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体育需求与体育供给同学们好!欢迎来到体育经济学课程,我是西南医科大学体育学院的王晓芳老师。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讲授体育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而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指引来实现的。
市场价格又是由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
因此,需求、供给及价格的决定理论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因此,我们先来了解需求、供给的概念。
1、一种商品的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对于需求概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1)它是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2)它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3)它是有支付意愿的需求。
(4)它是一定时间内的需求。
以上几个约束条件都是构成需求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而商品的需求数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
需求遵循以下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这里的“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是不变的(如图所示)。
由需求的概念我们可以衍生出体育需求的概念,体育需求是指体育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在一定市场的某一价格水平上原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体育产品量。
体育需求层次较高,是人们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产生的高层次社交、自尊及自我实现需求。
体育需求的目的是多样的,有身体健康、娱乐享受、社会交往、经济利益等。
体育需求是一种主、客观相统一的复杂需求,其产生既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消费特点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体育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体育产品本身的价格、体育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体育产品的价格、体育消费者的偏好、体育消费者的预期、体育消费者闲暇时间的长短等。
体育运动员的薪酬决定同学们好,我是西南医科大学的辜山老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运动员的薪酬及价值决定。
运动员作为体育劳动市场主体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体育市场运行的中轴,没有运动员也就不存在体育市场。
运动员的劳动方式是为观众提供富有观赏性的比赛或表演,劳动对象就是其本身。
对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大家肯定都存在许多刻板印象,强壮、荣誉、运动能力超强,通过下来对很多同学的调查发现,大家对运动员的第一印象却是高收入,我们在新闻上经常看见,某某某球星代言费高达几百万欧元,某某某球员转会费动辄上亿美元,让大家看得甚是眼红。
大家在羡慕运动员巨额收入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过运动员的劳动为何能产生如此高昂的经济价值?它是否存在一定的溢价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讨论一下运动员高额薪酬背面的“秘密”。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运动员的高额收入与运动员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率密不可分,一名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培养费用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在训练前期无法得到任何经济回报的同时还将面临较高的职业淘汰率。
据中国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数据统计,我国的田径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中,仅有2.2%的运动员能列入亚洲及以上优秀运动员行列,约有85%的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主动放弃或被动淘汰。
对运动员而言,在训练中被淘汰即是最难以承受的职业风险,现代竞技体育的残酷性迫使运动训练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发展,大多数职业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的时间都开始于少儿时期,繁重的训练任务使得运动员难以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自小就进入了竞技体育的熔炉里开始了残酷的体育竞争。
数十年如一日的高负荷、超极限的训练通常是平常人难以承受的,在职业生涯过后伴随的往往是终身难以治愈的运动伤病痛苦。
其次,运动员的职业周期通常非常短暂,几乎没有人能将职业体育作为其终身职业,运动员必须在有限且短暂的运动生涯巅峰期创造出足够多的经济价值,用以维持退役以后的生活生计。
总的来说,运动员高收入背景下所存在的是高风险、高淘汰率、训练艰苦、伤病缠身以及职业周期短暂等诸多风险。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的辜山老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主要的体育经济政策。
近些年来,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不得不说,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
为实现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我国出台和颁布了一系列行业政策法规对体育产业进行规范和引导,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我国体育产业开始起步,三十多年来,我们不断地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的坎坷之路,我国体育产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实现长足的发展。
如今我国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体育产业必然是亟须补齐的一块短板,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体育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能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20 世纪80 年代,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和《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结的建国以来体育工作基本经验后,提出要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在这个阶段,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但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意义,我国的体育经济政策还未真正发挥作用。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原国家体委召开了“中山会议”,进一步研究深化体育体制改革。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的颁布,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中的第三层次,这是我国首次正式提出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决定,这一规定进一步明晰了体育的产业属性,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体育开始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1993 年,随着《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和《体育彩票发行管理办法》的推出,体育作为第三产业正式迈入市场化阶段,其中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在此期间全国足球、篮球甲A 联赛正式更名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正式开启了我国体育职业化道路。
职业运动员保障同学们好,在前两节课中我们给大家介绍运动员的薪酬构成与流动转会,相信大家对职业运动员劳动的特殊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不得不说,站在竞技体育的金字塔顶端,享有成功光环和高额收入的职业运动员在整个职业体育劳动力系统仅仅只占到小部分,大多数成绩不够突出或在职业生涯中被迫退役的运动员却占到了大多数,他们离开竞技体育后该如何解决就业和生存问题?这节课就为大家讲述运动员的保障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2006 年3 月,北方的天气还未转暖,在吉林省长春市一家大众浴池内,一名搓澡工正熟练、卖力的给女浴客搓着背……然而谁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位看似普通却体型健硕的搓澡工居然是一位打破过世界举重纪录的冠军级运动员,她便是1988 年包揽3 枚举重金牌的运动员邹春兰,是什么让冠军运动员流落至如此境地呢?该事件的出现在国内体育界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1993 年,邹春兰因为伤病选择了退役,但由于没有生活的一技之长,也没有经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使她步入社会后的生活举步维艰。
据了解,吉林省体育局曾推荐其进入吉林省体工队食堂工作,后来又在领导的协调下安排至市业余体校担任女子举重队的教练员,但均没有工作多长时间便离开了。
为此,吉林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与邹春兰签订了一份退役协议书,一次性补偿邹春兰伤病及药费补贴约8 万余元。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资收入,2005 年,邹春兰和丈夫无奈之下只能来到长春的这家浴池内打工,两人住着不足5 平米的房间,长时间仅以米饭和白菜为食,而墙边依然挂着她耀眼的十余枚举重奖牌。
专业运动员的保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体育界高度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也是国家社会管理政策和制度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它既属于职业体育范畴也属于社会保障范畴。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是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特殊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经历优胜劣汰,面临着各种就业和生存风险,如果任由风险蔓延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到人们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从社会整体利益考虑,建立可信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面对市场经济风险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