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丨田地街113号原伪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
- 格式:doc
- 大小:14.27 KB
- 文档页数:3
哈尔滨俄罗斯建筑哈尔滨,一个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城市,以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了大多数中国与俄罗斯的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这使得哈尔滨成为了中国境内保留最多俄式建筑的城市之一。
俄式建筑在哈尔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俄罗斯势力开始在该地区扩张。
随着俄罗斯人越来越多地涌入哈尔滨,不仅俄罗斯的商店和企业开始在这座城市开设,俄国贵族也开始在这座城市修建宏伟的住宅。
这些住宅通常拥有宽敞的庭院、精美的立面和华丽的装饰。
在哈尔滨,最具代表性的俄式建筑之一是“范特西瓦利亚”建筑群。
这个建筑群由十幢独特的建筑组成,每个建筑都带有浓厚的俄式风格。
其中一座最著名的是“范特西瓦利亚电影院”,它是亚洲最早的电影院之一。
这个建筑在内部拥有华丽的顶棚和彩色的壁画,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另一个以其俄式建筑而著名的地方是“索菲亚教堂”。
这座教堂建于1907年,是俄罗斯东正教的主教座堂。
其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东正教教堂的特色。
高大的尖顶和金色的十字架使其成为哈尔滨市区的地标之一。
除了这些著名的建筑外,哈尔滨的许多老街区也充满了俄式建筑的气息。
走在哈尔滨市内的老弄堂里,可以看到许多老式的砖瓦建筑,这些建筑保存完好并仍然居住着许多居民。
这些建筑通常具有高高的屋顶、花岗岩门廊和精美的浮雕,每一座建筑都讲述着一个独特的故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一些俄式建筑也受到了破坏和拆除的威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哈尔滨市内的许多旧建筑被拆除,为新建筑和现代化项目让路。
这引发了对保护和修复俄式建筑的讨论和行动。
近年来,哈尔滨政府和文化组织对这些历史建筑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并采取了措施保护和修复这些建筑。
保护哈尔滨的俄式建筑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多元文化的传承。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石头和木材的结合,更是历史和记忆的载体。
它们见证了当时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时期和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哈尔滨与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联系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魅力之一,而俄式建筑则是这种联系的具体体现。
哈尔滨中央大街调研报告一、中央大街的历史,包括中央大街形成及演变过程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繁盛、最有规划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弥敦道。
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货公司,便是有名的时装店及特色食肆。
由于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因此不论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样是川流不息。
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
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
现在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了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体的步行街。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宣染的多彩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之称走在中央大街上,映入人眼帘的比比皆是华美的欧式建筑。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
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一百多年来,不仅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中央大街曾被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最高奖”。
中央大街的历史滨的开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
中国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面孔。
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外国侨民,把随身携带的金钱和财产花到在这里建筑家园上。
他们在哈尔滨寻找到了失去的乐园,按照自己民族样式建起街道、商店、宅园,流亡者在异国他乡获得了生存环境使心灵得到慰藉。
中国大街,更是建筑师们展示才华的理想场地。
那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是名声远扬。
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均有出售。
中国大街兴起之后,两侧相继建起一条条辅街。
寻秘——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070)哈尔滨老银行盘点(二)由于篇幅所限为方便阅读,老银行的盘点分为四个篇章:(一)中资银行、(二)俄侨和犹太人银行、(三)欧美银行、(四)日资及伪满时期银行。
可以点击文中的链接,详细了解每家银行背后的故事。
在上一篇中我们了解了中资银行的兴衰,接下来再看看异彩纷呈的俄侨和犹太人银行。
(哈尔滨老银行一请点击链接,寻找中资银行的故事)寻秘——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069)哈尔滨老银行盘点(一)俄侨和犹太人银行首先说明的是俄侨和犹太人不是一个概念。
俄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犹太人,但是也有很多是其他种族的人群。
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大量涌入的白俄贵族、知识分子和军官中还有很多反犹的。
哈尔滨的犹太人中很大比例上是俄籍,但也有很多其他国籍甚至无国籍的。
俄侨和犹太人的这些银行,有些是俄侨或犹太人创办但是面向大众,服务目标并无特指;有的则指定了服务人群,比如专门为中东铁路职工、白俄或者犹太人服务的。
在这里就不做细分了。
这些银行多为中小银行,经营上各具特色。
哈尔滨第一、第二借款公司是由哈尔滨俄侨公会集资组建的股份制金融公司,受到华俄道胜银行的支持。
第一借款公司,1908年创立,行址在道里十二道街。
第二借款公司1910年创立,行址在道里中央大街。
1918年第一借款公司,转让给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改为该行的道里分行。
第二借款公司1921年改名为“远东借款银行”,于1933年关闭。
华俄道胜银行道里分行的旧址仍在西十二道街南侧的西十二道街42-46号,只是被牌匾遮挡不复旧貌了。
第一借款公司暨华俄道胜银行道里分行旧址为西十二道街42-46号1913年9月俄侨房产业主公会会员入股兴办房产主公会银行,其前身为“储蓄借贷会”。
主要业务是为哈尔滨不动产的俄侨办理储蓄存款和融通资金。
业务范围狭小,贷款户仅限于会员,会员又多是房产主和小商人。
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它的旧址曾和万国储蓄会同在一栋建筑中,就是现在的中央大街1号。
哈尔滨的欧式建筑哈尔滨有很多欧式的建筑,主要是分布在松花江畔,中央大街和果戈里大街。
很多的欧式建筑是20世纪初期建成的,也有很多最近建成的建筑。
在小玮经过友谊路的时候就看到了许多欧式建筑,而这条街又很宽,感觉好像到了上海外滩一样。
这幢建筑就是20世纪初期的一座建筑,始建于1926年,原为滨江关监督公署,属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砖混结构建筑。
在游览中央大街之前小玮先去的圣索菲亚教堂,这座教堂也叫作哈尔滨建筑艺术馆,建立于1907年,建筑的特色就是俄式建筑风格的洋葱头造型和上面的十字架。
接下来往西南走就是中央大街,它是哈尔滨的知名步行街,同时也是一条建筑艺术展示街,汇集了国外众多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
最早的时候这里是运送中东铁路建设器材的马走的道路,后来沿着道路两岸的荒地哈尔滨人建设,起初叫做“中国大街”,后来被改名叫做“中央大街”。
现在中央大街所使用的石砖均为花岗岩雕筑而成,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于1924年设计并监督铺设。
中央大街的范围主要是从这个装饰性的大门到防洪纪念塔,长约1400米。
中央大街上的各类建筑有17栋。
主要的建筑风格有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折中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等类型建筑。
这座酒店是中央大街32号哈尔滨百年老街酒店。
所在的大楼由俄罗斯人米奇科夫设计,所以这栋建筑也被称为米奇科夫大楼,属于这种风格的砖木建筑,建造时间约为20-30年代,哈尔滨的第一部电梯就在这栋楼内。
百年老街酒店于1994年建立,那应该是后来迁入的。
埃迭姆西餐厅是由俄罗斯人吉度尼兴科1906年带领着彼得大帝夏宫的厨师们在哈尔滨创办的一家俄式宫廷菜餐厅,菜品具有俄式风情,餐厅内部的装潢也非常具有俄式风情。
这里的特色餐是碳烤牛肉,红菜汤,羊肉大串,牛肉粒焗饭等。
下面这座建筑是中央大街104号始建于1910年的第一夫人皮草精品商厦,主体建筑是砖混结构的新艺术风格建筑,而后建筑立面改造也就是外墙是折中主义风格。
马迭尔宾馆位于中央大街89号,于1913年竣工,也是新艺术风格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1948年9月到11月新政协筹备活动在这里举行。
晓陆唠沈阳之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旧址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北街312号。
该建筑始建于:1928年。
▲图为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旧址2017年现照该建筑坐落于和平区南京北街与中华路交叉口西北角,现房为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1928店使用。
该栋建筑为欧式建筑,砖石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其布局均匀,为三段式对称结构。
檐口精美,正面主入口处由4根爱奥尼檐柱构成的柱廊支撑3层外挑平台,整体风格华丽,与沈河区大北门里的东北官银号总号旧址建筑比较相似。
一楼主入口的环形大厅为沈阳老建筑首家独创。
该建筑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图为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旧址三十年代旧照这栋大楼在建成之初,为东三省官银号分号使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此处为“大和警察署”使用。
1932年7月这里挂牌成为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
满洲中央银行是伪满洲国的“中央银行”,民国21年(1932年)6月15日,伪满当局为了控制东北的经济命脉,将东三省官银号、东北边业银行、吉林永恒官银号和黑龙江省官银号合并组成伪满洲中央银行,总行设在伪满洲国“首都”“新京”(今长春)城内北大街,原吉林永恒官银号长春分号旧址。
是满洲“伪满币”的发行单位,分支机构多达128处。
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是满洲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机构,它和其他分支机构一样在对东三省进行金融侵略、掠夺和剥夺东北货币主权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地破坏作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伪满洲中央银行在东北地区的所属分支机构全部垮台。
此处改为国民党宪兵稽查处。
新中国成立后为辽宁省总工会使用。
目前为沈阳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1928店使用。
▲图为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旧址2017年亨吉利世界名表中心使用时现照金融机构是经济命脉之一。
伪满洲中央银行是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国家银行,其体制结构并非纯粹的中央银行,但执行着中央银行的职能,也经营着一般银行的业务。
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中,纸币简称“中银券”,俗称“伪满币”。
见证哈尔滨百年变迁史的老道外摄影黑镜头哈尔滨是一个仅有百余年历史的城市,她的形成、发展初期就受到世人瞩目,她是隨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地域范围成为东北亚地区交通中心。
上个世纪初期世界各地商人云集到哈尔滨,当时以俄国人、欧洲人、尤太人居多,也有一批民族工商业精英。
他们来到哈尔滨就落脚聚集在道外(洋人落脚道里、南岗的更多些),就是现在以靖宇街为轴线,辐射一到二十道街周边范围,在上个世纪初这里成为商贸热土,当时哈尔滨人口30万左右,外国洋人就20多万,当时的商贸繁荣景象,在中国及亚洲都是屈指可数。
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
1903一1907年,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南至大连,并与俄国赤塔和海参崴相连。
哈尔滨的道里和道外,道:是指滨州铁道(就是哈尔滨至满洲里)这条线路,道西为道里,道东为道外。
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道外区靖宇大街是哈尔滨最早的大街,原来叫道外正阳大街。
正阳大街从1899年哈尔滨设治建城起,至今己有107年的历史,是条名副其实的老街,因为在哈尔滨设治和中东铁路工程局规划城市市政建设之前,这里己经形成了以傅家甸西门脸至十四道街为中轴的街基干道痕迹,这里当时是满、汉、旗民聚居和经商的地方,也是重要的交通集散地。
1893年,傅连山、傅海山兄弟来此地,在道外正阳大街与南十道街处建房落户,行医卖药,招引外地人逐渐来此,傅家店名声由此大振,形成了以正阳大街为中心的商业区域。
下图:北三道街市场哈尔滨解放后,1949年7月7日,原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在庆祝抗战胜利九周年大会上提议,将抗联英雄扬请宇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道外正阳大街改为靖宇大街。
下图:北三道街市场当年的道外商贸鼎盛繁荣,据考证是当时的滨江县署为繁荣市面,有意识地先设立了较多的戏院、饭店、妓院等,以此招来游人和客商。
因此道外地区人口增长、商业繁荣,都远远超过南岗、道里,松花江下游一带的商人买卖货物都在道外,道外水路运输又方便,是农产品和土特产品的集散地,也是舶来品的转销地。
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背景和历史
2.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象征意义
3.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保护和传承
正文
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是位于中国哈尔滨市道里区的一座建筑上的标志,该建筑曾是犹太人的银行。
这个标记见证了哈尔滨市犹太人曾经辉煌的历史,也是哈尔滨市作为东北亚犹太人聚集地的历史见证。
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背景和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当时,哈尔滨市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和俄罗斯的犹太人,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宗教和商业活动。
这些犹太人在哈尔滨市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其中包括银行和其他商业机构。
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就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象征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它代表了犹太人在哈尔滨市的商业活动和金融成就。
其次,它也是犹太人在哈尔滨市建立自己社区的象征。
最后,它也是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交融的象征。
如今,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它不仅被列为哈尔滨市的历史建筑,而且也成为了哈尔滨市旅游的重要景点。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了解哈尔滨市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保护和传承,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第1页共1页。
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
摘要:
1.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背景和历史
2.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现状和保护
正文:
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是位于中国哈尔滨市道里区的一处历史建筑,建于20 世纪初。
这座建筑曾是犹太人的银行,也是哈尔滨犹太人社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建筑的外立面采用了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犹太文化的元素。
例如,建筑的门楼上方有一枚六角星,这是犹太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此外,建筑的内部装饰也充满了犹太文化的特色,例如,墙壁上绘有犹太教的经典故事和图案。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的建筑状况日益恶化,亟待保护。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犹太人社区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已经将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并禁止任何形式的破坏和改造。
其次,政府和犹太人社区已经开始筹集资金,计划对建筑进行全面的修复和保护。
哈尔滨犹太银行标记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百年建筑哈尔滨欧式风情街区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那就是哈尔滨的欧式风情街区。
这个街区由大片百年建筑所构成,每一栋建筑都带有浓厚的欧洲风情,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
百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并且通过时间的洗礼,展现出迷人的韵味。
在哈尔滨的欧式风情街区中,这些百年建筑象征着城市的繁荣和辉煌。
它们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巴洛克风格,也有浪漫的哥特式建筑。
这些建筑的外立面装饰华丽精美,线条流畅,给人一种优雅的视觉享受。
在欧式风情街区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就是中央大街。
这是一条长达1.45公里的步行街,两旁是一座座精美的欧式建筑。
这些建筑的外观设计独特,充满了时代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
我们可以看到高高的拱形门廊、精致的雕塑、细致的壁画和华丽的花窗,它们将街区装点得如诗如画。
在这片欧式风情街区中,还有一些特色建筑,如博物馆、剧院、书店等,它们在丰富了街区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城市历史和艺术的场所。
例如,哈尔滨博物馆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博物馆,其中展览的文物和艺术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而哈尔滨剧院则是一个精美的艺术殿堂,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设计,都彰显出了建筑师的匠心独运。
欧式风情街区不仅仅是哈尔滨人的骄傲,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每年的冬季,哈尔滨举办着世界著名的冰雪节,这个时候欧式风情街区更是人潮汹涌。
街区中的建筑被用冰雪雕刻家们创作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冰雕和雪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喜悦。
百年建筑哈尔滨欧式风情街区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
这个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氛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兴趣。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体验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欧式风情街区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也展示了哈尔滨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日丹诺夫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日丹诺夫最初知道日丹诺夫,是因为圣母帲幪教堂,这栋建筑是日丹诺夫的创意,也是他最终的归宿地。
圣母帲幪教堂位于东大直街上,俗称圣母守护教堂。
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城市的边缘,是俄侨的一处墓地。
而最初建设教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附近的墓地不被迁走。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不但这里的墓地无法保留,就是迁到当初郊外新墓地(现哈尔滨游乐园)的墓葬,也迁到了位于东郊的公墓。
墓园迁徙的痕迹,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脚步。
据刘延年考证,1927年哈尔滨市警察局规定,原旧毛子坟即现在东正教堂附近的一片区域,已处城市中心位置,任何逝者不准在此处下葬,而一律安葬在新墓地。
俄侨对这一规定非常恐慌,害怕已经安葬的亲人墓地被迁走,所以准备筹款建一座圣母守护教堂。
资金落实后,向市政当局提出申请。
市政当局批准了建设申请,把墓地附近的空地划给教民做建设用地。
教堂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设计师日丹诺夫。
但这个方案最早不是给圣母守护教堂设计的,而是1905年设计圣母安息教堂的未用稿。
日丹诺夫没被采用的设计方案,一直保存在中东铁路局的档案室。
负责筹备建设教堂的尼古拉·特鲁法诺夫找到日丹诺夫。
日丹诺夫不但答应使用这一设计方案,还慨然应允,担任教堂工程的监理。
教堂是仿照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建造的,前后只用4个月时间。
教堂的正中上方,在一个巨大的拱状穹隆盖下的圆形围墙上,灯距离排列12个洞花窗口,造型精美的窗棂上,镶嵌着色彩不同的彩色玻璃构成的十字架图案,穹隆的圆周坐落在建筑物中层的正方形墙体上,四角各有一个六面体小塔,塔顶各有一个银白色小十字架。
与中央大穹隆上的大十字架,形成群星拱月之状。
这座教堂成立之日,就成为东正教信徒反逝者安魂弥撒仪式的重要场所。
1940年12月19日,这个教堂送走了一个重要人物———建筑师日丹诺夫,说他重要,是因为他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批辉煌的建筑,点缀着今天的城市,成为城市多元化文化的一部分。
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丨田地街113号原伪满洲中央银行
哈尔滨分行
值班大话君/乐活宝璐在道里区田地街与尚志大街交汇处的东北角,有一栋高大坚固的仿古典主义折衷建筑。
地上二层,建筑平面呈方形,田地街一侧的主入口前耸立着10根粗壮的陶立克柱,很有气势。
这座建筑建于1935年,是由当年的福昌公司设计、施工的,曾是伪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
现在的门牌号为田地街113号,是哈尔滨市的一类保护建筑。
1932年2月5日,日本占领哈尔滨后于次日接收了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和边业银行“四行号”在哈尔滨的分号。
同年7月1日,伪满洲中央银行总行成立,哈尔滨的“四行号”分别改称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奉字、吉字、江字、业字支行,并同时开业。
1933年1月,四个支行合并成伪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在奉字支行旧址办公并在道里设有支行。
1935年,伪满洲中央银行在道里田地街新建银行大楼,即现在的田地街113号。
12月道里支行迁往道外,改称道外支行。
田地街113号原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位于道外南四道街的满洲中央银
行哈尔滨道外支行旧址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道外支行伪满
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的主要业务是票据、生金银、外国通货的的买卖和保管;各种存款及活存透支;担保放款、票据
托收、汇兑及押汇;公债及政府指定证券的买入;以及代理政府发行货币和办理国库收支。
“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的货币以“哈大洋”为主,种类繁多的其他流入货币可在货币交易所兑换。
伪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成立后,用了3年时间将哈大洋、官帖等旧货币,按伪政府统一规定的比价低价收兑。
从1937年开始,伪满币
发行量逐年大量增加,至1945年,发行额已达136亿元,为开业当时发行额的96倍。
1938年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百元纸币,正面图案以哈尔滨文庙大成殿和孔子免冠像为主。
1939年起,伪满洲中央银行强行开展“国民储蓄运动”。
1942年公布的《国民储蓄法》,把储蓄定为国民的义务,完不成
则被视为违法;所有机关、企业、事业部门,都必须按规定将现金送存银行;私营银行存款总额的30%都被要求存入伪满洲中央银行,不准提取、周转;操纵、垄断各银行放款的方向、规模和用途;垄断黄金生产和经营,强制将黄金白银集中到伪满洲中央银行,以扩大军需生产。
1933年11月伪政府公布《银行法》,强行民营行庄进行登记整顿,并在资
本金构成和资本金额上严格限制。
导致很多银行关闭、撤出、改组合并。
全市取得营业执照的民营行庄只有20家。
1938年伪政府又公布《新银行法》,1941年实行《金融机关稀密调整纲要》,1944年实行《金融事业整备法》,步步紧缩,
强制把民族金融资本纳入殖民地金融体系,多次砍并民营银
行。
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哈尔滨仅剩4家民营银行,其中俄侨办银行1家。
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还承办战时特殊财政金融业务,办理预算出纳和日本关东军军费收支,直接和间接为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服务。
1945年日本投降后,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分行自行倒闭。
后来田地街113号成为中国工商银行田地支行。
门前的马路扩了又扩,车辆川流不息,门口已有大树参天。
这栋坚固的建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面貌,依然能看出那个时代其他城市伪满洲央行的建筑特色。
推开红色的木门,里面是高大的营业空间。
矩阵排列的方形藻井,悬垂的巨大吊灯,深木色的栅栏窗口,大部分的室内装修也还是保持着过去老银行的风貌。
田地街113号伫立在那里,等待行色匆匆的人们停下脚步。
靠近它、触摸它,听它诉说那一段历史。
每一栋老建筑都是历史活的载体,它们会一直提醒人们铭记不忘过去的屈辱或光荣。
这是比历史课本更直观而深刻的记忆,无法抹杀。
公交路线:公交16路;64路;94路;98路;101路;103路;夜1路66路;91路;97路;106路;206路;到市银行站下车,步行150米公交2路;8路;13路;23路;28路;47路;47路区间;74路;74路区间;116路;201路;206路到建筑艺术广场站下车,步行2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