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英译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01.38 KB
- 文档页数:2
病狂英语S论版R3英语戏曲对戏曲字幕翻译的启示—基于功能翻译观的视角*曹广涛邱林榕李珊(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摘要:英语粵剧与英语京剧的出现,对于促进戏曲的发展很有意义。
除了语言不同之外,英语戏曲的演出在音乐、锣鼓、台步、身段、舞美、服饰等方面,都是与传统戏曲无异的。
戏曲字幕是用于舞台表演时同步播放的译文。
戏曲字幕译者应充分考虑字幕翻译的特性,还要了解到字幕翻译绝不等同于剧本和台词的一对一直译,也无法采用注释注解进行补充,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翻译差异极大。
针对种种局限和问题,译 者应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侧重舞台效果,从而将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戏曲字幕译文呈献给观众。
关键词:英语粵剧;英语京剧;戏曲字幕;文本功能;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52-2 doi:10. 3969/j.issn.1006-2831.2018. 04. 0621.戏曲字幕翻译的特点与困难戏曲字幕的翻译,一般是对主要唱词和念白进行翻 译,目的在于帮助观众了解剧情大意,其中的剧曲诗词 等翻译之后,意境大减,韵味及美感很难维持。
演出字 幕的翻译不同于剧本典籍文本的翻译,既有时间空间的 局限性,也有目的语观众语言文化程度的局限性。
另一 方面字幕又和舞台表演相辅相成,音乐和肢体语言的表 达能对字幕作以补充,共同完成戏曲之美的传递。
字幕 翻译绝不等同于剧本和台词的翻译,它还需考虑受到字 幕机显示字数的限制,舞台表演的综合性、瞬时性、无注 性等特点。
案头阅读剧本和舞台演出文本特点迥异,属于不同 的文本系统,具有截然相反的内在规约性。
尽管二者同 为戏剧文本,但功能不同,翻译时面临的困难不同,翻译 策略和评价标准也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分别处理。
戏剧文学剧本翻译之后,仍然存在于文学系统中。
而舞 台演出本字幕翻译之后,则仅仅伴随演出而存在,一般 没有独立的文学价值。
戏剧台词的英语翻译研究--以泉州高甲戏为例余惠兰【摘要】高甲戏的台词具有戏剧典型的音律美,其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闽南民间小调。
在高甲戏台词的英语翻译过程中,译文既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音律美,展现闽南唱腔的特色,又要兼顾中西文化差异和英语语言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高甲戏中具有浓郁闽南文化底蕴的台词时,宜灵活使用阐译、改译、编译等变译方法,力求译文较完美地展现中西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处,最大限度地引起双方的共鸣。
【期刊名称】《英语教师》【年(卷),期】2016(016)002【总页数】6页(P44-49)【关键词】高甲戏;戏剧台词;闽南文化;翻译方法【作者】余惠兰【作者单位】362000,福建泉州,泉州信息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高甲戏的剧目大多来源于历史演义、侠义小说话本和民间传奇故事。
它讲究排场、注重情节,在表演上则以肢体、表情、说唱为主。
作为重白轻唱的地方剧种,高甲戏的念白形式多样。
文言白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有;白文(嘴口白)则为丑角演员所用,以调笑逗乐为要旨;诗念白用于角色自报家门,推动情节发展;“韵口白”则是运用闽南方言押韵的念白,体现风趣幽默和朗朗上口之妙处;“谐音白”常被丑角故意用错同音不同字的泉州方言以营造活泼诙谐的气氛;独角白是高甲戏各种行当角色出场先念的独白,一般用于人物自我介绍,或介绍场景变化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双关白多为丑角使用的正话歪说或歪打正着的多义词。
高甲戏角色分明,唱、念、做、打已成体系,内场的文物乐器、妆饰均较齐整。
在表演上,其保留着鲜明的地方风味和浓郁的乡土特色。
在剧种音乐上,高甲戏多采用闽南南音锦曲及四十八套指法。
在乐器方面,文乐乐器有大唢呐、嗳仔、横笛、品管;武乐乐器有鼓、锣、钹等。
不同的剧情,其所配的音乐亦各异。
高甲戏的行当主要有九中:三生(老生、小生、笑生);三旦(苦旦、花旦、彩旦);三花(大花、二花、三花)。
高甲戏台词除了具备钱绍昌先生所提的瞬时性、通俗性和简洁性外,还有以下特点:(一)夸张性经典的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是高甲戏的主要故事来源。
赣剧英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摘要:《牡丹亭》因其英文翻译版本及昆曲表演版本而在国内外文学作品领域和戏剧表演舞台大放异彩。
其作者为江西省临川人汤显祖。
他于1598年创作的明代戏曲代表作《牡丹亭》,也成为江西省传统地方戏曲——赣剧最为经典也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本论文从牡丹亭的英译入手探讨赣剧的英译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以期使赣剧在省内外、国内外获得更大认可与传播,进而弘扬传统中国文化。
关键词:赣剧;英译;《牡丹亭》;跨文化交际一、赣剧及其文化价值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具有500多年的历史。
赣剧起源于赣东北地区,发端于明代的戈阳腔。
戈阳腔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不同变体,形成了高腔体系。
高腔对秦腔、昆山腔等全国四十多个声腔剧种有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地方戏曲的发展。
明、清时期,赣剧以高腔为主,后来融合昆曲、乱弹腔诸腔为一体。
赣剧的前身饶河班和信河班,都以演唱乱弹腔为主。
1950年,饶河、信河两个分支合并,并正式更名为赣剧。
1953年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
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赣剧院。
在现代,赣剧立足江西省,并登上国内重大舞台,获得了进一步传播。
2005年江西师大文化艺术中心《牡丹亭》赣剧团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与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45台参演剧(节)目同台竞演。
2010年汤显祖诞辰460周年之际,南昌大学排演的新编赣剧《临川四梦》于6月29日在江西省艺术剧院首演,还在国内各大高校巡演。
2006年,戈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赣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赣剧的传承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牡丹亭》国内外英译情况汤显祖(1550—1616)为江西省临川人,是中国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被学界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2000年,汤显祖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选的100位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此外,20XX 年,时值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将在全球举行纪念活动。
esjournal@Tel:027-81707737177****4031ENGLISH SQUARE收稿日期:2020-5-15粤剧起源于两广地区,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粤剧在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流行,还流行于新加坡、东南亚、澳洲、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等国家,具有全球影响力。
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语粤剧最早出现在香港。
20世纪40年代,英语粤剧在香港亮相。
黄仕英开创了新加坡英语粤剧。
2000年,新加坡的敦煌剧坊开始兴起英语粤剧的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众多的外国友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强与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时,可以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因此,笔者试图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粤剧英译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对后述研究有所裨益。
1粤剧英译剧本的研究主要以《帝女花·香夭》为例50年代末,粤剧大师唐涤生根据古曲《妆台秋思》改编成了粤剧戏宝《帝女花》。
名剧《帝女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同京剧《霸王别姬》一样为人耳熟,流传于民间大街小巷。
剧情主要内容讲述的是明朝末期,思宗长女长平公主与周世显在江山易主之际遭遇乱世,经历了爱恨情仇的曲折与凄凉的爱情故事。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力支持下,截止到2012年,香港学者已经完成了120多部粤剧剧本的英文简介和18部粤剧折子戏的英译工作。
香港粤剧编剧家德叔———叶绍德老先生一生对粤剧事业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终身笔耕不辍。
他所编写的80多部粤剧剧目是粤剧的重要资源。
德叔晚年精心挑选了他最为满意的5个剧本,委托“香港大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整理和出版。
这5个著名的粤剧剧本分别为:《辞郎洲》《朱弁回朝》《十五贯》《霸王别姬》和《李后主》。
香港粤剧发展基金会于2009年拨款资助吴凤平的研究团队,出版了《叶绍德粤剧剧本精选(汉英双语)》。
戏曲典籍英译过程与技巧——以《长生殿》英译本为例林璇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以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长生殿>译本为范例,研究典籍英译翻译过程:内容深度理解、语义初步转化与语义空缺填补,并探究译者在典籍英译分支--戏曲英译中的技巧运用.
【总页数】2页(P88,91)
【作者】林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传统戏曲的翻译标准——兼评杨宪益、戴乃迭《长生殿》英译本
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研究——以罗经国《陈情表》英译本为例
3."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论典籍英译
——以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为例4.深度翻译视域下典籍英译的文化传递——以理雅各《诗经》韵诗体英译本为例5.“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下论典籍英译——以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浅析湖南花鼓戏文中民俗用词的英译策略及方法湖南花鼓戏,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湖南省的传统地方戏曲,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了湖南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湖南花鼓戏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介绍给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湖南花鼓戏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俗用词,这些具有浓厚地域和文化特色的词汇,在英译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湖南花鼓戏中文本民俗用词的英译策略及方法,以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打开一扇了解湖南乃至中国文化的窗口。
一、湖南花鼓戏概述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清代,是在民间歌舞和小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其特点是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通过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反映当地人民的喜怒哀乐。
花鼓戏中融入了湖南的方言、民歌、民间舞蹈等元素,使得其表演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二、民俗用词的英译挑战湖南花鼓戏中的民俗用词,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这使得其英译过程充满了挑战。
首先,民俗用词的翻译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如何在英文中准确传达这些词汇的深层含义,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民俗用词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语言的简洁性和通俗性,以便让外国观众易于理解。
三、英译策略及方法在翻译湖南花鼓戏中的民俗用词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和方法:直译法:对于那些具有普遍意义和易于理解的民俗用词,可以直接翻译成英文,以保留其原始的文化内涵。
意译法: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或难以直译的民俗用词,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其深层含义表达出来,以便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
注释法:对于某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或文化背景的民俗用词,可以在翻译后加上注释,以帮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背景。
文化替代法: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英文对应词汇,可以考虑使用具有相似文化内涵的英文词汇进行替代,以便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四、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以湖南花鼓戏中的经典剧目《刘海砍樵》为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俗用词。
英语影视剧名的语用翻译电影和电视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极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
改革开放原来,越来越多外文影片和剧集进入中国,其中来自英语国家的影视剧无疑份量最重。
英语影视剧的译制工作对中西影视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视片名作为影视作品的“招牌”,其翻译更是应该受到重视。
语用学作为一个比较新的语言学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得到普遍的认可。
翻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将翻译和语用学结合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本文便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英语影视剧名的翻译。
一、影视剧名翻译特点及难点优秀的译制片帮助观众领略外国的风土人情,也可让观众了解到异国的政治经济和生活状态,其社会效应不可低估。
然而,人们对待影视翻译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其他形式的翻译,影视翻译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加强影视剧的翻译工作,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影视剧名就是影视作品的“招牌”,其翻译是否得当,可以影响观众的选择。
目前我国的影视剧名翻译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经典电影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曾一度被翻译为“飞越杜鹃窝”,这一翻译与电影内容毫无关系,完全是不加思考的字面翻译,好在后来更正为“飞越疯人院”。
影视剧名翻译的难点就在于,既要在语言上传达确切,又要顾及文化因素,同时还要注意译名的美学效果,同时源语观众和译语观众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也不可忽视。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
而译者要尽量消除或至少减少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
二、语用翻译“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激起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张新红何自然 2001:290)翻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语用翻译可以说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的延伸。