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显微组份热解气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
- 格式:pdf
- 大小:198.26 KB
- 文档页数:8
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鉴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要想充分利用天然气,首先需要了解它的成因类型和鉴别方法。
本文将探讨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鉴别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天然气根据其形成方式可分为三类:生物气、热解气和无机气。
生物气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形成的,热解气是由高温高压下有机质分解形成的,无机气则是由无机物质化学反应形成的。
不同类型的天然气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特点。
生物气主要形成于沉积岩层,通常是处于厌氧环境下,由微生物对有机质进行发酵作用形成。
生物气的特点是组分简单,以甲烷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热解气主要形成于煤、石油等有机质中,在高温高压下,有机质分解形成天然气。
热解气的特点是组分复杂,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如乙烷、丙烷、丁烷等。
无机气则是由无机物质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下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
无机气的特点是组分不定,含有多种气体,如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气等。
天然气的鉴别方法天然气的鉴别主要通过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方法进行。
化学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天然气鉴别方法。
通过对比天然气和已知类型的天然气的化学成分,可以确定天然气的类型。
化学分析的优点是准确度高,缺点是样品处理过程复杂,需要大量的化学试剂。
光谱分析是一种快速天然气鉴别方法。
通过分析天然气在光谱上的吸收特征,可以确定天然气的类型。
光谱分析的优点是快速简便,缺点是需要使用昂贵的仪器设备。
电化学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天然气鉴别方法。
通过在特殊电解池中分析天然气的电化学性质,可以确定天然气的类型。
电化学分析的优点是精度高,缺点是样品处理过程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的电解质溶液。
本文介绍了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鉴别方法。
不同类型的天然气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特点,而天然气的鉴别则需要采用多种分析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鉴别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天然气这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综合实习报告样板百色盆地田东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In June 2014选题:百色盆地田东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指导老师:组长:成员:内容提要:百色盆地位于广西西南部的百色、田阳、田东等县辖区境内,属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可划分为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即田东凹陷、那百凸起、田阳凹陷、四塘凸起和百色凹陷,本次报告主要分析田东凹陷的油气藏形成条件,报告题目为《百色盆地田东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主要从1、田东凹陷的区域地质概况;2、油源条件分析;3、生储盖组合分析;4、圈闭有效性分;5、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分析等五个方面对田东凹陷逐步深入的认识与分析。
目录纲要:目录纲要: ................................................................................................................................................................... - 2 -1区域地质概况 ............................................................................................................................................................ - 3 -1.1地质概况 ............................................................................................................................................. - 3 -1.2地层发育 ............................................................................................................................................. - 3 -1.3构造背景 ............................................................................................................................................. - 5 -1.4构造演化 ............................................................................................................................................. - 5 -2油源条件分析 ............................................................................................................................................................ - 7 -2.1生油层、生油坳陷及其评价 ............................................................................................................. - 7 -2.2生油期的确定 ................................................................................................................................... - 14 -3生储盖组合分析 ...................................................................................................................................................... - 17 -3.1储层的分布及特征 ........................................................................................................................... - 17 -3.2油气运移输导网络分析 ................................................................................................................... - 19 -3.3生储盖组合评价 ............................................................................................................................... - 24 -4圈闭有效性分析 ...................................................................................................................................................... - 25 -4.1圈闭与盆地 ....................................................................................................................................... - 25 -4.2盆地演化阶段与圈闭形成 ............................................................................................................... - 26 -4.3油气分布与油气藏分布 ................................................................................................................... - 29 -4.4油气运聚规律与制约分析 ............................................................................................................... - 30 -5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评价 ...................................................................................................................................... - 30 -5.1成藏条件综述 ................................................................................................................................... - 30 -5.2油气分布规律及有利目标区预测 ................................................................................................... - 31 -参考文献: ................................................................................................................................................................. - 32 -1区域地质概况1.1地质概况百色盆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百色、田阳、田东等县辖区境内(图1-1),分布在东经106°34′~107°21′和北纬23°23′~23°47′之间。
油气地球化学知识框架(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油气地球化学第一章生物有机质组成与沉积模式第一节有机质的形成与全球碳循环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二、光合作用三、对地球上有机质有主要贡献的生物1、浮游植物(时间长、水体面积高、繁殖率高)2、细菌(时间长、分布广、适应性极强、繁殖快)3、高等植物(出现晚,分布在陆地保存难、可富集演化为煤层)4、浮游动物(食物消费者产率低、低等浮游动物数量较大)四、有机碳的循环1、有机圈2、有机碳的循环 (1)生物化学亚循环 (2)地球化学亚循环第二节生物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一、碳水化合物二、蛋白质和氨基酸(一)蛋白质(二)氨基酸(三)酶三、脂类1.脂肪酸2.腊3.萜类和甾类化合物4.甾族化合物四、木质素和丹宁五、色素第三节有机质沉积模式一、有机质沉积的控制因素1、生物控制因素:微生物降解、原始生产速率2、物理控制因素:有机质沉积速率、沉积环境、有机质的搬运作用二、缺氧环境的类型1、大型缺氧湖泊(1)深水是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2)缺氧湖泊的发育与纬度有关(四季变化明显的湖泊底水含氧量大,热带湖泊含氧量少)2、海相缺氧环境(1)缺氧封闭局限海盆(2)由上升流形成的缺氧沉积第二章沉积有机质组成及成岩演化第一节腐殖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1、腐殖质的概念:是指土壤、天然水和现代沉积物中不能水解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暗色有机质。
2、腐殖质的形成、提取及分类(1)形成有机质受细菌作用后剩余的木质素、氨基酸、脂肪酸、酚、纤维素等在微生物作用下缩合而成(在强还原环境下可以不形成腐殖质)(2)提取与分类富啡酸(FA)、胡敏酸(HA)、胡敏素(3)腐殖酸元素组成主要为C、H、O、S、N,其中C、O两项占90%以上3.腐殖酸的结构A富克斯结构模型 B费尔伯克结构模型 C特拉古诺夫结构模型 D库哈连科结构通式4.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1)胶体性和可溶性(2)明显的酸性(3)亲水性(4)热解性质5.腐殖质的演化第二节可溶有机质一、可溶有机质的定义凡是被中性有机溶剂从沉积岩(物)中溶解(抽取)出来的有机质称为可溶有机质,或可抽提有机质,也成为沥青。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倒转成因分析及地质应用贺聪;吉利明;苏奥;吴远东;张明震【摘要】为促进稳定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在天然气地质勘探中的应用,通过调研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地梳理和归纳了天然气烷烃组分稳定碳同位素序列倒转的成因及原理,包括有机成因气与无机成因气混合、细菌氧化降解作用、不同类型天然气(油型气和煤成气)混合、不同源或不同期天然气(如原生气与次生气)混合、高温及高压作用(气层气和水层气混合、硫酸盐热氧化还原反应、瑞利分馏作用)以及天然气运移扩散效应等.分析认为,碳同位素倒转现象在天然气地质勘探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判识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研究母质成熟度及天然气次生变化,反映气藏的地质特征(如成藏期次和沉积环境),以及判断天然气远景区等.【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6(023)004【总页数】6页(P14-19)【关键词】天然气烷烃组分;碳同位素序列倒转;成因分析;天然气地质勘探【作者】贺聪;吉利明;苏奥;吴远东;张明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河北涿州072750;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天然气通常是指以烃类气体为主、常伴有一定数量非烃的气态元素和化合物的混合气体[1]。
其中,烃类组分主要是烷烃,甲烷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乙烷、丙烷和丁烷等。
一般将天然气简单分为无机成因气和有机成因气,其中有机成因气又包括煤成气和油型气。
不同成因烷烃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值具有明显不同的序列特征,例如有机成因天然气中δ13C1<δ13C2<δ13C3<δ13C4,称之为正碳同位素序列,而无机成因气中通常δ13C1>δ13C2>δ13C3>δ13C4,称之为负碳同位素序列或碳同位素反序[2-3]。
受生烃母质控制的干酪根及其热解产物稳定碳同位素分布模式刘虎;廖泽文;戚明辉;张海祖;杜军艳;杨珊【摘要】There exists a stable carbon isotope reversal between crude oils and kerogens from the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of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To verify the inverse carbon isotopic pattern and prob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three shale samples with low thermal maturity were used for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wo of which were taken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Xiamaling Formation in Xiahuayuan region, North China (one from argil⁃laceous shale and the other from calcareous shale) and the third one was from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Santanghu Basin, Northwest China ( argillaceous shale ). A reversed carbon isotope distribution pattern between kerogen residue and its pyrolysates was observed for the Xiamaling calcareous shale, which was not found for the Xiamaling argillaceous shale or Lucaogou argillaceous shale. A stronger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was found for the pyrolysates from Xiamaling calcareous shale kerogen than those from argillaceous shale kerogens, and then accordingly a weaker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was determined for the pyrolyzed residues from Xiamaling calcareous shale kerogen. Combined with organic petrology and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he “Xiahuayuan algal relic” from Xiamaling calcareous shale was supposed to have a lowe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pacity than the mineral bituminous matrix from Xiamaling argillaceous shale and the laminated algae from Lucaogou argillaceous shale. Combined withbiomarker distribution features,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versed carbon isotope pattern, between kerogen residue and its pyrolysates, may be ascribed to the contribution of some special biomass (primarily constituted by n⁃alkanes) of early life, or the isoprenoid compounds were less preserved in the process of biomass sedimentation.%塔里木盆地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原油与其母质干酪根的稳定碳同位素存在倒转现象,为验证这种同位素倒转并探讨其可能原因,选取华北下花园地区的下马岭组灰质页岩和泥质页岩,以及新疆三塘湖盆地的芦草沟组泥质页岩样品开展热模拟实验。
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摘要: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
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
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
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
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
因此,本文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
关键词: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
前言烃源岩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确定有效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的基础。
烃源岩评价涉及许多方面,虽然在不同勘探阶段以及不同的沉积盆地,评价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l)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如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2)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评价,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排烃强度等。
本人主要介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方面:1.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丰度是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
在其它条件相近的前提下,岩石中有机质的含量(丰度)越高,其生烃能力越高。
目前,衡量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所用的指标主要有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总烃和生烃势(或生烃潜量Pg,Pg=S1+S2)。
1.1有机质丰度指标1.1.1总有机碳(TOC,%)有机碳是指岩石中存在于有机质中的碳。
它不包括碳酸盐岩、石墨中的无机碳。
通常用占岩石重量的%来表示。
从原理上讲,岩石中有机质的量还应该包括H、O、N、S等所有存在于有机质中的元素的总量。
但要实测各种有机元素的含量之后求和,并不是一件轻松、经济的工作。
考虑到C元素一般占有机质的绝大部分,且含量相对稳定,故常用有机碳的含量来反映有机质的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