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演化过程中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8
煤在热演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核磁共振波谱李岩;王云鹏;赵长毅;卢家烂【摘要】The characteristic of solid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3C NMR) was used for the study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kerogen extracted from the Yangxia coal of Jurassic in Kuqa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by different method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kerogen is composed of aliphatic structure,aromatic structure and oxygenated functional group,among which the aliphatic structure and oxygenated functional group are gradually separated out,while the aromatic structure occurs in condensation during the thermal evolution or simulation.The comparison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kerogen in three series shows that using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may result in different hydrocarbon contents under initial state and varied tendency of 13C NMR parameter to some extent.During thermal simulation,the aliphatic structure is in seperating out,the oxygenated functional group appears to be in cracking with temperature rising,due to low activation energy,followed by producing CO2 and H2O,among which the aromatic structure is not obviously changed in property and quantity.%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侏罗系阳霞组煤中的可溶有机质采用不同的抽提方法得到干酪根,并对干酪根在不同热模拟温度下的结构组成变化特征进行测定,得到核磁共振的相关数据。
热演化过程中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熊永强;张海祖;耿安松【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4(026)005【摘要】通过测定一个Ⅰ型干酪根在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残余率和残余部分的碳同位素组成,揭示其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有效气源岩的定量判识与评价提供同位素方面的依据.研究表明,在产甲烷早期(Ro<1.5%),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较明显,可达3.8‰;当Ro达到1.5%~2%时,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残余干酪根的δ13C略微呈现出逐渐贫13C的趋势,变化幅度约为2‰;当热演化程度较高(Ro>2%)时,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则变化不大,变化幅度小于0.8‰.【总页数】4页(P484-487)【作者】熊永强;张海祖;耿安松【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5【相关文献】1.干酪根化学降解产物的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J], 王涌泉;熊永强;王彦美2.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干酪根催化加氢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布与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J], 朱信旭; 王秋玲; 陈键; 于赤灵; 贾望鲁; 肖中尧; 彭平安3.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J], 郝芳;陈建渝;王启军4.湘川地区震旦-寒武系硅岩干酪根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J], 唐世荣;王东安;李任伟5.煤中干酪根在热演化中结构变化的红外光谱研究 [J], 李岩;王云鹏;赵长毅;卢家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摘要: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
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
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
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
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
因此,本文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
关键词: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
前言烃源岩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确定有效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的基础。
烃源岩评价涉及许多方面,虽然在不同勘探阶段以及不同的沉积盆地,评价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l)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如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2)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评价,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排烃强度等。
本人主要介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方面:1.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丰度是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
在其它条件相近的前提下,岩石中有机质的含量(丰度)越高,其生烃能力越高。
目前,衡量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所用的指标主要有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总烃和生烃势(或生烃潜量Pg,Pg=S1+S2)。
1.1有机质丰度指标1.1.1总有机碳(TOC,%)有机碳是指岩石中存在于有机质中的碳。
它不包括碳酸盐岩、石墨中的无机碳。
通常用占岩石重量的%来表示。
从原理上讲,岩石中有机质的量还应该包括H、O、N、S等所有存在于有机质中的元素的总量。
但要实测各种有机元素的含量之后求和,并不是一件轻松、经济的工作。
考虑到C元素一般占有机质的绝大部分,且含量相对稳定,故常用有机碳的含量来反映有机质的丰度。
油源对比方法简介油源对比方法简介000在过去进行油源对比时,由于仪器方面的限制,只能依靠油气的总体物理化学性质,如密度、粘度、凝固点等,这些参数获得较为简单,但它们容易受到外界次生因素的影响,以至于造成油源对比的错误。
近年来随着石油地球化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以及分析试验技术的不断改进,不仅能较科学的解释油气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而且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地球化学对比指标,是油源对比有了新的突破。
造成原油组成差异的原因十分复杂,那么在进行油油对比或油气族组群划分时,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地质与地球化学因素。
可以从原油的各种烃类和非烃中选择对比参数,原油中甾烷系列与萜烷系列化合物生物标志物的组成特征可以反映原油的有机质母源输入条件、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程度等,影响原油中三萜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为生源条件,并且生物标志物在原油中的分布是相对稳定的,轻度到中等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对其没有明显的影响,运移效应对大部分生物标志物参数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因此,生物标志物参数是划分对比原油族群的最理想的参数,可以根据其指纹特征的差异对原油进行族群划分对比。
根据地质背景和对比对象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轻烃、重烃、饱和烃、芳烃、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以及非烃和同位素的组成等参数来进行油源对比。
下面简要的介绍一下目前广泛应用的一些对比参数,这些参数有些适于油油对比,有些适于油源对比。
(1)轻烃组成对于凝析油或轻油(>50API)缺少C15+以上的烃类物质,那么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就比较苦难,那么利用轻烃对比参数可以很好的解决凝析油与烃源岩以及凝析油与稠油之间的对比。
由于这些轻烃化合物在样品采集,保存和测量时容易蒸发,使用这些参数进行油源对比时,必须给予充分注意,Nora等(2003)研究了这些轻烃化合物的不同蒸发率,为精确的应用这些轻烃参数提供了有效地方法。
①轻烃对比星图进行原油对比选择轻烃对比参数时必须满足以下两点,第一,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蚀变能力;第二来自相同的烃源岩的原油之间(同一族群不同组群原油之间),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干酪根及其演化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倒转分布的成因探讨及在塔里木油藏中的应用稳定碳同位素的异常分布按其赋存载体的不同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烃源岩可溶组分或原油各族组分(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质)之间的稳定碳同位素的倒转分布(第一类倒转),二是原油或可溶有机组分与母质干酪根之间稳定碳同位素的倒转分布(第二类倒转)。
第一类倒转的成因机制及地球化学意义已十分明了,本论文主要针对第二类倒转的成因机制问题展开研究。
将下花园地区新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及三塘湖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两类低热成熟度样品(RO≤0.8%)分别提取干酪根,干酪根粉末样品用于黄金管封闭体系加热而源岩粉末样品用于玻璃管封闭体系加热。
首次在实验室确证稳定碳同位素第二类倒转的存在;尽管生烃母质及热成熟度对干酪根、热解油及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与富集均有制约作用,但干酪根及热解油的碳同位素倒转仅在下马岭组灰质页岩的热模拟实验中观察到,这表明稳定碳同位素第二类倒转主要是受生烃母质控制的。
观察到C17-C18-Ph-Pr碳同位素大小序列对源岩具有继承效应,将此经验判别方法运用到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油藏的油源对比工作中去,发现绝大部分原油的C17-C18-Ph-Pr碳同位素序列与端元油TD2井(?)、TZ62井(S)与YM2(O)井原油的一致,有少部分油样的与之不尽相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当前的主流认识,即塔北及塔中地区绝大部分原油是来自TD2井(?)、TZ62井(S)与YM2(O)井代表的端元油的贡献,但又无法排除有其他端元存在的可能性。
对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南区展开系统的露头剖面研究工作,认识到塔东地区寒武系烃源岩δ13C非均质展布是由于寒武纪时期海平面下降引起浮游藻/底栖藻比率改变而导致的,并提出塔里木盆地部分原油富集13C很可能是上寒武统烃源岩局部排烃、聚集、成藏的结果。
将库鲁克塔格南北两区的多个剖面与TD2井钻井剖面地层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一个受DOC控制的动态分层的“三分海洋模型”,即寒武纪海洋可划分为浅水区解耦带、化变区耦合带(有机-无机碳跃变及耦合区带)及深水区解耦带。
干酪根组成结构及其热解生油特性的红外光谱研究王擎;许祥成;迟铭书;张宏喜;崔达;柏静儒【摘要】对五种不同地区油页岩中干酪根进行了固体KBr压片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并通过曲线分峰拟合建立了干酪根中脂肪烃区域结构参数的定量测定方法。
利用TG-FTIR联用分析技术对干酪根在20℃/min升温速率下热解挥发分析出组分在线定性分析,得到了脂肪烃结构参数随热裂解过程的反应特性及变化规律。
研究表明,油页岩中干酪根由脂肪烃结构、芳香烃结构和含氧等官能团三部分组成。
脂肪烃结构相对含量为18.5%~78.2%,并均以含长链亚甲基结构为主。
随着演化程度的加深,干酪根中脂肪烃含量逐渐减少,生油能力也不断降低。
干酪根热分解主要发生在350~520℃,520℃后热失重现象趋于平缓,在此温度下各样品残余半焦的质量分数为19.5%~52.2%。
在线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干酪根热裂解过程中先析出游离水,随后发生解聚和脱水反应,主要的烷基侧链不断脱落、环化及含氧基团逐渐断裂生成各种烷烃类、羧酸类、醇类和醛类等物质,直至形成更加稳定的类石墨态结构。
%Five oil shale keroge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were analyzed by KBr-FTIR spectra, and a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kerogen aliphatic hydrocarbon was established by peak-fitting analysis. Thermogravimetric ( TG)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 FT-IR) analysis was used to online analyze devolatilization com ponents of kerogen pyrolyzed at 20℃/min. The reactivity characteristic and variation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 with pyrolysis time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shale kerogen was composed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 aromatic hydrocarbon and oxygen functional groups.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tructure, mainly long chain methylene, reaches 18. 5% ~78. 2%. With increasing degree of kerogen evolution, the content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 and capacity of oil generation decrease. The decompositionof kerogen mainly occurs during 350~520℃. The thermal weightless ismild when above 520 ℃ at which mass fraction of the residual char is 19 . 5% ~52 . 2%. FT-IR analysis shows that free water releases out firstly during pyrolysis, subsequently depolymerization and dehydration reactions occur, and in which main side chains of alkane fall off and cyclization andoxygen-containing groups break into various of hydrocarbons, acids, alcohols, aldehydes, etc. until more stable graphite-like structure is formed.【期刊名称】《燃料化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9页(P1158-1166)【关键词】干酪根;红外光谱;脂肪烃;热解机理;化学结构【作者】王擎;许祥成;迟铭书;张宏喜;崔达;柏静儒【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油页岩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吉林132012;东北电力大学油页岩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吉林 132012;东北电力大学油页岩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吉林 132012;东北电力大学油页岩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吉林 132012;东北电力大学油页岩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吉林 132012;东北电力大学油页岩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吉林 132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油页岩作为一种世界上公认的、重要的未来石油补充能源,其开发与利用已倍受越来越多能源消耗国家的关注,其勘探、开采和干馏等工艺技术也得到深入研究[1~3]。
海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1、原油的化学性质:国外公认的碳酸盐岩生成的石油特征是:高硫(> 1.0 %), 低API度(20~30),Pr/Ph<1.0,Ph/nC18>1.0,偶碳优势CPI<1.0。
2、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①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呈单峰态,②广泛检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和C21~C45规则和不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
③规则甾烷以C29甾烷占优势,一般占40%~60④C31~C35升藿烷系列相对较发育,且明显受盐度控制。
⑤伽马蜡烷为常见的非藿烷骨架型五环三萜烷。
⑥三环萜烷含量较高陆相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1、原油的性质:原油普遍高含蜡,硫酸盐含量低,具有低钒/镍比(一般小于1)的特点2、原油的烃类族组成:原油的烃类族组成以烷烃为主,环烷烃次之,芳香烃较少,多属石蜡基原基。
3、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①饱和烃馏分:检测出C13~C20规则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并有丰富的甾烷、萜烷类化合物。
②芳烃馏分:陆相原油芳经馏分中含有丰富的芳构化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类型有:生标物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1.化合物的结构表明它曾经是或者可能是生物体的一种成分,存在于沉积物中,尤其是在原油、煤、岩石中能够检测到。
2.其母体化合物有较高的浓度,其主要结构特征在沉积和早期埋藏过程中具有化学稳定性3.分子结构有明显的特异性,即具有特殊的碳骨架影响沉积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控制因素①水体环境物理参数对沉积有机质丰度的控制作用:水体环境的物理参数是指沉积物和有机质沉积过程中沉积介质的动态和静态物理性质,包括水流速度、粘土矿物与有机质的絮凝作用、水体深度与浪基面的深度、沉积速度与沉降速度。
②水体环境的化学参数对沉积有机质丰度的控制作用:水体环境的化学参数包括氧化还原电位(Eh值)、酸碱度(PH值)、盐度和温度,对沉积有机质最重要的是氧化—还原条件,氧化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③水体环境的生物参数对沉积有机质丰度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有机质和沉积物来源;改变沉积环境;加速沉积过程;消耗、改造有机质。
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气研究罗胜元;王传尚;彭中勤【摘要】桂中坳陷石炭系发现多处油气苗及沥青,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储集条件.对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鹿寨组(C1l)烃源岩进行了研究,认为烃源岩主要为台前盆地相暗色炭质页岩,鹿寨组下部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含量为3.08%,干酪根类型为Ⅱ1型和Ⅱ2,来源于水生浮游生物和菌藻类母质,烃源岩最高热解峰温度460 ~560℃,处于高成熟阶段,现今以生成天然气为主.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为35.6%~75.2%,粘土矿物含量为3.1%~ 62.1%,页岩硅质来源中生物成因硅质具有较大贡献,鹿寨组底部富有机质页岩段发育的有机质微孔隙和纳米级—微米级微裂缝是页岩气富集的主要空间.桂中坳陷经历多期叠加构造改造,抬升剥蚀对页岩气保存有重要影响,断层和岩浆热液活动对页岩气保存也不利.断层影响相对较小、盖层厚度超过180m的桂中坳陷西北部地区是下石炭统页岩气勘探的有利方向.【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6(032)002【总页数】11页(P180-190)【关键词】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鹿寨组;烃源岩;页岩气【作者】罗胜元;王传尚;彭中勤【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5;P618.13Luo S Y,Wang C S,Peng Z Q.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2016,32(2):180-190. 桂中坳陷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与加里东褶皱带边缘地带,是江南古陆边缘海西期发育的次级沉积坳陷。
西以南丹—都安断裂与罗甸断坳相接,北邻江南隆起,东以龙胜—永福断裂与大瑶山隆起、桂林坳陷相联,面积约4.6×104km2。
干酪根碳同位素在成熟和风化过程中变化规律初探
苏艾国
【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年(卷),期】1999(0)2
【摘要】干酪根是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是油气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常认为,干酪根碳同位素是相当稳定的,主要与沉积有机质的化学组成或母质类型有关,受其他因素影响很小[1,2]。
因此,长期以来干酪根碳同位素一直被视为有机质类型判识的最可靠指标之一。
在油气勘探早期...
【总页数】6页(P11-16)
【关键词】干酪根碳同位素;热演化;风化
【作者】苏艾国
【作者单位】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5;P618.130.
【相关文献】
1.煤生烃过程中成熟度引起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J], 廖玉宏;耿安松;刘德汉;卢家
烂
2.热演化过程中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J], 熊永强;张海祖;耿安松
3.沉积过程中有机碳及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南海南部为例 [J], 李文宝;王汝建;万随
4.煤系有机质多阶段成气的分子碳同位素表征及其对高过成熟干酪根生气潜力评价的启示 [J], 孙永革;杨中威;Bernhard CRAMER
5.生物气形成过程中CH_4碳同位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J], 钱贻伯;连莉文;陈文正;戚厚发;关德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北次凹新生代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杨西燕【摘要】海北次凹新生代古近系阜宁组及泰州组二段发育厚度不等的暗色湖相泥岩.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研究了海北次凹新生代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阜二段和泰二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为较好-好烃源岩;阜一段为较好-较差烃源岩,阜三段为较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阜二段和泰二段优于阜一段和阜三段,阜二段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Ⅱ2型,泰二段为Ⅱ2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低,部分样品达到成熟阶段.泰二段、阜二段的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高盐度的半深湖-深湖环境,有机质母质与半咸水-咸水的藻类及高等植物相关.【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6(016)032【总页数】7页(P174-179,214)【关键词】烃源岩;地球化学;新生代;海北次凹【作者】杨西燕【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海安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东南部,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新近纪,由一系列小型箕状凹陷(断陷)组成[1]。
根据断裂和地层发育特征,可将海安凹陷进一步划分为孙家洼次凹、丰北次凹、富安次凹、新曹次凹、新街次凹、海北次凹、曲塘次凹和海中断隆带等8个次级构造单元(图1)[2,3]。
由于曲塘和富安次凹的资源量最高,因此以前的勘探主要以这两个次凹为主。
但2008年,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在海安凹陷的海北次凹戴南组和三垛组中发现了工业油流,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揭开了海安凹陷勘探开发的新篇章。
前人对海安凹陷的研究成果较少,多是关注沉积相和储层、构造特征[4—12],针对海北次凹的研究更少,仅有对该区沉积相的研究,而对该区的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的研究极少[13]。
笔者在分析海安凹陷海北次凹陆相烃源岩沉积特征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为手段,对海北次凹的烃源岩的特征、有机质丰度及类型、有机质热演化特征等作了系统研究,为该次凹的油气藏的勘探提供基本地质资料。
茂名油页岩中干酪根的热模拟地球化学演变及表征马骁轩;冉勇【摘要】将页岩样品在高压密封、加水、除氧的条件下放入马弗炉中,以程序升温方式进行烃源岩干酪根的人工熟化热模拟实验,并对原始样品与经过不同温度人工熟化热模拟实验处理的各个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有机岩石学测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固体13C CPMAS核磁共振分析、拉曼光谱分析、BET比表面积测定等一系列定性、定量的表征。
结果表明,随着热模拟实验处理温度的升高,干酪根的 H/C、O/C 摩尔比下降,镜质组反射率增加,反映芳香结构的红外谱图特征增加,13C 核磁共振谱图中芳香碳的比重增加,拉曼光谱所展现的分离度和结晶度增加, BET比表面积先减小后增大;这些现象均表明随着热模拟温度的升高,干酪根的成熟度和芳香度逐渐增加,完成了由低成熟度干酪根向高成熟度干酪根的演化。
%In this study, artificial maturation experiments on a kerogen of Maoming oil shale were carried out in a muffle furnace using temperature-programmed heating, high pressure, closed, hydrous and oxygen-free laboratory condition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original and pyrolyzed kerogen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such as elemental analysis, organic petrology analysis, solid state 13C cross-polarization and magic angle spinn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PMAS 13C NMR), Fourier transformed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Raman spectroscopy and BET specific surface area (BET-SS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heating temperature, the H/C and O/C atomic ratios of kerogens decrease, vitrinite reflectance values increase, aromatic characters in FT-IR increase,proportion of aromatic carbon in 13C NMR increases, separation and crystallinity of Raman spectra increas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decrease at first and increase subsequently. All of those indicate that the aromaticity and maturity of kerogen increase with heating temperature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kerogen from low maturity to high maturity.【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6页(P373-378)【关键词】干酪根;成熟度;13C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作者】马骁轩;冉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 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P5990 引言持久性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上的吸附和解吸控制着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 因此它们与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质之间的吸附解吸机制已经成为环境研究的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