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之民族观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1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考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p(1~2)(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P(2~3)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考点: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民族宣传月开展民族教育主持人:刘洪科授课人:孙秀芬时间:9月7日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全体职工地点:基建运修处会议室授课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学习时间:2019年9月12日学习内容: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学习地点:四年级一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号召学生争做爱国守法、勤奋好学、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人,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一)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我们将形成长效机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指导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家庭与学校要形成合力,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现在我宣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茁壮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请全体学生起立,奏《少先队队歌》。
(二)主持人就位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五观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五观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五观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观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五观。
2、难点理解五观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将五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五观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五观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4、实践活动法: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加深对五观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个人与国家、社会关系的思考,从而引出五观教育的主题。
(二)讲解五观的内容(20 分钟)1、国家观国家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热爱国家的表现和意义。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的重要性。
2、民族观民族的概念和特点。
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互助。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3、历史观历史的作用和价值。
正确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4、文化观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5、宗教观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我国的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的宗教观。
(三)案例分析(15 分钟)1、展示一些因错误的五观而导致不良后果的案例,如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否定历史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危害。
2、分享一些因树立正确的五观而取得成功和成就的案例,如爱国科学家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繁荣发展等,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四)小组讨论(15 分钟)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五观”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五)实践活动(10 分钟)1、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如制作一份关于五观的手抄报、写一篇关于如何树立正确五观的心得体会等。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队会三年级(3)班一.队会准备1.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2.中队长向辅导员报告人数二.出队旗三.唱队歌四、活动目的:1、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内涵。
2、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为搞好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五、队会内容:(一)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无论谈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人。
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突出“五观”教育是新世纪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深化、整合,也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和进一步贴近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更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五观之民族
观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五观之民族观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通过学习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维护化作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自觉把个人今天的成长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和睦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总是朝着相互依存、团结互助方向发展的.但是,由于受诸多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当中,有少部分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还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族观。
二、回顾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
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三、教师讲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学习了解有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特别是党中央对新疆的惠民政策。
讲解民族团结模范的故事。
大爱无疆爱心妈妈阿尼帕
五、教师小结:
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
作为学生要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就要以坚实的思想、正确的理论充实他们,并使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主题班会课教案: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主题班会之一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高度认同”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高度认同”的意义。
2.引导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高度认同”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2、难点:明确“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目标一、活动目的:1、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的内涵。
2、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为搞好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4、明确“为谁学为什么学怎样学”的学习目标二、班会内容:(一)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二)五个认同:1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2.要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五个认同主题班会教案阿尕尔森镇中学主题班会召开记录表时间主题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班级班主任八年级班杜玉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涵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具体内容教案一: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内容构成。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唯物史观。
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二:五个认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
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儿女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了新疆,共同为创造一体多元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共同维护了边疆稳固、国家统一、民具体内容教族团结,共同铸造了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共同凝聚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要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要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是多元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
要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案现。
要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在认同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 1981年,中共中央在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的通知中进一步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案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研究时间:2019年9月12日研究内容: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研究地点:四年级一班教学目标:1.通过研究,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号召学生争做爱国守法、勤奋好学、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人,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一)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XXX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
今天我们在这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研究我们将形成长效机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指导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家庭与学校要形成合力,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现在我宣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茁壮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请全体学生起立,奏《少先队队歌》。
(二)主持人就位主持人: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学习时间: 2019 年 9 月 12 日学习内容: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学习地点:四年级一班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为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号召学生争做爱国守法、勤奋好学、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人,争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公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教学过程:(一)班主任宣布主题班会开始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全国人民中培育和弘扬,特别要注重从少年儿童抓起。
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适应自身年龄和特点,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
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学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学习我们将形成长效机制,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指导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家庭与学校要形成合力,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好同学、好教师、好家长,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
现在我宣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伴我茁壮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请全体学生起立,奏《少先队队歌》。
(二)主持人就位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曾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 24 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
这是我党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与我国的发展紧紧相依的。
主持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五观、四个认同)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理解认识“五观”、“四个认同”,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学会感恩祖国。
二、教学内容“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个认同”,是马列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
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四个认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
“五观”内容规范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四个认同”教育是“五观”教育的升华和具体化,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新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是我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又一创举。
实践证明,“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新疆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推动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总结通过本节班会课,我们学到了祖国的一些文化知识,初步理解了“五观”和“四个认同”,以及更进一步了解了伟大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将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和平的幸福生活,我们将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感恩祖国。
和静县第八小学二年级1班2012年2月26日。
五观之民族观教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内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通过学习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民族团结的维护化作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自觉把个人今天的成长进步同祖国明
天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和睦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总是朝着相互依存、团结互助方向发展的.但是,由于受诸多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当中,有少
部分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还存在一些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族观。
二、回顾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
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三、教师讲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
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学习了解有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特别是党中央对新疆的惠民政策。
讲解民族团结模范的故事。
大爱无疆爱心妈妈阿尼帕
五、教师小结:
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
作为学生要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就要以坚实的思想、正确的理论充实他们,并使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