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基本原理
- 格式:pptx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87
核医学整理核医学显像核医学的PET、SPECT显像侧重于显示功能、血流、代谢、受体、配体等的改变,能早期为临床、科研提供有用的信息。
1.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如SPECT)对选择性聚集在或流经特定脏器或病变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发射出的具一定穿透力的射线进行探测后以一定的方式在体外成像,借以判断脏器或组织的形态、位置、大小、代谢及其功能变化,从而对疾病实现定位、定性、定量诊断的目的。
2.基本条件:用于示踪的放射性核素能够在靶组织或器官中与邻近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分布的差异。
3.用于显像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通称为显像剂(imaging agent),显像剂在机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显像的主要机制4.诊断和治疗用(含正电子)体内放射性药品浓集原理1)合成代谢2)细胞吞噬3)循环通路:血管、蛛网膜下腔或消化道,暂时性嵌顿。
4)选择性浓聚5)选择性排泄6)通透弥散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8)被动扩散9)生物转化10)特异性结合11)竞争性结合12)途径和容积指示5.核医学仪器的基本结构:探头、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甄别器、定标电路、数字显示器常用显像仪器:γ照相机、SPECT、PET等。
二、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和示踪剂)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药品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品。
γ射线能量为:141KeV三、SPECT显像方法:1.每例检查均需使用显像剂2.给药方式:iv,po,吸入,灌肠,皮下注射等3.仪器:SPECT4.给药后等待检查时间:即刻,20--30min, 1h, 2--3h5.每次机器检查时间:1—20min6.检查次数:1—10次(一)显像的方式和种类1、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和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可采集足够的放射性计数用以成像,影像清晰可靠,可详细观察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脏器的整体功能和局部功能;计算出一些定量参数, 如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参数影像或称功能影像).2、动态显像: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即电影显示;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提取每帧影像中同一个感兴趣区域内的放射性计数,生成时间--放射性曲线。
放射医学的放射性核素制备放射医学是通过利用放射性核素对人体进行影像诊断、治疗和研究的一门学科。
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放射性衰变特性的核素,它们在医学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而这些放射性核素的制备是放射医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将探讨放射医学中的放射性核素制备工艺和方法。
一、放射性核素制备的基本原理放射性核素制备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素的放射性衰变特性。
当某些特定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放出一定能量的辐射时,它们称为放射性核素。
这些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进行制备。
制备放射性核素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合理选择合成方法,并遵循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
二、放射性核素的制备方法1. 核反应法核反应法是制备放射性核素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原子核反应,可以合成出目标放射性核素。
核反应法的实施需要有粒子加速器、裂变源或聚变源以及目标物质等设备和原料。
核反应的选择要考虑到反应截面和产率的大小,以获得较高产率的目标放射性核素。
2. 放射化学法放射化学法是放射性核素制备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该方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性质,将其转化为活性化合物,并从中提取所需的放射性核素。
放射化学法需要用到一系列的化学分离、提取和纯化技术,以实现目标放射性核素的制备。
3. 同位素分离法同位素分离法是一种重要的放射性核素制备方法。
通过对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进行物理或化学分离,可以得到所需的目标同位素。
同位素分离法需要充分利用同位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蒸馏、萃取、电离等方法,将目标同位素与其他同位素分离开来。
三、放射性核素制备的应用放射性核素的制备在放射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方面:1. 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物是应用最广泛的放射性核素制备应用之一。
例如,锝-99m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广泛应用于核医学影像学中。
制备放射性药物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核素稳定性,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放射性检测放射性核素制备还可用于放射性检测领域。
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技术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利用射线进行成像的技术。
它基于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过程,利用显像仪记录射线通过人体后的强度变化,从而得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基本原理是放射性核素的选择性摄取。
放射性核素通常会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结合,如葡萄糖摄取显像中的^18F-葡萄糖,甲状腺显像中的^131I-碘化钠等。
这些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摄取,并放射出γ射线。
通过在人体外部放置探测器或显像仪,记录γ射线通过人体后的强度变化,即可得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显像图。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技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技术涉及放射性核素的选择、标记和显像仪器的使用。
1. 放射性核素选择放射性核素选择应根据所需的医学信息和显像目的而定。
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包括^99mTc、^18F、^131I等。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辐射剂量、摄取机制等因素。
2. 标记技术将放射性核素与适当的生物分子结合起来进行标记,以便在显像时监测组织或器官的代谢或功能。
标记技术包括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两种。
直接标记通过放射性核素直接与生物分子结合,如^18F-葡萄糖;间接标记则是将放射性核素与标记分子结合,如使用放射性碘标记甲状腺显像。
3. 显像仪器放射性核素显像一般采用显像仪器进行记录和分析。
常用的显像仪器有γ相机和PET扫描仪。
γ相机通过接收并记录通过人体的γ射线的强度变化,可以得到二维投影图像;PET扫描仪则可以得到三维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三、放射性核素显像的临床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如心血管疾病、肿瘤诊断和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1. 心血管疾病诊断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可以评估心肌血供状况,帮助医生判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