。
中国古代社会以封建礼制为标准社会的主导,儒家思想和封建礼制成为法律的当然渊源,表现在婚姻家庭领域就是婚姻关系必须满足儒家伦理道德和礼制的根本要求。
这些要求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开展的强制性标准,对阶级社会的所有婚姻关系都予以调整汉族胡化,具有在法律层面上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古代婚姻的根底条件在不同历史朝代虽然存在有不同的规定,但是贯穿于古代社会始终的一些根本的制度性标准并无太大的变化,许多标准甚至沿用千年未曾有所更改,有些标准只是从法律层面上作了些许修补。
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婚姻地位探析2006年9月第43卷第5期西北师大(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Sep.2006V o1.43NO.5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婚姻地位探析陈丽,门王月然(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摘要]唐代上层社会妇女的婚姻生活仍然局限在择偶不自主,生育无节制的传统樊篱内,且忍受着一夫一妻多妾制给女性心灵带来的深刻痛苦,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开放,自由,而且由于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对心灵的禁锢,虽然政府对离婚和再嫁有了宽松规定,也并未有多少人身体力行.[关键词]唐代;上层妇女;婚姻[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6)05—0110—05唐代妇女,特别是上层社会的妇女,其婚姻仍承袭以家族为中心的传统婚姻观念,阶级和等级界限非常分明,强调父母之命和门当户对,情感必须服从家族的利益,个人自由意志的余地不大.这种浓厚的功利色彩为日后双方的婚姻生活投下了阴影.当然,在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唐代社会礼法观念相对淡漠,在妇女的离婚和改嫁问题上政策相对宽松,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不过实际情形是,女性改嫁,再婚者很少.笔者将上层社会妇女界定为后妃,公主,外命妇,官僚的妻女和一些旧日士族的妻女.选择唐代上层社会妇女作为研究群体,主要在于这方面史料收集较为集中,尽管她们的人数很少,但仍具有典型性,其言行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极大.在唐代社会中,婚姻关系中男尊女卑的倾向十分明显,并构成这一时期的主流,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男子广蓄妻妾是官方承认的合法行为.在唐代上至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多是蓄妾的.皇帝是妻妾众多的带头人,唐制规定,在"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瑗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九品以下数以千计.上行下效,唐代皇帝以下,亲王得娶孺人二人,媵十人;嗣王郡王及一品官员可娶媵十人;以下递减,五品官员还可娶媵三人. 连文人名士也以种种方式和借口广置媵妾,韩愈,白居易也不能免俗.2.丈夫和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整个家庭要以丈夫的意志为转移.3.在夫妻双方享受的权利上,丈夫的地位优于妻子.夫妻法律地位悬殊,如夫背妻逃亡,不受处分,而且其妻需在三年之后方能改嫁.若是妻背夫逃亡,就构成犯法. "妻妾擅去者,徒二年".在诉讼行为上,夫妻相为容隐,特别规定妻子不能告发丈夫,若告发丈夫,如同告发期亲尊长一样,"虽得实,徒二年",若属诬告,还要"加所诬罪三等".04.婚姻关系中,宗法等级观念很强.一家之长拥有绝对的权威性.妻媵妾地位也不平等,"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妾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妻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而在皇帝家族的婚姻关系中,与皇室女子缔结婚姻只能称"尚"公主,"尚"含有以卑事尊之意,封建等级观念更加突显.然而,上述这一切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一尽管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唐代毕竟是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另一个方面的存在,即唐代妇女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与前代和后代有许多的不同之处.1.妻子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主动提出离婚,这些条件是:丈夫操行不良,如书生崔涯因对妻雍氏之父不敬,致妻父追令离异;丈夫患有恶疾,如左兵卫萧敏因"心疾乖忤",其妻与其离异;0丈夫家中生活极为贫困,不能共同生活,如秀才杨志坚嗜学而家贫,其妻杨氏到官府请求改嫁;因男方坐罪而要求离婚的,如李德武妻裴氏结婚一年,德武坐罪岭表,妻父户部尚书裴矩,"奏请德武离婚",帝许之.0而这种行为在当时为法律所认可.2.母亲对于子女婚姻的决定权虽比不上父亲,但却远远超过儿子.武则天时,李迥秀之妻因无意中训斥媵婢,引起李母不满而被赶出家门.曲丽卿初嫁刘纾,"纾为贵公子,无所爱惜.追于太夫人之命,不得已礼娶他室."03.如果女方家庭有权有势,其在婚姻中的地位就会较高.公主一族傲视驸马便是最好的例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生产力活跃,社会物质生产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社会精神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融合的不断扩大和外来民族道德风尚的传播渗[收稿日期]2006—01—15[第一作者简介]陈丽(1963一),女,广西横县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110透促进了唐代婚姻道德观念的转变,儒教的式微和士族门阀势力的消融,也削弱了婚姻道德观念更新方面的礼教束缚,而唐代法律的某些调节活动也为这一时期婚姻道德观念变革提供了社会保障.这一切,使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同样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一)妇女婚姻中的两种典型由于唐代上层社会婚姻的缔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济,政治,甚至社会地位的考虑,个人情感不被重视,门第,等级以及年龄在夫妻双方的婚姻生活中形成了一道道阻隔,双方情感沟通出现障碍.而许多女性被迫接受这种表1现实,压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去完成社会赋予自己的传宗接代,照顾家庭,抚育子女的重任.对于那些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人生活幸福的女性来说,一种方式是通过婚姻家庭以外的男女私情来实现的;另一种方式是努力保持对婚姻的独占性,从而维护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因此,在唐代上层社会妇女中,上至后妃公主,下至勋吏妻子,"自荐枕席",婚外私通之事常有发生.而妒妇现象也屡见不鲜.关于唐代上层社会妇女私通行为的记载,从下表中可略知一二.编号姓氏婚姻对象私通对象资料来源1张婕妤李渊李建成,李元吉《旧唐书》卷64《隐太子建成传》2尹德妃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同上3韦氏李显武三思,杨均,马秦客《旧唐书》卷52《中宗韦庶人传》4上官婉容李显武三思同上5合浦公主房遗爱辩机,智勖,惠弘,李晃《新唐书》卷83《合浦公主传》6安乐公主武崇训武延秀《新唐书》卷83《安乐公主传》7郜国公主萧升李万,萧鼎,韦恽,李异《新唐书》卷83《郜国公主传》8襄阳公主张克礼薛枢,薛浑,李元本《新唐书》卷83《襄阳公主传》9虞氏(继室)许敬宗许昂(许敬宗子)《旧唐书》卷82《许敬宗传》1O李氏张亮张慎几(李氏收为养子)《旧唐书》卷69《张亮传》11永嘉公主窦奉节杨豫之《旧唐书》卷62《杨恭仁传》除以上两《唐书》所记载之外,其他唐人笔记,文集中也有一些这方面的记载,元稹《莺莺传》中的莺莺,《太平广记》卷306《达奚盈盈传》中的达奚盈盈等亦与他人偷情.这些材料说明,在唐代上层社会中,由于婚姻的功利性太强,这就促使一些女性(尽管她们只占全体女性中很小一部分)只有通过偷情和私通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虽然这种行为为礼教人士所不齿,但也没有达到人人口诛笔伐的程度,女性追求情爱在唐代前期还是较自由的.只是到了唐朝后期,随着儒教的再度提倡,士族势力在政治上有所抬头,人们对女性的压制有所强化,强调"女人之德,雅合慎修,严奉舅姑,夙夜勤事,此妇人之节也."即使皇族女性也不得例外,"夫妇之际,教化之端……起自今以后,先降嫁公主,县主有儿女者,并不得再请从人.如无儿者,即任陈奏,宜委宗正等准此处分."@"门第"和"礼法"观念的束缚进一步加强.与那些借助婚外恋情来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女性不同,另一些女性则通过激烈的言辞和过激的行动努力扞卫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权益.由于她们的言行同样违背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也不为社会所容,而被称为"妒妇".史书中有关唐代妒妇的记载较多,以至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大历以前,士大夫之妻多妒悍者."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武则天和中宗皇后韦氏,使得皇帝在她们面前亦不敢有异议.唐人笔记小说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就更多了,《隋唐嘉话》卷中载宰相房玄龄夫人(也有记载说是管国公任瑰之妻)"宁妒而死",也决不在丈夫纳妾问题上妥协,即使在皇帝面前也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正妻虐待婢妾之事也比比皆是,如房孺复妻崔氏对新买婢女,宜城公主对驸马的外宠等等.尽管这些唐人的笔记小说不可尽信,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唐代妒妇现象之所以如此突出,主要是源于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女性在婚姻的选择上必须服从家族的利益,而不能有个人的好恶,女性丧失了婚姻的自主权.成婚之后,家庭和社会要求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要从一而终,自己稍有不是就有可能被赶出家门.但她的丈夫则可以一娶再娶,使她失去了对婚姻的独占性,这"自然激发起人类在两性关系中'妒'的本能极大膨胀,因此必然产生出夫妻之间,妻妾之间尖锐的矛盾和冲突."0这使得一些不愿逆来顺受的女性,凭着自己的一点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政治上的,也可能是经济上的,或是社会地位上的)愤而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婚姻地位和家庭幸福.尽管她们在维护自身权利的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有些偏激,甚至还严重地伤害了另一些女性,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无法,也不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她们只能以这种并不理智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即使这样她们也必须拿出相当的勇气和决心,这既是她们的可贵之处;又是她们的可悲之处.(二)妇女的离婚自古以来,合法成亲的夫妇双方是可以因某些因素而离异的.但自儒家思想传播并达到独尊地位后,片面要求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的贞洁观念使女性离婚和再嫁成为难事.隋文帝曾下诏:"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0然而在唐代,这种情况又略有改观,法律上为离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女性离婚也不再受到世人的非难.唐律中规定夫妻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111一为协议离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0在离婚问题上给予女方一定的自由,尽管这仍不是完全的自由, 但在前代是罕见的.二为仲裁离婚.唐代法律依据《礼记》,规定有七条出妻理由,即"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浃,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血百忌,七恶疾' ……三不去者,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若犯恶疾及奸者,不用此律',谓恶疾及奸,虽有三不去,亦在出限."0只要妻子触犯了"七出"中的任何一条,男方均可强制离婚.唐律在保护女性的基本权益上也有三不去的规定,但同时又说明犯恶疾和奸, 即使属三不去之列,也必须出妻.这是丈夫用协议的方式离弃妻子,离婚权掌握在男方手中.三是强制离婚.《唐律表2户婚》"妻无七出而出之"条疏议日:"义绝,谓'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杀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及殴詈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夫之缌麻以上亲,若妻母奸及欲害夫者,虽会赦,皆为义绝.'妻虽未入门,亦从此令."@"义绝"是指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非罪,奸非罪和谋害罪.因发生了一定的危害事实,夫妻情分已尽, 经官府认定为犯有"义绝"之罪,便以法律的名义强制夫妻离婚.唐代上层社会女性因各种原因而离异的情况,我们通过下表可略知一二.编号妻之姓氏夫之姓名离婚理由资料来源l郑氏魏升夫死《大唐新语》卷32夏侯碎金刘寂父疾失明需照顾《旧唐书》卷193《列女传》3吕氏萧敏敏有心疾《旧唐书》卷18《武宗纪》4慎氏严灌夫无子《云溪友议》卷i5曲丽卿刘纾无所爱惜《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606王氏唐德宗被出《宾客嘉话录》《唐代丛书》第9帙7南平公主王敬直王敬直累斥岭南《新唐书》卷83《南平公主传》8新城公主长孙诠长孙诠获罪同上书卷83《新城公主传》9崔氏房孺复崔氏犯罪-《旧唐书》卷1ii《房绾传》i0王氏源休因小忿《旧唐书》卷127《源休传》ll王氏李元素王氏无子,元素贵《旧唐书》卷132《李澄传》l2卢氏张绍嬖惑女奴,蔑侮妻室《全唐文》卷682l3尔朱氏李德武前妻守节《旧唐书》卷193《列女传》i4李氏令狐建恶其妻同上书卷124《令狐彰传》l5韦氏唐顺宗韦氏母与人私通,又厌祷,韦氏被出同上书卷125《萧复传》l6薛国公主王守一王守一被诛《新唐书》卷83《薛国公主传》l7韩氏李汉李汉性耿直,屡遭贬《全唐文纪事》卷36(注:拳表只取离异夫妻双方姓氏及离异理由明确者,一方姓氏不明者不录.未离戍者不录.下层女性不做收录对象.)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法律对夫妻双方离婚条件有了较明确的规定,而在上层社会妇女中,真正实践者并不多,以公主一族为例:在已嫁的130位公主中,离婚者仅占3例,是已婚公主的2.3.而在《唐代墓志汇编》中,仅有l例.离婚率是很低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唐代虽然在法律上给予妇女一定的保护和一定的自由决定权,但这一切仍必须以宗法家族和丈夫的意志来决定,即使是协议离婚,妻子提出离婚,也需要丈夫的同意(这其中自然有自愿和被迫之分),女性主动离婚并不容易.至于女性被迫离婚则更是情非得已,如无子被出便是最为无奈.三不去的规定,虽说可以保护女方的基本权益,一旦男方执意出之,而女方又无力诉讼,女方仍难逃脱被弃的命运.另外,离婚在当时也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不是迫不得已,女方决不会主动离婚."意重莫若妾,生离不如死.誓将死同穴,其奈生无子.商陵迫礼教,妇女不能止."0"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0唐人的许多诗句确实反映了她们的心ll2声.(三)妇女的再嫁妇女再嫁又分离异后再嫁和寡居后再嫁.对于妇女的再嫁问题,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礼记》所主张的"信,妇德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另一种也是唐代以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观点,即"虽不如不嫁,圣人许之."并不把再嫁看成失礼之事.而唐代在太宗时为了增加户口曾鼓励鳏寡者再婚,但对于"鳏夫六十,寡妇五十,妇人有子若守节者勿强."0是在尊重个人意愿和礼教约束的前提下鼓励再嫁.即使唐代帝王立后册妃,也不嫌弃已婚之女.如太宗纳亡弟元吉妻为妃;高宗立太宗才人武则天为后;玄宗纳子寿王妃为己妃.只是到了唐宣宗时, 朝廷又下诏令"起今日以后,先降嫁公主县主,如有儿女者,并不得再请从人."0对公主县主的再嫁有了较为严格的限制.一般妇女只要服完三年夫丧,便可改嫁.正是由于唐代从法律到社会舆论对妇女再嫁都持较宽松的态度,因此,唐代妇女改嫁的现象比较普遍,上层社会的女性亦是如此.我们先看看唐代公主的再嫁情况.表3公主关系初嫁丈夫再嫁丈夫三嫁丈夫1.高密公主高祖女长孙孝政段纶2.长广公主同上赵慈景杨师道3.房陵公主同上窦奉节贺兰僧伽4.安定公主同上温挺郑敬玄5.襄城公主太宗女萧锐姜简6.南平公主同上王敬直刘玄意7.遂安公主同上窦逵王大礼8.晋安公主同上韦思安杨仁辂9.城阳公主同上杜荷薛瑾1O.新城公主同上长孙诠韦正矩11.太平公主高宗女薛绍武攸暨12.安定公主中宗女王同皎韦濯崔铣13.长宁公主同上杨慎交苏彦伯14.安乐公主同上武崇训武延秀15.薛国公主睿宗女王守一裴巽16.息国公主同上薛儆郑孝义17.常山公主玄宗女薛谭窦泽18.卫国公主同上豆卢建杨说19.真阳公主同上源清苏震2O.宋国公主同上温西华杨徽21.齐国公主同上张洎裴颍杨敷22.咸宜公主同上杨洄崔嵩23.广宁公主同上程昌胤苏克贞24.万春公主同上杨Jj出杨镝25.新平公主同上裴玲姜庆初26.萧国公主肃宗女郑巽薛康衡荚武威日J汁(纥)27.郜国公主同上裴徽萧升(注:本表引自牛志平《唐代婚丧》中《肃宗以前公主再嫁,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主中二嫁者27人次,三嫁者3人次,再嫁者共3O人次,占全部已婚公主(共13O人)的23,比例较高.这些再嫁公主中唐前后差距很大,中唐以前,二嫁者25人次,三嫁者2人次,占再嫁者的9O,中唐以后,二嫁者2人次,三嫁者1人次,占再嫁者的1O.宪宗以后则没有公主再嫁的记录了.这一方面说明唐朝前期一些公主凭借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在符合上层三嫁一览表》,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社会婚姻法则的基础上可以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社会并不贱视再嫁之人.而到了宣宗颁令限制有儿女的公主再嫁之后,妇女守节的观念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但从整体来看,公主改嫁者固然不少,而不再嫁者明显多于改嫁者,这也说明大多数公主仍然是很注意节制自己,重视贞操的.至于其他上层社会女性的再嫁情况,仅据管窥,列表如下:表4编号姓氏改嫁次数改嫁原因资料来源1郑氏1夫死,翁下狱,其父请绝婚而嫁其女《新唐书》卷128《齐浣传》2王氏1原为段简妻,来俊臣矫诏强娶之同上书卷209《来俊臣传》3郑氏1夫亡改嫁《旧唐书》卷96《宋璩传》4王氏1被出,改嫁《宾客嘉话录》(《唐代丛书》第9帙)5许氏1夫亡改嫁《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066郭氏1夫亡改嫁同上书天宝1837曲丽卿1夫"无所爱惜",改嫁同上书大中1608李氏1夫亡改嫁《旧唐书》卷118《王缙传》9韩氏1离异改嫁《全唐文纪事》卷36(注:本表只选择有确切姓氏者)113尽管唐代在法律上对皇室公主县主之外的妇女改嫁问题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除限定必须服满3年夫丧,或听命于祖父母和父母的安排外,对守节或改嫁仍尊重女性个人意愿.在改嫁观念上,往往认为守节是理想,但也不反对再嫁,这显示了唐代社会在再嫁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是理性的和具有一定弹性的.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上层社会妇女当中,改嫁女性不乏其人,这使得一些女性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婚姻道路,而较少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但从上层女性改嫁与不改嫁的比例来看,后者还是占压倒性多数.这一方面是由于寡妇守节可以养老抚孤,使一个家庭不致因为男子的死亡而濒于破产, 从社会安定的角度看是有利的,因此,寡妇守节被赋予了与忠孝同等的道德意义,而得到了统治者的奖励.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封建礼教,贞洁观念在社会上已经根深蒂固,女性无法认识自身受奴役,受压迫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使她们无法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无法实现女性人格的自由.综上所述,唐代上层社会女性的婚姻由于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门第,等级在女性的婚姻中形成了一道道障碍, 特别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使其婚姻质量难如人意,大多数女性逆来顺受,不做任何反抗,但也有一些大胆女性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她们或是通过婚外恋来弥补自己感情上的空虚,或是以"妒"的形式来维护自己婚姻的独占性.在离婚问题上,尽管唐代从法律上规定了三种方式,甚至还提出了"夫妻不相安谐"便可以离婚,但唐代在离婚问题上始终是以家族和男性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使女方提出离婚,也要经过男方同意(这其中自然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因此,在唐代上层社会妇女中因各种原因离婚的人确有人在,但离婚率并不高.在妇女的再嫁问题上,唐代采取了较前代和后代宽松的态度,在不违反法令和父母长辈之命的前提下,守节和再嫁多尊重女性自己的选择,这给了唐代女性较大的自由选择婚姻道路的余地.但除了唐代公主们饱暖思淫欲使再婚率较高外, 其他上层社会女性的再婚率仍然很低.这说明唐代女性仍然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自觉地站出来为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维护自己在婚姻中的合法权益,与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做斗争.这是时代的悲剧.[注释]①《旧唐书》卷51《后妃传》.②《唐律疏议》卷12《户婚》.③《唐律疏议》卷12《户婚》.④《云溪友议》卷5《辞雍氏》.⑤《旧唐书》卷18《武宗纪》.⑥《云溪友议》卷1《颜鲁公》.⑦《旧唐书》卷193《列女传》.⑧《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60《唐故留守李大使夫人曲氏墓志铭》.⑨《全唐文》卷80《万寿公主出降诏》.⑩《唐会要》卷6《大中五年四月》.⑩高世瑜《唐代妇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7 页.⑩《隋书》卷1《高祖纪》.⑩《唐律疏议》卷14《户婚》.⑩《唐律疏议》卷14《户婚》.⑩《唐律疏议》卷14《户婚》..⑩自居易《和微之听妻别鹤操》.⑩杜甫《佳人》.⑩《新唐书》卷6《太宗纪》.⑩《唐会要》卷6《大中五年四月》.OnUpperClassWomen'SMarriageStatuesinTangDynastyCHENLi.MENYue—ran(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050091,PR C)[Abstract]ThelifeofupperclasswomeninTangDynastyhadthetypicalcharacteristics.Their marriage behaviorandattitudegreatlyinfluencedwomenfromotherclasses.Asfarastheirmarriageisc oncerned, theirlifeisconfinedtothesituationthattheydidnothaverighttochosetheirmarriage,therewas nobirthcontrolforthem.,andtheyhadtobeartheirhusbandswithmanywives.Althoughthegovernmentmade someregulationsondivorceandremarriage,yettherewerefewwomenpracticingthem. [Keywords]TangDynasty;upperclasswomen;marriage(责任编辑胡小鹏/校对古跃)114。
唐朝的女性地位变迁从封建妇女到自由之身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妇女地位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初期,女性被束缚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中,地位低下,权力受到严重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环境的变迁,唐代女性逐渐脱离家庭禁锢,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展露才华,取得了一定的自由。
本文将探讨唐朝女性地位的变迁,从封建妇女到自由之身。
一、封建妇女封建妇女是唐朝早期女性的主要代表。
在这一时期,社会风气保守,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被视为附庸和财产,丧失了自主性和人格尊严。
根据《律令》规定,女性不能继承家业,不能对外经商,只能在家庭和家族中充当传宗接代的工具。
此外,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普遍受到男性亲属的控制和限制。
二、女性地位逐渐提升随着唐朝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女性地位逐渐提升。
首先是经济领域的变革。
唐朝初期,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妇女逐渐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有了一定的财产基础。
此外,唐朝的商业繁荣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些富有的商家妇女在经商活动中积累了财富,独立于家族之外。
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唐朝女性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唐朝出现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女诗人,如著名的诗人李冶和薛涛等。
她们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唐代文学的瑰宝。
女性参与文化艺术的兴盛,为她们摆脱了束缚提供了平台。
三、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唐朝中晚期,女性地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社会风气逐渐开放。
公元692年,武则天登上皇位成为女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先河。
她不仅能够独立执政,而且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保障了妇女的权益。
武则天的这一行动给了唐朝女性更多的信心和勇气。
四、女性生活的改变唐朝女性地位的变迁也对她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逐渐摆脱家庭禁锢,开始自觉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她们参与到社会运动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一些富有的家庭会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培养她们的才华和能力。
女性也开始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声音。
唐朝的婚姻到底有多开放:宰相为女儿设“选婿窗”转载请注明来源唐代是我国历史中一个繁荣的时期,其开放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政治、民族政策以及外交等方面,也体现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
唐代初期门第观念虽重,唐中后期则更看重人的才华,所谓的'郎才女貌'择偶搭配就形成于唐代,并一直流传至今。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唐代的婚姻观。
01唐代相对包容开放的婚姻观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并非铁板一块,这使得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宽容特点。
唐代婚姻的包容与开放,首先体现在女孩有一定的选择权利。
在上层社会的家庭中,女孩子的意愿颇受重视。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宰相李林甫特别钟爱六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为了让她们得遇如意郎君,便在自家的厅事壁间开了一个横窗,外面饰以大红色的薄纱,平时让六个女儿在窗下玩耍。
一旦有贵族子弟前来拜谒,女儿们躲在窗后自己挑选中意之人。
时人称为“选婿窗”。
民间年轻女子也有决定自己婚嫁的权利。
张镐是中唐名相,年轻未发达时曾在酒家邂逅一年轻貌美的女子,心生爱慕,邀其一同饮酒,那女子欣然答应。
分别之后,张镐思之不已,第二日天未亮又跑到酒家去,结果那个美貌女子“已在酒家矣”。
面对张镐的爱意表达,那个姑娘大大方方地回答道:“君非常人,愿有所托。
能终身,即所愿也。
”两个人遂结成夫妻。
在离婚问题上,唐代女性的意愿也会得到尊重,而且离异女子再嫁也不会被认为失节。
唐代公主再嫁的就不在少数,普通妇女改嫁也属较常见之事。
在《秋胡》话本中,秋胡几年不归,秋胡的母亲就劝秋胡的妻子说:“不可长守空房,任从改嫁他人。
”婆婆竟主动劝自己的儿媳改嫁,此等事情只有在唐代才会发生。
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了大量古代文献,其中有12件《放妻书》,大多数写于唐代。
例如“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
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
唐朝女性的地位与权利尊贵与束缚的双重角色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饶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一个时期。
尽管唐代女性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尊贵,但她们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束缚和限制,这展示出唐朝女性地位与权利的双重角色。
一、女性地位的尊贵在唐朝时期,女性地位比起以前的时期有了显著的提升。
一方面,唐朝封建法律中对于妇女的法律地位作出了诸多保护和规定。
比如,唐律规定丈夫欺压妻子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这使得婚姻关系中的女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此外,唐朝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和鼓励女性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
许多贵族女性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她们能够学习诗词、音乐和书法等艺术形式,这些使她们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声望和地位。
二、女性地位的束缚尽管女性在唐朝有一定的地位尊贵,她们仍然面临着许多的束缚和限制。
首先是婚姻制度对女性的限制。
在唐代,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地位差距较大,妻子在家中的地位通常是相对低下的,她们需要依附于丈夫的社会地位来维持自身的地位。
不仅如此,女性在婚前不得自由选择对象,往往会被父母或男性长辈安排婚姻,这使得女性的自主权大幅受限。
此外,女性在唐朝社会中还受制于家族的约束,她们的行动和言论需要符合家族的利益和形象。
女性的义务是为家族延续香烟,生儿育女成为她们的首要责任。
尽管女性也能够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她们的主要社会角色仍然是为家族谋求利益和繁衍后代。
不仅如此,女性在唐代的服饰和言行举止上也受到了严格的规范。
女性的服装和发型需要符合社会的审美标准,她们被要求以淑女的形象示人,不得追求过分豪放或自由的态度。
她们的言行也需要符合礼仪和道德的标准,不能过于张扬或违背伦理。
综上所述,唐朝女性的地位与权利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相对较高,她们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尊贵。
然而,她们同时也面临着婚姻制度、家族约束以及服饰和言行上的限制等束缚。
目 录 Ⅰ.论文摘要 ------------------------------------------- 2 Ⅱ.正 文 -------------------------------------------- 3 唐代婚姻背景------------------------------------ 3 1.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3 2唐代妇女的婚姻生活----------------------------------5 3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7
3.1宫廷妇女参政-------------------------------------- 7
3.2 家庭事务决策 --------------------------------------------- 8 3.3婚姻自主-----------------------------------------9
Ⅲ.结束语 -------------------------------------------- 11 Ⅳ.参考文献 -------------------------------------------- 14 2
论文摘要 我所选定的例子是中国的唐代社会,这不仅仅是因为唐朝是中国乃至世界在封建时代中最为辉煌的时期,而且因为很奇怪的在唐代女性的地位是比较高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分析出哪些因素造就了当时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简单推测出决定女性地位的原因了。说唐代的妇女地位较高,这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比如从婚恋问题上来讲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就是让今天的人看来,也不能不发出感叹。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从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表现,再结合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妇女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婚姻状况、妇女、地位 3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地位极其低下。相对而言,唐代妇女是幸运的。她们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她们受到的封建束缚和压迫相对较少,改掉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拥有广泛的权利:参政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的决定权;家庭事务的管理权;自我意愿的决定权;婚姻的决定权(包括初婚决定权、离婚决定权、再婚决定权)。下面我就唐代的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谈谈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一、 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法律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强制力量,我国几千年来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秦朝,秦律已经有了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简单规定。到了唐朝,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法律也趋于完善,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疏》(简称唐律),它得古今之平,在中华法系中堪称最为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在结合礼教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将情礼法恰当结合,缔造了封建时代最为开明先进的婚姻法律制度。从对“七出”、“义绝”等前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继承,到“和离”制度的提出,对唐代的婚姻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对婚姻条件的详细规定,对离异、寡居妇女再婚的鼓励,对协议离婚的肯定,众多的优点集中于一部唐律之中,使得唐律作为一部诸法合体、以刑发为主的法典闪现出民法性的光辉。 首先,我们来考察唐代婚姻法律在婚姻成立条件方面的规定: 第一:对于婚龄的规定: 唐律中并无对婚龄的具体规定,但唐令中却有“诸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的条款,可见唐代的法定婚龄是男子十五,女子十三。 第二:婚姻成立,必须依照“婚礼”。 也称六礼。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托媒下聘,拜堂成亲。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共六个步骤。婚姻缔结一般有两个大的阶段,即定婚和成亲。“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币(下彩礼)属于定婚的程序,择日、亲迎属于成亲的程序。可见,定婚的程序有四套,是重点。民间纳采通常有九种,合欢、干漆等,都取吉祥的寓意。与纳采同时完成的是问名,即男方纳采时请媒 4
人问女方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女方复书,告以女方出生年月日以及女方生母的姓氏。男方将女方姓名生辰“加诸卜筮”,卜得吉兆则通知女方,是为纳吉。纳吉之后即为纳征,又称纳币,即男家以礼物送给女方,女方接受,则表示同意确立婚姻关系。许多结婚的新人双方都要互送礼物,表示吉祥如意。正是通过一些热闹的程式和仪节,使婚姻当事人的结合成为男女所在亲友及邻里皆知的事实。但是,与定婚相比,成亲的程序反而显得不重要。只要定婚下彩礼,即使没有亲迎,婚姻也已经被认定。在纳征之后,紧接着请期、亲迎、交拜天地,意味着婚姻关系缔结,一对新人已经结成合法夫妻。 第三:唐律有关婚姻的内容: (1)、维护一夫一妻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娶二妻或嫁二夫,就要判重婚罪。关于男子的重婚罪,唐律《户婚》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至于女子的重婚罪,唐律《户婚》又规定:“诸和娶人妻,及嫁之者,各徒二年,妾减二等,各离之”;“妻妾擅去者徒二年,因而改嫁者加二等”。加二等就是徒三年了,至于买卖婚,它是严禁的。唐律云:“略卖人„„为妻妾者,徒三年” (2)、为维护封建宗法礼制、亲属关系和伦理、等级尊卑,又对成婚的规定禁止如下: 同姓不婚。唐律:“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妾亦然。宗姓不婚。唐律:“诸尝为袒免亲之妻而嫁娶者,各杖一百;缌麻及舅甥妻,徒一年;小功以上,以奸论;妾各减二等;并离之。”尊卑不婚。唐律云:“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亦各以奸论。”他种不婚异父同母兄弟姊妹,皆禁相婚。奸逃不婚。唐律云:“诸娶逃亡妇女为妻妾,知情者与同罪,至死者减一等,离之;即无夫,会恩免罪者不离。” (3)、唐律《户婚》对离婚有三种规定: ①、协议离婚。即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 ②、促裁离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但同时,《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妇女“三不去”的定则,即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妻。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 ③、强制离婚。夫妻凡发现有“义绝”和“违律结婚”者必须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法律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对于“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也强制离婚。《唐律》对妻无“七出”和“义绝”之状,或虽钝“七出”而属“三 5
不去”者,不准其夫擅自提出离婚,否则处一年有期徒刑。这无疑对夫权是一个限制,对妇女的权益是一种保护。 其次,再分析唐代的婚俗: (1)“借吉”成婚,乃是穷人家女儿在父母亡故,家无“强亲之亲”的时候操办的出嫁礼仪。那些穷苦之家,特别是父母亡故、有室女待嫁者,无人为之操办婚事。于是借此名促成亲。居丧期间的婚礼必然十分简单,甚至不摆宴会,由此可以感觉到民间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婚礼必然十分简约。相反,由于婚礼的开支无法负担,势必有一些贫家女儿无法出嫁。 (2)唐代婚俗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也比较常见的现象即:所谓男到女家成婚问题。《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九《崔元综》条,记官至四品的崔元综58岁婚侍郎韦陟19岁的堂妹,“乃于履信坊韦家宅上成亲。”卷三百二十八《阎庚》条,阎庚与某村王家女儿的婚事,也是在女家成亲。总之,敦煌文书所谓“近代之人多不亲迎入室,即是遂就妇家成礼”,并非敦煌一地的地方风俗,而是唐代婚姻中的一般情形。 再次,分析礼法与现实婚姻的关系: 尽管《唐律疏议》对婚姻条件的详细规定是比较具体的。比如,良贱不婚,同姓不婚,长幼不婚,居父母丧期间不婚。这既是“礼”,也被形诸于“法”。但在唐朝人的婚姻实践中,并不完全遵行类似的礼法约束。 例如,长幼不婚的问题。唐朝贞观年间曾经发生了一起郑州人郑宣道娶堂姨为妻,虽然有人说不合适,官府还是判为合法成亲。即使唐高宗立法禁止,但是唐玄宗宠爱的妃嫔中颇有与他不同辈者,民间也有不同辈之间嫁娶结亲之事。 《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秀师言记》记载:“唐崔晤、李仁钧二人中外兄弟,崔年长于李。”后李仁钧娶崔之孤女为妻,并且说:“崔之孤女,实余之表侄女也。余视之,等于女弟矣,彼亦视余犹兄焉。„„余固崔兄之宿眷也。”遂定婚崔氏。这都是少女嫁给父执辈份的老男人,而且还是中外表亲。从崔李二人的话来看,似乎当时侄女嫁给叔叔辈的长辈是司空见惯的事。
二、唐代妇女的婚姻生活
(一) 自主婚事: 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首先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相对自由和对美满婚姻的大胆追求上。《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这条规定,从法律上为他们的自由择配开了绿灯。 《唐律疏议》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民间也有“无媒不得选”的说法,但实际上有不少青年男女不尊此种束缚,自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